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研究的课题正基于此,分三个部分探索一个合格新闻人应有的职业素养这一命题。第一章为绪论,阐述了课题研究的缘起和必要性;第二章和第三章为论文的重点,通过典型的案例分析结合自身的理论知识以及新闻从业经验,归纳出新闻记者应具备的基本的职业素养,并延伸出一些在新时期需要培养和注意的特性。文章以小见大,通过将案例分析与文献综述相结合的方式,有效地突出了中心观点——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从学术角度可以作为相关知识的一种补充,同时也可在工作上对自己和新闻同行起到镜鉴的作用。
[关键词]新闻记者 职业素养 新时期
中图分类号:F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9)13-348-01
1 绪论
美国著名报人约瑟夫·普利策曾把国家看作是一条船,而新闻记者就是站在船桥上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报。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物理距离被无形拉近了,然而对周围环境的不确定感却有增无减,记者恰如其分地诠释了“信息提供者”的角色。特别是大众传播时代,受众本身对信息接收没有太多的选择空间,作为传播闸口的把关人,记者身上承担了更多的责任和使命。他们绝不应如无冕之王般的高高在上,也不应如狗仔般以挖人隐私为乐,而是应该有更高的职业素养,“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遍览新闻史,古今中外的很多名记者都在这方面做出了表率,像黄远生、邵飘萍、邓拓、斯诺、法拉奇等等,他们的人品和作品一样不会随时间的流逝而湮没无闻。
2 新闻记者的基本素养
2.1新闻事业的基石——客观公正
美国第三任总统、《独立宣言》的主起草人杰斐逊曾说过“假如让我决定我们应该有一个无报纸的政府,还是有一个无政府的报纸,我将毫不踌躇地表示欢迎后者”,把新闻看成是打开真理的大门,赋予了媒体无上的荣耀。当然,无论是传统的报纸、广播还是后来的电视、互联网,各种媒介承载的新闻即使“外表”再精致,它们也是冰冷的、没有生命的。要想新闻活起来,在于报道者的水平,而要想新闻承担“社会风向标、瞭望塔”的使命,则需要新闻记者有一颗客观公正的心。曾经的新华社社长郭超人就表示,新闻记者的笔下有毁誉忠奸,有财产万千,有是非曲直,有人命关天,这样的一支笔如果没有对黑白善恶、真假美丑的最基本的判断又如何能握得住呢?客观公正,既是新闻事业的基石,也是每一个合格的新闻记者毕生追求的目标。
2.2 不入虎穴 焉得虎子——勇敢
王安石在《游褒禪山记》中提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新闻采访的环境同样如此。想要觅得好的题材,我们不可能待在温馨舒适的家中闭门造句,也不会总是在气派的市政厅内、流光溢彩的舞台下、豪华的宾馆套房中坐等新闻通稿送来。好新闻诞生的环境,很多时候是蚊蝇逐臭的贫民窟或是硝烟弥漫的战场亦或是人迹罕至的荒漠,危机四伏,孤独和恐惧伴随你左右。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个懦夫是无法完成任务的,只有直面前途的荆棘,正视淋漓的鲜血,拿出“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勇者气概,才会为世人留下一笔笔宝贵的精神财富。那些被人称道的新闻记者,无论男女、不分长幼,都有着坚韧无畏的性格,也正基于此,闾丘露薇能够第一时间挺近巴格达,而不顾离自己近在只咫的爆炸;张泉灵能够毫不犹豫地奔赴汶川灾区,而镜头中尚可清晰地看到从山坡上滚下的乱石;伊丽莎白·科克伦能够为披露医院的虐患丑闻乔装精神病人,上演现实版的“飞跃疯人院” 。
2.3 透过现象看本质——新闻敏感度
笔者在作为记者的从业过程中也深刻地体会到了新闻敏感度的重要作用。“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拥有较强新闻敏感的记者常有奇思妙想,写出可读性、影响力俱佳的文章,他们注重细节,留心事物之间的联系和规律;缺乏新闻敏感度的记者往往张口通稿、闭口模板,走马观花似的采访以致“深入宝山、空手而归”。曾获发动机公司“优秀电视片二等奖”的专题片《心养》就是作者新闻敏感度高的一种表现。新员工入职,通常宣传部门的报道就是迎新、领导授课等常规内容。而《心养》恰恰抓住了学生刚毕业走入职场后从学校带来的散漫习气与企业6S规范化要求之间的矛盾,以个体经历的办理入职手续、培训、工作等内容入手,将正确错误的方式都呈现在受众面前,高低立现、优劣自明,将以往大而空的宣教具化为生动的镜头画面,在潜移默化中起到了预期的规范性作用,也成为动力所文化宣传中的一抹亮色。
3 新时期的新闻记者
著名媒体人白岩松曾表示,信息时代人人都是新闻记者。这并非代表在新时期记者的工作不再重要了,恰恰相反,如果说大众传播初期,受众因为缺乏接收信息的途径而处在信息孤岛的话,那么现在受众是因为选择太多而遭遇“幸福的烦恼”。作为传统意义上的把关人,记者还是有责任、有义务为受众在鱼龙混杂的新闻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只是伴随着信息传播媒介的日新月异,受众对接收到的信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仅要能清晰地介绍出新闻事件的基本要素,还要链接丰富、文字生动,既可服务于日常的工作所需,也能于生活闲暇作为美文鉴赏。而根据传播学中“使用与满足”的理论,受众在大多数情况下会受喜好的支配去接触媒介,接触媒介内容所形成的第一印象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继续接触的几率。所以,对于新时期的新闻记者来讲,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绝不是劝勉式的可有可无,他决定了个人乃至整个媒体的声誉、生存。在保有客观公正、勇敢、新闻敏感度等基本的职业素养的同时,还需要从以下几方面提升内功。
3.1 有的放矢 谋定后动——新闻策划
如果把新闻报道看作是一种应激性行为,那么新闻策划就是预先性行为,不论是针对未发生的预期事件还是已经发生的突发情况,新闻策划的目的就在于整合优势的报道资源,恰当地分配报道力量,有的放矢、谋定后动,从而达到最佳的报道效果。这里要强调两个问题:第一、新闻策划不同于策划新闻,新闻策划的基础是真实存在的新闻事件,目的是通过完善报道方式让受众更加充分地了解到事情的真相及相关的背景知识。而策划新闻很多时候带有强烈的公关性、宣传性,它的前提是非客观的、人为操纵的事件,目的是通过策划出来的新闻达到说服受众接受其理论的效果。新闻策划是新闻事业向前发展的必然产物,而策划新闻则是偏离新闻本质的衍生品。第二、新闻策划的工作不是由主编或责任编辑一个人来完成的,新闻记者作为整个策划的最终执行者,不仅要全程参与其中,更要备有自己的策划概念、策划方案以及针对策划的实施方法,根据事件发展的实际情况灵活的作出调整。
结语
本文没有过多地纠结于职业素养退化的原因、表象,而是直奔主题,追根溯源地研究新闻记者本该具有的基本素养。笔者以自身积累的新闻传播学知识为基础,结合丰富的实习经历以及从业后的感悟,总结出了新闻事业的基石——客观公正、深入虎穴的勇敢、看到本质的新闻敏感度等几点有代表性的基本素养。同时,引入时代背景,根据新形势下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的趋势,谈到了新时期的记者要做通才,要有较强的新闻策划意识,能积极地引导舆论同时摈弃在工作中的一些盲点、误区等几方面内容,使得构成一个合格新闻记者的职业要素更加完整和丰富。
参考文献
[1][美]丹尼斯·布里安,曹珍芳译.普利策传[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2][英]约翰·弥尔顿,吴之椿译.论出版自由[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第一版.
[关键词]新闻记者 职业素养 新时期
中图分类号:F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9)13-348-01
1 绪论
美国著名报人约瑟夫·普利策曾把国家看作是一条船,而新闻记者就是站在船桥上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报。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物理距离被无形拉近了,然而对周围环境的不确定感却有增无减,记者恰如其分地诠释了“信息提供者”的角色。特别是大众传播时代,受众本身对信息接收没有太多的选择空间,作为传播闸口的把关人,记者身上承担了更多的责任和使命。他们绝不应如无冕之王般的高高在上,也不应如狗仔般以挖人隐私为乐,而是应该有更高的职业素养,“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遍览新闻史,古今中外的很多名记者都在这方面做出了表率,像黄远生、邵飘萍、邓拓、斯诺、法拉奇等等,他们的人品和作品一样不会随时间的流逝而湮没无闻。
2 新闻记者的基本素养
2.1新闻事业的基石——客观公正
美国第三任总统、《独立宣言》的主起草人杰斐逊曾说过“假如让我决定我们应该有一个无报纸的政府,还是有一个无政府的报纸,我将毫不踌躇地表示欢迎后者”,把新闻看成是打开真理的大门,赋予了媒体无上的荣耀。当然,无论是传统的报纸、广播还是后来的电视、互联网,各种媒介承载的新闻即使“外表”再精致,它们也是冰冷的、没有生命的。要想新闻活起来,在于报道者的水平,而要想新闻承担“社会风向标、瞭望塔”的使命,则需要新闻记者有一颗客观公正的心。曾经的新华社社长郭超人就表示,新闻记者的笔下有毁誉忠奸,有财产万千,有是非曲直,有人命关天,这样的一支笔如果没有对黑白善恶、真假美丑的最基本的判断又如何能握得住呢?客观公正,既是新闻事业的基石,也是每一个合格的新闻记者毕生追求的目标。
2.2 不入虎穴 焉得虎子——勇敢
王安石在《游褒禪山记》中提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新闻采访的环境同样如此。想要觅得好的题材,我们不可能待在温馨舒适的家中闭门造句,也不会总是在气派的市政厅内、流光溢彩的舞台下、豪华的宾馆套房中坐等新闻通稿送来。好新闻诞生的环境,很多时候是蚊蝇逐臭的贫民窟或是硝烟弥漫的战场亦或是人迹罕至的荒漠,危机四伏,孤独和恐惧伴随你左右。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个懦夫是无法完成任务的,只有直面前途的荆棘,正视淋漓的鲜血,拿出“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勇者气概,才会为世人留下一笔笔宝贵的精神财富。那些被人称道的新闻记者,无论男女、不分长幼,都有着坚韧无畏的性格,也正基于此,闾丘露薇能够第一时间挺近巴格达,而不顾离自己近在只咫的爆炸;张泉灵能够毫不犹豫地奔赴汶川灾区,而镜头中尚可清晰地看到从山坡上滚下的乱石;伊丽莎白·科克伦能够为披露医院的虐患丑闻乔装精神病人,上演现实版的“飞跃疯人院” 。
2.3 透过现象看本质——新闻敏感度
笔者在作为记者的从业过程中也深刻地体会到了新闻敏感度的重要作用。“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拥有较强新闻敏感的记者常有奇思妙想,写出可读性、影响力俱佳的文章,他们注重细节,留心事物之间的联系和规律;缺乏新闻敏感度的记者往往张口通稿、闭口模板,走马观花似的采访以致“深入宝山、空手而归”。曾获发动机公司“优秀电视片二等奖”的专题片《心养》就是作者新闻敏感度高的一种表现。新员工入职,通常宣传部门的报道就是迎新、领导授课等常规内容。而《心养》恰恰抓住了学生刚毕业走入职场后从学校带来的散漫习气与企业6S规范化要求之间的矛盾,以个体经历的办理入职手续、培训、工作等内容入手,将正确错误的方式都呈现在受众面前,高低立现、优劣自明,将以往大而空的宣教具化为生动的镜头画面,在潜移默化中起到了预期的规范性作用,也成为动力所文化宣传中的一抹亮色。
3 新时期的新闻记者
著名媒体人白岩松曾表示,信息时代人人都是新闻记者。这并非代表在新时期记者的工作不再重要了,恰恰相反,如果说大众传播初期,受众因为缺乏接收信息的途径而处在信息孤岛的话,那么现在受众是因为选择太多而遭遇“幸福的烦恼”。作为传统意义上的把关人,记者还是有责任、有义务为受众在鱼龙混杂的新闻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只是伴随着信息传播媒介的日新月异,受众对接收到的信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仅要能清晰地介绍出新闻事件的基本要素,还要链接丰富、文字生动,既可服务于日常的工作所需,也能于生活闲暇作为美文鉴赏。而根据传播学中“使用与满足”的理论,受众在大多数情况下会受喜好的支配去接触媒介,接触媒介内容所形成的第一印象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继续接触的几率。所以,对于新时期的新闻记者来讲,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绝不是劝勉式的可有可无,他决定了个人乃至整个媒体的声誉、生存。在保有客观公正、勇敢、新闻敏感度等基本的职业素养的同时,还需要从以下几方面提升内功。
3.1 有的放矢 谋定后动——新闻策划
如果把新闻报道看作是一种应激性行为,那么新闻策划就是预先性行为,不论是针对未发生的预期事件还是已经发生的突发情况,新闻策划的目的就在于整合优势的报道资源,恰当地分配报道力量,有的放矢、谋定后动,从而达到最佳的报道效果。这里要强调两个问题:第一、新闻策划不同于策划新闻,新闻策划的基础是真实存在的新闻事件,目的是通过完善报道方式让受众更加充分地了解到事情的真相及相关的背景知识。而策划新闻很多时候带有强烈的公关性、宣传性,它的前提是非客观的、人为操纵的事件,目的是通过策划出来的新闻达到说服受众接受其理论的效果。新闻策划是新闻事业向前发展的必然产物,而策划新闻则是偏离新闻本质的衍生品。第二、新闻策划的工作不是由主编或责任编辑一个人来完成的,新闻记者作为整个策划的最终执行者,不仅要全程参与其中,更要备有自己的策划概念、策划方案以及针对策划的实施方法,根据事件发展的实际情况灵活的作出调整。
结语
本文没有过多地纠结于职业素养退化的原因、表象,而是直奔主题,追根溯源地研究新闻记者本该具有的基本素养。笔者以自身积累的新闻传播学知识为基础,结合丰富的实习经历以及从业后的感悟,总结出了新闻事业的基石——客观公正、深入虎穴的勇敢、看到本质的新闻敏感度等几点有代表性的基本素养。同时,引入时代背景,根据新形势下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的趋势,谈到了新时期的记者要做通才,要有较强的新闻策划意识,能积极地引导舆论同时摈弃在工作中的一些盲点、误区等几方面内容,使得构成一个合格新闻记者的职业要素更加完整和丰富。
参考文献
[1][美]丹尼斯·布里安,曹珍芳译.普利策传[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2][英]约翰·弥尔顿,吴之椿译.论出版自由[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