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业的设计是教师教学过程的重要一环,科学地布置和设计作业,既能达到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运用的能力和水平的目的,又能比较准确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作业设计;实效性;拓展
本人就如何提高作业设计的有效性,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作业设计要讲究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激发求知的欲望,促进思维的活跃,保持学习的持久。因此,作业设计首先要有趣味性,要能“吊起”学生的胃口,使学生一看作业的内容就有劲,就跃跃欲试,这样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就会高涨,作业的质量还愁没保证?
为此我设计了以下一些作业:
1.画画作业。在教学一些按方位顺序写的文章如《三味书屋》、《我们的教室》、《北京》时,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画出示意图。通过画图,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课文。在教学了《北京》后,我布置了这样的家庭作业:自读课文后,把你看到的北京用图画表现出来。这样的画画作业,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增强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同时也充分发挥了学生想象设计的能力和绘画的能力。
2.想象作业。想象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学生学习的创造性。新大纲指出:“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因此,在布置家庭作业时,根据教材的特点,我注重布置相应的想象写话的练习,以拓展学生想象的空间,增强和丰富他们的想象力,进而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3.表演作业。对于故事情节性较强或场面描寫具有较强动作性的课文,可以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亲自演一演。低年级的课文以童话、寓言故事为主,为此,我按家庭住址把全班学生分成12组,让他们在学完课文后,按小组排演课本剧。通过分角色表演,使学生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课文内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表演能力。
二、作业设计要注重实效性
作业能使知识在运用中得到加深理解,在理解中对分散零乱的知识加以整合建构并综合运用,在运用中实现与生活实践密切相连,从而形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在能力的提高中完成知识的升华与迁移。但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作业更是一把“双刃剑”。科学适量、实效性强的作业,不仅能起到提高学生能力的作用,并且还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而一旦作业失控造成题海战术或生硬强制,不仅会造成学生的过重课业负担而影响学生创造能力的提高,更为严重的是会大大地限制和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在过量的作业训练下,学生会形成一种很糟糕的心态,凡是没有做过的题,似乎就不会做,凡是没有见过的事物,似乎就无法辨认,甚至做过了的题也不会做。因为学生成了做题的机器,头脑被各种试题形成的细节所占据。久而久之,学生会因为细节而淡忘了原理,淡忘了知识的整合与升华,造成学生只会死记硬背,而不会思考、分析和概括。因而,作业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做一题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能使学生明晓为什么要做这道题,做这道题要涉及到哪些有关知识,如何在这些知识中寻找到解决本题需要的知识和方法。笔者与教师聊天时常听到这样的说法:期末试卷中某某题,或某某学科竞赛中的某某题,在复习中我都让学生练到了,可还有那么多学生没有做出来,太笨啦,真气人!还有的说某某题我在黑板上讲了多少遍,重点地方我圈了多少圈、点了多少点,可有些学生还是做错了,唉!我想这能怪学生吗?要怪的是我们的教学方法,怪的是过重的课业负担,没有实效性。
三、作业设计要具有拓展创造性
学生做作业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从心理学上讲,当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一道作业的解答时,会得到一种成功感和喜悦感,这种成功感和喜悦感会进一步激励其付出更多的努力,获得更大的成功。因此,作业不但要难易适中、数量适当、富有灵活性,而且要富有创造性、趣味性和竞争性。所谓创造性,就是要不俗套、不照搬、不落格式化。当前不少教师布置作业就是按本照抄照搬,没有自己的思想,没有自己的整体设计,而训练点又往往是单一的,且是本堂课学习的,因而学生做起来往往是依葫芦画瓢、生搬硬套就可以完成,难以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所谓趣味性,就是作业要不呆板,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把所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通过作业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观察、分析生活现象,解决实际问题。所谓竞争性,就是作业要有挑战性和鼓动性,能激起学生的好胜心和战胜自我的信心。
总之,设计作业是一门学问。设计得好,能起到提升能力、培养兴趣、促进学习积极性的作用。设计得不好,不但不能提高能力,而且会损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是很值得我们研究的。
关键词:作业设计;实效性;拓展
本人就如何提高作业设计的有效性,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作业设计要讲究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激发求知的欲望,促进思维的活跃,保持学习的持久。因此,作业设计首先要有趣味性,要能“吊起”学生的胃口,使学生一看作业的内容就有劲,就跃跃欲试,这样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就会高涨,作业的质量还愁没保证?
为此我设计了以下一些作业:
1.画画作业。在教学一些按方位顺序写的文章如《三味书屋》、《我们的教室》、《北京》时,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画出示意图。通过画图,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课文。在教学了《北京》后,我布置了这样的家庭作业:自读课文后,把你看到的北京用图画表现出来。这样的画画作业,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增强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同时也充分发挥了学生想象设计的能力和绘画的能力。
2.想象作业。想象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学生学习的创造性。新大纲指出:“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因此,在布置家庭作业时,根据教材的特点,我注重布置相应的想象写话的练习,以拓展学生想象的空间,增强和丰富他们的想象力,进而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3.表演作业。对于故事情节性较强或场面描寫具有较强动作性的课文,可以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亲自演一演。低年级的课文以童话、寓言故事为主,为此,我按家庭住址把全班学生分成12组,让他们在学完课文后,按小组排演课本剧。通过分角色表演,使学生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课文内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表演能力。
二、作业设计要注重实效性
作业能使知识在运用中得到加深理解,在理解中对分散零乱的知识加以整合建构并综合运用,在运用中实现与生活实践密切相连,从而形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在能力的提高中完成知识的升华与迁移。但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作业更是一把“双刃剑”。科学适量、实效性强的作业,不仅能起到提高学生能力的作用,并且还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而一旦作业失控造成题海战术或生硬强制,不仅会造成学生的过重课业负担而影响学生创造能力的提高,更为严重的是会大大地限制和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在过量的作业训练下,学生会形成一种很糟糕的心态,凡是没有做过的题,似乎就不会做,凡是没有见过的事物,似乎就无法辨认,甚至做过了的题也不会做。因为学生成了做题的机器,头脑被各种试题形成的细节所占据。久而久之,学生会因为细节而淡忘了原理,淡忘了知识的整合与升华,造成学生只会死记硬背,而不会思考、分析和概括。因而,作业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做一题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能使学生明晓为什么要做这道题,做这道题要涉及到哪些有关知识,如何在这些知识中寻找到解决本题需要的知识和方法。笔者与教师聊天时常听到这样的说法:期末试卷中某某题,或某某学科竞赛中的某某题,在复习中我都让学生练到了,可还有那么多学生没有做出来,太笨啦,真气人!还有的说某某题我在黑板上讲了多少遍,重点地方我圈了多少圈、点了多少点,可有些学生还是做错了,唉!我想这能怪学生吗?要怪的是我们的教学方法,怪的是过重的课业负担,没有实效性。
三、作业设计要具有拓展创造性
学生做作业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从心理学上讲,当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一道作业的解答时,会得到一种成功感和喜悦感,这种成功感和喜悦感会进一步激励其付出更多的努力,获得更大的成功。因此,作业不但要难易适中、数量适当、富有灵活性,而且要富有创造性、趣味性和竞争性。所谓创造性,就是要不俗套、不照搬、不落格式化。当前不少教师布置作业就是按本照抄照搬,没有自己的思想,没有自己的整体设计,而训练点又往往是单一的,且是本堂课学习的,因而学生做起来往往是依葫芦画瓢、生搬硬套就可以完成,难以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所谓趣味性,就是作业要不呆板,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把所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通过作业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观察、分析生活现象,解决实际问题。所谓竞争性,就是作业要有挑战性和鼓动性,能激起学生的好胜心和战胜自我的信心。
总之,设计作业是一门学问。设计得好,能起到提升能力、培养兴趣、促进学习积极性的作用。设计得不好,不但不能提高能力,而且会损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是很值得我们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