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我在秘密生长》讲述了艾玛的童年往事,包括她随“母亲”四处流浪、被遗弃街头、在修道院的生活等。饥饿、恐惧、无助、惩罚充斥着艾玛的童年,然而在黑暗中成长的她并未迷失,依旧乐观且对生活充满向往。虽然世界以痛吻她,她却报之以歌。艰辛、孤独的童年生活在作者孩童视角的观照下显得意趣盎然,看似天真幽默的语言实则精妙非凡、别具匠心且独具幽默感,这也使得艾玛在揭露社会的黑暗和不公时清新脱俗、不落窠臼,虽经历苦难却不报之以仇恨。
【关 键 词】孩童视角;精妙语言;人性关怀
【作者单位】李静欣,河南财政金融学院。
【中图分类号】G23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8.07.030
艾玛·雷耶斯是哥伦比亚的画家、知识分子,但她的身世至今仍是一个谜。艾玛19岁从修道院出来时几乎目不识丁,最后却成为拉美艺术的杰出代表,她的传奇经历令人惊叹。《我在秘密生长》这本书的诞生也是一个奇迹,从1969年艾玛寄出第一封信,经历多年的沉默,直到2003年艾玛与世长辞,2012年,《我在秘密生长》西班牙语版才在波哥大面世。它一经问世就收获无数赞叹,轰动了整个拉美文学界、西语界。该书后来入选以搜集全球伟大名著为己任、甄选极为严格的“企鹅经典”丛书,2017年秋该书中文版出版。
这本自传体小说之所以备受关注,不仅因为作者身世的神秘,小说传奇的诞生过程也为其增添了强大的魅力。《我在秘密生长》讲述了艾玛的童年往事,包括她随“母亲”四处流浪、被遗弃街头、在修道院的生活等。饥饿、恐惧、无助、惩罚充斥着艾玛的童年,然而在黑暗中成长的她并未迷失,依旧乐观且对生活充满向往。虽然世界以痛吻她,她却报之以歌。艰辛、孤独的童年生活在作者孩童视角的观照下显得意趣盎然,看似天真幽默的语言实则精妙非凡、别具匠心且独具幽默感,这也使得艾玛在揭露社会的黑暗和不公时清新脱俗、不落窠臼,虽经历苦难却不报之以仇恨。
一、孩童视角下的回忆
艾玛出生于1919年,第一封信的落款时间是1969年,当时已年过半百的艾玛用写信的方式向朋友讲述自己从记事起一直到离开修道院这段时间的生活。虽然信件内容是艾玛对童年往事的回忆,但从始至终都采用孩童视角去讲述。孩童视角的选取,不仅使故事蒙上了一层奇幻色彩更加吸引人,还形成了很强的代入感,把儿童世界的单纯可爱展现得一览无遗,让读者阅读时仿佛回到童年,重拾早已迷失的纯真。
孩子感知世界的方式简单又直接。幼年的艾玛和姐姐与一位被她们称作玛利亚太太的长发女人一起生活,最初她们住在圣克里斯托瓦尔底层社区、一个毗邻啤酒厂没有窗户的小房子里。对尚不知真正的痛苦为何物的艾玛来说,一天中最痛苦的时刻就是“端着满溢的便盆从屋子走到垃圾场”,而一天中最幸福的时刻就是“在垃圾场倒空便盆的那一刻”。孩子的世界简单又纯粹,幸福对她们来说好像也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没有玩具,可以用自己的想象力制造——旧鞋、轮胎碎片、破衣服等这些在成人眼里脏乱不堪的东西,都可以成为她们的玩具,垃圾场也能成为她们的游乐场。在孩童视角的叙述中,艾玛远去的童年记忆跃然纸上。
孩童视角使艾玛讲述的故事蒙上一层奇幻色彩,由此不断地形成悬念,吸引读者。孩童相对成年人更容易接受一些正常情况下不可能接受的事物或者状况,而对于成年人的世界,他们也有自己的理解。当艾玛和姐姐跟随玛利亚太太搬到瓜克特后,玛利亚太太经营一家巧克力店,虽然姐妹二人有时还是被锁在封闭的屋子里,但生活看起来要比之前好得多,她们也有了更多的娱乐。孩童叙事视角的使用,使得原本舒緩的故事节奏变得紧凑,增加了情节的曲折性,使得故事的可读性增强。艾玛两姐妹进入修道院后一直被叫作“新来的”,直到又一个“新来的”到来。
塔拉噜啦是新来的小女孩的弟弟,整天跟她要东西吃,塔拉噜啦吃饱后就可以飞到外面的世界,把外面世界的消息带回来。艾玛和她的伙伴们为了能够听到更多有关外面世界的故事,就想方设法节省食物给小女孩,直到她们的秘密被修女发现,把新来的小女孩带走。原来,这个小女孩是疯子,她所说的弟弟塔拉噜啦只是她身边的一个人偶,艾玛她们听到的所有故事都是小女孩编撰的。
然而,塔拉噜啦的故事却一直萦绕在艾玛和伙伴们的脑海,她们对此深信不疑。这不仅是因为塔拉噜啦的神奇经历令她们着迷,更是因为她们对自由的向往。孩童视角的使用使原本平淡无奇的故事增添了神秘的奇幻色彩,也从侧面突出了艾玛和伙伴们对自由的渴望。尽管修道院的生活艰辛,但孩童视角的使用令整个叙事充满想象力,作者在痛苦中发现快乐,让不幸的童年回忆流淌着脉脉温情。
二、幽默语言下的人生苦果
用孩童视角叙述几十年前不幸的童年回忆,不仅要保持记忆的完整性,还要符合孩童的话语特点。如何做到语言天真自然,又能让读者体会到童年的苦涩,这对作者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艾玛虽是个画家,却有着超强的文字驾驭能力,擅长使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使语言变得诙谐幽默又符合孩童视角和当下心理,向读者诉说即使经历苦难也依然天真可爱的孩童世界。在看似夸张可笑的语言背后,隐藏着作者对冷漠人情与自私人性的反思与表达,把这个作者曾经品尝过的灰色人生苦果包上鲜亮的外衣呈现在读者面前,更令人心生悲悯。
小说中精彩的句子随处可见。如当艾玛和艾莱娜被送到修道院时,院长不知如何安置二人,便带上她们去找嘉梅丽塔商议。见到嘉梅丽塔的时候,艾玛和艾莱娜的眼光便被她的肥胖深深吸引了。作者写道:“我们从来没有见过那么胖的人,你回想一下你见过的最胖的人,然后把那人放大四倍。”简单的一句话,把嘉梅丽塔肥胖的特点生动传神地刻画出来,同时给人留下巨大的想象空间。作者接着写道:“嘉梅丽塔问我们会不会唱歌,一边艰难地站起来,把身体像拔吸盘一样从椅子上拔出来,发出三声响动,噗,噗,噗,我们俩爆笑起来。”这些比喻新奇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嘉梅丽塔艰难起身的过程,加上拟声词“噗,噗,噗”的使用,不仅使语言诙谐幽默,产生立体画面感,还把孩童的天真稚嫩表现出来——在能够决定她们命运的人面前因为她的肥胖而放声大笑,也只有孩子的无知才能这么无畏。 修道院的生活规律而枯燥,这里有150多个像艾玛一样的女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她们要用工作来拯救自己的灵魂——这是修女告诉她们的。在作者的笔下,女孩们娇羞、可爱的特点被隐蔽了。吃饭时间到,“眨眼间二楼的房间开始打开,女孩们从每一扇门里拥出,乱成一团冲下楼梯,活像一群牛”;当锁楼梯的门打开时,“她们就像子弹出膛一样冲出来,她赶忙靠在墙上,差点没被她们踩扁”;当修女特蕾莎从二楼扔下一个装满布料的口袋让女孩们拿去缝补衣服时,所有人“像秃鹰看见尸体一样,一窝蜂扑上去,大打出手,只为能抢到一块用来补衬裤或衬裙的破布”;当宿舍门打开,她们“更像一群小马驹一涌而出,争先恐后地全速奔向仅有的五个蹲位”。这是作者经历的主体感受呈现,修道院的生活可见一斑。处于青春期原本应该充满生命力的女孩,在作者的笔下并不可爱,甚至有些丑陋——像牛一样粗野,像子弹一样冷冰冰,像秃鹰一样犀利,像马驹一样飞快,而这一切是由她们所处的环境造成的,作者从侧面揭露了修道院对女孩的压迫,看似夸张可笑的语言背后,是对冷漠人情与自私人性的思考。
作者还擅长使用反讽的手法。在修道院,女孩们经常被灌输魔鬼的故事——如果她们弄掉了绣线,魔鬼会把线捡起来用它在地狱里折磨她们;要是她们把吃的东西吐了出来,结果也是一样;如果眼睛犯了罪,魔鬼就用灼热的针挖出她们的眼睛;如果嘴犯了罪,她们的舌头就会被切成一小块一小块……与身体上的饥饿、寒冷、受惩罚相比,精神上的折磨更让人难以忍受,这是另类的精神驯服。有着天使般充满善意微笑的院长最喜欢给女孩们讲的主题就是魔鬼。在童年的艾玛眼里,院长“从来不打我们,从来不冲我们喊,从来不羞辱我们,嘴边总是挂着一抹充满善意的天使般的微笑,她看起来非常擅长讲魔鬼并且从不重样,总能举出新的魔鬼折磨人的方法”。魔鬼在艾玛的心里留下了巨大的阴影,虽然院长从不打骂她们,但是却用精神的枷锁把她们牢牢锁住,这种心灵折磨才是对人最大的伤害。在孩子们眼中,院长就是圣洁的化身,当院长讲到关于魔鬼和地狱最吓人的部分时,两只猫的突然出现被误以为是魔鬼,女孩们惊恐万分地扑向院长,想从院长身上得到保护,结果院长被一群人踩在脚下,当她被救出时“可怜的院长已经半死不活了”。诸如此类的描写不在少数,作者故作严肃的讲述使故事诙谐幽默,令读者忍俊不禁,同时又引人深思。
三、不落窠臼的人性关怀
孩童视角的选取、诙谐幽默语言的运用,让原本痛苦的童年回忆变得不再那么苦闷压抑,也使得作者对社会黑暗的揭露不落窠臼,在自我故事的叙述中,批判社会的虚伪与不公,表达对人性的关怀。
艾玛在讲述自己故事的同时,还揭示了19世纪30年代哥伦比亚社会中的阶级歧视和种族歧视。虽然艾玛想尽力使她的童年看起来不那么糟糕,但是人情的冷漠、宗教世界的黑暗、阶级歧视无一不是她苦难的源头。艾玛和艾莱娜被玛利亚太太遗弃后被辗转送到了修道院,并在那里度过了15年的时光。尽管修道院的生活与世隔绝,但却是社会的一个缩影,在这里,艾玛深深体会到什么是孤独、什么是情感的缺失。院长违反了绝对禁止接收没有受洗证明和10岁以下女孩的院规,把姐妹俩留在修道院,并不是出于善心而是为了让她们干活。修道院的女孩按规定每个月要交10个比索的食宿费,很多女孩交不起也没有被赶出去,就是因为她们在修道院劳动创造出来的价值远远超过她们需要交纳的费用,这也是院长收留艾玛姐妹的原因。艾玛和艾莱娜进入修道院后一直背负着罪孽,因为不能确定她们是否是受洗的合法子女——没有受洗的孩子天生背负着罪孽,而有罪的孩子会被魔鬼带走。所以相对其他有受洗证明的女孩来说,她们对魔鬼的恐惧更甚,而拯救灵魂的方法就是无条件地服从、劳动。
这个看起来与世无争、圣潔崇高的宗教领地也存在黑暗与剥削,也有权利与阶级的分层。修道院有不同的工房,不同的工房喻示不同的地位,这是修女内部阶层划分的体现。修女也需要劳动,跟女孩不同的是她们是看管者。如果修女出身高贵,那么在这里便可以享受一切特权,修女万赫利娜便是如此。她来自哥伦比亚最大、最显赫的家族之一,对她的到来,院长如此说:“她放弃了财富和荣耀,献身于卑微的修道生活。我们应当感谢圣母派一位如此优秀的信徒来屈尊为敝院管理经济利润。”然而,这位“优秀”的信徒却对那些“野孩子”嗤之以鼻、不屑一顾,迫不得已的时候才用手指尖去触碰她口中所说的“丫头们”。
规则,在金钱、地位面前变得如此不堪,宗教的神圣、纯洁遭到践踏,用宗教编织的谎言在这里不攻自破。作者在最后一章叙述了自己被神父非礼的事。在这个事件中,艾玛是受害者,并且受了伤,修女给了她一些物质上的抚慰(一小朵花、几块糖和一件新睡袍),但告诫她不能向任何同伴提起这件事,否则就是犯下罪行,就会受到惩罚。明明是受害者,却要三缄其口,宗教世界的黑暗、荒谬与不公可见一斑。
四、结语
在《我在秘密生长》中,艾玛用独特的方式讲述自己的童年,用孩童的视角、天真诙谐的语言将自己的不幸过往展示给读者,让人们看到人情的冷漠、社会的不公、特权的存在和宗教世界的黑暗。尽管她描述的是19世纪30年代的故事,但是与当今社会相比并没有本质的区别。意趣盎然的叙述让读者沉浸其中的同时,又引发他们不断地思考,作者也以此表达对社会、对人性的关怀——尽管童年经历是凄惨的、不幸的,但艾玛并没有迷失在黑暗之中,在黑暗中成长,始终怀着一颗明亮的心来看待世界,用黑色的眼睛寻找光明。作者的讲述不带任何怨恨,在书中反思社会的同时,也为人性的胜利做出了表率,这正是本书的伟大之处。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成年后的艾玛靠着自己的努力成为出色的艺术家,给生活在巴黎的拉美艺术家提供无私的庇护和指引,成为拉美艺术界受人爱戴的“格兰德大妈”。艾玛逝世前同意将此书出版,并将自己的遗产连同此书著作权的收益一起捐给哥伦比亚的一家孤儿院。
|参考文献|
[1]艾玛·雷耶斯. 我在秘密生长[M] . 徐颖译. 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7 .
[2]马尔克斯是如何惹了她[EB/OL]. (2017-12-05)
[2018-01-22]. http://book . ifeng . com/a/20171205/108187_0.
shtml .
【关 键 词】孩童视角;精妙语言;人性关怀
【作者单位】李静欣,河南财政金融学院。
【中图分类号】G23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8.07.030
艾玛·雷耶斯是哥伦比亚的画家、知识分子,但她的身世至今仍是一个谜。艾玛19岁从修道院出来时几乎目不识丁,最后却成为拉美艺术的杰出代表,她的传奇经历令人惊叹。《我在秘密生长》这本书的诞生也是一个奇迹,从1969年艾玛寄出第一封信,经历多年的沉默,直到2003年艾玛与世长辞,2012年,《我在秘密生长》西班牙语版才在波哥大面世。它一经问世就收获无数赞叹,轰动了整个拉美文学界、西语界。该书后来入选以搜集全球伟大名著为己任、甄选极为严格的“企鹅经典”丛书,2017年秋该书中文版出版。
这本自传体小说之所以备受关注,不仅因为作者身世的神秘,小说传奇的诞生过程也为其增添了强大的魅力。《我在秘密生长》讲述了艾玛的童年往事,包括她随“母亲”四处流浪、被遗弃街头、在修道院的生活等。饥饿、恐惧、无助、惩罚充斥着艾玛的童年,然而在黑暗中成长的她并未迷失,依旧乐观且对生活充满向往。虽然世界以痛吻她,她却报之以歌。艰辛、孤独的童年生活在作者孩童视角的观照下显得意趣盎然,看似天真幽默的语言实则精妙非凡、别具匠心且独具幽默感,这也使得艾玛在揭露社会的黑暗和不公时清新脱俗、不落窠臼,虽经历苦难却不报之以仇恨。
一、孩童视角下的回忆
艾玛出生于1919年,第一封信的落款时间是1969年,当时已年过半百的艾玛用写信的方式向朋友讲述自己从记事起一直到离开修道院这段时间的生活。虽然信件内容是艾玛对童年往事的回忆,但从始至终都采用孩童视角去讲述。孩童视角的选取,不仅使故事蒙上了一层奇幻色彩更加吸引人,还形成了很强的代入感,把儿童世界的单纯可爱展现得一览无遗,让读者阅读时仿佛回到童年,重拾早已迷失的纯真。
孩子感知世界的方式简单又直接。幼年的艾玛和姐姐与一位被她们称作玛利亚太太的长发女人一起生活,最初她们住在圣克里斯托瓦尔底层社区、一个毗邻啤酒厂没有窗户的小房子里。对尚不知真正的痛苦为何物的艾玛来说,一天中最痛苦的时刻就是“端着满溢的便盆从屋子走到垃圾场”,而一天中最幸福的时刻就是“在垃圾场倒空便盆的那一刻”。孩子的世界简单又纯粹,幸福对她们来说好像也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没有玩具,可以用自己的想象力制造——旧鞋、轮胎碎片、破衣服等这些在成人眼里脏乱不堪的东西,都可以成为她们的玩具,垃圾场也能成为她们的游乐场。在孩童视角的叙述中,艾玛远去的童年记忆跃然纸上。
孩童视角使艾玛讲述的故事蒙上一层奇幻色彩,由此不断地形成悬念,吸引读者。孩童相对成年人更容易接受一些正常情况下不可能接受的事物或者状况,而对于成年人的世界,他们也有自己的理解。当艾玛和姐姐跟随玛利亚太太搬到瓜克特后,玛利亚太太经营一家巧克力店,虽然姐妹二人有时还是被锁在封闭的屋子里,但生活看起来要比之前好得多,她们也有了更多的娱乐。孩童叙事视角的使用,使得原本舒緩的故事节奏变得紧凑,增加了情节的曲折性,使得故事的可读性增强。艾玛两姐妹进入修道院后一直被叫作“新来的”,直到又一个“新来的”到来。
塔拉噜啦是新来的小女孩的弟弟,整天跟她要东西吃,塔拉噜啦吃饱后就可以飞到外面的世界,把外面世界的消息带回来。艾玛和她的伙伴们为了能够听到更多有关外面世界的故事,就想方设法节省食物给小女孩,直到她们的秘密被修女发现,把新来的小女孩带走。原来,这个小女孩是疯子,她所说的弟弟塔拉噜啦只是她身边的一个人偶,艾玛她们听到的所有故事都是小女孩编撰的。
然而,塔拉噜啦的故事却一直萦绕在艾玛和伙伴们的脑海,她们对此深信不疑。这不仅是因为塔拉噜啦的神奇经历令她们着迷,更是因为她们对自由的向往。孩童视角的使用使原本平淡无奇的故事增添了神秘的奇幻色彩,也从侧面突出了艾玛和伙伴们对自由的渴望。尽管修道院的生活艰辛,但孩童视角的使用令整个叙事充满想象力,作者在痛苦中发现快乐,让不幸的童年回忆流淌着脉脉温情。
二、幽默语言下的人生苦果
用孩童视角叙述几十年前不幸的童年回忆,不仅要保持记忆的完整性,还要符合孩童的话语特点。如何做到语言天真自然,又能让读者体会到童年的苦涩,这对作者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艾玛虽是个画家,却有着超强的文字驾驭能力,擅长使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使语言变得诙谐幽默又符合孩童视角和当下心理,向读者诉说即使经历苦难也依然天真可爱的孩童世界。在看似夸张可笑的语言背后,隐藏着作者对冷漠人情与自私人性的反思与表达,把这个作者曾经品尝过的灰色人生苦果包上鲜亮的外衣呈现在读者面前,更令人心生悲悯。
小说中精彩的句子随处可见。如当艾玛和艾莱娜被送到修道院时,院长不知如何安置二人,便带上她们去找嘉梅丽塔商议。见到嘉梅丽塔的时候,艾玛和艾莱娜的眼光便被她的肥胖深深吸引了。作者写道:“我们从来没有见过那么胖的人,你回想一下你见过的最胖的人,然后把那人放大四倍。”简单的一句话,把嘉梅丽塔肥胖的特点生动传神地刻画出来,同时给人留下巨大的想象空间。作者接着写道:“嘉梅丽塔问我们会不会唱歌,一边艰难地站起来,把身体像拔吸盘一样从椅子上拔出来,发出三声响动,噗,噗,噗,我们俩爆笑起来。”这些比喻新奇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嘉梅丽塔艰难起身的过程,加上拟声词“噗,噗,噗”的使用,不仅使语言诙谐幽默,产生立体画面感,还把孩童的天真稚嫩表现出来——在能够决定她们命运的人面前因为她的肥胖而放声大笑,也只有孩子的无知才能这么无畏。 修道院的生活规律而枯燥,这里有150多个像艾玛一样的女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她们要用工作来拯救自己的灵魂——这是修女告诉她们的。在作者的笔下,女孩们娇羞、可爱的特点被隐蔽了。吃饭时间到,“眨眼间二楼的房间开始打开,女孩们从每一扇门里拥出,乱成一团冲下楼梯,活像一群牛”;当锁楼梯的门打开时,“她们就像子弹出膛一样冲出来,她赶忙靠在墙上,差点没被她们踩扁”;当修女特蕾莎从二楼扔下一个装满布料的口袋让女孩们拿去缝补衣服时,所有人“像秃鹰看见尸体一样,一窝蜂扑上去,大打出手,只为能抢到一块用来补衬裤或衬裙的破布”;当宿舍门打开,她们“更像一群小马驹一涌而出,争先恐后地全速奔向仅有的五个蹲位”。这是作者经历的主体感受呈现,修道院的生活可见一斑。处于青春期原本应该充满生命力的女孩,在作者的笔下并不可爱,甚至有些丑陋——像牛一样粗野,像子弹一样冷冰冰,像秃鹰一样犀利,像马驹一样飞快,而这一切是由她们所处的环境造成的,作者从侧面揭露了修道院对女孩的压迫,看似夸张可笑的语言背后,是对冷漠人情与自私人性的思考。
作者还擅长使用反讽的手法。在修道院,女孩们经常被灌输魔鬼的故事——如果她们弄掉了绣线,魔鬼会把线捡起来用它在地狱里折磨她们;要是她们把吃的东西吐了出来,结果也是一样;如果眼睛犯了罪,魔鬼就用灼热的针挖出她们的眼睛;如果嘴犯了罪,她们的舌头就会被切成一小块一小块……与身体上的饥饿、寒冷、受惩罚相比,精神上的折磨更让人难以忍受,这是另类的精神驯服。有着天使般充满善意微笑的院长最喜欢给女孩们讲的主题就是魔鬼。在童年的艾玛眼里,院长“从来不打我们,从来不冲我们喊,从来不羞辱我们,嘴边总是挂着一抹充满善意的天使般的微笑,她看起来非常擅长讲魔鬼并且从不重样,总能举出新的魔鬼折磨人的方法”。魔鬼在艾玛的心里留下了巨大的阴影,虽然院长从不打骂她们,但是却用精神的枷锁把她们牢牢锁住,这种心灵折磨才是对人最大的伤害。在孩子们眼中,院长就是圣洁的化身,当院长讲到关于魔鬼和地狱最吓人的部分时,两只猫的突然出现被误以为是魔鬼,女孩们惊恐万分地扑向院长,想从院长身上得到保护,结果院长被一群人踩在脚下,当她被救出时“可怜的院长已经半死不活了”。诸如此类的描写不在少数,作者故作严肃的讲述使故事诙谐幽默,令读者忍俊不禁,同时又引人深思。
三、不落窠臼的人性关怀
孩童视角的选取、诙谐幽默语言的运用,让原本痛苦的童年回忆变得不再那么苦闷压抑,也使得作者对社会黑暗的揭露不落窠臼,在自我故事的叙述中,批判社会的虚伪与不公,表达对人性的关怀。
艾玛在讲述自己故事的同时,还揭示了19世纪30年代哥伦比亚社会中的阶级歧视和种族歧视。虽然艾玛想尽力使她的童年看起来不那么糟糕,但是人情的冷漠、宗教世界的黑暗、阶级歧视无一不是她苦难的源头。艾玛和艾莱娜被玛利亚太太遗弃后被辗转送到了修道院,并在那里度过了15年的时光。尽管修道院的生活与世隔绝,但却是社会的一个缩影,在这里,艾玛深深体会到什么是孤独、什么是情感的缺失。院长违反了绝对禁止接收没有受洗证明和10岁以下女孩的院规,把姐妹俩留在修道院,并不是出于善心而是为了让她们干活。修道院的女孩按规定每个月要交10个比索的食宿费,很多女孩交不起也没有被赶出去,就是因为她们在修道院劳动创造出来的价值远远超过她们需要交纳的费用,这也是院长收留艾玛姐妹的原因。艾玛和艾莱娜进入修道院后一直背负着罪孽,因为不能确定她们是否是受洗的合法子女——没有受洗的孩子天生背负着罪孽,而有罪的孩子会被魔鬼带走。所以相对其他有受洗证明的女孩来说,她们对魔鬼的恐惧更甚,而拯救灵魂的方法就是无条件地服从、劳动。
这个看起来与世无争、圣潔崇高的宗教领地也存在黑暗与剥削,也有权利与阶级的分层。修道院有不同的工房,不同的工房喻示不同的地位,这是修女内部阶层划分的体现。修女也需要劳动,跟女孩不同的是她们是看管者。如果修女出身高贵,那么在这里便可以享受一切特权,修女万赫利娜便是如此。她来自哥伦比亚最大、最显赫的家族之一,对她的到来,院长如此说:“她放弃了财富和荣耀,献身于卑微的修道生活。我们应当感谢圣母派一位如此优秀的信徒来屈尊为敝院管理经济利润。”然而,这位“优秀”的信徒却对那些“野孩子”嗤之以鼻、不屑一顾,迫不得已的时候才用手指尖去触碰她口中所说的“丫头们”。
规则,在金钱、地位面前变得如此不堪,宗教的神圣、纯洁遭到践踏,用宗教编织的谎言在这里不攻自破。作者在最后一章叙述了自己被神父非礼的事。在这个事件中,艾玛是受害者,并且受了伤,修女给了她一些物质上的抚慰(一小朵花、几块糖和一件新睡袍),但告诫她不能向任何同伴提起这件事,否则就是犯下罪行,就会受到惩罚。明明是受害者,却要三缄其口,宗教世界的黑暗、荒谬与不公可见一斑。
四、结语
在《我在秘密生长》中,艾玛用独特的方式讲述自己的童年,用孩童的视角、天真诙谐的语言将自己的不幸过往展示给读者,让人们看到人情的冷漠、社会的不公、特权的存在和宗教世界的黑暗。尽管她描述的是19世纪30年代的故事,但是与当今社会相比并没有本质的区别。意趣盎然的叙述让读者沉浸其中的同时,又引发他们不断地思考,作者也以此表达对社会、对人性的关怀——尽管童年经历是凄惨的、不幸的,但艾玛并没有迷失在黑暗之中,在黑暗中成长,始终怀着一颗明亮的心来看待世界,用黑色的眼睛寻找光明。作者的讲述不带任何怨恨,在书中反思社会的同时,也为人性的胜利做出了表率,这正是本书的伟大之处。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成年后的艾玛靠着自己的努力成为出色的艺术家,给生活在巴黎的拉美艺术家提供无私的庇护和指引,成为拉美艺术界受人爱戴的“格兰德大妈”。艾玛逝世前同意将此书出版,并将自己的遗产连同此书著作权的收益一起捐给哥伦比亚的一家孤儿院。
|参考文献|
[1]艾玛·雷耶斯. 我在秘密生长[M] . 徐颖译. 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7 .
[2]马尔克斯是如何惹了她[EB/OL]. (2017-12-05)
[2018-01-22]. http://book . ifeng . com/a/20171205/108187_0.
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