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想起来,对我影响比较大的学者和他们的著作,国际上有三个。一个彼得·德鲁克,商科学生让我推荐阅读书目的话,我一定首推把德鲁克读懂。虽然德鲁克可能不会告诉你怎么去写高大上的论文,但一定能教会你怎么去认识管理实践。德鲁克把企业是做什么的,介绍得最为清楚。第二个是迈克尔·波特,研究企业战略和竞争问题,他的思想最为经典。第三个是菲利普·科特勒,他的书只要能买到的版本我都买了。我感觉他也深受德鲁克和波特的影响。
在国内,吴健安先生对我的影响非常大。他一直倾力于市场营销专业和学科建设,在教与学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他早期的著作《市场学概论》,我们在1984年云南财贸学院培训的时候,人手一册。1987年我回国后,由中国人民大学邝鸿先生领衔,中国社科院任林书先生具体组织,编撰国内第一本大型工具书《现代市场营销大全》。当时吴先生也应邀参加,他把我也叫上了,参加编写了一些内容。通过这样一些活动,我和这些第一代学者建立了较多的联系。
留学南斯拉夫期间,作为官方派遣的留学生,有一个优惠是可以定期收到国内寄来的报纸。有一次大概是光明日报吧,看到有文章谈到公共关系在中国的作用。我很感兴趣,就和导师去谈,在他指导下收集、阅读了一些资料。回国以后,给企业做培训的时候没有公共关系方面的教材,我就和同事们一起编写了一本,出版以后销量还不少。
大概是1989年,深圳大学召开了第一届全国公共关系教学研讨会。几位当时在这个领域著名的国内学者,和安徽人民出版社的李道平先生,倡议出版一部高校使用的全国通用教材。我和一些当时还属于中青年的学者一起,参加了编写。这本红皮封面的《公共关系学》,后来成为中国最畅销的一部教科书,卖了一百多万册,被称为“中国公共关系学的红皮书”,也得到了许多荣誉。后来,还配套出了一部《公共关系学案例》,蓝皮封面。
1999年,教育部首次将市场营销学列入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并由吴健安先生组织教材编写。吴先生也把我叫上了,和中国人民大学郭国庆教授一起,担任副主编。这本书2000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以后,国内大多数高校都在使用。书中谈到的营销道德、营销新领域和新发展等内容,当时都算比较超前的概念。2002年,该书获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并列入“十五”“十一五”和“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现在依旧是第五版,正准备出第六版。
全国通用教材《公共关系学》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我写的是十二章、十三章,主要是关于不同企业的公关等一些内容。当时国内对公共关系的认识,还停留在把人际关系处好的层面。公共关系学强调的是一个组织包括企业,首先要把自己做好,同时还要让别人、就是公众知道。如果你做的不好,怎么能让人相信你好呢?所以我们认为,必须你自身的作为是被人们认可的,在此前提下,再考虑如何让人知道你是好的。把真相告诉大家也可能涉及到你做错了的那些,我们可以把你的改变告诉公众,让公众发现你的确在和他们的期望越靠越近,这才是公关。这些道理既适用于个人,也适用于企业和组织。公共关系学也一直是我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在企业里公关永远只能当“老二”,是润滑剂,离不开也少不了。应该营销当“老大”,没有了顾客企业也就没有了一切,营销创造顾客和顾客满意度。如果不配合营销,公关在企业里就做不长久。记得是1990年前后,广东电视台拍了电视连续剧《公关小姐》,推动了全国性的“公关热”。对于人们认识和了解公关的重要性很有帮助,但也有一些偏颇和不足,比如剧名和内容容易让人以为漂亮才能做公关,迎来送往和各种应酬就是公关。还在南斯拉夫的时候,我有一次访问企业,陪同参观的也就是个看似年纪不小的长者,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资深员工”。问他什么都知道,能够提供你需要的各种信息和帮助,把企业形象的方方面面展示给你,他就来自公关部门。所以做公关的一定要非常了解自己服务的公司,而不一定非要高颜值的。我们常说,公关“卖”的是脑袋而不是色相。
营销和公关到底什么关系,也是很有意思的理论问题。有一次和美国著名公共关系学者詹姆斯·格鲁尼格教授夫妻一起,我也不忘了请教。他的看法营销就是营销,公关就是公关;公关面对所有人群,营销面对的只是顾客;公关的作用不只是作为营销(传播)的工具。在教科书里的确公关和广告等一样,被认为只是促销层面的东西,我也不太认同这个观点。可是我还有疑问。我说,我们现在研究“扩大视野的公关”,强调公关的作用不只是在促销中,不只是产品做完了怎样去和顾客沟通的作用。在生产之前要调研和分析市场,就要有与顾客、相关利益者群体的沟通。做好营销还要与环境有良好互动,环境中有很多涉及到人的比如争取政府部门支持,政府行为属于政治环境的内容……在这种全方位营销的情况下,营销与公关该怎么区分呢?……我们谈了很久,最后还是没有一致的结论。但从格鲁尼格教授身上,你能感受到一种学术大家的睿智和风范,不仅学识卓越而且待人谦和,会很认真、很平等地和你相互启发,一起思考问题的那种。
在国内,吴健安先生对我的影响非常大。他一直倾力于市场营销专业和学科建设,在教与学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他早期的著作《市场学概论》,我们在1984年云南财贸学院培训的时候,人手一册。1987年我回国后,由中国人民大学邝鸿先生领衔,中国社科院任林书先生具体组织,编撰国内第一本大型工具书《现代市场营销大全》。当时吴先生也应邀参加,他把我也叫上了,参加编写了一些内容。通过这样一些活动,我和这些第一代学者建立了较多的联系。
留学南斯拉夫期间,作为官方派遣的留学生,有一个优惠是可以定期收到国内寄来的报纸。有一次大概是光明日报吧,看到有文章谈到公共关系在中国的作用。我很感兴趣,就和导师去谈,在他指导下收集、阅读了一些资料。回国以后,给企业做培训的时候没有公共关系方面的教材,我就和同事们一起编写了一本,出版以后销量还不少。
大概是1989年,深圳大学召开了第一届全国公共关系教学研讨会。几位当时在这个领域著名的国内学者,和安徽人民出版社的李道平先生,倡议出版一部高校使用的全国通用教材。我和一些当时还属于中青年的学者一起,参加了编写。这本红皮封面的《公共关系学》,后来成为中国最畅销的一部教科书,卖了一百多万册,被称为“中国公共关系学的红皮书”,也得到了许多荣誉。后来,还配套出了一部《公共关系学案例》,蓝皮封面。
1999年,教育部首次将市场营销学列入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并由吴健安先生组织教材编写。吴先生也把我叫上了,和中国人民大学郭国庆教授一起,担任副主编。这本书2000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以后,国内大多数高校都在使用。书中谈到的营销道德、营销新领域和新发展等内容,当时都算比较超前的概念。2002年,该书获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并列入“十五”“十一五”和“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现在依旧是第五版,正准备出第六版。
全国通用教材《公共关系学》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我写的是十二章、十三章,主要是关于不同企业的公关等一些内容。当时国内对公共关系的认识,还停留在把人际关系处好的层面。公共关系学强调的是一个组织包括企业,首先要把自己做好,同时还要让别人、就是公众知道。如果你做的不好,怎么能让人相信你好呢?所以我们认为,必须你自身的作为是被人们认可的,在此前提下,再考虑如何让人知道你是好的。把真相告诉大家也可能涉及到你做错了的那些,我们可以把你的改变告诉公众,让公众发现你的确在和他们的期望越靠越近,这才是公关。这些道理既适用于个人,也适用于企业和组织。公共关系学也一直是我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在企业里公关永远只能当“老二”,是润滑剂,离不开也少不了。应该营销当“老大”,没有了顾客企业也就没有了一切,营销创造顾客和顾客满意度。如果不配合营销,公关在企业里就做不长久。记得是1990年前后,广东电视台拍了电视连续剧《公关小姐》,推动了全国性的“公关热”。对于人们认识和了解公关的重要性很有帮助,但也有一些偏颇和不足,比如剧名和内容容易让人以为漂亮才能做公关,迎来送往和各种应酬就是公关。还在南斯拉夫的时候,我有一次访问企业,陪同参观的也就是个看似年纪不小的长者,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资深员工”。问他什么都知道,能够提供你需要的各种信息和帮助,把企业形象的方方面面展示给你,他就来自公关部门。所以做公关的一定要非常了解自己服务的公司,而不一定非要高颜值的。我们常说,公关“卖”的是脑袋而不是色相。
营销和公关到底什么关系,也是很有意思的理论问题。有一次和美国著名公共关系学者詹姆斯·格鲁尼格教授夫妻一起,我也不忘了请教。他的看法营销就是营销,公关就是公关;公关面对所有人群,营销面对的只是顾客;公关的作用不只是作为营销(传播)的工具。在教科书里的确公关和广告等一样,被认为只是促销层面的东西,我也不太认同这个观点。可是我还有疑问。我说,我们现在研究“扩大视野的公关”,强调公关的作用不只是在促销中,不只是产品做完了怎样去和顾客沟通的作用。在生产之前要调研和分析市场,就要有与顾客、相关利益者群体的沟通。做好营销还要与环境有良好互动,环境中有很多涉及到人的比如争取政府部门支持,政府行为属于政治环境的内容……在这种全方位营销的情况下,营销与公关该怎么区分呢?……我们谈了很久,最后还是没有一致的结论。但从格鲁尼格教授身上,你能感受到一种学术大家的睿智和风范,不仅学识卓越而且待人谦和,会很认真、很平等地和你相互启发,一起思考问题的那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