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医院感染是全世界都面临的问题,作为基层医院,医院感染的管理更显得尤为重要。我院内儿科是内科和儿科合并在一起的综合科室,年龄悬殊大,病种复杂,在医院感染管理上存在许多难点和不足。我院内儿科于2008年9月收治的一位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在住院4天后出现肺部感染。现将该患者所发生的院感原因进行分析及护理体会归纳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72岁,入院诊断为“上消化道出血并失血性贫血”。患者因“头昏,乏力、腹痛、解黑便两天”入院,查体:T 36.8℃,P 88次/分,R 20次/分,BP 90/60mmHg。神志清楚,面色苍白,精神差,咽无充血,扁桃体无肿大。颈软,双肺呼吸音清晰,HR 88次/分,律齐,未闻及杂音。腹平软,剑下压痛,无反跳痛,肝脾未触及,双下肢无水肿。辅助检查:急诊血常规:红细胞计数:280万/mm3,血红蛋白82g/L,白红胞5×109/L,血小板:200×109/L,心电图未见异常。治疗计划:常规止血,对症、支持、预防感染治疗。①0.9%NS100毫升+奥美拉唑40毫克静滴。②5%GS250毫升+氨甲环酸1克+酚磺乙胺3000毫克静滴;③5%GS500毫升+Vitc2g+VitB6200mg+10%氯化钾13毫升静滴;④复方氨基酸250ml静滴;⑤乳酸钠林格氏液500毫升+10%氯化钾7毫升静滴;⑥5%GS250毫升+氨苄西林钠6g静滴。嘱患者卧床休息,禁食、禁饮水。患者入院第四天时,出现体温升高,持续在38.5℃至39.2℃之间,患者出现咳嗽,咯白色粘稠痰,胸闷,医嘱停用氨苄西林组,改5%GS250ml+头孢哌酮钠3g静滴,5%CS150ml+克林霉素0.6g静滴,肌注退热剂和物理降温,患者仍出现反反复复发热一周,体温仍持续在38℃至39℃之间,经X摄片提示:双肺肺部感染。在未获得细菌培养结果,药物敏感试验结果的情况下,试验性联合使用5%GS150ml+头孢匹胺3g,每日2次,5%GS150ml+左氧氟沙星0.4g;每日2次,替硝唑0.8g,每日一次,结合扶正支持,纠正与调节各种营养素平衡,患者出血停止,改禁食为温凉流质,患者咳嗽消失,体温正常,大便潜血试验连续三次化验为阴性,于住院的第26天治愈出院。
2 感染原因分析
2.1 患者个体因素
2.1.1患者因腹痛进食少,加之贫血体质衰弱,机体抵抗力下降,容易诱发感染。
2.1.2年老体弱,吸烟史42年,卧床后呼吸运动功能减弱,清理呼吸道困难,分泌物沉积。
2.2 环境因素
2.2.1在患者多,床位紧的综合科室,没有条件按病种收住,常常是几种病收住同一病房,该患者的邻床就是一位肺部感染的患者。这就是造成患者出现肺部感染的重要因素。
2.2.2由于患者年龄大,担心受凉感冒,没有足够的通风,也是造成呼吸道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
2.3 药物因素
患者出现肺部感染由于基层医院没有先进的快速的细菌培养、药敏试验,仅凭经验和试验性地联合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抗生素治疗,往往显得盲目,不科学。
3 护理
3.1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面色,腹部情况,有无呕血、便血情况,并做好详细记录和交班。
3.2 饮食护理是出血病人治疗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出血时应严格禁食,出血停止后24-48小时后酌情给予温凉清淡流质,病人无饱胀不适后再逐渐加量,宜选用米汤、豆浆等碱性食物,以中和胃酸、收敛黏膜,有助于止血。
3.3 把患者搬进清洁、舒适、温度、湿度适宜的二人病房,不再收住其它病种的病人;做好空气消毒,定时通风,但防止患者受凉。
3.4 咳嗽的护理。密切观察患者咳嗽、咳痰情况,痰液粘稠时行超声雾化吸入,遵医嘱按时给患者服下止咳祛痰药。
3.5 高热护理
认真观察热型、发热时间规律,高热行物理降温,使体温控制在38℃以下,降温后及时更换衣服,床单,定时进行口腔护理。
3.6 重视患者心理护理
在护理过程中要重视心理方面的需求,对病人不冷不硬,不顶不推,护理细心,回答问题耐心,接受意见虚心,病人有怨气,要反复解释,直到病人接受,把病情以恰当的方式告知患者及家属,取得患者及家属的密切配合。
4 总结
该例院内感染的发生既多花费了病人的医疗费用,又增加了患者的身心痛苦,引起了我们极大的关注。预防和控制院感,护理工作仅仅停留在针对性的护理方面是不够的。从这位患者的治疗与护理上应该吸取的教训是:首先对患者的身体状况评估不充分,病人年龄大,抵抗力差,又是失血性贫血,加上隔离工作不到位,所以引起肺部感染,当患者出现肺部感染症状以及更换抗生素之前,医院检验科无条件提供细菌培养与药敏试验结果,只能试验性使用抗生素。院内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我们在护理上系统的敏感性、预见性欠缺,分科和分病种势在必行,医院领导已经分科和分病种,护理工作在预防和控制院感方面不但责任重大,而且迫在眉睫,特别是西安交大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医院感染死亡事件的发生,更是给我们“警钟长鸣”。我们要抓住院感发生的三大环节:感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从这些相关因素与环节入手,培养高素质专门从事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专业人才,做好消毒、灭菌、无菌技术隔离工作。制定更加严格的洗手制度及空气消毒制度,加强基础护理,合理使用抗菌素。医院要尽快解决检验科及时向临床提供病原学诊断结果以及细菌对抗菌素的敏感试验报告,解决抗菌素的合理使用问题。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72岁,入院诊断为“上消化道出血并失血性贫血”。患者因“头昏,乏力、腹痛、解黑便两天”入院,查体:T 36.8℃,P 88次/分,R 20次/分,BP 90/60mmHg。神志清楚,面色苍白,精神差,咽无充血,扁桃体无肿大。颈软,双肺呼吸音清晰,HR 88次/分,律齐,未闻及杂音。腹平软,剑下压痛,无反跳痛,肝脾未触及,双下肢无水肿。辅助检查:急诊血常规:红细胞计数:280万/mm3,血红蛋白82g/L,白红胞5×109/L,血小板:200×109/L,心电图未见异常。治疗计划:常规止血,对症、支持、预防感染治疗。①0.9%NS100毫升+奥美拉唑40毫克静滴。②5%GS250毫升+氨甲环酸1克+酚磺乙胺3000毫克静滴;③5%GS500毫升+Vitc2g+VitB6200mg+10%氯化钾13毫升静滴;④复方氨基酸250ml静滴;⑤乳酸钠林格氏液500毫升+10%氯化钾7毫升静滴;⑥5%GS250毫升+氨苄西林钠6g静滴。嘱患者卧床休息,禁食、禁饮水。患者入院第四天时,出现体温升高,持续在38.5℃至39.2℃之间,患者出现咳嗽,咯白色粘稠痰,胸闷,医嘱停用氨苄西林组,改5%GS250ml+头孢哌酮钠3g静滴,5%CS150ml+克林霉素0.6g静滴,肌注退热剂和物理降温,患者仍出现反反复复发热一周,体温仍持续在38℃至39℃之间,经X摄片提示:双肺肺部感染。在未获得细菌培养结果,药物敏感试验结果的情况下,试验性联合使用5%GS150ml+头孢匹胺3g,每日2次,5%GS150ml+左氧氟沙星0.4g;每日2次,替硝唑0.8g,每日一次,结合扶正支持,纠正与调节各种营养素平衡,患者出血停止,改禁食为温凉流质,患者咳嗽消失,体温正常,大便潜血试验连续三次化验为阴性,于住院的第26天治愈出院。
2 感染原因分析
2.1 患者个体因素
2.1.1患者因腹痛进食少,加之贫血体质衰弱,机体抵抗力下降,容易诱发感染。
2.1.2年老体弱,吸烟史42年,卧床后呼吸运动功能减弱,清理呼吸道困难,分泌物沉积。
2.2 环境因素
2.2.1在患者多,床位紧的综合科室,没有条件按病种收住,常常是几种病收住同一病房,该患者的邻床就是一位肺部感染的患者。这就是造成患者出现肺部感染的重要因素。
2.2.2由于患者年龄大,担心受凉感冒,没有足够的通风,也是造成呼吸道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
2.3 药物因素
患者出现肺部感染由于基层医院没有先进的快速的细菌培养、药敏试验,仅凭经验和试验性地联合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抗生素治疗,往往显得盲目,不科学。
3 护理
3.1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面色,腹部情况,有无呕血、便血情况,并做好详细记录和交班。
3.2 饮食护理是出血病人治疗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出血时应严格禁食,出血停止后24-48小时后酌情给予温凉清淡流质,病人无饱胀不适后再逐渐加量,宜选用米汤、豆浆等碱性食物,以中和胃酸、收敛黏膜,有助于止血。
3.3 把患者搬进清洁、舒适、温度、湿度适宜的二人病房,不再收住其它病种的病人;做好空气消毒,定时通风,但防止患者受凉。
3.4 咳嗽的护理。密切观察患者咳嗽、咳痰情况,痰液粘稠时行超声雾化吸入,遵医嘱按时给患者服下止咳祛痰药。
3.5 高热护理
认真观察热型、发热时间规律,高热行物理降温,使体温控制在38℃以下,降温后及时更换衣服,床单,定时进行口腔护理。
3.6 重视患者心理护理
在护理过程中要重视心理方面的需求,对病人不冷不硬,不顶不推,护理细心,回答问题耐心,接受意见虚心,病人有怨气,要反复解释,直到病人接受,把病情以恰当的方式告知患者及家属,取得患者及家属的密切配合。
4 总结
该例院内感染的发生既多花费了病人的医疗费用,又增加了患者的身心痛苦,引起了我们极大的关注。预防和控制院感,护理工作仅仅停留在针对性的护理方面是不够的。从这位患者的治疗与护理上应该吸取的教训是:首先对患者的身体状况评估不充分,病人年龄大,抵抗力差,又是失血性贫血,加上隔离工作不到位,所以引起肺部感染,当患者出现肺部感染症状以及更换抗生素之前,医院检验科无条件提供细菌培养与药敏试验结果,只能试验性使用抗生素。院内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我们在护理上系统的敏感性、预见性欠缺,分科和分病种势在必行,医院领导已经分科和分病种,护理工作在预防和控制院感方面不但责任重大,而且迫在眉睫,特别是西安交大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医院感染死亡事件的发生,更是给我们“警钟长鸣”。我们要抓住院感发生的三大环节:感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从这些相关因素与环节入手,培养高素质专门从事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专业人才,做好消毒、灭菌、无菌技术隔离工作。制定更加严格的洗手制度及空气消毒制度,加强基础护理,合理使用抗菌素。医院要尽快解决检验科及时向临床提供病原学诊断结果以及细菌对抗菌素的敏感试验报告,解决抗菌素的合理使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