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心城市是西部地区发展的核心,如何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是一个重要的战略问题。作为西部中心城市,西安通过城中村改造、开发区建设、新型城镇化与组团开发等路径探索城市可持续发展,对于以城市经济带动整个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中心城市 城市化 路径 可持续发展
探究中心城市作为区域增长极的涓滴效应,发挥其对周边中小城镇的聚集、辐射功能,对于以新型城镇化带动新四化、推动区域经济社会的一体化和协调发展,显得必要且迫切。西安作为西北地区和陇海—兰新线最大的中心城市,是继北京、上海之后,从国家层面提出的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城市之一。因此,研究西安作为西部区域中心城市的演进、路径及可持续发展,对于以城市经济带动整个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西部区域中心城市的演进—以西安为例
本文研究西安城市化的时间维度起始自建国以后,作为计划经济时期重点建设的工业城市,改革开放后西安以其雄厚的经济社会基础成为西部地区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地区之一。由于地处内陆,西安的城市化不同于外资推动的外向型城市化(如珠江三角洲地区),也不同于小城镇推动的农村城市化(如苏南地区),更不同于弱中心城市的温州模式,而是带有鲜明西部特色的城市化类型。其城市化的演进历程如下:
工业化建设时期(1949年~1978年)。在国家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思想指导下,西安的城市化是以国家重点项目建设为动力推进的。早在“一五”时期,随着一批大型航空机械、电力仪表、纺织项目的落户,以及与此相关的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迁入,形成了西安基本的城市产业格局,奠定了城市的工业和科教基础,形成了各具功能的五大城市片区,即东、西、南、北、中部的军工纺织区、电力仪表工业区、科教文化区、文物保护区和行政中心区,完成了一个特大城市的基本形态布局。但总体而言,由于受到宏观经济战略的影响,从1952年到1979年西安城市化水平仅从22.8%增长到33%左右,呈现出驻足不前的发展格局。
城市化快速推进时期(1979~2009年)。八十年代以后,经济领域的市场化改革全面激发了城市化的发展潜能,西安进入到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时期。“五区一港两基地”形成了以开发区为先导驱动区域整体城市化的西安模式。这一时期,开发区作为西安城市化发展的先导区域,逐渐成为产业优化聚集、城市功能完善以及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有力推动了城市版图的拓展、人口的聚集和城市竞争力的提升。从1980年到2009年,西安的城市化水平从33.8%增长到68.9%,推动西安的城市化水平居于中西部领先地位。
新型城镇化时期(2010年以来)。2010年以来,西安的城市化思路发生了从量的扩张到内涵式发展的转化,进入到以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新型城市化阶段。经过前期的快速城市化发展,西安的主城区作为增长极核(产业聚集及城市功能的完善)达到了较高的规模和水平,由此带来的涓滴效应日益显著,因此逐步转向传统城区外围的区域寻求新的发展空间。通过部分城市功能的转移,逐步构建由核心城市、组团城市、卫星城等不同层级构成以及梯度分布合理的都市区城镇体系结构,进而拉大城市骨架、优化资源空间布局、提升城市品位、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西安市城市化的实施路径
从国内外的主要经验来看,实现城市化的主要措施包括:工业化的推动、城市交通体系的引导、行政区划的调整、城市经济与政治中心的分离、区域的整体开发等。严格来说,在我国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有别于西方国家的城市现象,如亦城亦乡的“灰色区域”的出现、大城市的扩展辐射与农村自身城镇化的双向运动,等等。地处西部内陆的西安具有西部城市典型的“大城市和大农村”特征,本文将从以下方面对西安市城乡统筹的实施路径进行分析和探讨。
城中村改造。城中村,或者说都市里的村庄,其改造将成为西部城市发展的一项长期任务,对我国城市化建设健康、有序和良性发展具有特殊意义。城中村改造拓展了西安的城市经济发展空间,同时对城市建设管理以及城市形象的提升也产生了积极作用。由于城中村改造用地性质基本上以商业用地和居住用地为主,改造后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与此同时,城中村改造还为政府在公共设施建设等方面提供了大量无建设用地,推动全市的城市道路设施、排水设施和供暖、供气、供水、绿地、公厕等多项城市功能的建立健全。
开发区建设。开发区依靠其强大的体制机制优势和技术创新力,成为各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主要载体,而“开发区—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路径成为许多地区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道路。从城市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开发区是西安的产业核心区。“五区一港两基地”的拓展,构建了西安新的城市功能分区,形成了新的以开发区带动城市发展的“西安模式”和独特的开发区文化。从城市化的角度来讲,开发区是城乡统筹发展的先导区,是撬动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支点。从地域空间来看,开发区则是对城市的扩大和再开发。在这一过程中,原为工业飞地和孤岛的开发区逐步成为城市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向综合性新城演变的趋势十分明显。
新型城镇化与组团开发。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深入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加快建设的历史机遇下,西安市也在以“大西安”建设带动和辐射周边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西安市1996年开始进行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实际的城镇化道路。在城镇体系建设方面,在西安市中心外围选择不同层级、具有一定区位优势和经济基础的城镇作为中心城区的延伸,承担人口疏散及产业承接等部分中心城市的功能。
对西部地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启示
以中心城市为增长极,推动西部地区城市化。如何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这是重大的战略问题。西部地区地域辽阔,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区域内部各省区在自然禀赋、社会经济条件等方面具有较大差异性,这就在客观上要求西部各省份依据自身比较优势,选择辐射带动效应强的城市,促使其成长为所在区域的发展极核,充分利用资源的溢出效应或外部效应带动相邻地区的联动发展,从而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信息、技术、资本、人才等资源的互动,实现区域协同发展。西部区域整体发展滞后,关键在于缺乏具有显著带动效应的经济增长极。应发挥中心城市作用,建设和完善具有现代经济意义的大城市和区域城市体系,并以此带动西部地区经济整体水平的提升。 从“孤岛”走向“市区合一”,实现开发区与城市发展的良性互动。在不同阶段,开发区对城市空间结构影响的内容、方式和强度是不同的。在开发区发展初期,由于开发区与城市在空间上分离,在体制上割裂,开发区是城市的“孤岛”和“飞地”;而在现阶段,开发区面临二次转型和城市服务业快速发展时期,开发区与城市必然步入融合发展的新阶段。推动开发区从“孤岛”到“区市合一”的动态发展,以及与工业化、城镇化之间的良性互动。开发区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是培育、聚集产业集群发展的孵化器,以及转变发展方式、带动城市工业化的重要载体。围绕新时期开发区与城市深层次、宽领域、全方位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应从经济发展、社会事务、城市建设与管理等三个层面,促进所在城市的产业转型、城市空间分布优化、城市功能的完善和提升、城市更新与新区建设。
以中心城市带动小城镇,推进新型城镇体系建设。形成以某一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落或城市圈是现阶段城市化发展的新趋向。这也正是西安提出建设以中心城市—“大西安”带动小城镇战略规划的现实选择。从中心城市的城镇体系,形成梯次合理、层次分明的城镇空间结构来说,应将城市中心区的发展与外围组团、卫星城建设以及周边城镇和整个区域联系起来通盘考虑、统一规划,共同承接主城区未来外溢的人口和产业。西部地区城镇化应以整体战略规划为基础,包括产业规划和城镇功能规划、城镇化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等的协调一致。城市化模式是“市场自然选择”的结果,城市化的实现是市场主导经济发展的自然结果。按照统筹区域发展的原则,综合配置各类资源,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选择符合发展阶段与比较优势的“多元城市化道路”战略,形成中心市区、中心城镇和镇的城镇体系。
从“农”到“工”,构建城乡统筹发展新格局。生活空间迁移、职业的改变以及由此引起的生产与生活方式的演变,是城市化在微观层面的具体表现。由于“城中村”主要分布在城市建成区的边缘地带和城乡结合部,具有农村和城市的双重特征。随着西部地区城中村改造的加速推进,大量的失地农民由之产生,如何从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谋划和解决“人的城市化”及其可持续发展问题,是当前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共同课题。
【作者单位: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本文系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陕西失地农民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1E076】
责编/边文锋
【关键词】中心城市 城市化 路径 可持续发展
探究中心城市作为区域增长极的涓滴效应,发挥其对周边中小城镇的聚集、辐射功能,对于以新型城镇化带动新四化、推动区域经济社会的一体化和协调发展,显得必要且迫切。西安作为西北地区和陇海—兰新线最大的中心城市,是继北京、上海之后,从国家层面提出的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城市之一。因此,研究西安作为西部区域中心城市的演进、路径及可持续发展,对于以城市经济带动整个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西部区域中心城市的演进—以西安为例
本文研究西安城市化的时间维度起始自建国以后,作为计划经济时期重点建设的工业城市,改革开放后西安以其雄厚的经济社会基础成为西部地区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地区之一。由于地处内陆,西安的城市化不同于外资推动的外向型城市化(如珠江三角洲地区),也不同于小城镇推动的农村城市化(如苏南地区),更不同于弱中心城市的温州模式,而是带有鲜明西部特色的城市化类型。其城市化的演进历程如下:
工业化建设时期(1949年~1978年)。在国家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思想指导下,西安的城市化是以国家重点项目建设为动力推进的。早在“一五”时期,随着一批大型航空机械、电力仪表、纺织项目的落户,以及与此相关的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迁入,形成了西安基本的城市产业格局,奠定了城市的工业和科教基础,形成了各具功能的五大城市片区,即东、西、南、北、中部的军工纺织区、电力仪表工业区、科教文化区、文物保护区和行政中心区,完成了一个特大城市的基本形态布局。但总体而言,由于受到宏观经济战略的影响,从1952年到1979年西安城市化水平仅从22.8%增长到33%左右,呈现出驻足不前的发展格局。
城市化快速推进时期(1979~2009年)。八十年代以后,经济领域的市场化改革全面激发了城市化的发展潜能,西安进入到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时期。“五区一港两基地”形成了以开发区为先导驱动区域整体城市化的西安模式。这一时期,开发区作为西安城市化发展的先导区域,逐渐成为产业优化聚集、城市功能完善以及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有力推动了城市版图的拓展、人口的聚集和城市竞争力的提升。从1980年到2009年,西安的城市化水平从33.8%增长到68.9%,推动西安的城市化水平居于中西部领先地位。
新型城镇化时期(2010年以来)。2010年以来,西安的城市化思路发生了从量的扩张到内涵式发展的转化,进入到以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新型城市化阶段。经过前期的快速城市化发展,西安的主城区作为增长极核(产业聚集及城市功能的完善)达到了较高的规模和水平,由此带来的涓滴效应日益显著,因此逐步转向传统城区外围的区域寻求新的发展空间。通过部分城市功能的转移,逐步构建由核心城市、组团城市、卫星城等不同层级构成以及梯度分布合理的都市区城镇体系结构,进而拉大城市骨架、优化资源空间布局、提升城市品位、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西安市城市化的实施路径
从国内外的主要经验来看,实现城市化的主要措施包括:工业化的推动、城市交通体系的引导、行政区划的调整、城市经济与政治中心的分离、区域的整体开发等。严格来说,在我国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有别于西方国家的城市现象,如亦城亦乡的“灰色区域”的出现、大城市的扩展辐射与农村自身城镇化的双向运动,等等。地处西部内陆的西安具有西部城市典型的“大城市和大农村”特征,本文将从以下方面对西安市城乡统筹的实施路径进行分析和探讨。
城中村改造。城中村,或者说都市里的村庄,其改造将成为西部城市发展的一项长期任务,对我国城市化建设健康、有序和良性发展具有特殊意义。城中村改造拓展了西安的城市经济发展空间,同时对城市建设管理以及城市形象的提升也产生了积极作用。由于城中村改造用地性质基本上以商业用地和居住用地为主,改造后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与此同时,城中村改造还为政府在公共设施建设等方面提供了大量无建设用地,推动全市的城市道路设施、排水设施和供暖、供气、供水、绿地、公厕等多项城市功能的建立健全。
开发区建设。开发区依靠其强大的体制机制优势和技术创新力,成为各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主要载体,而“开发区—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路径成为许多地区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道路。从城市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开发区是西安的产业核心区。“五区一港两基地”的拓展,构建了西安新的城市功能分区,形成了新的以开发区带动城市发展的“西安模式”和独特的开发区文化。从城市化的角度来讲,开发区是城乡统筹发展的先导区,是撬动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支点。从地域空间来看,开发区则是对城市的扩大和再开发。在这一过程中,原为工业飞地和孤岛的开发区逐步成为城市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向综合性新城演变的趋势十分明显。
新型城镇化与组团开发。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深入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加快建设的历史机遇下,西安市也在以“大西安”建设带动和辐射周边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西安市1996年开始进行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实际的城镇化道路。在城镇体系建设方面,在西安市中心外围选择不同层级、具有一定区位优势和经济基础的城镇作为中心城区的延伸,承担人口疏散及产业承接等部分中心城市的功能。
对西部地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启示
以中心城市为增长极,推动西部地区城市化。如何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这是重大的战略问题。西部地区地域辽阔,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区域内部各省区在自然禀赋、社会经济条件等方面具有较大差异性,这就在客观上要求西部各省份依据自身比较优势,选择辐射带动效应强的城市,促使其成长为所在区域的发展极核,充分利用资源的溢出效应或外部效应带动相邻地区的联动发展,从而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信息、技术、资本、人才等资源的互动,实现区域协同发展。西部区域整体发展滞后,关键在于缺乏具有显著带动效应的经济增长极。应发挥中心城市作用,建设和完善具有现代经济意义的大城市和区域城市体系,并以此带动西部地区经济整体水平的提升。 从“孤岛”走向“市区合一”,实现开发区与城市发展的良性互动。在不同阶段,开发区对城市空间结构影响的内容、方式和强度是不同的。在开发区发展初期,由于开发区与城市在空间上分离,在体制上割裂,开发区是城市的“孤岛”和“飞地”;而在现阶段,开发区面临二次转型和城市服务业快速发展时期,开发区与城市必然步入融合发展的新阶段。推动开发区从“孤岛”到“区市合一”的动态发展,以及与工业化、城镇化之间的良性互动。开发区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是培育、聚集产业集群发展的孵化器,以及转变发展方式、带动城市工业化的重要载体。围绕新时期开发区与城市深层次、宽领域、全方位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应从经济发展、社会事务、城市建设与管理等三个层面,促进所在城市的产业转型、城市空间分布优化、城市功能的完善和提升、城市更新与新区建设。
以中心城市带动小城镇,推进新型城镇体系建设。形成以某一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落或城市圈是现阶段城市化发展的新趋向。这也正是西安提出建设以中心城市—“大西安”带动小城镇战略规划的现实选择。从中心城市的城镇体系,形成梯次合理、层次分明的城镇空间结构来说,应将城市中心区的发展与外围组团、卫星城建设以及周边城镇和整个区域联系起来通盘考虑、统一规划,共同承接主城区未来外溢的人口和产业。西部地区城镇化应以整体战略规划为基础,包括产业规划和城镇功能规划、城镇化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等的协调一致。城市化模式是“市场自然选择”的结果,城市化的实现是市场主导经济发展的自然结果。按照统筹区域发展的原则,综合配置各类资源,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选择符合发展阶段与比较优势的“多元城市化道路”战略,形成中心市区、中心城镇和镇的城镇体系。
从“农”到“工”,构建城乡统筹发展新格局。生活空间迁移、职业的改变以及由此引起的生产与生活方式的演变,是城市化在微观层面的具体表现。由于“城中村”主要分布在城市建成区的边缘地带和城乡结合部,具有农村和城市的双重特征。随着西部地区城中村改造的加速推进,大量的失地农民由之产生,如何从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谋划和解决“人的城市化”及其可持续发展问题,是当前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共同课题。
【作者单位: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本文系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陕西失地农民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1E076】
责编/边文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