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厝与灯号
“红砖白石双坡曲,出砖人石燕尾脊,雕梁画栋皇宫起,石雕木雕双合璧。”这是阮乡里大厝的写照。
大厝,牵系着乡里人千丝万缕的血脉,是他们惦记的老家。每一座大厝不知凝聚着多少父辈祖辈的心血。生生世世,一辈又一辈的酸甜苦辣咸都渗透于这里的一砖一石一木里。这里的砖,这里的石,这里的木,也都因此有一股特别的血脉灵气,让从这里走出来的人回头一望,总会有一款情不由衷的眷恋。
与厅堂里悬挂的大红灯笼不同的是,古早时人们都会在大门前悬挂着写上姓氏的大灯,大灯后的大门顶匾额都镌刻着这大厝的灯号。如我们蔡家大厝,门前悬挂着“蔡”姓大灯,大门顶匾额镌刻着“青阳衍派”的灯号。
一座大厝只有一个灯号。这灯号,也称作“丁号”,“丁”是男子的意思,血缘一脉相承,承载着宗族的记忆。先辈来此定居时,一座大厝就够了,后来生子传孙,繁衍生息,人丁兴旺,就得再建一栋一栋的厝,这些厝的大门顶匾额就镌刻着世代传承的灯号。就像同在我们这个叫作东星村的大乡里共有六个小乡里,灯号很多。皇墩蔡氏的“青阳衍派”、林氏的“九牧传芳”,凤园叶氏的“南阳衍派”,玉田吴氏的“延陵衍派”、薛氏的“西里衍派”,顶玉井谢氏的“宝树传芳”,下玉井蔡氏的“济阳衍派”,玉塘陈氏的“颍川衍派”等等。
从大厝拆户出来另行再建的厝宅,基本会自觉地聚于同一個角落,形成自己一个宗亲厝群。我的先祖明嘉靖年间为避倭寇,从晋江青阳五店市来到泉州东门外大坪山边的这个村落定居,这里蔡氏的大厝和厝宅的大门顶的灯号就是“青阳衍派”。乡里的宗亲厝群有铺顶、宫前、湖田、顶厝、三落等等,走到这些角落问姓氏,就清一色姓蔡。而四角头和林头这两个角落是林氏的。
同一个灯号的乡里人取姓名时还会有统一的“字匀”(辈分),皇墩“青阳衍派”的开基祖先是五店市蔡氏的第二十世蔡立鼎公,为“立”字辈。“字匀”是从青阳五店市蔡氏传承续接的,到皇墩乡里为“立”字辈。“士道文培,希树世守,诒谋垂裕,笃庆锡光,景耀崇昌,云汉昭章”代代传承。建造“顶厝”这房大厝的是“诒”字辈的蔡诒猷公,而我是“青阳衍派”第三十七代的“景”字辈。
“字匀”常会镌刻在门柱上,或厅堂的大柱上。会是对联,也会是诗。皇墩林氏有:文章资国本,诗礼振家兴。凤园叶氏的:正大光明,克继方声;文章华国,诗礼传家。谢氏为:兴宗毕亮,民安国泰;克振加声,德新添基。林氏是:正宗必有德其昌,基绪沧垂源远大。
有了“字匀”,再大的乡里,再多的人丁,你一问名字,谁是叔,谁是侄,一看,就知道是自家人。
乡里人说,能生在乡里,长在乡里是幸福的。因为有大厝才有堂亲,才有了乡里乡亲,也才有了乡愁。
节庆与筵席
说到旧时的乡里,最常提起一句相逢必问的语言是:“汝吃没?”
这句话很朴实,不造作,在城里人眼里有点俗气,却是乡里人最直接、最温馨的问候。那时候,吃是乡里人排在首位的大事。
乡里的“年节世事”(节日喜事)和吃是最相关的,传统节日之外,乡里人婚丧嫁娶,“吃”是不变的主题。
乡里人红白喜事请“吃桌”(宴食),一定得准时到位,更不能不来,不然会落得“没吃又得怪”。这不仅是吃事,主人请你,是把你当亲戚,你不来是可能不认这份亲。乡里人婚宴、十六岁宴都要办得热热闹闹,红红火火的,“大喜日”前后两晚都得办桌设宴,前晚叫“彩排”,后晚称“破柴尾”。
这半城烟火半城仙的地方,境主的诞辰日当然是隆重而热闹的,乡里人称这一天叫“佛生日”。六个小乡里都有各自的境主,这就有各自的佛生日,我们皇墩是六月二十一的田都元帅和十月二十六的福佑帝君两个佛生日;其他小乡里的有:三月二十三的凤园妈祖、五月十三的玉塘关帝爷、六月十六的玉田田都元帅、六月十八的顶玉井武安尊王、九月十六的下玉井的文安尊王……那一天,乡里人都会“办桌”(设宴)请人,姑姨舅妗,朋友兄弟,都会喜上眉梢,日头未落山,就迫不及待地携家人带着过乡过里去吃筵席。
设宴请客应该属佛生日的助兴节目之一,主导仪式还是酬佛敬神。当天午夜子时之前,乡里人便各自准备了丰盛的祭祀品摆成筵桌,有猪头、猪尾、猪脚、鸡、红膏蟳、鱿鱼……有香菇、木耳、笋干……荤素搭配,还有烟酒茶果。之后,点红烛、烧金纸、燃鞭炮。而境主宫前的戏台已经早早开演,或是梨园戏,或是高甲戏,咿咿呀呀,铿铿锵锵,好不热闹!戏至少要演三天,最长的纪录是演二十几天的,简直是村庄里的狂欢节。白天,还得抬佛巡境。这个仪式隆重而神圣,全村男女老少、大人小孩几乎全出动,就连出门在外的生意人也会赶回来参加。壮汉们抬着境主佛像,余者着红装,举着香火彩旗紧跟随后,队伍浩浩荡荡,巡遍乡里的大路小巷、房前屋后。所到之处,家家户户摆供桌、点香烛、放鞭炮,四乡八里一派人神共欢的喜庆。
乡里还有一款日子也是很隆重的,便是起大厝的“谢土”仪式,也得办桌设宴请人客。谢土的意思是感谢土地爷,只有在大厝重建或重修才会有。大厝是宗亲的根,厅堂上奉祀着先祖,如果不是很需要,不会随意去动土。这一日,所有宗亲都得回来祭祀。
“护龙”是“谢土”的一个重要仪式,龙是华夏民族的图腾,寓意吉祥富贵。把龙护在大厝里当是民众的心里意愿。那年重修大厝“护龙”,我记忆犹新。午夜子时未到,大厅里已经准备了不少烟花和鞭炮,五叔和几位生肖属龙的男丁早早拿着借来的大锣在屋顶上等着,其他的宗亲也围挤在大厝内外候着,有的还把家里盆盖锅盖等各种能敲响声音的都带来助威。吉时一到,大锣声即刻响起,烟花和鞭炮燃起,五叔的大嗓门带头喊开:“龙来咯,护来咯!”随即,屋顶的和大厝内外的宗亲们也跟着高呼起来,声音一波盖过一波。半个来小时过后,大家仍意味犹尽。
出海啰
有灵气的乡里,当然也会是繁荣的乡里。古早时节,一条繁荣的重要通海官道就行经阮的乡里。
在灵山圣墓作了出海的行香仪式后,便就从玉井这个地方开始启程。玉井“乌面宫”前有一座官路亭,是供过往行人歇脚或避雨的,亭子很大,可供二十来人或站或坐。往前行走,不远处过了皇墩“只仔林”就抵达“官路桥”。凤园的老人家介绍说,他们少年家时这石桥还在,桥如洛阳桥缩影,桥面是长条石板,桥墩犹如小木船状。桥不长但很宽,从一条不宽的沟渠而过。过桥便是热闹的驴驼巷了,也有叫驴驼沟的。南来北往的驴子,从城里以及其他地方运来准备从后渚港装船出海的货物。或者,驮上从后渚港上岸的货物,运往天南地北。驴子在这里喝一下水,歇歇脚。驴驼巷周围便是染布坊、店仔口等一系列的配套商圈。老人们说还见过这里曾经立着一块大石碑,至于上面刻着的文字是什么,大家却忽略了。从阮乡里过的最后一站是凤园的城仔口,出海的队伍得祭拜这里的“山仔楼公”后,再过洋店往后渚港,而后扬帆远航,漂洋过海。
古代重要贸易之路从阮乡里经过,难怪吾乡人早早就有了生意头脑。有一句顺口溜说:“云鹿卖花蕊,皇墩剥草子。”这“草子”,就是灯心草,顺口溜说的是云鹿乡里是种花卖花的,皇墩乡里是种灯心卖灯心的,都是这一带出了名的乡里。灯心草可以做药,可以做油灯的灯芯,皇墩的灯心草远销漳州、仙游、福州等地,还远销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呢!
大坪山上,郑成功跨马远眺。山的东麓,是阮的乡里阮的厝,鸟语花香下烙印着阮的灯号。
责任编辑:李梓嘉
“红砖白石双坡曲,出砖人石燕尾脊,雕梁画栋皇宫起,石雕木雕双合璧。”这是阮乡里大厝的写照。
大厝,牵系着乡里人千丝万缕的血脉,是他们惦记的老家。每一座大厝不知凝聚着多少父辈祖辈的心血。生生世世,一辈又一辈的酸甜苦辣咸都渗透于这里的一砖一石一木里。这里的砖,这里的石,这里的木,也都因此有一股特别的血脉灵气,让从这里走出来的人回头一望,总会有一款情不由衷的眷恋。
与厅堂里悬挂的大红灯笼不同的是,古早时人们都会在大门前悬挂着写上姓氏的大灯,大灯后的大门顶匾额都镌刻着这大厝的灯号。如我们蔡家大厝,门前悬挂着“蔡”姓大灯,大门顶匾额镌刻着“青阳衍派”的灯号。
一座大厝只有一个灯号。这灯号,也称作“丁号”,“丁”是男子的意思,血缘一脉相承,承载着宗族的记忆。先辈来此定居时,一座大厝就够了,后来生子传孙,繁衍生息,人丁兴旺,就得再建一栋一栋的厝,这些厝的大门顶匾额就镌刻着世代传承的灯号。就像同在我们这个叫作东星村的大乡里共有六个小乡里,灯号很多。皇墩蔡氏的“青阳衍派”、林氏的“九牧传芳”,凤园叶氏的“南阳衍派”,玉田吴氏的“延陵衍派”、薛氏的“西里衍派”,顶玉井谢氏的“宝树传芳”,下玉井蔡氏的“济阳衍派”,玉塘陈氏的“颍川衍派”等等。
从大厝拆户出来另行再建的厝宅,基本会自觉地聚于同一個角落,形成自己一个宗亲厝群。我的先祖明嘉靖年间为避倭寇,从晋江青阳五店市来到泉州东门外大坪山边的这个村落定居,这里蔡氏的大厝和厝宅的大门顶的灯号就是“青阳衍派”。乡里的宗亲厝群有铺顶、宫前、湖田、顶厝、三落等等,走到这些角落问姓氏,就清一色姓蔡。而四角头和林头这两个角落是林氏的。
同一个灯号的乡里人取姓名时还会有统一的“字匀”(辈分),皇墩“青阳衍派”的开基祖先是五店市蔡氏的第二十世蔡立鼎公,为“立”字辈。“字匀”是从青阳五店市蔡氏传承续接的,到皇墩乡里为“立”字辈。“士道文培,希树世守,诒谋垂裕,笃庆锡光,景耀崇昌,云汉昭章”代代传承。建造“顶厝”这房大厝的是“诒”字辈的蔡诒猷公,而我是“青阳衍派”第三十七代的“景”字辈。
“字匀”常会镌刻在门柱上,或厅堂的大柱上。会是对联,也会是诗。皇墩林氏有:文章资国本,诗礼振家兴。凤园叶氏的:正大光明,克继方声;文章华国,诗礼传家。谢氏为:兴宗毕亮,民安国泰;克振加声,德新添基。林氏是:正宗必有德其昌,基绪沧垂源远大。
有了“字匀”,再大的乡里,再多的人丁,你一问名字,谁是叔,谁是侄,一看,就知道是自家人。
乡里人说,能生在乡里,长在乡里是幸福的。因为有大厝才有堂亲,才有了乡里乡亲,也才有了乡愁。
节庆与筵席
说到旧时的乡里,最常提起一句相逢必问的语言是:“汝吃没?”
这句话很朴实,不造作,在城里人眼里有点俗气,却是乡里人最直接、最温馨的问候。那时候,吃是乡里人排在首位的大事。
乡里的“年节世事”(节日喜事)和吃是最相关的,传统节日之外,乡里人婚丧嫁娶,“吃”是不变的主题。
乡里人红白喜事请“吃桌”(宴食),一定得准时到位,更不能不来,不然会落得“没吃又得怪”。这不仅是吃事,主人请你,是把你当亲戚,你不来是可能不认这份亲。乡里人婚宴、十六岁宴都要办得热热闹闹,红红火火的,“大喜日”前后两晚都得办桌设宴,前晚叫“彩排”,后晚称“破柴尾”。
这半城烟火半城仙的地方,境主的诞辰日当然是隆重而热闹的,乡里人称这一天叫“佛生日”。六个小乡里都有各自的境主,这就有各自的佛生日,我们皇墩是六月二十一的田都元帅和十月二十六的福佑帝君两个佛生日;其他小乡里的有:三月二十三的凤园妈祖、五月十三的玉塘关帝爷、六月十六的玉田田都元帅、六月十八的顶玉井武安尊王、九月十六的下玉井的文安尊王……那一天,乡里人都会“办桌”(设宴)请人,姑姨舅妗,朋友兄弟,都会喜上眉梢,日头未落山,就迫不及待地携家人带着过乡过里去吃筵席。
设宴请客应该属佛生日的助兴节目之一,主导仪式还是酬佛敬神。当天午夜子时之前,乡里人便各自准备了丰盛的祭祀品摆成筵桌,有猪头、猪尾、猪脚、鸡、红膏蟳、鱿鱼……有香菇、木耳、笋干……荤素搭配,还有烟酒茶果。之后,点红烛、烧金纸、燃鞭炮。而境主宫前的戏台已经早早开演,或是梨园戏,或是高甲戏,咿咿呀呀,铿铿锵锵,好不热闹!戏至少要演三天,最长的纪录是演二十几天的,简直是村庄里的狂欢节。白天,还得抬佛巡境。这个仪式隆重而神圣,全村男女老少、大人小孩几乎全出动,就连出门在外的生意人也会赶回来参加。壮汉们抬着境主佛像,余者着红装,举着香火彩旗紧跟随后,队伍浩浩荡荡,巡遍乡里的大路小巷、房前屋后。所到之处,家家户户摆供桌、点香烛、放鞭炮,四乡八里一派人神共欢的喜庆。
乡里还有一款日子也是很隆重的,便是起大厝的“谢土”仪式,也得办桌设宴请人客。谢土的意思是感谢土地爷,只有在大厝重建或重修才会有。大厝是宗亲的根,厅堂上奉祀着先祖,如果不是很需要,不会随意去动土。这一日,所有宗亲都得回来祭祀。
“护龙”是“谢土”的一个重要仪式,龙是华夏民族的图腾,寓意吉祥富贵。把龙护在大厝里当是民众的心里意愿。那年重修大厝“护龙”,我记忆犹新。午夜子时未到,大厅里已经准备了不少烟花和鞭炮,五叔和几位生肖属龙的男丁早早拿着借来的大锣在屋顶上等着,其他的宗亲也围挤在大厝内外候着,有的还把家里盆盖锅盖等各种能敲响声音的都带来助威。吉时一到,大锣声即刻响起,烟花和鞭炮燃起,五叔的大嗓门带头喊开:“龙来咯,护来咯!”随即,屋顶的和大厝内外的宗亲们也跟着高呼起来,声音一波盖过一波。半个来小时过后,大家仍意味犹尽。
出海啰
有灵气的乡里,当然也会是繁荣的乡里。古早时节,一条繁荣的重要通海官道就行经阮的乡里。
在灵山圣墓作了出海的行香仪式后,便就从玉井这个地方开始启程。玉井“乌面宫”前有一座官路亭,是供过往行人歇脚或避雨的,亭子很大,可供二十来人或站或坐。往前行走,不远处过了皇墩“只仔林”就抵达“官路桥”。凤园的老人家介绍说,他们少年家时这石桥还在,桥如洛阳桥缩影,桥面是长条石板,桥墩犹如小木船状。桥不长但很宽,从一条不宽的沟渠而过。过桥便是热闹的驴驼巷了,也有叫驴驼沟的。南来北往的驴子,从城里以及其他地方运来准备从后渚港装船出海的货物。或者,驮上从后渚港上岸的货物,运往天南地北。驴子在这里喝一下水,歇歇脚。驴驼巷周围便是染布坊、店仔口等一系列的配套商圈。老人们说还见过这里曾经立着一块大石碑,至于上面刻着的文字是什么,大家却忽略了。从阮乡里过的最后一站是凤园的城仔口,出海的队伍得祭拜这里的“山仔楼公”后,再过洋店往后渚港,而后扬帆远航,漂洋过海。
古代重要贸易之路从阮乡里经过,难怪吾乡人早早就有了生意头脑。有一句顺口溜说:“云鹿卖花蕊,皇墩剥草子。”这“草子”,就是灯心草,顺口溜说的是云鹿乡里是种花卖花的,皇墩乡里是种灯心卖灯心的,都是这一带出了名的乡里。灯心草可以做药,可以做油灯的灯芯,皇墩的灯心草远销漳州、仙游、福州等地,还远销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呢!
大坪山上,郑成功跨马远眺。山的东麓,是阮的乡里阮的厝,鸟语花香下烙印着阮的灯号。
责任编辑:李梓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