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社会工作系 湖南 410000)
【摘要】 随着金融风暴的到来,原本积累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变得更加严峻,怎样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是我高校就业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就业;供需;社工;匹配
【中图分类号】G424.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5-0222-01
就业一直是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西方社会一些实际上具有民族主义严重倾向的经济学家提出了一种就业理论,即社会的就业机会是有限的,要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就必须限制人口,限制移民,不能让其他人来“抢饭碗”。
在中国,近些年来也有人针对大学生毕业时未能及时就业,提出了“中国特色”的“饭碗有限论”,这就是将大学生就业难归结为“扩招惹的祸”;并提出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必须解决扩招问题。
我认为,即使就业机会再多,大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也需要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他们也是不可能在毕业时就可以全部就业的。还需要指出,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还有一些人认为应该让一些人提前退休,腾出就业空缺给大学生,这样就可以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其实这种观点和抢饭碗理论完全一样,也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即使让数百万人提前退休,大学生毕业时的就业率也不可能大幅度提高,因为大学生还是需要有一定的时间来寻找适合的工作。
1就业现状
目前,我国仍处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时期,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正不断深入。虽然国民经济每年均有大幅增长,就业弹性系数(从业人数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比值)并没有随之上升。2006年,我国劳动力供给增量已达到峰期,劳动力总量严重供过于求,全社会总体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大学生毕业人数逐年递增。有关部门预计,到2010年我国高等学校毕业生总量将高达600多万人。
2 就业优势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快速发展,为社工学子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就业机会,特别是NGO组织的兴起,更是给我系学生一个展示的舞台。当前,NGO组织在我国消除贫困、解决就业和社会融合方面发挥着政府和企业所无法替代的积极作用。
3就业难点
3.1 从供给角度看,既存在毕业生不愿从事的大量工作岗位,也存在着因毕业生就业能力不足而无法从事的职业。因此,可以说,当前大学生“就业难”还有一个来自学生自身的原因,也即是毕业生的就业意愿与就业能力。现在的应届毕业生的普遍存在着过于自我,缺乏实践锻炼,意志力薄弱,动手能力差等弱点,这也成了很多企业不愿意招收应届毕业生的主要原因。
3.2 从供求匹配角度看,主要的问题是就业信息不对称、缺乏针对大学生的职
业指导体系(指导如何找饭碗和如何保饭碗)、缺少专业的职业顾问(指导找饭碗的方法)等。由于大学生就业绝大多数属于初次就业,他们对劳动力市场运行的了解不充分;如果没有适当的职业服务体系来提供就业信息与职业指导,大学生就业的市场过程显然面临着市场效率的损失。我的毕业生因为不了解企业工作的性质,而误解为工作地域不好而不应聘的现象比比皆是。
3.3 从供需角度看,每年的大学毕业生的数量超过了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一部分大学毕业生的专业等各方面素质与社会需求不对口。扩招使大学生的数量比以前增多,而社会每年提供给大学生的就业岗位赶不上扩招的速度。现在一个企业如果招聘几个人的话有时会收到上百份的简历,求职难也使大学生的求职期望值降低。随便进一个大型超市,里面的促销也有一部分是大学毕业生。我想这是一种人力资源的浪费,也违背也一些人上大学的初衷。上大学也是一种投资,任何投资都要有回报的。对于一些从农村来的大学生来说,家里过他(她)上大学就是要通过上大学改变他(她)自身的命运更进一步的话改变整个家庭的命运。而不是让他们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在超市一类的地方,在我生活的城市里每月的工资只能满足拮据的生活。长此下去大量的大学毕业生工作生活漂泊不定,无力承受高额的城市生活成本的话,也会增加社会不安定的因素。
3.4 从专业就业角度来看,由于目前社会对于社会工作行业的重视度不够,因而行业整体薪酬偏低,职业尊严感不强,因而对于学生的吸引力不够高,部分学生学业完成后就选择了跨行发展。
4 就业对策
4.1 大力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本质上是一种表现力,是毕业生把握并获取就业机会、赢得欣赏的实际能力和比较优势。综合素质是竞争力的基础,而竞争力是综合素质的集中反映和显著标志。假定两人的学问基础等同而择业时的实际表现不同,他们的差异通常就是竞争力的差异所致。 构成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可分为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其要素主要包括知识结构、心理素质、交流表达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自我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追踪和掌握新技术的能力。其中,知识结构是基础。只有不断优化知识结构,求职者才会显得“有内涵”。而心理素质是否过硬,已越来越成为“双向选择”成与败的关键。交流表达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自我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追踪和掌握新技术的能力则是能否持续工作和取得工作成功的关键。
4.2 提高社工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在教学中,不仅只教授知识,更多的应该是将社工理念灌输给学生,要尽量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认同社工,喜欢社工,并希望在毕业后能从事社工。营造浓郁的专业氛围,让学生时时感受到专业前景和乐趣。加强职业教育,树立学生“学有所用,学必可用”的观念,对所学专业充满信心。
4.3 加强职业生涯的规划建设,大多数学生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观念比较模糊,总认为这是个比较抽象的概念而已,而实际上并非如此,目前,就业压力促使毕业生就业心态迫切,九成毕业生准备一毕业即就业,许多毕业生大都抱着“边走边瞧,边走边跳,走一步,算一步”的想法,没有认真想一想自己的职业定位问题,也没有一个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我的毕业生做了精致的简历,经常跑各种招聘会,有些同学甚至投置了很多同一版本的个人应聘简历,没有针对性,心里无目标,职业定位不明确,也没有针对具体工作岗位有一个明确的设想。
因此我认为,教导学生在进入社会前就能树立起一个比较明确的中长期职业生涯规划,这是我就业工作的一个新的突破口,让我的学生不仅能比较准确的就业,而且能够在新的工作单位较长期稳定的发展,这才能算是就业工作做到位了,而且用人单位也会觉得大大增加对我学校毕业生的信心,这样无形之中我就会拥有更多的比较稳定的就业单位。因此,帮助我的学生迅速找到自己的职业定位,这才是我就业工作保质保量的根本性做法,学生满意了,用人单位满意了,我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都上去了,一举三得。
4.4 扩大农村就业。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主要是经济转型过程中,在特殊制度背景下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相互选择的结果。在某些城镇地区,尤其是高校比较集中的大中城市,大学毕业生有相对过剩的迹象,但对广大农村而言,则是绝对不足。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热切期盼和呼唤人才,大学毕业生在农村具有广阔的就业潜力和创业舞台,农村社工也是大有可为的。
4.5 提高供求匹配效率。大学生就业匹配措施的核心就在于向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并利于他们根据这些信息接受职业指导,进行有效的职业决策。这需要从以下四方面来开展工作:(1)广纳就业门路 通过学院各级领导、专业课老师、历届和现任辅导员、校友,争取得到更多的就业资源,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2)加强就业指导,提高就业面试技巧。“如何面试”、“如何了解一个单位” 、“单位选人的标准”三项是毕业生求职前最希望了解的知识。(3)加强专门的劳动政策法规知识教育。(4)是全面加强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建立和完善我系大學生就业供求信息发布制度和网上公布制度,防止各类虚假招聘对毕业生的损害。
参考文献
[1]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
[2] 许群.“鹤立鸡群”的公务员职业[N].中国青年报,2007-05-06.
[3] 杨伟国.国外促进政策平衡大学生就业“跷板”[N].中国教育报,2006-09-06.
【摘要】 随着金融风暴的到来,原本积累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变得更加严峻,怎样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是我高校就业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就业;供需;社工;匹配
【中图分类号】G424.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5-0222-01
就业一直是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西方社会一些实际上具有民族主义严重倾向的经济学家提出了一种就业理论,即社会的就业机会是有限的,要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就必须限制人口,限制移民,不能让其他人来“抢饭碗”。
在中国,近些年来也有人针对大学生毕业时未能及时就业,提出了“中国特色”的“饭碗有限论”,这就是将大学生就业难归结为“扩招惹的祸”;并提出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必须解决扩招问题。
我认为,即使就业机会再多,大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也需要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他们也是不可能在毕业时就可以全部就业的。还需要指出,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还有一些人认为应该让一些人提前退休,腾出就业空缺给大学生,这样就可以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其实这种观点和抢饭碗理论完全一样,也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即使让数百万人提前退休,大学生毕业时的就业率也不可能大幅度提高,因为大学生还是需要有一定的时间来寻找适合的工作。
1就业现状
目前,我国仍处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时期,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正不断深入。虽然国民经济每年均有大幅增长,就业弹性系数(从业人数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比值)并没有随之上升。2006年,我国劳动力供给增量已达到峰期,劳动力总量严重供过于求,全社会总体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大学生毕业人数逐年递增。有关部门预计,到2010年我国高等学校毕业生总量将高达600多万人。
2 就业优势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快速发展,为社工学子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就业机会,特别是NGO组织的兴起,更是给我系学生一个展示的舞台。当前,NGO组织在我国消除贫困、解决就业和社会融合方面发挥着政府和企业所无法替代的积极作用。
3就业难点
3.1 从供给角度看,既存在毕业生不愿从事的大量工作岗位,也存在着因毕业生就业能力不足而无法从事的职业。因此,可以说,当前大学生“就业难”还有一个来自学生自身的原因,也即是毕业生的就业意愿与就业能力。现在的应届毕业生的普遍存在着过于自我,缺乏实践锻炼,意志力薄弱,动手能力差等弱点,这也成了很多企业不愿意招收应届毕业生的主要原因。
3.2 从供求匹配角度看,主要的问题是就业信息不对称、缺乏针对大学生的职
业指导体系(指导如何找饭碗和如何保饭碗)、缺少专业的职业顾问(指导找饭碗的方法)等。由于大学生就业绝大多数属于初次就业,他们对劳动力市场运行的了解不充分;如果没有适当的职业服务体系来提供就业信息与职业指导,大学生就业的市场过程显然面临着市场效率的损失。我的毕业生因为不了解企业工作的性质,而误解为工作地域不好而不应聘的现象比比皆是。
3.3 从供需角度看,每年的大学毕业生的数量超过了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一部分大学毕业生的专业等各方面素质与社会需求不对口。扩招使大学生的数量比以前增多,而社会每年提供给大学生的就业岗位赶不上扩招的速度。现在一个企业如果招聘几个人的话有时会收到上百份的简历,求职难也使大学生的求职期望值降低。随便进一个大型超市,里面的促销也有一部分是大学毕业生。我想这是一种人力资源的浪费,也违背也一些人上大学的初衷。上大学也是一种投资,任何投资都要有回报的。对于一些从农村来的大学生来说,家里过他(她)上大学就是要通过上大学改变他(她)自身的命运更进一步的话改变整个家庭的命运。而不是让他们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在超市一类的地方,在我生活的城市里每月的工资只能满足拮据的生活。长此下去大量的大学毕业生工作生活漂泊不定,无力承受高额的城市生活成本的话,也会增加社会不安定的因素。
3.4 从专业就业角度来看,由于目前社会对于社会工作行业的重视度不够,因而行业整体薪酬偏低,职业尊严感不强,因而对于学生的吸引力不够高,部分学生学业完成后就选择了跨行发展。
4 就业对策
4.1 大力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本质上是一种表现力,是毕业生把握并获取就业机会、赢得欣赏的实际能力和比较优势。综合素质是竞争力的基础,而竞争力是综合素质的集中反映和显著标志。假定两人的学问基础等同而择业时的实际表现不同,他们的差异通常就是竞争力的差异所致。 构成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可分为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其要素主要包括知识结构、心理素质、交流表达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自我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追踪和掌握新技术的能力。其中,知识结构是基础。只有不断优化知识结构,求职者才会显得“有内涵”。而心理素质是否过硬,已越来越成为“双向选择”成与败的关键。交流表达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自我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追踪和掌握新技术的能力则是能否持续工作和取得工作成功的关键。
4.2 提高社工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在教学中,不仅只教授知识,更多的应该是将社工理念灌输给学生,要尽量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认同社工,喜欢社工,并希望在毕业后能从事社工。营造浓郁的专业氛围,让学生时时感受到专业前景和乐趣。加强职业教育,树立学生“学有所用,学必可用”的观念,对所学专业充满信心。
4.3 加强职业生涯的规划建设,大多数学生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观念比较模糊,总认为这是个比较抽象的概念而已,而实际上并非如此,目前,就业压力促使毕业生就业心态迫切,九成毕业生准备一毕业即就业,许多毕业生大都抱着“边走边瞧,边走边跳,走一步,算一步”的想法,没有认真想一想自己的职业定位问题,也没有一个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我的毕业生做了精致的简历,经常跑各种招聘会,有些同学甚至投置了很多同一版本的个人应聘简历,没有针对性,心里无目标,职业定位不明确,也没有针对具体工作岗位有一个明确的设想。
因此我认为,教导学生在进入社会前就能树立起一个比较明确的中长期职业生涯规划,这是我就业工作的一个新的突破口,让我的学生不仅能比较准确的就业,而且能够在新的工作单位较长期稳定的发展,这才能算是就业工作做到位了,而且用人单位也会觉得大大增加对我学校毕业生的信心,这样无形之中我就会拥有更多的比较稳定的就业单位。因此,帮助我的学生迅速找到自己的职业定位,这才是我就业工作保质保量的根本性做法,学生满意了,用人单位满意了,我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都上去了,一举三得。
4.4 扩大农村就业。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主要是经济转型过程中,在特殊制度背景下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相互选择的结果。在某些城镇地区,尤其是高校比较集中的大中城市,大学毕业生有相对过剩的迹象,但对广大农村而言,则是绝对不足。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热切期盼和呼唤人才,大学毕业生在农村具有广阔的就业潜力和创业舞台,农村社工也是大有可为的。
4.5 提高供求匹配效率。大学生就业匹配措施的核心就在于向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并利于他们根据这些信息接受职业指导,进行有效的职业决策。这需要从以下四方面来开展工作:(1)广纳就业门路 通过学院各级领导、专业课老师、历届和现任辅导员、校友,争取得到更多的就业资源,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2)加强就业指导,提高就业面试技巧。“如何面试”、“如何了解一个单位” 、“单位选人的标准”三项是毕业生求职前最希望了解的知识。(3)加强专门的劳动政策法规知识教育。(4)是全面加强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建立和完善我系大學生就业供求信息发布制度和网上公布制度,防止各类虚假招聘对毕业生的损害。
参考文献
[1]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
[2] 许群.“鹤立鸡群”的公务员职业[N].中国青年报,2007-05-06.
[3] 杨伟国.国外促进政策平衡大学生就业“跷板”[N].中国教育报,2006-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