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尽吾所学起沉疴
穷尽一生所学去帮助患者
徐思濠先生从父亲身上学到的
不仅是医术,更有医德
他1994年入行,教学、看诊两不误
此外又著书说汤水、义务传经验
传播中医知识,传承中医文化
他最大的理想就是
人们在生活中能想到中医,选择中医
与中医的不解之缘
自1994年入行,徐思濠先生现已在中医行业服务25年了。他与中医有着解不开的缘分,与其说是他选择了中医,不如说是中医选择了他。
他出生於中医世家——外祖父医术精湛,经营中药店;父亲徐龙望先生是香港知名中医师,也开了中医诊所。袅袅的中药香滋润着他的成长。夏日里,家人会煲一些汤水和凉茶;外出玩耍受伤了,父亲会帮忙按摩或敷上中药。耳濡目染当中,这些生活细节给了他关於中医药最初的启蒙。
父亲无疑是他最好的启蒙老师,也是他进入中医行业的领路人。其实一开始徐思濠先生並没有想好要继承父志,当一名中医师。中学毕业後,一时没想好做什麽工作的他听从了父亲的建议,先到自家诊所帮忙,从做普通工作开始,一边熟悉行业一边积累。上手後,父亲又教他如何抓药、配药。不仅如此,他还在父亲的建议下进修了香港中医师公会等开办的中医课程,並在回归後成为香港第一批註册中医师之一。
日积月累中,徐思濠先生的心态也发生着改变,特别是看到患者经吃药或针灸等治疗後开心、舒服地离开,他对这份“助人为乐”的职业也兴趣渐浓。然而,此时他的心仍未落定。
真正让他下定决心,源於他和父亲一次外出看诊的经历。曾经,父亲被一位年轻女子“三顾茅庐”的孝心感动,破例上门看诊。她的父亲因带小孩导致骨痛不能动,已卧床近一星期。然而,实际病情比想象中的严重得多。老先生仰卧在床上,众人光帮助他翻身俯卧就花了半小时。初步诊断後,父亲开始给他针灸和按摩,仅半个小时他便让患者试着坐起来,一旁围观的徐思濠先生心里直嘀咕“不可能吧”。没想到患者不仅坐起来了,接着还试着站了起来。後来再经过了十分钟的针灸,病人已经可以踉跄地迈步了。家属无不惊叹和感激。
此时此刻,他内心激动不已:一为父亲高超的医术而自豪,二也被博大精深的中医文化彻底折服;三更希望像父亲一样,用医术解患者之沉疴。
此後,徐思濠先生坚定地与父亲站在了同一阵线,共事十餘年。2005年,他创办了草研医疗及保健中心,在中医行业的根越扎越深。
看诊、教学两不误
徐思濠先生还担任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兼职导师,每个工作日的上午都要去学校教课,因此坐诊都只能在下午四点半後。周六就更忙了,除了看诊,还要去工联会等处教课,晚上则要去黄竹坑医院做外场针灸。教学、看诊两不误,每天都非常忙。
其教学生涯的起点可追溯到1996年,距离他入行才短短两年时间,当时教中医按摩。这並非“赶鸭子上架”,其实他是有相当扎实的基础的。还在读书时,那时父亲周六就在工联会教授按摩课程,每次父亲都会叫上他和姐姐一起去帮手。三个月一期的课程,他一连听了几年,对课程自然是相当熟悉了。但是当父亲提出退位让他教时,他内心还是相当忐忑的:“因为我太年轻了,怕缺乏信服力。”幸好有父亲坐镇,不断鼓励,适时帮助,他就这样开始了他的第一课。
此後,徐思濠先生除了去工联会,还有职业训练局等,在教学上花的时间和和精力也越来越多,一度日均达八小时。但是诊所方面,随着患者也越来越多,他必须兼顾。因此形成了现在半天教学、半天坐诊的平衡。
事业方面,其实当初开办草研医疗及保健中心时,父亲也是不大支持的,因为担心分一人出去後,诊所兼顾不过来。但是徐思濠先生有自己的考量:“我认为自己要想发展,应该出去试试。而且我培训了这麽多按摩师,开办中心也可提供一些就业岗位。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在普遍亚健康的当下,帮助到更多人的同时,也让大家多了解中医知识,並懂得保健。”父亲儘管嘴上说不大同意,但还是每天收工後特意从油麻地过来土瓜湾帮他,也经常向大家分享经验。
愿人們在生活中能想到中医,选择中医
父亲曾跟徐思濠先生分享:从事中医这个行业是需要“守”的,因为开诊所治病医人,就不可能经常往外跑。在他看来,这有一定道理,但光“守”还不夠:“坐诊固然重要,但这大多只是针对已经生病了的人。如果能将我们所学的中医知识同大众分享,让他们多了解一些保健知识,平日里注意调理,就可以防患於未然,其实也能帮助人。”正如《黄帝内经》有言:“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徐思濠先生所期望达到的也是“治未病”。
历经几千年传承的中医药文化,是先人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並且至今仍然适用。“我们应该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因此,传播中医知识,传承中医文化,成了他从医生涯中另一项重要工作。
徐思濠先生将这份工作具体落到了生活中,撰写中医相关书籍就是其一。俗话说“药食同源”,中医中就有治疗学,父亲徐龙望先生就撰写了多部汤水方面的书,如《儿童汤水进补秘籍》等,除详细介绍各款汤水的材料、煮法及功用外,亦会为各家长介绍各种药材的功用。在父亲的鼓励下,他将这份工作传承了下去,至今已撰写了十餘部不同主题的汤水书,如《抗高血压108中医汤水》《更年期中医108汤水》等。他希望通过这种生活化的行为,让中医更多地渗透进每个家庭,守护每个家庭。
徐思濠先生还是草研中草药旅行队总领队,每个月他都会带学生到郊外远足,遊乐的同时,也向他们介绍沿途遇到的中药材,以及在生活中可以怎样运用。特别是在野外遇到突发状况时,这或许就成了求生的技能。
在草研医疗及保健中心门口,种着他悉心栽培的一些花草,这些花草很多都是常见的,但卻都不普通,因为都是些中药材:金银花、紫苏、鱼腥草……他经常教小朋友辨认,通过慢慢学习,培养他们对中医药的兴趣。
学医的路上,父亲和他亦师亦友,不仅教给了他医术,更教给了他医德。他父亲曾给他留下一幅书法——“尽吾所学起沉疴”,这也是父子二人执业的共同目标,即穷尽毕生所学为患者除病保健。因此,在未来的道路上,他最大的理想就是将自己的经验分享,让更多的人在生活中能想到中医,选择中医。
穷尽一生所学去帮助患者
徐思濠先生从父亲身上学到的
不仅是医术,更有医德
他1994年入行,教学、看诊两不误
此外又著书说汤水、义务传经验
传播中医知识,传承中医文化
他最大的理想就是
人们在生活中能想到中医,选择中医
与中医的不解之缘
自1994年入行,徐思濠先生现已在中医行业服务25年了。他与中医有着解不开的缘分,与其说是他选择了中医,不如说是中医选择了他。
他出生於中医世家——外祖父医术精湛,经营中药店;父亲徐龙望先生是香港知名中医师,也开了中医诊所。袅袅的中药香滋润着他的成长。夏日里,家人会煲一些汤水和凉茶;外出玩耍受伤了,父亲会帮忙按摩或敷上中药。耳濡目染当中,这些生活细节给了他关於中医药最初的启蒙。
父亲无疑是他最好的启蒙老师,也是他进入中医行业的领路人。其实一开始徐思濠先生並没有想好要继承父志,当一名中医师。中学毕业後,一时没想好做什麽工作的他听从了父亲的建议,先到自家诊所帮忙,从做普通工作开始,一边熟悉行业一边积累。上手後,父亲又教他如何抓药、配药。不仅如此,他还在父亲的建议下进修了香港中医师公会等开办的中医课程,並在回归後成为香港第一批註册中医师之一。
日积月累中,徐思濠先生的心态也发生着改变,特别是看到患者经吃药或针灸等治疗後开心、舒服地离开,他对这份“助人为乐”的职业也兴趣渐浓。然而,此时他的心仍未落定。
真正让他下定决心,源於他和父亲一次外出看诊的经历。曾经,父亲被一位年轻女子“三顾茅庐”的孝心感动,破例上门看诊。她的父亲因带小孩导致骨痛不能动,已卧床近一星期。然而,实际病情比想象中的严重得多。老先生仰卧在床上,众人光帮助他翻身俯卧就花了半小时。初步诊断後,父亲开始给他针灸和按摩,仅半个小时他便让患者试着坐起来,一旁围观的徐思濠先生心里直嘀咕“不可能吧”。没想到患者不仅坐起来了,接着还试着站了起来。後来再经过了十分钟的针灸,病人已经可以踉跄地迈步了。家属无不惊叹和感激。
此时此刻,他内心激动不已:一为父亲高超的医术而自豪,二也被博大精深的中医文化彻底折服;三更希望像父亲一样,用医术解患者之沉疴。
此後,徐思濠先生坚定地与父亲站在了同一阵线,共事十餘年。2005年,他创办了草研医疗及保健中心,在中医行业的根越扎越深。
看诊、教学两不误
徐思濠先生还担任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兼职导师,每个工作日的上午都要去学校教课,因此坐诊都只能在下午四点半後。周六就更忙了,除了看诊,还要去工联会等处教课,晚上则要去黄竹坑医院做外场针灸。教学、看诊两不误,每天都非常忙。
其教学生涯的起点可追溯到1996年,距离他入行才短短两年时间,当时教中医按摩。这並非“赶鸭子上架”,其实他是有相当扎实的基础的。还在读书时,那时父亲周六就在工联会教授按摩课程,每次父亲都会叫上他和姐姐一起去帮手。三个月一期的课程,他一连听了几年,对课程自然是相当熟悉了。但是当父亲提出退位让他教时,他内心还是相当忐忑的:“因为我太年轻了,怕缺乏信服力。”幸好有父亲坐镇,不断鼓励,适时帮助,他就这样开始了他的第一课。
此後,徐思濠先生除了去工联会,还有职业训练局等,在教学上花的时间和和精力也越来越多,一度日均达八小时。但是诊所方面,随着患者也越来越多,他必须兼顾。因此形成了现在半天教学、半天坐诊的平衡。
事业方面,其实当初开办草研医疗及保健中心时,父亲也是不大支持的,因为担心分一人出去後,诊所兼顾不过来。但是徐思濠先生有自己的考量:“我认为自己要想发展,应该出去试试。而且我培训了这麽多按摩师,开办中心也可提供一些就业岗位。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在普遍亚健康的当下,帮助到更多人的同时,也让大家多了解中医知识,並懂得保健。”父亲儘管嘴上说不大同意,但还是每天收工後特意从油麻地过来土瓜湾帮他,也经常向大家分享经验。
愿人們在生活中能想到中医,选择中医
父亲曾跟徐思濠先生分享:从事中医这个行业是需要“守”的,因为开诊所治病医人,就不可能经常往外跑。在他看来,这有一定道理,但光“守”还不夠:“坐诊固然重要,但这大多只是针对已经生病了的人。如果能将我们所学的中医知识同大众分享,让他们多了解一些保健知识,平日里注意调理,就可以防患於未然,其实也能帮助人。”正如《黄帝内经》有言:“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徐思濠先生所期望达到的也是“治未病”。
历经几千年传承的中医药文化,是先人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並且至今仍然适用。“我们应该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因此,传播中医知识,传承中医文化,成了他从医生涯中另一项重要工作。
徐思濠先生将这份工作具体落到了生活中,撰写中医相关书籍就是其一。俗话说“药食同源”,中医中就有治疗学,父亲徐龙望先生就撰写了多部汤水方面的书,如《儿童汤水进补秘籍》等,除详细介绍各款汤水的材料、煮法及功用外,亦会为各家长介绍各种药材的功用。在父亲的鼓励下,他将这份工作传承了下去,至今已撰写了十餘部不同主题的汤水书,如《抗高血压108中医汤水》《更年期中医108汤水》等。他希望通过这种生活化的行为,让中医更多地渗透进每个家庭,守护每个家庭。
徐思濠先生还是草研中草药旅行队总领队,每个月他都会带学生到郊外远足,遊乐的同时,也向他们介绍沿途遇到的中药材,以及在生活中可以怎样运用。特别是在野外遇到突发状况时,这或许就成了求生的技能。
在草研医疗及保健中心门口,种着他悉心栽培的一些花草,这些花草很多都是常见的,但卻都不普通,因为都是些中药材:金银花、紫苏、鱼腥草……他经常教小朋友辨认,通过慢慢学习,培养他们对中医药的兴趣。
学医的路上,父亲和他亦师亦友,不仅教给了他医术,更教给了他医德。他父亲曾给他留下一幅书法——“尽吾所学起沉疴”,这也是父子二人执业的共同目标,即穷尽毕生所学为患者除病保健。因此,在未来的道路上,他最大的理想就是将自己的经验分享,让更多的人在生活中能想到中医,选择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