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性别·摄影》(瑞象视点·当代摄影文丛第一辑)

来源 :中国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oowew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年度摄影史论图书)
  主编:施瀚涛
  版本:上海文化出版社 2017-3




  【评委评语】
  这是一本论文选集,讨论的主题正如书名所示,均围绕着身体、性别和摄影而展开,作者有来自国外的著名学者,也是中国本土年轻学者的文章。选集的价值在于编选者的意图能否通过所选文章而得到充分体现,这就意味着,不仅文章本身必须具备基本的学术水准,还要围绕着既定主题有层次地展开讨论,让读者从中获得系统的知识,抬高对所论问题的认知。从目前文本看,施瀚涛基本做到了这一点。有意思的是,编者所选文章也不是纯然的科研类型,其中有些文章面对现实,显示了一种有效的针对性与现场讨论的氛围,让读者感受到了问题的尖锐性与在地性,无论在实践方面还是在研究方面,均能给读者以有益的启示。
  —杨小彦
  这本文集有两个来由。其一,2010年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分别出版了顾铮和林路先生主编的《摄影·社会·空间》和《上海·影像·都市》两本文论集。原来编者的想法是“以比较纯粹的态度来讨论摄影”,出版一套“具有一定连续性的丛书”,但是由于出版社人员变动等原因,这个系列的出版被过早地中断了。2013年,当这一计划的两位始作俑者与瑞象馆馆长肖睿先生相聚畅谈的时候,不禁再次念及几年前的那个美好愿望,于是肖睿决定由瑞象馆来提供支持,再续出版计划。其二,2015年,瑞象馆推出了一系列與“身体”“性别”话题相关的展览、讲座、工作坊等活动(这一系列活动所积累下的文本将在不远的将来另外结集出版),而出版一本相同主题的文论集也是这个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期待通过选编一些重要和有趣的文章,来进一步探究摄影及其图像是怎样卷入到“身体”和“性别”的话题之中的。因了以上两个原因,两年前开始了本书的约稿和编辑工作,并将其定为“瑞象视点-当代摄影文丛”的第一辑。期间由于种种原因,出版工作推进缓慢;但到了今天,终于如愿与读者见面了。
  关于“身体”和“性别”的讨论从上世纪中期开始逐渐成为当代文艺创作和批评中的核心话题。它们之所以受到如此关注,概而言之,是因为它直接关系着当代人所面临的身份困境,以及新的身份认同的构建。而同样在20世纪之中,摄影技术,以及静态和动态摄影图像的生产和传播,在改变人们观看经验的同时,也自然而然地参与了人们对于自我的认知和塑造的过程。可以说,“身体·性别·摄影”的话题所蕴含的正是人们与生俱来所好奇的关于自我的哲学命题和一种基于新技术的观看方式之间所存在的错综复杂的关系。
  而在本文集中,阿比盖尔·所罗门-戈多的“伯爵夫人的腿”一文甚至将这个话题带回到了摄影发明初期。文章从卡斯蒂格里奥尼伯爵夫人在1850年代往后的30多年时间里与摄影师合作拍摄的800多张照片入手,探究了伯爵夫人怎样通过照片来塑造和观看自己的形象,以及这一看似自主的自我探索的背后所隐含的各种左右女性身份和形象的意识形态力量。该文还引入了当时英法芭蕾舞变革,以及在舞者、交际花、妓女之间耐人寻味的模糊边界,为伯爵夫人所追寻的女性气质提供了更大的社会乃至政治经济背景。与伯爵夫人有着类似主动出演行为的,还有三岛由纪夫与一系列日本著名摄影家和电影导演之间的合作。台湾学者黄胤毓在这些由三岛主动出演的形象中所看到的,是印刻在一位20世纪中期的日本作家心底深处的各种日本传统文化与现代意识形态;而在摄影机注视下的身体则成了这些力量争相表现的舞台。如果说上述两篇文章谈的是被摄者的主动表演的话,那么在罗伯塔·麦格拉斯所写的爱德华·维斯顿的女性人体摄影,郭立昕所介绍的当代台湾摄影中的一些女性形象,以及殷罗毕所做的月份牌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系列更为丰富的由摄影师和媒体所开展的对女性形象的塑造,或者将女性身体更为符号化地整合进其他的价值观念论述,甚至商业营销的过程。而作者们则从社会历史、心理分析、文化研究等批评性理论的角度对这些过程和现象展开了透彻的分析和讨论。
  巴特勒曾将性别的实质描述为一种表演性,在上述文章所谈及的摄影案例里,被摄者和摄影师所做的正是一种看似主动的表演,但其结果的往往是在各种关于性别和身体的观念制约下的不自觉的被动出演。在本书所收录的另外几篇文章中,当代摄影家和批评人则具备一种更为自觉和反省的意识,他们以看似被动的人物形象去表达主动的对于各种社会规约的挑战。比如扬·阿福吉克思写到的辛迪·雪曼,她的作品或者是在迎合电影和媒体对于女性形象的想象,或者是以令人不适的画面触碰关于生殖器的观看禁忌;这些典型的在虚构与真实之间的雪曼画面,看起来“几乎不受政治正确的庇护”,但却更为直接地“揭示了色情再现的政治”。而在石塚洋介的文章中,作者介绍了日本当代摄影中的男性身体表现的现象。他将这一现象放在观看政治的语境下加以分析,并视其为“男性霸权的瓦解,被压制的一边剥夺了既有的权力,成功推翻一种剥削关系”。庾凯的文章“那张照片怎么了”引用了一系列普通人和摄影家的自拍或者家庭亲密照片,同样是对于自我和身体的观看,但它们却与“伯爵夫人”在照片中的精心出演完全不同。尤其是在今天网络世界的环境中,这种更为自由的观看和捕捉承担起拍摄者对身份的寻找、亲密关系的探究、甚至精神上的疗愈。本书还收录了一篇特殊的文章,“美国的审查制度,或对艺术的憎恨与恐惧”,作者是2017年刚刚过世的芝加哥艺术学院摄影系的前系主任,艺术家芭芭拉·德简维艾佛。作者从其个人与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的一段纠纷说起,同时结合她自己当时正在进行的堪称极端的介入式创作,深入揭示了体制和社会习俗怎样借用“有害的色情”、“法律”和“政治正确”等一系列话语,来约束人们对于身体、性别的讨论,以及对于艺术家自由创作的压制;其中的诸多观点读来发人深省。   其他几篇收录于文集的文章同样具有特殊的视野和角度。本书开篇对于上海青年女摄影家沈祎的访谈,属于“卷首摄影家”栏目。我们将在每辑的这个栏目中,配合当期的主题找到一位本地摄影家,以访谈的形式对其做一个较为深入的介绍。沈祎的创作和工作经历涉及了诗歌、摄影,以及电影评论等多个领域,这个访谈将使我们看到一位游走于不同艺术语言之间,又具有批评目光的女性摄影家所具有的敏锐的感受力,对图像的捕捉和组织能力,以及对于摄影、艺术和艺术家身份的思考。著名日本学者塚原史的“作为反符号的摄影”尽管与“身体”和“性别”话题并不直接相关,但是他对于摄影本身的符号特性所做的深入分析,可以反过来帮助我们进一步思考这一媒介在参与讨论这些与身份相關的话题的时候,实际上所承担的角色。而王词成的文章“电子白内障”可以说将本辑主题的视野做了进一步拓宽。他不仅赋予摄影设备本身以“身体”的身份,从而更新了“摄影观看”的概念—这也是对今天人类的感知能力借由电子技术得以增强甚至取代的境况的及时回应,同时更通过一系列有趣的例子,让我们看到人类的器官和感知的延伸过程中所具有的局限性。这对那些期待以科技来逐渐超越人类生物性局限的梦想的人来说不啻为一种幽默的提醒和揶揄。
  最后,也是特别重要的,本文收录了上海青年文化记者朱洁树所撰写的“夺目的看板”一文。这篇在本书编辑初期即邀约的稿件直接促成了瑞象馆2015年5月的同名展览。文章以21世纪第二个十年中国的一系列女性行动主义者的社会介入项目为背景,考察了照片、图像在他们活动中所起到的叙述、动员和传播作用。这些艺术家和行动主义者的“创作”手法本身丰富多彩,而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们所拥有的,将图像用于声张权益诉求和性别政治观念的自觉意识,以及他们对网络和社交媒体这些当代图像所依存的平台的灵活调动。如果说上述其他的创作和批评案例依然是在摄影、图像、符号、艺术的本体中所展开的“身体”和“性别”讨论的话,那么他们的工作则打破,同时也激活了图像在日常政治生活中的积极而直接的运用。
  这里选择的13篇文章应该说只是从部分角度对“身体·性别·摄影”这个话题所展开的讨论。我们对这系列丛书的每一辑内容并不期待一种系统性,重要的是希望读者和同行能通过一些重要的写作和艺术创作,及时了解当代摄影和图像领域中的现象和话题,引发相应的思考。这套丛书的编辑和出版是一个抛砖引玉的过程,若能激发更多更新的严肃讨论和研究,我们将无比荣幸。
  节选自《身体·性别·摄影》序 文/施瀚涛
其他文献
2018年1月13日至14日,由《中国摄影》和影上书房联合主办的第二届中国摄影图书榜的评选在浙江嘉兴影上书房举行。本届图书榜自2017年7月启动以来,作者、译者及出版机构积极参与,图书榜工作小组在评选前对参评图书进行了严格的筛选和核定,截至2017年12月31日,共有来自中国大陆的130家出版机构及个人推荐的273种315册图书参与评选。  2017年1月,首届中国摄影图书榜从收到的102家出版机
期刊
(年度摄影集)  作者:赵丙元  版本: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2017-3  【评委评语】  赵丙元以娴熟的手法及深沉的目光,展现了山河故乡的壮美与朴实。摄影风格是经典的黑白,用纪实的手法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影纹浑厚,细节毕现。重要的是他的视角,在拍摄太行山时,突出了山体的层叠与曲折,以及大山中普通人的顺应与谦卑。在拍摄黄河时,地平线是贯穿其中的主要因素,让天地划然两分,用以表现生活在平原上的人们
期刊
高品质成就明星学校  “生命中有数不清的挑战,面对挑战,只有敢于超越才能获得最终的胜利”——这是西安科技商贸学院用以激励学生,也用以激励勇创办学高峰的话。  经过十三年的奋斗,西安科技商贸学院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也赢得了社会高度的赞誉,《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三秦都市报》、《西部开发报》、《消费者导报》等报刊先后都做过报道,也获得了上级主管部门多次嘉奖。1997年,学院被全国民办高教委评为
期刊
(年度摄影集)  编者: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  版本:上海文化出版社 2017-10  【评委评语】  近年来,摄影作为一种媒介积极参与社会事务的现象及其效果,日益为人瞩目。一方面,摄影以鲜明生动的视觉文本提供了多样化的解读路径;另一方面,这阡陌纵横的语义系统在传播中不断迭代更新,塑造了对象与时俱进的风貌品格。  因此,一个摄影项目,做得热闹好看,并不难;做到与对象高度匹配且独一无二,则要考验策划者
期刊
(年度摄影集)  作者:(美)伊娃·鲁宾斯坦  版本:浙江摄影出版社 2017-8  【评委评语】  一本出色的摄影集,并非仅由出色的照片构成,虽然这是一个前提和基础。摄影集是摄影师、图片编辑、设计师乃至一所专业化的印刷厂共同完成的作品,它是不同方向、不同层面以及不同领域的思想碰撞与智慧结晶。它既要忠实地体现影像本身的独特气质、完美地诠释表象之下的意蕴,也要对二者进行调适和突破,且宛如天成。这一点
期刊
(年度引进版摄影图书)  编著:(英)瓦尔·威廉姆斯  译者:唐小佳  版本:中国摄影出版社 2017-1  【评委评语】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日常生活的景观化就不再仅仅是满足物质占有的好奇心。马丁·帕尔的新纪实主义创作方法别开生面,生活形态的资本化构成影像的焦点。人的面孔、行为和环境的表象铺陈是人被物化的静观机制,弥散着消费主义日程的焦虑和迷茫,人们相互模仿的时空经验似乎是一种自欺的谎言,陌
期刊
(年度自制摄影图书)  作者:应函频  规格:26×27cm,爱普生亚光相纸、卡纸、透明纸  制作时间:2017-7  【评委评语】  应函频拍摄失独家庭的故事历时4年5个月,其间她走访了200多户家庭,并对其中30多户人家展开拍摄。作为一名从事心理援助的公益志愿者,她持有细腻的个人视角,有别媒体对这个话题的关注。作者力图呈现自己与这些家庭的情感关联,在展览的时候她就曾手写图片说明。本书为摄影师在
期刊
(年度摄影史论图书)  作者:陈申  版本: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2017-12  【评委评语】  这是一本有深度的历史个案研究的专著,作者为此前后花费了9年时间收集材料、考证事实、检索材料,试图还原中国早期摄影史中第一个摄影团体“光社”的真相,探讨“光社”的主要成员、当年的大学者刘半农的摄影成就与事迹,不仅填补了这一段历史的空白、丰富了中国早期摄影史的内容,还让我们清晰地看到摄影进入中国以后,
期刊
(年度引进版摄影图书)  作者:(巴西)威廉·弗卢塞尔  译者:毛卫东、丁君君  版本: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2017-12  【评委评语】  弗卢塞尔的《摄影哲学的思考》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重要的。作者身世的迷离、动荡及其教养的驳杂、多元使其在欧美有关摄影的学院化写作和作家式散文中别具一格。它是纯粹哲学的,纯粹得好像还没有哪位学者像他那样思考过摄影,因为他直面摄影本身,而不是关于摄影的文化史、
期刊
(年度摄影器材技术图书 )  作者:钟建明、(美)山姆·王、应爱萍  版本:浙江摄影出版社 2017-1  【评委评语】  这是一本别开生面的摄影教材,一改国内教材灌注式的教学方法,用生动浅显的文字,新颖的内容编排,精美贴切的图片及上百个“案例实践”不断与读者互动,用工作坊的方式将门外汉引上摄影之路。  书中虽然也谈到了一般教材中器材选择与使用及用光构图问题,但是从摄影造型语言的角度谈用光,从影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