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宾语前置的基本形式

来源 :甘肃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qq40634014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古诗文;宾语前置;基本形式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1)04(B)—0034—01
  
  宾语前置是古诗文倒装句的基本形式之一,在古诗文中出现频率较高,构成情况也较为复杂多样。现归类整理如下,以期对古诗文的阅读和教学有所帮助。
  
  一、否定副词后,如果紧跟着动宾短语,宾语往往前置,构成“否定副词+宾语+动词”式。而被前置的宾语往往是代词。例如:
  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送东阳马生序》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论积贮疏》
  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满井游记》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
  
  二、疑问句中,如果疑问代词作动词的宾语,该宾语往往前置,构成“疑问代词+动词”式。例如: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左传·僖公五年》
  我退而楚还,我将何求?《晋楚城濮之战》
  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冯谖客孟尝君》
  
  三、疑问句中,如果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其宾语往往前置,构成“疑问代词+介词”式。例如: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微斯人,吾谁于归?《岳阳楼记》
  沛公安在?《鸿门宴》
  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
  
  四、借助“是”前置宾语。古诗文中,“是”常作近指代词,很少作判断动词;而借助“是”前置宾语时,“是”变为结构助词,无实际意义,构成“宾语+是+动(介)词”式。例如:
  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
  爱妲己,妲己之言是从。《史记·殷本纪》
  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左传·宣公十五年》
  
  五、借助“之”前置宾语。古诗文中,借助结构助词“之”前置宾语,构成“宾语+之+动(介)词”式。“之”没有实际意义,只起前置宾语的作用。例如:
  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今子是之不察,而以察吾柑。《卖柑者言》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论语·先进》
  
  六、借助“之为”前置宾语。古诗文中,借助双音节固定结构的结构助词“之为”前置宾语,构成“宾语+之为+动(介)词”式。“之为”无实际意义,只起前置宾语的作用。例如:
  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孟子·尽心上》
  其一人专心致志,唯亦秋之为听。《孟子·告子上》
  故人苟生之为见,若者必死;苟利之为见,若者必害。《荀子·礼论》
  
  七、在非疑问句中,介词“以”所带宾语不借助任何条件,也往往前置,构成“宾语+以”式,被前置的宾语常常是名词或代词。例如: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观沧海》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诗经·氓》
  
  八、指示代词“是”作宾语时,不借助任何条件,前置的也较常见。构成“是+动(介)词”式。例如: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师说》
  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扁鹊见蔡桓公》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力。《六国论》
  
  九、无明显固定标志的宾语前置。这类宾语前置的句子不常见,一般借助一些起结构助词作用的虚词前置宾语,构成“宾语+结构助词+动词”式。例如:
  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左传·隐公六年》
  武骂律曰:“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汉书·苏武传》
  
  十、为韵律而宾语前置。这类宾语前置句,在古诗词中常有所见,一般没有固定标志,只是临时构成宾语前置。例如:
  都护楼兰返,将军疏勒归。……闻道楼船战,今年不解围。庾信《拟咏怀》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经·硕鼠》
其他文献
吕祖谦兼具学者、史学家和理学家的身份,使他的祭文创作带上了与其他文学大家不同的特点,体现了独特的风格和雍容的风度.
〔关键词〕 阅读教学;兴趣;指导;  课外阅读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  21—0090—01  阅读教学既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实施人文教育的有效途径。由于阅读教学不仅具有获取信息、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价值,还具有陶冶情操和塑造品格的价值。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探求有效
文章构想在香港和卡拉奇之间,大致沿着北纬23度线修筑一条现代化的国际铁路干线,中途与若干条铁路和公路支线连接,并与南海和孟加拉湾两个海上航运环配套,加上四通八达的航空
〔关键词〕 中学生;英语学习;兴趣;  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  22—0092—01  学习兴趣是一种非智力因素。当个体力求达到认识某种事物时,就乐于参与某种活动,这种积极的意识倾向来自于他对所要认识的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当青少年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时,他的注意力就会特别集中和持久。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