“中国好爸爸”石青华:给110个儿女打造爱的花园

来源 :妇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sjxl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降横祸,高级白领带妻儿流落京城
  


  石青华是安徽金寨县人,曾有着一个令人羡慕的幸福家庭。当时他从事外贸工作,妻子开了一家服装店,儿子小石头人见人爱。没想到1997年的一次横祸,让这些美好灰飞烟灭。
  当时年关将至,外面不时传来鞭炮声和孩子们的欢笑声。一天夜里,一家人正围在一起看电视,猛听到一声巨响,随即火光冲天,浓烟夹着火焰扑进石青华家里。
  石青华一手抱起儿子,一手拉着妻子冲出火海。但滋滋的火苗还是没有放过他们。随即赶来的救护车将他们送往医院,经过手术后,石青华父子的烧伤很快治愈了。妻子的伤势轻微,做了几次外伤治疗后,医生也说并无大碍。
  谁也想不到出院不久,妻子的面部一天天发生变化,以前正常的地方竟出现疤痕,而且疤痕长势迅猛,很快鼻子、嘴、耳朵上都布满了。石青华惊慌失措,他不敢将此情况告诉媳妇。妻子在大火之后就不敢照镜子,所以她对此事也不知情。有天,妻子买菜回来神情仓皇,“老公,今天上街人们看到我,怎么像见到怪物一样躲得远远的?”
  石青华将妻子送往医院,经检查,她属于疤痕性体质,烧伤后半年方才显现出疤痕。石青华带妻子跑遍安徽所有医院,但没有一家医院能医好她面部多达90%的疤痕。妻子的样子白天是不能出门的,不是吓跑路人就是引来无数围观者,这对她的心理伤害很大。石青华只能等夜深后扶妻子出门散心。妻子因蒙受巨大刺激,患上了精神分裂症。
  因为本地的医疗条件有限,再加上肇事邻居已经出逃,索要赔款无望,2001年5月,石青华只好破釜沉舟,带着娘俩到北京治疗。可手术的费用很高,两次手术后,他就再也拿不出一分钱了,一家三口不得不流落街头,过着讨饭生活,睡在天桥下。
  妻子的面部毁容严重,经常会吓到路过的行人,为此他们常遭到谩骂和歧视。夜里,是桥洞最为热闹的时候,乞讨了一天的流浪儿们回到“家”。他们对石青华一家的不幸遭遇非常同情。
  这些流浪孩子,将桥洞里最背风处留给了石青华一家,并指点他哪里的垃圾桶可以捡到吃的东西,哪里人流量大乞讨比较容易,他们还把自己讨来的食物,拿出一部分给这家人吃。那些日子,他们相依为命。这群“好朋友”的帮助让石青华倍感温暖。
  风餐露宿的流浪生活持续了一年多,后来在中华慈善总会的帮助下,许多爱心人士都给石青华夫妇捐款,一家人结束了流浪生活。
  给流浪的心一座花园,“白菜爸爸”拼了
  一天晚上,石清华在路上看见一个流浪孩子蜷在墙角不停哆嗦,这似曾相识的一幕让他停下了脚步。他把孩子带回家,给孩子洗手洗脚,孩子突然哭起来:“叔叔,你为什么要管我?”这句话如针一般刺痛了石清华的心。
  “正是深知流浪的艰辛和痛苦,我越加感受到好心的珍贵,经常想着为曾经帮助过自己的孩子们送点吃的、穿的,想为他们做点什么。”
  2003年冬天,石青华担心流浪儿没有衣服、鞋子过冬,特地收集了些旧衣服旧鞋子给孩子们送去,当衣服鞋子穿在孩子身上的时候,他们不仅没有高兴,反而个个愁眉苦脸。石青华问原因,原来是他们前一天住的屋子四面漏风、寒冷无比,根本无法入眠,孩子们都在担心今天的夜晚该如何度过。无奈之下,石青华把7个孩子收留在了家里。从此以后,他的生活就和孩子们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刚开始收留流浪儿的时候,石清华只想给他们提供一个能避风雨又能吃饱穿暖的港湾,但很快他开始意识到一个更为严峻的问题:他们必须受教育,否则早晚有一天是要危害社会的。他把在街头流浪的孩子们召集起来,租下一间陋室,教他们生活、读书和做人。
  2004年,石青华一家在媒体和中华慈善总会的帮助下,成立了北京光爱学校,专门收留流浪儿。这所位于大江洼村的学校,是石青华和孩子们一砖一瓦、靠自己的双手建立起来的。建立之初,食物、衣物、房屋维修资金、教师工资、义工、租金等无一不缺,石清华只能硬着头皮四处求人,想方设法解决。
  渐渐的,远至西藏、近至京郊,东至安徽、西至青海,全国各地的流浪孩子被陆续送来,竟有100多人。
  小辉是石青华带回来的第一个孩子,来自河南农村,父亲病逝后,母亲走了。石青华见到他时,小家伙已在北京乞讨了3年。令人不解的是,上学对小辉并没有多少吸引力,吃得不好,还受人管束,尤其是课堂45分钟简直如坐针毡,他因此不辞而别。石青华满北京城找小辉。有人劝他说:“别找了,这孩子野惯了心不在这儿,就算找回来,他还得走。”可石青华想:如果小辉是我的亲生孩子,他离家出走了,我会不去找他吗?
  两天后,石青华找到了小辉,但孩子硬是不肯跟他回去。石青华说:“当你十七八岁时,还有人同情你、施舍钱和食物给你吗?将来娶妻生子,你要让你的孩子住桥洞、从垃圾堆里捡饭吃、伸手乞讨,过毫无尊严的生活吗?”这些话让小辉第一次去想自己的未来。他跟石青华回到了光华学校。可十天后却再次不辞而别。在小辉的带动下,有几个孩子也蠢蠢欲动。石青华知道,挽留与寻找不是办法,对这些从小就没有家庭概念的孩子来说,如何让他们爱上这个家才是最重要的。
  第二次,石青华是求着小辉回来的,他说:“学校现在很困难,你得帮帮我。”小辉“仗义”地回来了,每天除了上课,还帮石青华维持秩序,陪石青华去早市、夜市去捡白菜。连续吃了半个月的白菜后,孩子们吃腻了,石青华的眼圈红了,孩子们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吃这个营养怎么够?
  这一切,都落在小辉的眼里。晚上,石青华查宿走了之后,他把孩子们叫了起来,对他们说:“明天早晨谁也不许剩菜,把白菜都吃了。”孩子们说:“为啥?”小辉说:“石叔叔去夜市捡白菜不容易,咱们不吃,他心里很难过,但他没钱给咱们买肉吃。”
  第二天早上,孩子们吃得比平时都要香。一个叫皮皮的孩子吃完饭,走到石青华面前,说:“以后,我就叫你白菜爸爸吧。”四十几个孩子哄堂大笑,从此,他们都叫石青华“白菜爸爸”。小辉再没有离开。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第一次有了家的概念——你离家出走,爸爸会找你;你生病了,爸爸会带你去医院;你饿了,爸爸会准时做好饭菜;你不开心了,爸爸会陪你说话。   小军来到光爱学校时十二三岁,曾把所有志愿者老师气得都想辞职。他在外面流浪时间长了,偷东西已经成了一种习惯。来到学校后,连老师、同学的东西都偷,还常打人。他还会把抓来的癞蛤蟆、蛇放在讲台上,上面再盖张纸,把老师吓得几乎生病。
  “可每次你想赶他走,他又会跪下来哭着求你,‘千万别赶我出去’。”石青华说,他拿小军实在没办法,便把他时刻带在身边,一有时间就跟他聊天,说得最多的就是,你要是不改好,以后怎么办?你不可能在学校待一辈子,你干的这些事连最基本的人格都没有,还混什么混。就这么带了两年多,类似的话重复了不知多少遍,小军终于改掉了坏习惯。现在这孩子已经开始上班了,在工厂干得很出色。
  父爱深深,点亮110个儿女的天空
  自费办这样一所收容学校,平时最缺的就是钱。尤其孩子们的看病问题,总让石青华愁得睡不好觉。“如果没出什么意外,我们平均每个月也要有4000~6000元的医疗花销,假如有个孩子要做手术,随随便便都得好几万。”
  最让石青华难忘的是,有一位89岁的老人听说他的故事后,竟变卖老家的家产,给学校捐赠了10万元,帮助孩子们上学。这让他非常感动,也有了坚持下去的勇气,虽然他从未想过这所学校能办多久,却也从未想过放弃。只是,在最痛苦的时候,石青华曾经放纵自己,有过7个月的逃避。
  “那会儿总有处理不完的事:哪个孩子胳膊断了,谁和谁又打架了,谁翻墙出去了,邻居又‘投诉’来了……还有过四五十个孩子同时出水痘、长疥疮,仅是给每个孩子涂抹紫药水,就得半天工夫。”
  石青华说,当时,他整个人快垮掉了,有时候会控制不住地抱着孩子就哭:“我都这么帮你了,你怎么还不学好?”在疲惫、崩溃的边缘,他产生了一个强烈的愿望,就是找个孩子们永远找不到的地方,倒头睡上几天几夜。然后,他就真的这样做了,把学校暂时交给一个朋友代管,毅然回了老家。7个月过后,接管的朋友终于无法忍受,石青华便再次回到学校。
  2007年7月14日,石青华迎来了他终生难忘的一天。那天,孩子们不知从哪儿打听到这天是“白菜爸爸”的生日。没有钱买蛋糕,孩子们便就地取材,用泥巴做了一个蛋糕,还在地里挖个洞,用火烤制一番,把树枝当生日蜡烛插在上面。他们唱着生日歌,还让石青华假装去吹蜡烛;他们告诉石青华爸爸,“我们永远爱你”。那一刻,石青华哭得不能自已。
  不久之后,在一个志愿者的帮助下,石青华接到著名的广告公司奥美公司的电话,说想拍一个芬必得药品的广告。厂家原本想让歌星代言,但是听说了石青华的事以后,就希望由他和孩子们一起参加拍摄,在广告中体现爱心的形象,广告片酬为25万元。“我是103个孩子的爸爸”、“学校自己建,老师自己当”的朴实言语,一下子抓住了观众的心。
  不久,学校里新来了很多志愿者,有北大、人大的学生,还有童话大王郑渊洁等。
  尽管学校条件有限,石青华却尽可能用最先进的理念来教育孩子们。他采用了陶行知生活教育以及哈佛大学多元智能教育模式来教学,使这些从5岁到17岁不等的孩子在物质与师资紧缺的情况下,都有着较为良好的成长环境。2008年,在著名小提琴家赵薇的帮助下,这些流浪孩子还参加了一场为迎接北京奥运会举行的公益演出。
  2012年1月16日,在央视直播的“中国网事·感动2011”年度十大网络人物颁奖典礼上,石青华的传奇故事被人们所知。2013和2014年,石青华应邀带着孩子们到上海、广州和大连等地,一次次用高水准的演奏,为学校和中国红十字总会义演募捐,赢得国内外媒体广泛称赞!
  石青华利用募集的资金,很快建起一座宽敞明亮的学校,有空调、钢琴、电脑和实验室。十几年来,因为是租房子,学校曾先后8次搬迁,如今石青华夫妇和他们的110个孩子,终于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家!
  美国知名慈善基金会FEIT,得知石青华免费收容流浪和残疾孩子上学的事迹后,于2015年6月上旬专门派人前来考察。在学校,他们看到孩子们有的在跳舞,有的在操作计算机,有的在踢足球。他们甚至会打棒球,拉小提琴,个个都像快乐的小鸟。
  晚上,学校还特意为贵宾们组织了一场文艺演出。舞台上,灯光下,才华横溢的孩子们如骄傲的花儿竞相开放,如果不是主持人的介绍,美国客人根本想不到他们曾是大街上的流浪者。带队的杰克逊先生激动地说:“他们用才艺向全世界展示,不管幸与不幸,每个孩子都是最棒的!”
  基金会表示会为学校提供资金援助。而石青华还在不断与一些国际慈善基金组织取得联系,希望得到他们的认同与帮助,致力于将光爱学校的模式复制到更多地方。他的梦想是,在街道上再也看不到流浪的孩子!
  编辑/刘柳
其他文献
前些日子回老家,跟一个发小问起一个老同学。他惊讶地问我:“你不知道吗?他出了车祸,成了植物人,前不久离世了。”我不禁黯然神伤,去年我们一起说笑的场景还清晰可忆,而现在却与他阴阳相隔。   十年前,去杭州参加一个会议,住的地方离西湖很近,因为晚上讨论到很晚,第二天又匆匆返程,就这样与近在咫尺的西湖擦肩而过。我在心里宽慰自己:来日方长。十年过去了,我竟然没再去过杭州一次,与西湖也至今未曾谋面。  
期刊
5月末的那天下午,无聊地刷着微信,突然发现朋友圈被各种“我们”刷了屏。表姐秀出和表姐夫的合影,配的词儿是“我们”;老同学PS了一张与李敏镐的合影发出来,也配了两个字“我们”;楼下的萌妹子发了一张与她家狗狗的合影,同样是两个字“我们”。   正疑惑着,一个同事凑过来八卦:看到网上的消息没?范冰冰和李晨公开恋情了!   看着微博上范李二人秀出的“我们”二字和甜蜜的合照,我明白了,原来这二位公开恋情立马
期刊
熟悉的人都知道,我是个不擅长说话的人。平素,能少说就少说,能不说则不说。尤其在陌生人面前,我几乎就是沉默的。   因为写字的缘故,这两年接受媒体的采访多了些。然而,不管被记者提问多少次,每次面对摄像头,依旧感到紧张而尴尬。   只是,这样一个不会说话的人,上个月,却被广播电台邀请去主持一个谈话类节目。风格是现在流行的心灵治愈系,通过电波将我的作品和一些创作感受分享给听众。   虽然面对面坐着,
期刊
翻看一本瓷器画册,无意中看到一件宋代的哥窑梅瓶。除了形体自然沉着、圆润流畅外,那表面的冰纹开片竟然那般让人着迷。   所谓开片,是指瓷器釉层中出现的裂纹。产生的原因是由于胎釉膨胀系数不同,焙烧后冷却时釉层收缩率较大所致。这本是瓷器在烧造过程中出现的缺陷,但聪明的瓷工巧妙地掌握运用开裂的规律而烧制出漂亮的开片釉,使其成为一种特殊的瓷器装饰纹样。于是,哥窑在宋时与柴、汝、钧、定一起,并称五大名窑,成为
期刊
一直喜欢女子这个词语,而不是女孩或者女人。   曾经,是很热衷于做女孩的,痴迷迷恋于少女时代的种种,直至过了20岁,都希望能停留在那个时代里——停留在那里做女孩。终归时光公正而无情,会把所有女孩推到时光机中历练和淘洗,带走我们所有的青春,予我们以容颜的沧桑。   总觉心有不甘,于是,在不得不离开女孩的年纪,聪慧的女孩终于有所警醒,知道不能就这样进入女人的行列,不能一头扎进世俗的烟火,让骄傲、光彩和
期刊
当下我国已进入老龄社会,近两年来,全国每年新增退休人口超过3000万。据相关部门统计,其中有四分之一在退休前后出现失落、焦虑、恐慌等退休综合征,有的还发展为抑郁症,甚至引发悲剧。   2015年5月1日,家喻户晓的央视名嘴敬一丹正式退休。鲜为人知的是,就在退休前一年,敬一丹也被退休综合征困扰,家庭生活被打乱了。丈夫王梓木联手女儿,用智慧和爱,陪伴敬一丹战胜了“退休综合征”……  “退休综合征”
期刊
2013年5月9日,周涵参加了北京百年红豆俱乐部组织的单身男女派对,与35岁的富豪李伟峰相识。身着青花瓷旗袍的周涵高挑靓丽,一颦一笑皆是风景。李伟峰毫不掩饰对周涵的倾慕,与她开玩笑:“你这样的美女是杀虫剂。”周涵疑惑地问:“杀什么虫?”“瞌睡虫呗。与你在一起,我倍儿精神。”周涵被李伟峰的幽默逗笑了。   周涵时年27岁,山东烟台人,是北京大兴区汽车4S店的销售主管。大学时代周涵就梦想嫁入豪门,可一
期刊
李芳,1987年7月出生于湖北武汉,父亲是出租车司机,母亲是保险公司业务员。虽家境一般,但父母对她的教育一直都很开明,这也养成了李芳胆大果敢的个性。   在湖北大学附属中学读书时,李芳喜欢上了画画,衣服上经常沾染上各色颜料,像只大花猫。她的特别吸引住了同班男生沈杰的注意。沈杰和李芳同岁,出生于一个单亲家庭,和妈妈一起生活。相似的家教背景,让两人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三年下来,沈杰发现自己喜欢上了这
期刊
她是台湾广告界响当当的人物,她是作家、创意导师、旅行家、华语世界文案天后,她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女子——李欣频。作为台湾诚品书店的御用文案,她以文字的力量打造了诚品书店独特的文化气质。同时,她不断挑战自己,颠覆自己,在诸多身份下从容转换。她一路看风景,一路将所看所感转化为智慧,并将自己的人生体验告诉更多的人。她的创意励志书《十四堂人生创意课》曾在两岸疯狂热印四十多次,《希腊:一个把全世界蓝色都用光的地
期刊
法国医学博士远赴北京当“御医”    贝熙业1872年出生在法国中部山区新浴堡的一个普通村庄。20岁时考入波尔多军医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后,被派往塞内加尔、印度、伊朗和越南,抗击当地的鼠疫与霍乱。1913年,41岁的他来到中国,任法国公使馆医官。  贝熙业擅长外科,到京后不久,他为腰部生疽生命垂危的官员开刀去毒,官员两个月之内就神奇康复了。此举轰动一时,贝熙业成为当时京城的上流圈子争相邀请的西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