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道地中药材产业是乐山市重点发展的四大特色优势农业产业之一。乐山市药材资源富集、基地建设有力、主体培育初具规模、品牌打造初显成效,但乐山道地中药材产业在下游、中游、上游三环节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为此,需从全产业链条来审视和探索乐山道地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道路,要聚焦精深加工与产业融合发展,实施现代流通市场与电子商务物流补位工程,建好优质大品种与生产基地,推动实现“道地中药材产业集群”发展目标。
【基金项目】
:
2022年度中共乐山市委党校重点课题“乐山道地中药材产业发展研究”(项目编号:LSZD202206);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地中药材产业是乐山市重点发展的四大特色优势农业产业之一。乐山市药材资源富集、基地建设有力、主体培育初具规模、品牌打造初显成效,但乐山道地中药材产业在下游、中游、上游三环节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为此,需从全产业链条来审视和探索乐山道地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道路,要聚焦精深加工与产业融合发展,实施现代流通市场与电子商务物流补位工程,建好优质大品种与生产基地,推动实现“道地中药材产业集群”发展目标。
其他文献
公司在章程或与管理层签订的聘用协议中设置“金色降落伞”条款可能延缓收购方掌握公司控制权的进程,使得收购方的收购成本增加,并可能会帮助公司股东获得更多的控制权转移溢价,故而成为抵御敌意收购的防御措施。然而“金色降落伞”条款也可能增加代理成本,成为公司管理层把控公司控制权、损害股东利益的手段。目前,我国对于“金色降落伞”条款没有直接对应的法律规范,设置“金色降落伞”条款属于公司自治的范畴,但我国部分上
保护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环境损害具有复杂性、潜在性等特点,环境行政执法权运行的不足促使环境行政监督管理向民主型环境治理路径转变,环境救济模式呈现多种救济路径并存的局面。多元化救济路径并行使得其衔接问题突显出来,环境行政执法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有效衔接关系到执法办案效率,是当下较为突出的问题。实现两种路径无缝衔接便于有关部门配合工作、联合发力。全文除绪论和结语外,共四章
《全国法院民商事审判工作会议纪要》尽管在名义上肯定了对赌协议的效力,但并没有解决对赌协议难以履行的问题,这会使得投资方的利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这一司法现状会阻碍对赌协议这一新兴的融资创新工具在我国的发展适用,影响投资方的投资积极性,无法缓解中小初创企业的融资难问题,这对于投融资双方都是不利的。第一章论述了对赌协议的含义与对赌履行的相关基础知识,以及对赌协议履行研究的必要性所在。第二章考察了《九民纪
为解决证据偏在问题,保障当事人的证明权,我国借鉴大陆法系国家的有益经验,在2015年出台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创设了文书提出命令制度,但司法解释关于文书提出命令的规定过于笼统。2019年出台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对该制度进行了有益补充,但该规定仍存在许多不足,不能满足司法实践的需求,需要予以完善。由于我国文书提出义务的范围过窄,未将第三人
我国《公司法》区分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分设新股优先认购权规则:对于有限责任公司来说,优先认购权为强制性规范,公司增资时,只有在全体股东约定一致的情形下才得以排除优先认购权;对于股份有限公司来说,优先认购权为赋权性条款,公司可以通过章程和股东大会决议形式自由创设优先认购权。“股东中心主义”的优先认购权排除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新股发行过程中小股东利益,但却对公司融资机动性造成了阻碍。为促进公
资本市场发展的步伐走在了法律规范创制的前列,致使金融监管机关未能及时有效地对股债结合的融资方式进行有效规制从而化解纠纷,所以司法机关将会起到率先对新型金融创新模式进行治理的规制作用。明股实债作为股债结合融资方式的典型,司法实践和学说对于其性质和效力认定存在较大的争议。通过对于司法裁判的分析整理发现,司法裁判在判定明股实债协议性质为债权性质或者股权性质的认定因素主要为是否涉及商事外观主义、股权交易惯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制度是应对传统救济手段不足而设置的新路径,已成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责任实现的重要方式。然而经磋商达成的赔偿协议效力上缺乏刚性,赔偿权利人在面对可能出现的履约风险时缺乏强制执行力,只得以诉讼的方式诉诸法院,进而导致资源的浪费并延误受损生态环境的修复时间。便捷、高效的司法确认制度能够赋予赔偿协议以强制执行力,提高执行的效率。但该制度的实践结果并没达到预期效果,于是运用分析、比较和理论
共享用工作为一种灵活用工形式,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备受关注并得到迅速发展,进而成为企业劳动力余缺调剂、稳定社会就业形势的重要方式。共享用工涉及借入企业、借出企业和劳动者三方法律关系,相比标准用工形式更为复杂,但现行劳动法及社会保障法体系下适用于共享用工的相关规范仍欠缺合理性和针对性,共享用工实践面临着法律关系界定不明、三方主体权利义务缺乏规制等阻碍。针对共享用工的研究有助于紧跟社情影响下的用工模式
2020年2月5日,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行政复议体制改革方案》,该方案要求各省份的行政复议案件集中到各级政府办理,原政府职能部门不再行使行政复议权。实行行政复议案件集中办理改革,对整合行政复议资源、提高行政复议效率有着重要作用,对充分发挥行政复议作为解决行政争议主渠道的作用也日益凸显。但是在行政复议案件集中办理的实践过程中,也存在着复议机构公正性和权威性建设不足,行政复议工
扰乱国家机关工作秩序罪作为新增罪名,在立法表述上的模糊性导致在“多次”、“经行政处罚”、“扰乱行为”和“严重后果”等要素的理解上产生较大争议;学界的研究集中在犯罪化以及构成要件的解释,对量刑问题缺乏关注。且以上研究均集中于理论,无法获知这种争议在实践中是否普遍存在,犯罪化有否必要亦未得到实践解答。以本罪实施以来的540份裁判文书为研究对象,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对样本定罪部分进行实证研究,探求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