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像一缕春风,吹绿了教育改革的大地,给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带来了勃勃生机,新的理念、新的策略、新的方法和手段,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活力四射、欣欣向荣、日新月异。新课标中的师生关系如何定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评价者,要建构民主、和谐、融洽、互动的师生关系。
一、教师要做一个合格的组织者
1.要精心安排课堂教学结构
紧扣课堂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与流程,教学流程力求通顺流畅,朴实自然;教学板块的衔接过渡如行云流水,无雕琢之感。教学进程的设计符合学生学习的心理和认知规律,合理有序。教学方法上要处理好讲练关系,精讲精练。教学节奏要舒缓有致,层次清晰。突破口的选择要切中肯綮,恰当妥帖。
2.要精心地组织课堂学习形式
(1)自主学习。教师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就要教会学生会学,教给学生学习该学科、该类知识或该类问题的一般方法,有计划地进行学法指导,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自主起来,学有成效,而不是放任自流。
(2)合作学习。组织学生围绕学习中出现的或教师设计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或全班交流,让能者会者为师,使学习过程既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又是一个交往互助启发的过程,达到解决问题共同提高的目的。
(3)探究学习。教师要尝试着将科研的方法引进课堂,培养学生探索考证的研究意识。既可以设置问题,创设情境,让学生围绕某个问题查阅资料、搜集证据,辨伪去妄,获得真知,也可以引导学生独立发现问题,进行实验操作、事实调查、信息搜集等研究活动。
3.要精心设计问题
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围绕问题展开分析讨论,才能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感悟,问题设计的方法很多,简言之,必须注意:
(1)层级性。设计的问题要有梯度,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把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深入。
(2)集中性。设计的问题要简要集中,抓住重点,突出难点。
(3)引导性。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帮助和指导,设计的问题要有利于学法的形成、学习心得的积累和学习规律的掌握,有助于激发学生思维,发展创造力。
(4)求异性。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也许会得到一个更新颖的答案,设计的问题如果能帮助学生改变思维习惯、跳出常规窠臼、摆脱思维定势,更有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
(5)发散性。对一个问题进行多角度思考,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经过发散整合,也许会得到丰富多彩的答案。
(6)探究性。问题带有探究性,更能引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参与,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科研的意识与方法。
(7)想象性。想象是人类创造发明中最重要的心智活动,阅读文学作品尤其需要想象,设置的问题具有想象性,有助于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入理,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与感悟。
二、教师要做一个成功的引导者
1.导趣。在学习之初,激发学习动机,引起兴趣。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望驱使下,学习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联系生活实际、依据学生的知识层次和年龄特点,设计出新颖的导语,如,解题式、过渡式、温故知新式、悬念式、激情式、图示式、音像式等,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2.导向。揭示目标,引导方向。课堂教学目标任务是什么,归宿点在哪儿,需要教师在学习之初明确出示,学习活动紧扣目标,目标导学贯穿始终。
3.导疑。设置疑问,引发思考,通过问题的设置与解决,逐步达到教学目标。
4.导练。引导练习,形成能力。技能的掌握需要反复历练,但要注意训与练相结合,有练无训,目的不明;有训无练,形不成能力。
5.导法。教给方法,指导规律。以传授结果代替思考过程,或重视学习过程而忽视规律总结学法指导,都是片面的。
6.导馈。引导反馈,及时矫正。目标导学式课堂教学就是以反馈校正为核心的,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程度如何,就是要通过练习测评去评价与矫正。
三、教师要做一个积极的参与者
1.摆正位置。教师在课堂上不仅是组织者、引导者,还要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与讨论,这样既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法,又可以从学生的问答交流中受到启发,真正达到教学相长。
2.放下架子。教师要摈弃师道尊严的思想,放下权威者的架子,不能充当真理的化身、权威的象征,重新审视“一桶水”与“一碗水”的关系,学生在某方面获取的知识也许已超过教师,况且,教学的目的并非是单纯地灌输知识。
3.捧出爱心。严师不一定出高徒,在课堂教学中,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心理压力大,再加上学生课堂表现不理想,教师如果耐不住性子、压不住火气、沉不下心来,怎会有循循善诱,怎会有和风细雨,怎会有心与心的碰撞、智慧与智慧的交流,怎会有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融洽和谐的课堂气氛。教师要关爱尊重并及时表扬鼓励学生。
四、教师要做一个称职的评价者
教师的评价应该委婉热情,更应该积极、准确、有效。教师的有效评价不能失落,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更不能失落。教师应该在研究教材、教法、学生的基础上,尊重关爱学生,但不要放任,反馈矫正,但不要庸俗评价,相信启发学生,但不要完全依赖。
和谐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否和谐,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效果,关系到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没有和谐的师生关系,就不可能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一、教师要做一个合格的组织者
1.要精心安排课堂教学结构
紧扣课堂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与流程,教学流程力求通顺流畅,朴实自然;教学板块的衔接过渡如行云流水,无雕琢之感。教学进程的设计符合学生学习的心理和认知规律,合理有序。教学方法上要处理好讲练关系,精讲精练。教学节奏要舒缓有致,层次清晰。突破口的选择要切中肯綮,恰当妥帖。
2.要精心地组织课堂学习形式
(1)自主学习。教师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就要教会学生会学,教给学生学习该学科、该类知识或该类问题的一般方法,有计划地进行学法指导,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自主起来,学有成效,而不是放任自流。
(2)合作学习。组织学生围绕学习中出现的或教师设计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或全班交流,让能者会者为师,使学习过程既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又是一个交往互助启发的过程,达到解决问题共同提高的目的。
(3)探究学习。教师要尝试着将科研的方法引进课堂,培养学生探索考证的研究意识。既可以设置问题,创设情境,让学生围绕某个问题查阅资料、搜集证据,辨伪去妄,获得真知,也可以引导学生独立发现问题,进行实验操作、事实调查、信息搜集等研究活动。
3.要精心设计问题
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围绕问题展开分析讨论,才能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感悟,问题设计的方法很多,简言之,必须注意:
(1)层级性。设计的问题要有梯度,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把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深入。
(2)集中性。设计的问题要简要集中,抓住重点,突出难点。
(3)引导性。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帮助和指导,设计的问题要有利于学法的形成、学习心得的积累和学习规律的掌握,有助于激发学生思维,发展创造力。
(4)求异性。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也许会得到一个更新颖的答案,设计的问题如果能帮助学生改变思维习惯、跳出常规窠臼、摆脱思维定势,更有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
(5)发散性。对一个问题进行多角度思考,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经过发散整合,也许会得到丰富多彩的答案。
(6)探究性。问题带有探究性,更能引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参与,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科研的意识与方法。
(7)想象性。想象是人类创造发明中最重要的心智活动,阅读文学作品尤其需要想象,设置的问题具有想象性,有助于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入理,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与感悟。
二、教师要做一个成功的引导者
1.导趣。在学习之初,激发学习动机,引起兴趣。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望驱使下,学习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联系生活实际、依据学生的知识层次和年龄特点,设计出新颖的导语,如,解题式、过渡式、温故知新式、悬念式、激情式、图示式、音像式等,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2.导向。揭示目标,引导方向。课堂教学目标任务是什么,归宿点在哪儿,需要教师在学习之初明确出示,学习活动紧扣目标,目标导学贯穿始终。
3.导疑。设置疑问,引发思考,通过问题的设置与解决,逐步达到教学目标。
4.导练。引导练习,形成能力。技能的掌握需要反复历练,但要注意训与练相结合,有练无训,目的不明;有训无练,形不成能力。
5.导法。教给方法,指导规律。以传授结果代替思考过程,或重视学习过程而忽视规律总结学法指导,都是片面的。
6.导馈。引导反馈,及时矫正。目标导学式课堂教学就是以反馈校正为核心的,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程度如何,就是要通过练习测评去评价与矫正。
三、教师要做一个积极的参与者
1.摆正位置。教师在课堂上不仅是组织者、引导者,还要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与讨论,这样既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法,又可以从学生的问答交流中受到启发,真正达到教学相长。
2.放下架子。教师要摈弃师道尊严的思想,放下权威者的架子,不能充当真理的化身、权威的象征,重新审视“一桶水”与“一碗水”的关系,学生在某方面获取的知识也许已超过教师,况且,教学的目的并非是单纯地灌输知识。
3.捧出爱心。严师不一定出高徒,在课堂教学中,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心理压力大,再加上学生课堂表现不理想,教师如果耐不住性子、压不住火气、沉不下心来,怎会有循循善诱,怎会有和风细雨,怎会有心与心的碰撞、智慧与智慧的交流,怎会有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融洽和谐的课堂气氛。教师要关爱尊重并及时表扬鼓励学生。
四、教师要做一个称职的评价者
教师的评价应该委婉热情,更应该积极、准确、有效。教师的有效评价不能失落,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更不能失落。教师应该在研究教材、教法、学生的基础上,尊重关爱学生,但不要放任,反馈矫正,但不要庸俗评价,相信启发学生,但不要完全依赖。
和谐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否和谐,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效果,关系到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没有和谐的师生关系,就不可能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