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自有人类以来,生活就是教育,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教育。”可见,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教育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教育只有满足了生活的需要,才有意义。《物理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物理情境……”既然物理来源于生活,那么我们的物理教学就应该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一、联系生活,创设活动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物理教学中,如果能让学生透过易于掌握的实际生活情境进行学习,可增加兴趣,促进学习。学生凭借自信和兴趣,有效地掌握原始的概念之后,便可以把这些概念、知识和技能转移到其他情境中,使学习更上一层楼。因此,因地制宜地在教学中安排活动,如课堂讨论、小竞赛、讲故事、解题接力、实验活动、课外实验探究、实地参观、观看科技影片、兴趣小组活动等,使更多学生参与,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享受在活动中学习的快乐。例如,学习了《电磁铁》和《电磁感应》后,让学生观察电饭煲等自动电器的控温原理,同时想想如何绕制简易的电磁铁,制作开水温度调控仪等。这样,既发展了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精神,又强化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引发学习物理的动机。
二、在物理教学中多探究生活问题,让物理教学走进生活
只有实用的,才是学生感兴趣的,如果我们在物理教学中向学生展示典型的物理现象,创设探究问题的物理情境,引发认知冲突,则能让学生保持有意注意,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如,在教学电灯的原理时,我拿出一个“220V100W”的白炽灯泡给学生看,并引导他们提出一系列问题:(1)灯丝是什么材料做的,主要是利用了它的什么物理属性?(2)它的灯壁,用久了,为什么会发黄发黑?(3)白炽灯是利用什么原理工作的?工作时能量是怎样转化的?(4)用久了,灯的亮度为什么会下降?……电灯泡,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小电器,也是学生最想解决的生活问题。通过这一系列的物理问题,让学生产生求知的欲望,从而产生学习的动力。化枯燥为生动,化理论为生活。这样,学生感受的不再是枯燥的物理概念、深奥的物理原理,而是富有生活情趣的实际问题,学生乐于学习。毫无疑问,学以致用,能使学生主动学习物理。
三、让物理实验走进学生生活,把实验生活化,让生活成为实验的对象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新课程标准及学生实际,利用生活资源使物理实验生活化,真正体现出“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充分利用身边的生活资源,善于观察、思考、实践,常见的生活资源便可变废为宝,让生活资源成为课程资源,才能真正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物理,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习物理的效率。如,一只可乐瓶,能做声音的实验,水压的实验;两本书可做摩擦力的实验。实验的教育价值与实验装置的复杂程度成反比,一项实验,使用的材料越简单,学生越熟悉,就越想透彻地获得实验所验证的结果。如为了让学生感受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存在,我用两本书做了这样一个实验。把两本书一页一页地交叉叠放在一起,然后故弄玄虚地念一些口诀(这是为了增加趣味性及神秘感),接着让班上的“大力士”,抓住两本书尽力拉扯。并说如果能把书拉开则奖励一万元,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欲。无论经过多次拉扯,都无法将书本拉开后,有的学生说那是老师会法术,有的说那是老师用胶水把书本粘起来了,我接着让学生一页一页地翻开,证明并没有胶水。接着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让学生猜测为什么拉不开。最后我在一片质疑声中解释这是摩擦力作用的结果。因而学生有了掌握有关摩擦力知识的欲望。
四、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实现物理教学的延伸
学习物理理论知识,不是课程的最终目的,它只是完成了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还需要把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到生活中去,通过再实践、再认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能把物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实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才是物理教学的最终目的。所以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还应利用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在训练过程中对理论知识进行再实践、再认识,达到知识的应用和创新,以及能力的培养。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要落实新课标,体现物理教学的新课改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运用多种方式培养学生见物思理的学习意识,教师要用一种开放的、立体的教育视野和课程理念,努力将课堂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课堂就会鲜活多彩,富有生命力,让学生真正体验物理的应用价值,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一、联系生活,创设活动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物理教学中,如果能让学生透过易于掌握的实际生活情境进行学习,可增加兴趣,促进学习。学生凭借自信和兴趣,有效地掌握原始的概念之后,便可以把这些概念、知识和技能转移到其他情境中,使学习更上一层楼。因此,因地制宜地在教学中安排活动,如课堂讨论、小竞赛、讲故事、解题接力、实验活动、课外实验探究、实地参观、观看科技影片、兴趣小组活动等,使更多学生参与,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享受在活动中学习的快乐。例如,学习了《电磁铁》和《电磁感应》后,让学生观察电饭煲等自动电器的控温原理,同时想想如何绕制简易的电磁铁,制作开水温度调控仪等。这样,既发展了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精神,又强化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引发学习物理的动机。
二、在物理教学中多探究生活问题,让物理教学走进生活
只有实用的,才是学生感兴趣的,如果我们在物理教学中向学生展示典型的物理现象,创设探究问题的物理情境,引发认知冲突,则能让学生保持有意注意,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如,在教学电灯的原理时,我拿出一个“220V100W”的白炽灯泡给学生看,并引导他们提出一系列问题:(1)灯丝是什么材料做的,主要是利用了它的什么物理属性?(2)它的灯壁,用久了,为什么会发黄发黑?(3)白炽灯是利用什么原理工作的?工作时能量是怎样转化的?(4)用久了,灯的亮度为什么会下降?……电灯泡,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小电器,也是学生最想解决的生活问题。通过这一系列的物理问题,让学生产生求知的欲望,从而产生学习的动力。化枯燥为生动,化理论为生活。这样,学生感受的不再是枯燥的物理概念、深奥的物理原理,而是富有生活情趣的实际问题,学生乐于学习。毫无疑问,学以致用,能使学生主动学习物理。
三、让物理实验走进学生生活,把实验生活化,让生活成为实验的对象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新课程标准及学生实际,利用生活资源使物理实验生活化,真正体现出“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充分利用身边的生活资源,善于观察、思考、实践,常见的生活资源便可变废为宝,让生活资源成为课程资源,才能真正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物理,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习物理的效率。如,一只可乐瓶,能做声音的实验,水压的实验;两本书可做摩擦力的实验。实验的教育价值与实验装置的复杂程度成反比,一项实验,使用的材料越简单,学生越熟悉,就越想透彻地获得实验所验证的结果。如为了让学生感受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存在,我用两本书做了这样一个实验。把两本书一页一页地交叉叠放在一起,然后故弄玄虚地念一些口诀(这是为了增加趣味性及神秘感),接着让班上的“大力士”,抓住两本书尽力拉扯。并说如果能把书拉开则奖励一万元,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欲。无论经过多次拉扯,都无法将书本拉开后,有的学生说那是老师会法术,有的说那是老师用胶水把书本粘起来了,我接着让学生一页一页地翻开,证明并没有胶水。接着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让学生猜测为什么拉不开。最后我在一片质疑声中解释这是摩擦力作用的结果。因而学生有了掌握有关摩擦力知识的欲望。
四、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实现物理教学的延伸
学习物理理论知识,不是课程的最终目的,它只是完成了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还需要把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到生活中去,通过再实践、再认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能把物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实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才是物理教学的最终目的。所以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还应利用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在训练过程中对理论知识进行再实践、再认识,达到知识的应用和创新,以及能力的培养。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要落实新课标,体现物理教学的新课改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运用多种方式培养学生见物思理的学习意识,教师要用一种开放的、立体的教育视野和课程理念,努力将课堂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课堂就会鲜活多彩,富有生命力,让学生真正体验物理的应用价值,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