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道德与法治是初中生的必修课程,也是一门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学科。并且,相比于严肃枯燥的课堂,学生自然更愿意投入到生活的怀抱。为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不妨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经验,适当采取生活化教学策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强化其学习效果,并引导学生做到学有所用,从而真正实现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道德品质、思想观念成为衡量个人素质的重要标准。在此背景下,道德与法治学科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是随着教育环境的改善,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落于窠臼。而要想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其教学方式必须与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相符。所以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不妨以学生的生活为背景,合理开展生活化教学。争取借助生活元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启发学生的思维,深化学生对知识或道理的理解和认可,从而促进学生道德修养的提升。
1.生活问题导入,启发学生思维
课堂导入是一节课中至关重要的环节,有效的导入不仅能吸引学生兴趣,还能启发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思考,从而帮助学生铺垫学习内容。但是,如果教师不能掌握科学有效的导入方式,只会让学生对课堂望而却步。而考虑到道德与法治与学生的生活具有紧密的联系,并且学生也更愿意投入到对生活问题的思考之中。所以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不妨采取生活问题导入法。即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描述相应的生活图景,借此引出生活化问题。以启发学生思维,促使学生对知识内容进行思考,从而顺利导入教学内容。
例如:在学习《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一课时,我先给学生展示一些图片,比如:学生们有序地上下楼梯、公共厕所门前整齐的队伍等等。然后我向学生提问:“大家在生活中见到过类似的场景吗?你平日里受到哪些规则的约束呢?”这一生活化问题成功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接著学生便举出一些例子。比如:经过十字路口时要受到红绿灯的约束;假期出门要接受安检,受到交通管理条例的约束等等。接着我向学生提问:“这些规则给你带来哪些影响?我们在生活中应如何对待规则?”学生凭借生活经验阐述对于规则的看法,于是我顺势引出本节课的标题,学生也顺利走进课堂学习,从而为接下来的深入教学打开良好开端。
2.引入生活实例,深化知识理解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本在编写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生活经历和认知特点,同时也考虑到了青春期学生在思想观念、心理状态、生活行为上可能出现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设计了合理的章节。但是在教材中,很多道理都是单纯地用文字阐述,学生读起来难免觉得枯燥,缺乏说服性,自然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为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不妨根据教学内容引入生活实例。争取借助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相应的情感,加深学生对知识或道理的理解,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我们与法律同行》一课时,为了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我便在讲课的过程中引入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案例。比如:有一天张强在放学的路上被两个男青年拦住。两名男青年要求张强掏出身上的财物,否则就要殴打他。张强害怕之下掏出了钱包,两名男生打了张强一顿,威胁他不准将此事泄露出去……然后我向学生提问:“大家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或听说过这种情况?你觉得张强应该怎么做?”这时有的学生选择忍气吞声,以后尽量不走那条路;有的选择告诉家长或老师。然后我将案例补充完整,阐述张强如何借助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的安全。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可以切实感受到法律的强大,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法律、运用法律、维护法律的意识,以有效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3.知识回归生活,升华教学价值
初中生心理较为幼稚,易受环境影响,正处于构建正确思想观念的重要阶段。而道德与法治课程担负着心理健康教育和品德教育的重任,并且引导学生过积极向上的生活也是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教学理念。所以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或道理应用于现实生活。倡导学生按照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来行事,要求学生遵守法律、遵守规则,并认真践行优良的精神和美德。从而促进学生道德修养的提升,升华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价值。
例如:在学习《建设美好祖国》一课时,我先让学生思考:“国家和个人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学生根据本章内容,阐述祖国的强大给人民带来的种种利益,并寄托对祖国的美好愿望。之后我便提问道:“作为中学生,我们对祖国应当担负起什么责任?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学生经过探讨给出一些建议,比如:尊重国歌国旗,抵制有损祖国威严的言论,好好学习文化知识以建设祖国等等。于是我便鼓励学生知行合一,在现实生活中真正落实爱国理念,肩负起强国的责任。从而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使道德与法治课程发挥更大的作用。
总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强化学生对知识和道理的认识与认同,并对学生为人处世的方式予以合理的指导,从而更好地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程立德树人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江元平.刍议初中思品课生活化教学[J].中国高新区,2018(11).
[2]顾小龙.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实践研究[J].华夏教师,2018(15).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道德品质、思想观念成为衡量个人素质的重要标准。在此背景下,道德与法治学科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是随着教育环境的改善,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落于窠臼。而要想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其教学方式必须与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相符。所以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不妨以学生的生活为背景,合理开展生活化教学。争取借助生活元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启发学生的思维,深化学生对知识或道理的理解和认可,从而促进学生道德修养的提升。
1.生活问题导入,启发学生思维
课堂导入是一节课中至关重要的环节,有效的导入不仅能吸引学生兴趣,还能启发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思考,从而帮助学生铺垫学习内容。但是,如果教师不能掌握科学有效的导入方式,只会让学生对课堂望而却步。而考虑到道德与法治与学生的生活具有紧密的联系,并且学生也更愿意投入到对生活问题的思考之中。所以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不妨采取生活问题导入法。即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描述相应的生活图景,借此引出生活化问题。以启发学生思维,促使学生对知识内容进行思考,从而顺利导入教学内容。
例如:在学习《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一课时,我先给学生展示一些图片,比如:学生们有序地上下楼梯、公共厕所门前整齐的队伍等等。然后我向学生提问:“大家在生活中见到过类似的场景吗?你平日里受到哪些规则的约束呢?”这一生活化问题成功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接著学生便举出一些例子。比如:经过十字路口时要受到红绿灯的约束;假期出门要接受安检,受到交通管理条例的约束等等。接着我向学生提问:“这些规则给你带来哪些影响?我们在生活中应如何对待规则?”学生凭借生活经验阐述对于规则的看法,于是我顺势引出本节课的标题,学生也顺利走进课堂学习,从而为接下来的深入教学打开良好开端。
2.引入生活实例,深化知识理解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本在编写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生活经历和认知特点,同时也考虑到了青春期学生在思想观念、心理状态、生活行为上可能出现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设计了合理的章节。但是在教材中,很多道理都是单纯地用文字阐述,学生读起来难免觉得枯燥,缺乏说服性,自然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为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不妨根据教学内容引入生活实例。争取借助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相应的情感,加深学生对知识或道理的理解,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我们与法律同行》一课时,为了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我便在讲课的过程中引入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案例。比如:有一天张强在放学的路上被两个男青年拦住。两名男青年要求张强掏出身上的财物,否则就要殴打他。张强害怕之下掏出了钱包,两名男生打了张强一顿,威胁他不准将此事泄露出去……然后我向学生提问:“大家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或听说过这种情况?你觉得张强应该怎么做?”这时有的学生选择忍气吞声,以后尽量不走那条路;有的选择告诉家长或老师。然后我将案例补充完整,阐述张强如何借助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的安全。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可以切实感受到法律的强大,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法律、运用法律、维护法律的意识,以有效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3.知识回归生活,升华教学价值
初中生心理较为幼稚,易受环境影响,正处于构建正确思想观念的重要阶段。而道德与法治课程担负着心理健康教育和品德教育的重任,并且引导学生过积极向上的生活也是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教学理念。所以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或道理应用于现实生活。倡导学生按照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来行事,要求学生遵守法律、遵守规则,并认真践行优良的精神和美德。从而促进学生道德修养的提升,升华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价值。
例如:在学习《建设美好祖国》一课时,我先让学生思考:“国家和个人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学生根据本章内容,阐述祖国的强大给人民带来的种种利益,并寄托对祖国的美好愿望。之后我便提问道:“作为中学生,我们对祖国应当担负起什么责任?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学生经过探讨给出一些建议,比如:尊重国歌国旗,抵制有损祖国威严的言论,好好学习文化知识以建设祖国等等。于是我便鼓励学生知行合一,在现实生活中真正落实爱国理念,肩负起强国的责任。从而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使道德与法治课程发挥更大的作用。
总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强化学生对知识和道理的认识与认同,并对学生为人处世的方式予以合理的指导,从而更好地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程立德树人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江元平.刍议初中思品课生活化教学[J].中国高新区,2018(11).
[2]顾小龙.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实践研究[J].华夏教师,201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