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年度摄影史论图书)
主编:施瀚涛
版本:上海文化出版社 2017-3
【评委评语】
这是一本论文选集,讨论的主题正如书名所示,均围绕着身体、性别和摄影而展开,作者有来自国外的著名学者,也是中国本土年轻学者的文章。选集的价值在于编选者的意图能否通过所选文章而得到充分体现,这就意味着,不仅文章本身必须具备基本的学术水准,还要围绕着既定主题有层次地展开讨论,让读者从中获得系统的知识,抬高对所论问题的认知。从目前文本看,施瀚涛基本做到了这一点。有意思的是,编者所选文章也不是纯然的科研类型,其中有些文章面对现实,显示了一种有效的针对性与现场讨论的氛围,让读者感受到了问题的尖锐性与在地性,无论在实践方面还是在研究方面,均能给读者以有益的启示。
—杨小彦
这本文集有两个来由。其一,2010年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分别出版了顾铮和林路先生主编的《摄影·社会·空间》和《上海·影像·都市》两本文论集。原来编者的想法是“以比较纯粹的态度来讨论摄影”,出版一套“具有一定连续性的丛书”,但是由于出版社人员变动等原因,这个系列的出版被过早地中断了。2013年,当这一计划的两位始作俑者与瑞象馆馆长肖睿先生相聚畅谈的时候,不禁再次念及几年前的那个美好愿望,于是肖睿决定由瑞象馆来提供支持,再续出版计划。其二,2015年,瑞象馆推出了一系列與“身体”“性别”话题相关的展览、讲座、工作坊等活动(这一系列活动所积累下的文本将在不远的将来另外结集出版),而出版一本相同主题的文论集也是这个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期待通过选编一些重要和有趣的文章,来进一步探究摄影及其图像是怎样卷入到“身体”和“性别”的话题之中的。因了以上两个原因,两年前开始了本书的约稿和编辑工作,并将其定为“瑞象视点-当代摄影文丛”的第一辑。期间由于种种原因,出版工作推进缓慢;但到了今天,终于如愿与读者见面了。
关于“身体”和“性别”的讨论从上世纪中期开始逐渐成为当代文艺创作和批评中的核心话题。它们之所以受到如此关注,概而言之,是因为它直接关系着当代人所面临的身份困境,以及新的身份认同的构建。而同样在20世纪之中,摄影技术,以及静态和动态摄影图像的生产和传播,在改变人们观看经验的同时,也自然而然地参与了人们对于自我的认知和塑造的过程。可以说,“身体·性别·摄影”的话题所蕴含的正是人们与生俱来所好奇的关于自我的哲学命题和一种基于新技术的观看方式之间所存在的错综复杂的关系。
而在本文集中,阿比盖尔·所罗门-戈多的“伯爵夫人的腿”一文甚至将这个话题带回到了摄影发明初期。文章从卡斯蒂格里奥尼伯爵夫人在1850年代往后的30多年时间里与摄影师合作拍摄的800多张照片入手,探究了伯爵夫人怎样通过照片来塑造和观看自己的形象,以及这一看似自主的自我探索的背后所隐含的各种左右女性身份和形象的意识形态力量。该文还引入了当时英法芭蕾舞变革,以及在舞者、交际花、妓女之间耐人寻味的模糊边界,为伯爵夫人所追寻的女性气质提供了更大的社会乃至政治经济背景。与伯爵夫人有着类似主动出演行为的,还有三岛由纪夫与一系列日本著名摄影家和电影导演之间的合作。台湾学者黄胤毓在这些由三岛主动出演的形象中所看到的,是印刻在一位20世纪中期的日本作家心底深处的各种日本传统文化与现代意识形态;而在摄影机注视下的身体则成了这些力量争相表现的舞台。如果说上述两篇文章谈的是被摄者的主动表演的话,那么在罗伯塔·麦格拉斯所写的爱德华·维斯顿的女性人体摄影,郭立昕所介绍的当代台湾摄影中的一些女性形象,以及殷罗毕所做的月份牌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系列更为丰富的由摄影师和媒体所开展的对女性形象的塑造,或者将女性身体更为符号化地整合进其他的价值观念论述,甚至商业营销的过程。而作者们则从社会历史、心理分析、文化研究等批评性理论的角度对这些过程和现象展开了透彻的分析和讨论。
巴特勒曾将性别的实质描述为一种表演性,在上述文章所谈及的摄影案例里,被摄者和摄影师所做的正是一种看似主动的表演,但其结果的往往是在各种关于性别和身体的观念制约下的不自觉的被动出演。在本书所收录的另外几篇文章中,当代摄影家和批评人则具备一种更为自觉和反省的意识,他们以看似被动的人物形象去表达主动的对于各种社会规约的挑战。比如扬·阿福吉克思写到的辛迪·雪曼,她的作品或者是在迎合电影和媒体对于女性形象的想象,或者是以令人不适的画面触碰关于生殖器的观看禁忌;这些典型的在虚构与真实之间的雪曼画面,看起来“几乎不受政治正确的庇护”,但却更为直接地“揭示了色情再现的政治”。而在石塚洋介的文章中,作者介绍了日本当代摄影中的男性身体表现的现象。他将这一现象放在观看政治的语境下加以分析,并视其为“男性霸权的瓦解,被压制的一边剥夺了既有的权力,成功推翻一种剥削关系”。庾凯的文章“那张照片怎么了”引用了一系列普通人和摄影家的自拍或者家庭亲密照片,同样是对于自我和身体的观看,但它们却与“伯爵夫人”在照片中的精心出演完全不同。尤其是在今天网络世界的环境中,这种更为自由的观看和捕捉承担起拍摄者对身份的寻找、亲密关系的探究、甚至精神上的疗愈。本书还收录了一篇特殊的文章,“美国的审查制度,或对艺术的憎恨与恐惧”,作者是2017年刚刚过世的芝加哥艺术学院摄影系的前系主任,艺术家芭芭拉·德简维艾佛。作者从其个人与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的一段纠纷说起,同时结合她自己当时正在进行的堪称极端的介入式创作,深入揭示了体制和社会习俗怎样借用“有害的色情”、“法律”和“政治正确”等一系列话语,来约束人们对于身体、性别的讨论,以及对于艺术家自由创作的压制;其中的诸多观点读来发人深省。 其他几篇收录于文集的文章同样具有特殊的视野和角度。本书开篇对于上海青年女摄影家沈祎的访谈,属于“卷首摄影家”栏目。我们将在每辑的这个栏目中,配合当期的主题找到一位本地摄影家,以访谈的形式对其做一个较为深入的介绍。沈祎的创作和工作经历涉及了诗歌、摄影,以及电影评论等多个领域,这个访谈将使我们看到一位游走于不同艺术语言之间,又具有批评目光的女性摄影家所具有的敏锐的感受力,对图像的捕捉和组织能力,以及对于摄影、艺术和艺术家身份的思考。著名日本学者塚原史的“作为反符号的摄影”尽管与“身体”和“性别”话题并不直接相关,但是他对于摄影本身的符号特性所做的深入分析,可以反过来帮助我们进一步思考这一媒介在参与讨论这些与身份相關的话题的时候,实际上所承担的角色。而王词成的文章“电子白内障”可以说将本辑主题的视野做了进一步拓宽。他不仅赋予摄影设备本身以“身体”的身份,从而更新了“摄影观看”的概念—这也是对今天人类的感知能力借由电子技术得以增强甚至取代的境况的及时回应,同时更通过一系列有趣的例子,让我们看到人类的器官和感知的延伸过程中所具有的局限性。这对那些期待以科技来逐渐超越人类生物性局限的梦想的人来说不啻为一种幽默的提醒和揶揄。
最后,也是特别重要的,本文收录了上海青年文化记者朱洁树所撰写的“夺目的看板”一文。这篇在本书编辑初期即邀约的稿件直接促成了瑞象馆2015年5月的同名展览。文章以21世纪第二个十年中国的一系列女性行动主义者的社会介入项目为背景,考察了照片、图像在他们活动中所起到的叙述、动员和传播作用。这些艺术家和行动主义者的“创作”手法本身丰富多彩,而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们所拥有的,将图像用于声张权益诉求和性别政治观念的自觉意识,以及他们对网络和社交媒体这些当代图像所依存的平台的灵活调动。如果说上述其他的创作和批评案例依然是在摄影、图像、符号、艺术的本体中所展开的“身体”和“性别”讨论的话,那么他们的工作则打破,同时也激活了图像在日常政治生活中的积极而直接的运用。
这里选择的13篇文章应该说只是从部分角度对“身体·性别·摄影”这个话题所展开的讨论。我们对这系列丛书的每一辑内容并不期待一种系统性,重要的是希望读者和同行能通过一些重要的写作和艺术创作,及时了解当代摄影和图像领域中的现象和话题,引发相应的思考。这套丛书的编辑和出版是一个抛砖引玉的过程,若能激发更多更新的严肃讨论和研究,我们将无比荣幸。
节选自《身体·性别·摄影》序 文/施瀚涛
主编:施瀚涛
版本:上海文化出版社 2017-3
【评委评语】
这是一本论文选集,讨论的主题正如书名所示,均围绕着身体、性别和摄影而展开,作者有来自国外的著名学者,也是中国本土年轻学者的文章。选集的价值在于编选者的意图能否通过所选文章而得到充分体现,这就意味着,不仅文章本身必须具备基本的学术水准,还要围绕着既定主题有层次地展开讨论,让读者从中获得系统的知识,抬高对所论问题的认知。从目前文本看,施瀚涛基本做到了这一点。有意思的是,编者所选文章也不是纯然的科研类型,其中有些文章面对现实,显示了一种有效的针对性与现场讨论的氛围,让读者感受到了问题的尖锐性与在地性,无论在实践方面还是在研究方面,均能给读者以有益的启示。
—杨小彦
这本文集有两个来由。其一,2010年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分别出版了顾铮和林路先生主编的《摄影·社会·空间》和《上海·影像·都市》两本文论集。原来编者的想法是“以比较纯粹的态度来讨论摄影”,出版一套“具有一定连续性的丛书”,但是由于出版社人员变动等原因,这个系列的出版被过早地中断了。2013年,当这一计划的两位始作俑者与瑞象馆馆长肖睿先生相聚畅谈的时候,不禁再次念及几年前的那个美好愿望,于是肖睿决定由瑞象馆来提供支持,再续出版计划。其二,2015年,瑞象馆推出了一系列與“身体”“性别”话题相关的展览、讲座、工作坊等活动(这一系列活动所积累下的文本将在不远的将来另外结集出版),而出版一本相同主题的文论集也是这个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期待通过选编一些重要和有趣的文章,来进一步探究摄影及其图像是怎样卷入到“身体”和“性别”的话题之中的。因了以上两个原因,两年前开始了本书的约稿和编辑工作,并将其定为“瑞象视点-当代摄影文丛”的第一辑。期间由于种种原因,出版工作推进缓慢;但到了今天,终于如愿与读者见面了。
关于“身体”和“性别”的讨论从上世纪中期开始逐渐成为当代文艺创作和批评中的核心话题。它们之所以受到如此关注,概而言之,是因为它直接关系着当代人所面临的身份困境,以及新的身份认同的构建。而同样在20世纪之中,摄影技术,以及静态和动态摄影图像的生产和传播,在改变人们观看经验的同时,也自然而然地参与了人们对于自我的认知和塑造的过程。可以说,“身体·性别·摄影”的话题所蕴含的正是人们与生俱来所好奇的关于自我的哲学命题和一种基于新技术的观看方式之间所存在的错综复杂的关系。
而在本文集中,阿比盖尔·所罗门-戈多的“伯爵夫人的腿”一文甚至将这个话题带回到了摄影发明初期。文章从卡斯蒂格里奥尼伯爵夫人在1850年代往后的30多年时间里与摄影师合作拍摄的800多张照片入手,探究了伯爵夫人怎样通过照片来塑造和观看自己的形象,以及这一看似自主的自我探索的背后所隐含的各种左右女性身份和形象的意识形态力量。该文还引入了当时英法芭蕾舞变革,以及在舞者、交际花、妓女之间耐人寻味的模糊边界,为伯爵夫人所追寻的女性气质提供了更大的社会乃至政治经济背景。与伯爵夫人有着类似主动出演行为的,还有三岛由纪夫与一系列日本著名摄影家和电影导演之间的合作。台湾学者黄胤毓在这些由三岛主动出演的形象中所看到的,是印刻在一位20世纪中期的日本作家心底深处的各种日本传统文化与现代意识形态;而在摄影机注视下的身体则成了这些力量争相表现的舞台。如果说上述两篇文章谈的是被摄者的主动表演的话,那么在罗伯塔·麦格拉斯所写的爱德华·维斯顿的女性人体摄影,郭立昕所介绍的当代台湾摄影中的一些女性形象,以及殷罗毕所做的月份牌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系列更为丰富的由摄影师和媒体所开展的对女性形象的塑造,或者将女性身体更为符号化地整合进其他的价值观念论述,甚至商业营销的过程。而作者们则从社会历史、心理分析、文化研究等批评性理论的角度对这些过程和现象展开了透彻的分析和讨论。
巴特勒曾将性别的实质描述为一种表演性,在上述文章所谈及的摄影案例里,被摄者和摄影师所做的正是一种看似主动的表演,但其结果的往往是在各种关于性别和身体的观念制约下的不自觉的被动出演。在本书所收录的另外几篇文章中,当代摄影家和批评人则具备一种更为自觉和反省的意识,他们以看似被动的人物形象去表达主动的对于各种社会规约的挑战。比如扬·阿福吉克思写到的辛迪·雪曼,她的作品或者是在迎合电影和媒体对于女性形象的想象,或者是以令人不适的画面触碰关于生殖器的观看禁忌;这些典型的在虚构与真实之间的雪曼画面,看起来“几乎不受政治正确的庇护”,但却更为直接地“揭示了色情再现的政治”。而在石塚洋介的文章中,作者介绍了日本当代摄影中的男性身体表现的现象。他将这一现象放在观看政治的语境下加以分析,并视其为“男性霸权的瓦解,被压制的一边剥夺了既有的权力,成功推翻一种剥削关系”。庾凯的文章“那张照片怎么了”引用了一系列普通人和摄影家的自拍或者家庭亲密照片,同样是对于自我和身体的观看,但它们却与“伯爵夫人”在照片中的精心出演完全不同。尤其是在今天网络世界的环境中,这种更为自由的观看和捕捉承担起拍摄者对身份的寻找、亲密关系的探究、甚至精神上的疗愈。本书还收录了一篇特殊的文章,“美国的审查制度,或对艺术的憎恨与恐惧”,作者是2017年刚刚过世的芝加哥艺术学院摄影系的前系主任,艺术家芭芭拉·德简维艾佛。作者从其个人与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的一段纠纷说起,同时结合她自己当时正在进行的堪称极端的介入式创作,深入揭示了体制和社会习俗怎样借用“有害的色情”、“法律”和“政治正确”等一系列话语,来约束人们对于身体、性别的讨论,以及对于艺术家自由创作的压制;其中的诸多观点读来发人深省。 其他几篇收录于文集的文章同样具有特殊的视野和角度。本书开篇对于上海青年女摄影家沈祎的访谈,属于“卷首摄影家”栏目。我们将在每辑的这个栏目中,配合当期的主题找到一位本地摄影家,以访谈的形式对其做一个较为深入的介绍。沈祎的创作和工作经历涉及了诗歌、摄影,以及电影评论等多个领域,这个访谈将使我们看到一位游走于不同艺术语言之间,又具有批评目光的女性摄影家所具有的敏锐的感受力,对图像的捕捉和组织能力,以及对于摄影、艺术和艺术家身份的思考。著名日本学者塚原史的“作为反符号的摄影”尽管与“身体”和“性别”话题并不直接相关,但是他对于摄影本身的符号特性所做的深入分析,可以反过来帮助我们进一步思考这一媒介在参与讨论这些与身份相關的话题的时候,实际上所承担的角色。而王词成的文章“电子白内障”可以说将本辑主题的视野做了进一步拓宽。他不仅赋予摄影设备本身以“身体”的身份,从而更新了“摄影观看”的概念—这也是对今天人类的感知能力借由电子技术得以增强甚至取代的境况的及时回应,同时更通过一系列有趣的例子,让我们看到人类的器官和感知的延伸过程中所具有的局限性。这对那些期待以科技来逐渐超越人类生物性局限的梦想的人来说不啻为一种幽默的提醒和揶揄。
最后,也是特别重要的,本文收录了上海青年文化记者朱洁树所撰写的“夺目的看板”一文。这篇在本书编辑初期即邀约的稿件直接促成了瑞象馆2015年5月的同名展览。文章以21世纪第二个十年中国的一系列女性行动主义者的社会介入项目为背景,考察了照片、图像在他们活动中所起到的叙述、动员和传播作用。这些艺术家和行动主义者的“创作”手法本身丰富多彩,而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们所拥有的,将图像用于声张权益诉求和性别政治观念的自觉意识,以及他们对网络和社交媒体这些当代图像所依存的平台的灵活调动。如果说上述其他的创作和批评案例依然是在摄影、图像、符号、艺术的本体中所展开的“身体”和“性别”讨论的话,那么他们的工作则打破,同时也激活了图像在日常政治生活中的积极而直接的运用。
这里选择的13篇文章应该说只是从部分角度对“身体·性别·摄影”这个话题所展开的讨论。我们对这系列丛书的每一辑内容并不期待一种系统性,重要的是希望读者和同行能通过一些重要的写作和艺术创作,及时了解当代摄影和图像领域中的现象和话题,引发相应的思考。这套丛书的编辑和出版是一个抛砖引玉的过程,若能激发更多更新的严肃讨论和研究,我们将无比荣幸。
节选自《身体·性别·摄影》序 文/施瀚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