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生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人际关系敏感;麻木或冷漠;情绪失控;环境改变与心理适应障碍,大学生自身成长中的矛盾、竞争压力增大、社会转型、以及家庭、学校方面的原因是大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对此,开展有效的心理咨询活动,普及心理知识,进行心理疏导,开展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大学生采用宣泄手段排除不良清绪,以减轻心理压力。此外,我们还可以利用学科教学活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本文就体育教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体育教学;大学生;心理障碍;识别;干预
一、当今大学生主要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是指因为个人以及外界因素造成心理状态的某一个方面发展的超前、停滞、延迟、缩退或偏离。它是影响个体正常行为和活动效能的心理因素。比较突出的有以下几方面。
1、人际关系敏感。主要指在人际交往中的不自在感和自卑感。有调查表明,有半数学生有人际交往方面的心理困惑。它主要表现为,交往者缺乏主动性,在正式场合和人多的情境中紧张不安,害怕被人注视,但又不甘心被人冷落;或过分在乎他人的态度,怕别人不理睬自己,担心他人的耻笑和拒绝;做事追求完美,要有绝对把握才敢尝试。还有的学生表现为人际关系敏感,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经常发生一些摩擦、冲突和情感损伤,这一切难免引起一部分学生的孤独感,从而产生压力和焦虑。
2、麻木或冷漠。有的学生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退缩不前。当感觉自己无能为力战胜困难和挫折时,就失去信心和勇气,表现出漠不关心和冷漠麻木的态度。它主要表现为对学习不关心,对成績好坏不在乎;还有的学生对专业或某一门功课缺乏兴趣,不听课或逃课,有的整天沉迷于网吧或游戏。麻木或冷漠是一种综合的心理障碍。它包含着缺乏积极的认识动机,活动意向减退,情感冷漠,情绪低落,意志衰退,思想停滞等。大学生有了这种心理障碍就会缺乏进取精神,终日随波逐流,混日子,混文凭。
3、情绪失控。有的学生受到委屈或挫折后,引起内心愤怒,从而表现为情绪失控,出现种种攻击行为。它表现为,怒目而视、破口大骂、讽刺挖苦。甚至动手打人等;有时会寻找“出气筒”,以发泄愤怒的情绪。这种情绪失控心理导致一部分人违法违纪,也严重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
4、环境改变与心理适应障碍。对环境的改变,不能适应,出现矛盾、困惑的心理。对大部分新入学的学生来说,面临的是陌生的城市、陌生的校园和集体,很多人又是第一次远离家门,所有这些情况都可能带来不同程度的环境适应问题,表现为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烦躁不安、严重焦虑、甚至想退学等。还有的学生不适应大学的学习方法,感到学习压力大,对学习失去信心,形成强烈的自卑,其中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对现实的失落感。
5、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人格是一个人在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立的行为模式、思维方式和情绪反映特征。在大学生中常见到的人格障碍主要有偏执型人格障碍、强迫型人格障碍和反社会人格障碍。以偏执型人格障碍为例,其主要表现是对挫折过于敏感,过分夸大自己的重要性,固执、猜疑、嫉妒、心胸狭窄、不接受批评。人格障碍一般始于童年或青少年,而持续到成年或终止,这些不良方面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习、人际关系和自我完善。人格缺陷是介于正常人格与人格障碍之间的一种人格状态,也可以说是一种发展的不良倾向。常见的有自卑、抑郁、孤僻、敏感、多疑、焦虑、对人敌视及暴躁冲动等,显然,这会严重阻碍其正常发展。如得不到及时、更多的帮助,可能会发展为各种人格障碍。
二、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方法
1、克服盲目锻炼的心理指向。学校的体育教学应该给予高度的重视,一是学生对科学健身的方法掌握甚少,对健身的价值及科学性、全面性则基本不作考虑,知识贫乏。二是锻炼有一定的盲目性,有较强的从众心理倾向。首先在体育教学中要很好地研究解决现行教材的旧和窄、重复和单调以及过分追求学科体系的问题,切实克服教材脱离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脱离社会实际问题。加强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知识的传授,让学生了解真正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三者缺一不可。其次通过体育理论的方式讲授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提高学生自身的免疫力等健康教育内容,使学生对体育锻炼有正确的认识,克服盲目锻炼的心理指向,若不加以正确引导,势必束缚学生持久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2、寻求互助的心理指向。封闭式管理断绝了大学生同家庭、社会的面对面接触,学生必须从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进行处理,需求关心、渴望帮助的心理愿望日渐强烈,学生因爱好、情感等组成不同的小群体。如果学生在教师的正确启发帮助下改变自己的认识过程,从主观上削减不利因素,把个人的自主行动转换为集体行动,共同在体育锻炼中体验运动乐趣,寻求互助支撑,通过面对而、心与心的交流,使彼此间的情感需求形成良性的互助作用。
3、优化课程结构、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大学生接受新鲜事物快,并且很容易产生浓厚的兴趣,而单调枯燥的活动,易使他们感到厌倦和乏味。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深入到学生中,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运动技术水平以及身体素质状况,做到心中有数,并因人而异选择和合理组织教材、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对孤僻、怪异、优柔寡断、遇事紧张的学生适宜选择篮球、足球、排球、网球、乒乓球、迎面接力等集体活动项目;对腼腆、胆怯的学生适宜选择武术、体操等活动项目;对急躁、易怒的学生适宜选择下棋、太极拳、游泳等项目;对缺乏信心的学生选择一些简单、易做跳绳、跑步、广播操等活动项目;对自负、逞强的学生适宜选择一些难度较大、动作复杂的健美操、跳高、跨栏等技巧性项目,使更多的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获得最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4、创造良好的体育文化环境。学校创造良好的体育文化环境,可以引导学生加深对体育的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体育环境包括运动场地的建设、体育墙报、校园广播体育新闻、课外体育讲座、组织校内外各种体育比赛等,这对学生切实感受到体育的作用,乐于参加体育运动的欲望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促成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进一步形成。
5、拓宽体育教师业务、加强体育教师的自身修养。现代教育和体育事业的发展,人们的健康意识和体育观念的转变,要求体育教师具备较渊博的知识。培养一支自身心理健康,懂得心理学专业知识、掌握心理辅导技巧和心理训练方法的教师队伍,不讽刺、挖苦、惩罚学生,使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课堂教学、活动训练、环境适应等各个方面,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主动地参加体育教学活动。
总之,大学生心理健康,不仅会影响其在校学习生活,还将直接影响其终身发展。为了使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希望社会、学校、家庭都应充分高度重视,使之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化、合理化、法制化,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生心理得以健康发展。
关键词:体育教学;大学生;心理障碍;识别;干预
一、当今大学生主要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是指因为个人以及外界因素造成心理状态的某一个方面发展的超前、停滞、延迟、缩退或偏离。它是影响个体正常行为和活动效能的心理因素。比较突出的有以下几方面。
1、人际关系敏感。主要指在人际交往中的不自在感和自卑感。有调查表明,有半数学生有人际交往方面的心理困惑。它主要表现为,交往者缺乏主动性,在正式场合和人多的情境中紧张不安,害怕被人注视,但又不甘心被人冷落;或过分在乎他人的态度,怕别人不理睬自己,担心他人的耻笑和拒绝;做事追求完美,要有绝对把握才敢尝试。还有的学生表现为人际关系敏感,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经常发生一些摩擦、冲突和情感损伤,这一切难免引起一部分学生的孤独感,从而产生压力和焦虑。
2、麻木或冷漠。有的学生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退缩不前。当感觉自己无能为力战胜困难和挫折时,就失去信心和勇气,表现出漠不关心和冷漠麻木的态度。它主要表现为对学习不关心,对成績好坏不在乎;还有的学生对专业或某一门功课缺乏兴趣,不听课或逃课,有的整天沉迷于网吧或游戏。麻木或冷漠是一种综合的心理障碍。它包含着缺乏积极的认识动机,活动意向减退,情感冷漠,情绪低落,意志衰退,思想停滞等。大学生有了这种心理障碍就会缺乏进取精神,终日随波逐流,混日子,混文凭。
3、情绪失控。有的学生受到委屈或挫折后,引起内心愤怒,从而表现为情绪失控,出现种种攻击行为。它表现为,怒目而视、破口大骂、讽刺挖苦。甚至动手打人等;有时会寻找“出气筒”,以发泄愤怒的情绪。这种情绪失控心理导致一部分人违法违纪,也严重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
4、环境改变与心理适应障碍。对环境的改变,不能适应,出现矛盾、困惑的心理。对大部分新入学的学生来说,面临的是陌生的城市、陌生的校园和集体,很多人又是第一次远离家门,所有这些情况都可能带来不同程度的环境适应问题,表现为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烦躁不安、严重焦虑、甚至想退学等。还有的学生不适应大学的学习方法,感到学习压力大,对学习失去信心,形成强烈的自卑,其中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对现实的失落感。
5、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人格是一个人在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立的行为模式、思维方式和情绪反映特征。在大学生中常见到的人格障碍主要有偏执型人格障碍、强迫型人格障碍和反社会人格障碍。以偏执型人格障碍为例,其主要表现是对挫折过于敏感,过分夸大自己的重要性,固执、猜疑、嫉妒、心胸狭窄、不接受批评。人格障碍一般始于童年或青少年,而持续到成年或终止,这些不良方面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习、人际关系和自我完善。人格缺陷是介于正常人格与人格障碍之间的一种人格状态,也可以说是一种发展的不良倾向。常见的有自卑、抑郁、孤僻、敏感、多疑、焦虑、对人敌视及暴躁冲动等,显然,这会严重阻碍其正常发展。如得不到及时、更多的帮助,可能会发展为各种人格障碍。
二、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方法
1、克服盲目锻炼的心理指向。学校的体育教学应该给予高度的重视,一是学生对科学健身的方法掌握甚少,对健身的价值及科学性、全面性则基本不作考虑,知识贫乏。二是锻炼有一定的盲目性,有较强的从众心理倾向。首先在体育教学中要很好地研究解决现行教材的旧和窄、重复和单调以及过分追求学科体系的问题,切实克服教材脱离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脱离社会实际问题。加强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知识的传授,让学生了解真正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三者缺一不可。其次通过体育理论的方式讲授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提高学生自身的免疫力等健康教育内容,使学生对体育锻炼有正确的认识,克服盲目锻炼的心理指向,若不加以正确引导,势必束缚学生持久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2、寻求互助的心理指向。封闭式管理断绝了大学生同家庭、社会的面对面接触,学生必须从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进行处理,需求关心、渴望帮助的心理愿望日渐强烈,学生因爱好、情感等组成不同的小群体。如果学生在教师的正确启发帮助下改变自己的认识过程,从主观上削减不利因素,把个人的自主行动转换为集体行动,共同在体育锻炼中体验运动乐趣,寻求互助支撑,通过面对而、心与心的交流,使彼此间的情感需求形成良性的互助作用。
3、优化课程结构、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大学生接受新鲜事物快,并且很容易产生浓厚的兴趣,而单调枯燥的活动,易使他们感到厌倦和乏味。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深入到学生中,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运动技术水平以及身体素质状况,做到心中有数,并因人而异选择和合理组织教材、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对孤僻、怪异、优柔寡断、遇事紧张的学生适宜选择篮球、足球、排球、网球、乒乓球、迎面接力等集体活动项目;对腼腆、胆怯的学生适宜选择武术、体操等活动项目;对急躁、易怒的学生适宜选择下棋、太极拳、游泳等项目;对缺乏信心的学生选择一些简单、易做跳绳、跑步、广播操等活动项目;对自负、逞强的学生适宜选择一些难度较大、动作复杂的健美操、跳高、跨栏等技巧性项目,使更多的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获得最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4、创造良好的体育文化环境。学校创造良好的体育文化环境,可以引导学生加深对体育的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体育环境包括运动场地的建设、体育墙报、校园广播体育新闻、课外体育讲座、组织校内外各种体育比赛等,这对学生切实感受到体育的作用,乐于参加体育运动的欲望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促成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进一步形成。
5、拓宽体育教师业务、加强体育教师的自身修养。现代教育和体育事业的发展,人们的健康意识和体育观念的转变,要求体育教师具备较渊博的知识。培养一支自身心理健康,懂得心理学专业知识、掌握心理辅导技巧和心理训练方法的教师队伍,不讽刺、挖苦、惩罚学生,使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课堂教学、活动训练、环境适应等各个方面,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主动地参加体育教学活动。
总之,大学生心理健康,不仅会影响其在校学习生活,还将直接影响其终身发展。为了使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希望社会、学校、家庭都应充分高度重视,使之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化、合理化、法制化,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生心理得以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