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古诗文;宾语前置;基本形式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1)04(B)—0034—01
宾语前置是古诗文倒装句的基本形式之一,在古诗文中出现频率较高,构成情况也较为复杂多样。现归类整理如下,以期对古诗文的阅读和教学有所帮助。
一、否定副词后,如果紧跟着动宾短语,宾语往往前置,构成“否定副词+宾语+动词”式。而被前置的宾语往往是代词。例如:
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送东阳马生序》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论积贮疏》
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满井游记》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
二、疑问句中,如果疑问代词作动词的宾语,该宾语往往前置,构成“疑问代词+动词”式。例如: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左传·僖公五年》
我退而楚还,我将何求?《晋楚城濮之战》
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冯谖客孟尝君》
三、疑问句中,如果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其宾语往往前置,构成“疑问代词+介词”式。例如: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微斯人,吾谁于归?《岳阳楼记》
沛公安在?《鸿门宴》
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
四、借助“是”前置宾语。古诗文中,“是”常作近指代词,很少作判断动词;而借助“是”前置宾语时,“是”变为结构助词,无实际意义,构成“宾语+是+动(介)词”式。例如:
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
爱妲己,妲己之言是从。《史记·殷本纪》
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左传·宣公十五年》
五、借助“之”前置宾语。古诗文中,借助结构助词“之”前置宾语,构成“宾语+之+动(介)词”式。“之”没有实际意义,只起前置宾语的作用。例如:
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今子是之不察,而以察吾柑。《卖柑者言》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论语·先进》
六、借助“之为”前置宾语。古诗文中,借助双音节固定结构的结构助词“之为”前置宾语,构成“宾语+之为+动(介)词”式。“之为”无实际意义,只起前置宾语的作用。例如:
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孟子·尽心上》
其一人专心致志,唯亦秋之为听。《孟子·告子上》
故人苟生之为见,若者必死;苟利之为见,若者必害。《荀子·礼论》
七、在非疑问句中,介词“以”所带宾语不借助任何条件,也往往前置,构成“宾语+以”式,被前置的宾语常常是名词或代词。例如: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观沧海》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诗经·氓》
八、指示代词“是”作宾语时,不借助任何条件,前置的也较常见。构成“是+动(介)词”式。例如: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师说》
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扁鹊见蔡桓公》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力。《六国论》
九、无明显固定标志的宾语前置。这类宾语前置的句子不常见,一般借助一些起结构助词作用的虚词前置宾语,构成“宾语+结构助词+动词”式。例如:
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左传·隐公六年》
武骂律曰:“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汉书·苏武传》
十、为韵律而宾语前置。这类宾语前置句,在古诗词中常有所见,一般没有固定标志,只是临时构成宾语前置。例如:
都护楼兰返,将军疏勒归。……闻道楼船战,今年不解围。庾信《拟咏怀》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经·硕鼠》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1)04(B)—0034—01
宾语前置是古诗文倒装句的基本形式之一,在古诗文中出现频率较高,构成情况也较为复杂多样。现归类整理如下,以期对古诗文的阅读和教学有所帮助。
一、否定副词后,如果紧跟着动宾短语,宾语往往前置,构成“否定副词+宾语+动词”式。而被前置的宾语往往是代词。例如:
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送东阳马生序》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论积贮疏》
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满井游记》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
二、疑问句中,如果疑问代词作动词的宾语,该宾语往往前置,构成“疑问代词+动词”式。例如: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左传·僖公五年》
我退而楚还,我将何求?《晋楚城濮之战》
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冯谖客孟尝君》
三、疑问句中,如果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其宾语往往前置,构成“疑问代词+介词”式。例如: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微斯人,吾谁于归?《岳阳楼记》
沛公安在?《鸿门宴》
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
四、借助“是”前置宾语。古诗文中,“是”常作近指代词,很少作判断动词;而借助“是”前置宾语时,“是”变为结构助词,无实际意义,构成“宾语+是+动(介)词”式。例如:
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
爱妲己,妲己之言是从。《史记·殷本纪》
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左传·宣公十五年》
五、借助“之”前置宾语。古诗文中,借助结构助词“之”前置宾语,构成“宾语+之+动(介)词”式。“之”没有实际意义,只起前置宾语的作用。例如:
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今子是之不察,而以察吾柑。《卖柑者言》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论语·先进》
六、借助“之为”前置宾语。古诗文中,借助双音节固定结构的结构助词“之为”前置宾语,构成“宾语+之为+动(介)词”式。“之为”无实际意义,只起前置宾语的作用。例如:
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孟子·尽心上》
其一人专心致志,唯亦秋之为听。《孟子·告子上》
故人苟生之为见,若者必死;苟利之为见,若者必害。《荀子·礼论》
七、在非疑问句中,介词“以”所带宾语不借助任何条件,也往往前置,构成“宾语+以”式,被前置的宾语常常是名词或代词。例如: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观沧海》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诗经·氓》
八、指示代词“是”作宾语时,不借助任何条件,前置的也较常见。构成“是+动(介)词”式。例如: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师说》
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扁鹊见蔡桓公》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力。《六国论》
九、无明显固定标志的宾语前置。这类宾语前置的句子不常见,一般借助一些起结构助词作用的虚词前置宾语,构成“宾语+结构助词+动词”式。例如:
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左传·隐公六年》
武骂律曰:“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汉书·苏武传》
十、为韵律而宾语前置。这类宾语前置句,在古诗词中常有所见,一般没有固定标志,只是临时构成宾语前置。例如:
都护楼兰返,将军疏勒归。……闻道楼船战,今年不解围。庾信《拟咏怀》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经·硕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