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在一些中小学校的劳技课堂教学中还不同程度的存在着有效性不高的现象,这已经制约和影响了中小学劳技课教学质量整体水平的提高,同时也在客观上造成了学生全面发展受限。因此,深入探讨提高劳技课堂教育有效性的途径和方法,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长期以来,劳技课教学有效性差,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情况下,人们对劳技课不重视,课堂教学随意性较大,劳技课教学质量不高。为此,对提高劳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一些探讨极其必要。
一、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教学才会变得更有效
首先,认真确定课堂教学目标。教师在备课前,应当认真阅读教材、教师用书,对所教授内容的三维目标、教材编写特点等要了然于胸,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课堂教学目标。所拟定的教学目标要具体、可操作,如果目标过高或过低,都容易使学生失去兴趣,而应当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即“跳一跳能摘到果子。”
其次,教学设计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那么备课“备”什么?教师备课的重要指导思想不是教师怎样“教”,而是备学生怎样“学”。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状态,精心设计学生学习的过程。要充分预设学生对哪部分内容学习困难大,应该如何实施,对哪部分内容学生容易产生分歧或独特见解,如何应对等。在教法设计上不再是“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而是“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
最后,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教师们都认识到应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要勇于创新,大胆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教材更加切合学生的实际,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转变教师角色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占主体地位,学生只是扮演操练者和演示者的角色,整个课堂教学程序都是教师根据自身的意愿,思维设计好的,学生必须随着教师在预先布置好的内容、程序、路线进行演练,没有选择的余地。但最后的教学效果怎样呢?学生的思维个性化和行为个性化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限,劳技课堂教学有效性很低,学生逐渐对劳技课失去兴趣。我认为,应该把课堂教学的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应当切实改变主体、中心地位为主导地位。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与学生一起分享他们的情感体验和成功喜悦,在交流彼此情感与观点中,求得新的发现。
这一转变,对学生而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思维的解放、个性思维的呈现、创新意识的滋长;对教师而言,意味着上课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劳动思维的变化与发展,关注学生在劳动中的个性体现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样会不断地提高劳动教学的有效性。
三、建立发展性评价
正确的评价,适当的表扬和鼓励,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要培养每一个同学的“问题意识”即创新意识,就必须以下面鼓励为主。初中学生具有很强的表现欲,同时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又有较强的自尊心,生怕在提问或作答时出现差错,被同学取笑。此时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大胆地提问,支持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即使有些想法、回答不正确,教师也要不失时机地给予积极评价,使学生有一种愉快的心理体验。教师的的热情鼓励,可以激励学生,活跃思维,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能力,使其全面发展。
如在《花泥画的制作》这一课的作品评展中:当作品完成后,教师先由学生自评和小组内互评,促进学生间相互交流学习,取长补短,既陶治学生情操,增长见识,又提高审美能力。然后教师总评,看作品做得怎么样,好在哪里。谁做得最好,哪些同学哪些方面值得表扬。对学生作品分层次进行展示和肯定,再次引发学生兴趣,鼓励学生进行新的制作尝试。因为作品上凝聚着他们的心血,经过宣传、表扬,学生们会受到鼓励,感到自豪,享受成功感,认识自我价值,从而更好的热爱劳技课。
四、反思意识有助于提高劳技课教学的有效性
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反思意识,要求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行为。如在教学《花泥画的制作》时,刚开始我的教学设计只是给学生介绍一下花泥画的有关内容(如概念、特性、艺术价值等)接着就是介绍花泥画的制作过程(制板、制图、制画),然后让学生实际操作,整个教学程序很单调,一节课下来,教学效果不好,虽然学生一直在动手实践,但他们只是照着教师课上讲的操作步骤一步步完成,学生的积极性无法激起,创新精神根本无从体现,顶多也就是一次劳技技能训练而已。
课后我对教学进行了反思。为什么不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呢?这样不是更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吗?于是我重新规划了这节课,以“引发情趣——明确目标——示范仿效——实习操作——指导纠误——作品评展”六步教学程序展开教学,并收到了预设的效果。
“有效教学”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行动。它需要我们反思“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更有效的教学?”让我们从每一节劳技课做起,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朱慕菊主编
[2]《教育心理学》 张大均主编
长期以来,劳技课教学有效性差,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情况下,人们对劳技课不重视,课堂教学随意性较大,劳技课教学质量不高。为此,对提高劳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一些探讨极其必要。
一、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教学才会变得更有效
首先,认真确定课堂教学目标。教师在备课前,应当认真阅读教材、教师用书,对所教授内容的三维目标、教材编写特点等要了然于胸,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课堂教学目标。所拟定的教学目标要具体、可操作,如果目标过高或过低,都容易使学生失去兴趣,而应当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即“跳一跳能摘到果子。”
其次,教学设计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那么备课“备”什么?教师备课的重要指导思想不是教师怎样“教”,而是备学生怎样“学”。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状态,精心设计学生学习的过程。要充分预设学生对哪部分内容学习困难大,应该如何实施,对哪部分内容学生容易产生分歧或独特见解,如何应对等。在教法设计上不再是“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而是“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
最后,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教师们都认识到应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要勇于创新,大胆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教材更加切合学生的实际,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转变教师角色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占主体地位,学生只是扮演操练者和演示者的角色,整个课堂教学程序都是教师根据自身的意愿,思维设计好的,学生必须随着教师在预先布置好的内容、程序、路线进行演练,没有选择的余地。但最后的教学效果怎样呢?学生的思维个性化和行为个性化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限,劳技课堂教学有效性很低,学生逐渐对劳技课失去兴趣。我认为,应该把课堂教学的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应当切实改变主体、中心地位为主导地位。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与学生一起分享他们的情感体验和成功喜悦,在交流彼此情感与观点中,求得新的发现。
这一转变,对学生而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思维的解放、个性思维的呈现、创新意识的滋长;对教师而言,意味着上课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劳动思维的变化与发展,关注学生在劳动中的个性体现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样会不断地提高劳动教学的有效性。
三、建立发展性评价
正确的评价,适当的表扬和鼓励,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要培养每一个同学的“问题意识”即创新意识,就必须以下面鼓励为主。初中学生具有很强的表现欲,同时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又有较强的自尊心,生怕在提问或作答时出现差错,被同学取笑。此时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大胆地提问,支持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即使有些想法、回答不正确,教师也要不失时机地给予积极评价,使学生有一种愉快的心理体验。教师的的热情鼓励,可以激励学生,活跃思维,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能力,使其全面发展。
如在《花泥画的制作》这一课的作品评展中:当作品完成后,教师先由学生自评和小组内互评,促进学生间相互交流学习,取长补短,既陶治学生情操,增长见识,又提高审美能力。然后教师总评,看作品做得怎么样,好在哪里。谁做得最好,哪些同学哪些方面值得表扬。对学生作品分层次进行展示和肯定,再次引发学生兴趣,鼓励学生进行新的制作尝试。因为作品上凝聚着他们的心血,经过宣传、表扬,学生们会受到鼓励,感到自豪,享受成功感,认识自我价值,从而更好的热爱劳技课。
四、反思意识有助于提高劳技课教学的有效性
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反思意识,要求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行为。如在教学《花泥画的制作》时,刚开始我的教学设计只是给学生介绍一下花泥画的有关内容(如概念、特性、艺术价值等)接着就是介绍花泥画的制作过程(制板、制图、制画),然后让学生实际操作,整个教学程序很单调,一节课下来,教学效果不好,虽然学生一直在动手实践,但他们只是照着教师课上讲的操作步骤一步步完成,学生的积极性无法激起,创新精神根本无从体现,顶多也就是一次劳技技能训练而已。
课后我对教学进行了反思。为什么不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呢?这样不是更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吗?于是我重新规划了这节课,以“引发情趣——明确目标——示范仿效——实习操作——指导纠误——作品评展”六步教学程序展开教学,并收到了预设的效果。
“有效教学”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行动。它需要我们反思“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更有效的教学?”让我们从每一节劳技课做起,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朱慕菊主编
[2]《教育心理学》 张大均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