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游记》是七年级第二学期学生需要阅读的重要内容,并纳入期末考试范畴。为了更好地落实课程标准确定的综合教学目标,切实提高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特别是帮助他们掌握整本书阅读的策略与方法,我针对《西游记》的阅读教学策略进行了系统设计,包括“自主阅读—跟踪保障—任务驱动—品评分享—想象作文”五大环节。每一个节点环节包括若干具体的操作方式与方法,并依据教学策略实现整体贯通,引领学生深入文本,在经典名著的阅读中培养美德,丰富情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增长智慧。
名著阅读首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经典的内驱力。对此,我采用影视作品与经典原著对比阅读的方式,引导学生体验文本尤其是经典著作特有的审美价值及独特魅力,进而帮助他们建立经典文本阅读的行动指向。
在学生观看电视连续剧《猴王出世》的片段后,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原著《猴王出世》的片段,通过比较感受两种表达形式的异同和优缺点。经过讨论交流,学生们普遍认为原著更具有语言优美、文化内涵丰富的特点。例如,原著中涉及了很多有关对联的知识,读起来更有趣味和文字美感。在此基础上,自主阅读《西游记》原著的任务布置便顺理成章,任务周期为两个月,并要求学生对每个章回做简单的梳理和摘抄。
整本书阅读,尤其是经典名著的阅读对于七年级学生的学习意志品质是一项严峻的考验,但这样的考验也给学生提供了提升学习品质的绝佳场域。教师要与学生一道共同维持这一学习场域,并不断增强场域的能量。
学生根据任务目标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每周在随笔本上记录阅读进度,并完成每周不少于200字的梳理、概括或摘抄,课代表每周统计并公示。对于进度较慢的学生,教师和家长随时了解情况,并给予必要的阅读策略和方法的指导,适时调控计划安排。对学生的学习意志、自信心、自主性、持续性等学习心理品质做到重点监控与引导,保障学生按计划完成自主阅读任务。
在全班学生都阅读完之后,我布置了十个研读任务,并要求学生在四周之内根据问题再次回到原著文本,进行细致梳理和整理,以手写版或电子版的形式完成答题并上交。研读任务如:1.有关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白龙马等几位的来历、法号、兵器、拥有的本事;2.孙悟空的本事从哪来?悟空的兵器从哪来?悟空的72变大家都能罗列出哪些?3.悟空收编八戒、沙僧、白龙马的过程是怎么样的?4.西游记中有哪些神怪的本事超强,连孙悟空都降服不了,需要求得外援?5.西游记各个部分,悟空取胜靠不同的方式,有哪些靠法术的等等。在设计这些问题时,我的着眼点主要放在研读任务的趣味性和无法简单在网上搜索现成答案这两个方面,倒逼着学生再次进入文本,深入思考,寻找答案。
学生提交作业后,我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反复指导,不断修改,并分配研读任务筹备年级展示。整个过程虽然艰辛,但也充满了摸索前进的快乐与成就感。学生们的阅读兴趣和积极性明显高于以往,对名著的理解也明显更加深入,很些家长甚至都参与进来,和孩子一起阅读一起思考,这都是我未曾想到的。
阅读《西游记》的过程中,学生们以开放的方式汲取传统文化精华,对原著的理解有了足够的深度和广度,对原著中的人物也有了共性和个性的解读。这时,我引导学生们静下心来,将万千思考落于笔端,在文字的输出中,找到一条曲径通幽的小路,表达出自己独特的思考、情感的抒发:以“我和_在一起”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想象文,横线上只能填写《西游记》里面的人物。
名著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将名著阅读落到实处,让每一个阅读环节都有迹可循,让更多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一个暑假加大半个学期,我们终于完成了这本巨著的全部研读过程,很多孩子感触良多,纷纷记录下自己的心得。
“《西游记》是一部成长小说,师徒四人在追逐梦想的过程中不断成长。当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取得了‘真经’后,驀然回首,所有的磨难都只是磨砺,所有的坎坷都化作了收获。”
“说《西游记》是伴我成长的书,这并不夸张。因为从幼儿时期就听父母讲这本书的故事,每年的寒暑假都会看那版经典的连续剧,也从不放过改编自原著的电影和动画片……但是,准备这次研读报告的过程中,我才发现以前都是囫囵吞枣。以前以为‘九九八十一难’的模式都是‘妖怪出现-唐僧被俘-奋力打怪-搬请救兵-唐僧获救’,细读之后才发现吴承恩对‘每一难’都有独特的描述与构思,衔接非常流畅,读来相当过瘾。”
有了这次研读活动的经验,学生们阅读经典名著的策略、路径及方法也日趋成熟,阅读收获、启迪与感悟日渐丰富。相信在以后的名著阅读过程中,学生们也更加能够在名著阅读中找到快乐与成就感。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第二分校)
自主阅读
名著阅读首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经典的内驱力。对此,我采用影视作品与经典原著对比阅读的方式,引导学生体验文本尤其是经典著作特有的审美价值及独特魅力,进而帮助他们建立经典文本阅读的行动指向。
在学生观看电视连续剧《猴王出世》的片段后,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原著《猴王出世》的片段,通过比较感受两种表达形式的异同和优缺点。经过讨论交流,学生们普遍认为原著更具有语言优美、文化内涵丰富的特点。例如,原著中涉及了很多有关对联的知识,读起来更有趣味和文字美感。在此基础上,自主阅读《西游记》原著的任务布置便顺理成章,任务周期为两个月,并要求学生对每个章回做简单的梳理和摘抄。
跟踪保障
整本书阅读,尤其是经典名著的阅读对于七年级学生的学习意志品质是一项严峻的考验,但这样的考验也给学生提供了提升学习品质的绝佳场域。教师要与学生一道共同维持这一学习场域,并不断增强场域的能量。
学生根据任务目标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每周在随笔本上记录阅读进度,并完成每周不少于200字的梳理、概括或摘抄,课代表每周统计并公示。对于进度较慢的学生,教师和家长随时了解情况,并给予必要的阅读策略和方法的指导,适时调控计划安排。对学生的学习意志、自信心、自主性、持续性等学习心理品质做到重点监控与引导,保障学生按计划完成自主阅读任务。
任务驱动
在全班学生都阅读完之后,我布置了十个研读任务,并要求学生在四周之内根据问题再次回到原著文本,进行细致梳理和整理,以手写版或电子版的形式完成答题并上交。研读任务如:1.有关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白龙马等几位的来历、法号、兵器、拥有的本事;2.孙悟空的本事从哪来?悟空的兵器从哪来?悟空的72变大家都能罗列出哪些?3.悟空收编八戒、沙僧、白龙马的过程是怎么样的?4.西游记中有哪些神怪的本事超强,连孙悟空都降服不了,需要求得外援?5.西游记各个部分,悟空取胜靠不同的方式,有哪些靠法术的等等。在设计这些问题时,我的着眼点主要放在研读任务的趣味性和无法简单在网上搜索现成答案这两个方面,倒逼着学生再次进入文本,深入思考,寻找答案。
品评分享
学生提交作业后,我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反复指导,不断修改,并分配研读任务筹备年级展示。整个过程虽然艰辛,但也充满了摸索前进的快乐与成就感。学生们的阅读兴趣和积极性明显高于以往,对名著的理解也明显更加深入,很些家长甚至都参与进来,和孩子一起阅读一起思考,这都是我未曾想到的。
想象作文
阅读《西游记》的过程中,学生们以开放的方式汲取传统文化精华,对原著的理解有了足够的深度和广度,对原著中的人物也有了共性和个性的解读。这时,我引导学生们静下心来,将万千思考落于笔端,在文字的输出中,找到一条曲径通幽的小路,表达出自己独特的思考、情感的抒发:以“我和_在一起”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想象文,横线上只能填写《西游记》里面的人物。
教学思考
名著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将名著阅读落到实处,让每一个阅读环节都有迹可循,让更多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一个暑假加大半个学期,我们终于完成了这本巨著的全部研读过程,很多孩子感触良多,纷纷记录下自己的心得。
“《西游记》是一部成长小说,师徒四人在追逐梦想的过程中不断成长。当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取得了‘真经’后,驀然回首,所有的磨难都只是磨砺,所有的坎坷都化作了收获。”
“说《西游记》是伴我成长的书,这并不夸张。因为从幼儿时期就听父母讲这本书的故事,每年的寒暑假都会看那版经典的连续剧,也从不放过改编自原著的电影和动画片……但是,准备这次研读报告的过程中,我才发现以前都是囫囵吞枣。以前以为‘九九八十一难’的模式都是‘妖怪出现-唐僧被俘-奋力打怪-搬请救兵-唐僧获救’,细读之后才发现吴承恩对‘每一难’都有独特的描述与构思,衔接非常流畅,读来相当过瘾。”
有了这次研读活动的经验,学生们阅读经典名著的策略、路径及方法也日趋成熟,阅读收获、启迪与感悟日渐丰富。相信在以后的名著阅读过程中,学生们也更加能够在名著阅读中找到快乐与成就感。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第二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