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谋中国银行业科学发展与转型

来源 :银行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houbin1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共谋中国银行业科学发展与转型—第三届中国银行家高峰论坛
  编者按:在刚刚过去的2012年,中国银行业经历了经济增速下行、经济结构调整、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化加快、信息科技发展加速等多重压力和挑战。而在新的一年里,银行业发展转型任务更加艰巨,各家银行应当站在科学发展的高度,统筹协调各方力量,积极探索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为此,中国银行业协会携手本刊共同主办了第三届中国银行家高峰论坛暨《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2012)》发布会,邀请诸多专家学者、金融机构高管齐聚一堂,共谋中国银行业科学发展与转型大计。本刊在此选登部分嘉宾的精彩发言,以飨读者,所有发言根据录音整理而成,未经作者本人确认,不分先后。
  杜金富:当前中国银行业的四大问题
  2012年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反映了很多问题,其中四个方面的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第一,过度依赖高资本消耗的金融发展模式问题,需要走资本节约型之路。2008年以来,我国信贷每年以八万亿元左右规模的速度递增,即使以12%的信贷增长速度来测算,未来十年资本的补充压力仍然较大。在现有市场环境下,依靠频繁融资来支持资产规模将面临不可持续性问题,银行业需要大力发展资本节约型业务,加快资产管理方式的转变,注重提升非信贷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2012年银行家调查显示,有将近38%的银行家选择了将提高资本利用率作为其战略调整的重点,反映出银行家已经意识到通过优化业务结构,最大限度地降低资本消耗。
  第二,過度依赖存贷差的盈利模式问题,需要通过发展差异产品策略化,创新高频化,金融发展国际化,来实现中间业务发展水平及层次的持续提升。2012年调查显示,有39%的银行家选择通过实现特色化综合经营和调整业务结构来推进自身战略转型。
  第三,过度依赖大企业、大项目的发展方式问题,需要依赖小微企业调整业务结构。2012年银行家调查显示,74.2%的银行家认为将加大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力度作为其战略调整的重点,在未来公司金融业务发展调查中,小微企业贷款以高达77.4%的占比继续位居首位,说明商业银行已将小微企业金融作为战略转型的重要突破口。
  第四,服务同质化发展问题,需要实现差异化发展满足实体经济及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银行业金融服务的需求。
  (作者系中国银监会纪委书记)
  汪洋:金融创新支持金融业科学发展与转型
  纵观世界各国的经济策略,努力寻求金融市场的新发展已经成为当前最重要的任务,而在这个过程中,适度规范的金融创新将成为必然选择。那么,就中国而言,金融创新不仅是金融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路径,也是加快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现实需要。
  事实上,我国的金融改革正是一个金融不断创新的过程。尤其是近年来,金融创新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最突出的例子莫过于,在这一轮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中,之所以中国的银行业能够表现出较强的风险抵御能力,能够对实体经济运行保持足够的支持能力,很重要的一点,是得益于前些年我国银行改革的不断深化,金融创新的日趋加快。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思路已经从“数量型目标”转向了“质量型目标”,这一方面符合了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最新变化,另一方面也是我国所面对内外压力的必然选择。为支持经济结构调整,温家宝总理提出,2012年将继续优化信贷结构,扩大直接融资。可以肯定,金融业必然会在此轮经济结构调整中发挥重要作用。
  但是,由于自主创新、搞差异化的生产和服务,以及追求高附加价值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面临高风险挑战的过程,如果我们的金融体系还是停留在适应“标准化”的制造业所需要的信贷资金这样单一的业务水平上,那么,不仅不能满足产业结构调整对金融服务的高要求,还会造成更大的风险。
  因此,无论是支持包括环保绿色产业、新兴制造业等符合国家优先发展目标的产业和企业,减少对产能过剩领域的信贷进入,还是加大对居民消费的金融支持,促进扩大内需等等,一系列政策的落实和目标的实现,都需要金融创新的支撑。
  就我国金融业发展尤其是转型而言,创新更是刻不容缓的现实。比如,目前最热门的话题之一:银行资本充足率的问题。之所以大家对它如此关注,是因为这个问题不解决,中国银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将成为一句空话。
  目前,中国仍然是一个以间接融资为主的市场,这就决定了:中国要保持足够的经济增长水平,银行信贷就必然会呈现出持续较快的增长。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银行资本得不到及时补充,资本充足水平将会持续下降。但是,受我国资本市场发育水平的制约,其扩容能力尚无法满足上市银行大规模的连续融资和增资扩股的需要。与此同时,发行次级债的有效性又受到一定限制。因此,如何才能保持中国银行业资本充足率水平的稳定,就成了一个紧迫的课题,也是一个难题。
  就此,一些专家提出,只有通过信贷资产证券化,才能使银行在资产规模并不无限扩大的同时,实现可持续的成长。众所周知,由于金融危机发端于美国次贷的证券化,这使人们在谈到证券化的时候有一种天然的防范和排斥心理。其实,姑且不论具体做法是否可行,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如何从技术、产品设计以及管理上来防范信贷资产证券化可能带来的风险,这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也应该是一个可以通过金融创新来解决的问题。所以,要解决好银行业整体资本充足水平不足的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坚持改革、坚持创新。其中当然也包括运用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方式。 应该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取得了可喜进步。但从创新的角度看,与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差距。我国金融业竞争力的提高,最终有赖于银行、证券、保险等全方位的市场创新和产品创新。也只有通过运用金融创新的成果来支撑我国技术创新的发展,才能更好地推动整个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也才能更好地推动金融业自身的转型和科学发展。
  (作者系金融时报社社长)   巴曙松:当前中国银行家最关注的七大问题
  《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已经连续发布了四年,我们课题组通过针对中国银行业高管人员的问卷调查,持续关注银行家群体对我国银行业改革与发展的观点和诉求。在此我简要总结一下当前中国银行家最关心的七大问题。
  经济环境。银行家普遍调低了对2012年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期。半数左右的银行家认为全年经济增长7.5%左右。37.3%的银行家认为经济在二季度探底,另有25.2%的银行家认为探底时间在第三季度。30.4%的銀行家认为全年经济增长呈缓慢回落态势,2012年难以触底回升。不过,银行家对于中国中长期经济增长的前景依然保持信心。72.2%的银行家认为“技术创新”是中国未来3~5年经济增长的源泉,另有59.6%的银行家选择“制度变革红利”。面对经济下滑,中国政府在4月开始提出“稳增长”的政策基调,调查显示,当前银行家最关注的宏观因素分别为“宏观调控政策的变化”(75.1%)、“金融监管政策的变化”(72.4%)和“全球经济增速放缓”(64.4%)。
  利率市场化。银行家认为存款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业影响巨大。对于未来取消存款利率上限的改革,56.6%的银行家认为对银行业影响偏负面,高出认为影响偏正面的选择25.8个百分点。对于未来取消贷款利率下限的改革,58.3%的银行家认为对银行业无明显影响或偏正面影响,其中,近三分之一(32.5%)认为影响偏正面。根据自身优势,采取差异化发展趋势是利率市场化之后银行业的主要应对措施。银行家认为,应对利率市场化的策略可以概括为:一是客户下沉策略,发展中小企业客户;二是低负债成本策略,加强与客户的联系,增强低成本存款业务;三是投行化、表外化,减少占用资本金。
  金融综合改革。2012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引导和规范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54.8%的受访银行家认为,金融业中,最应当向民间资本开放的行业是银行业;79.4%的银行家支持具备一定资质的民间资本发起设立村镇银行。与此同时,银行家也表达了对其风险的担忧。调查显示,高达86%的银行家认为,“不具备相应的风险管理能力”是民间资本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的主要风险。
  监管评价。对于银行家而言,《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的出台是2012年值得关注的监管动态之一,对于几经调整后出台的《办法》,银行家给予了较为正面的评价,并表示将通过加强资本管理水平、发展资本节约型业务等方式应对《办法》实施后银行经营管理面临的挑战。在对现有监管指标体系的评价方面,银行家表示了一定程度上的认可,但希望对存贷比指标的监管应用和数值设定进行适度调整。平台贷款清理规范工作已经进行到了第三年,银行家对目前的各项风险监管政策表示了认同,对“展期和借新还旧”的评价也偏正面。
  服务实体经济。银行家们认为,为了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方面,给不同形态企业提供有针对性的金融支持,需要改变当前同质化经营、适合各类企业风险特征金融产品不足等问题。与中国正在推进的产业升级与经济转型趋势相吻合,84.8%的银行家认为,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是当前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最有效的措施。在具体的信贷投向上,银行家选择投向的重点领域依次是战略新兴产业(72%)、物流业(52.1%)、传播文化业(50.8%)、机械制造业(46.2%)、农林牧渔业(44.7%)、信息科技服务业(44.2%)等。战略新兴产业中,节能环保产业、高端设备制造业、新能源继续成为银行家表示重点支持的领域,与上年基本保持一致。与此同时,响应国家产业政策,对一些限制发展行业减少信贷也是支持实体经济的重要内容。银行业重点限制的行业中,房地产业以67.4%的比例高居榜首。此外,在国家倡导节能环保、低碳经济的背景下,造纸业、纺织业、冶金业也是重点限制的行业。另外目前国际航运市场低迷,船舶制造业景气度变差,也成为银行业重点限制行业。
  战略转型。随着中国利率市场化的推进、资本项目的逐步开放,银行同业竞争日益激烈,各家银行均在加快转型和调整的步伐。逾四成的银行家选择通过“实现特色化综合经营”推进自身战略转型,也有37.9%和33.9%的银行家选择“提高资本利用效率”、“调整业务结构”作为其战略调整的重点,同时有29.4%的受访者选择“调整客户结构”作为其战略调整的重点。在调整业务和客户结构方面,调查显示,私人银行、财富管理等在个人金融业务中的重要性凸显。其中,私人银行跃居第一位,体现了在高净值人群规模不断壮大的背景下,为高端客户提供更加全面的资产管理服务已成为商业银行发展个人金融服务的重点。
  发展前瞻。约七成银行家预期未来三年其所在银行的收入及利润增长率将低于20%,并且扩大生息资产规模是未来利润增长的最有力推动因素。银行家对未来的资产质量表示乐观,半数以上预期其所在银行未来三年不良贷款率将维持在1%以下。八成银行家认为2012年末其所在银行资本充足率将达到10%以上。64.6%的银行家认为2012年末其所在银行拨备覆盖率达到150%以上。
  (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 副所长、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
  楼文龙:落实科学发展理念 推动银行经营转型
  转型是企业发展永恒的主题。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更是如此,经济环境在变化,客户需求在变化,技术条件在变化,银行的业务策略、经营模式和管理方式也必须随之调整。关于银行经营转型的转型方向、转什么和怎么转,是我们现在要讨论的三个重要问题。
  第一,转型方向。金融不可能脱离实体经济存在,商业银行转型必须体现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特别是要与国家经济战略性调整的方向相一致,这是转型的共性要求。同时,每家银行的转型还要体现个性特色,找到与自身资源禀赋相匹配的战略定位并一以贯之地付诸实施,建立不可复制的差异化竞争优势,这是银行基业长青之根本。   第二,转什么?简单来说就是要转变与科学发展不相适应的经营理念、发展方式和管理模式。
  在经营理念上,摒弃传统的“规模冲动”和“速度情结”,树立讲质量、重效益、可持续的科学发展理念。其核心是落实资本约束、财务约束和风险约束,避免为追求短期利益和考核套利,不顾成本地拉存款、拉客户,不顾资本的冲规模、争份额,不顾风险的争放贷款、违规经营。
  在发展方式上,转变过度依赖规模扩张的粗放增长方式,走质量效益型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具体来说,就是要追求平衡的发展,避免为“冲时点”造成大起大落。更多依赖技术创新、业务创新、智力资源推动业务增长,经得起经济周期和时间的检验。近年来,农行的经营管理总体上体现了速度、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呈现出较好的稳定性和成长性。前三季度,农行以9.4%的加权风险资产增速,实现了19%以上的净利润增长;日均存款与季末时点数之比比较接近,“时点”现象明显减弱。
  在管理模式上,要按照市场化、精细化、集约化的方向,大力推动管理体制机制创新。首先是要创新组织管理模式,协调好条线管理与板块管理之间的关系,增强战略协同和资源共享。其次是要构建以价值创造为核心的资源配置机制,处理好“投入与产出、刚性需求与合规管理、转型发展与项目建设、精细化与透明度、预算内与预算外”五个方面的关系,努力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最后是要建立战略导向的考评激励机制,有力推动战略目标的实现。
  第三,怎么转?我个人的观点,就是要积极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积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同时,着力推进内部精细化管理。
  积极服务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首先是契合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要求,大力推进中西部地区发展。近年来,农行一直在加大中西部地区的资源配置力度,截至11月末,农行中西部地区贷款增速已高于全行平均水平2个多百分点。其次是服务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目前,全行正在支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超过600个。同时,小微企业贷款增速高于全行各项贷款平均增幅8个多百分点。最后是坚持“有保有压”。截至11月末,农行平台和房地产贷款较年初分别压缩了70多亿元和160多亿元,“两高一剩”行业贷款较年初下降0.5个百分点。
  积极服务城乡发展一体化。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快“四化同步”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战略方针,“三农”和县域经济发展将迎来新一轮的重大机遇,城镇化更将成为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目前,农行正在着重围绕“强农、富农、惠农”的要求,积极支持“三农”和县域经济发展。截至11月末,农行累计发放惠农卡1.26亿张,惠及3.5亿农民,“三农”贷款增速高于全行平均水平3个多百分点,农村城镇化和农村基础设施贷款余额達到3000多亿元。下一步,农行还将继续加大对“三农”县域,特别是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
  积极推进现代商业银行精细化管理。把精细化管理作为推动经营转型、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大举措。首先,是加强精细化的资本管理。更好地贯彻落实银监会新的资本管理办法,做好业务结构调整和资本释放的工作,努力降低资本占用和消耗。前三季度,农行信贷类经济资本占用的增幅,低于同期贷款增幅6个多百分点。其次,实施精细化的定价策略。对存贷款实行精细化的定价管理,强化成本控制,把科学发展的成果体现在净利差(NIS)、净息差(NIM)和资本回报率(ROE)等核心指标的提升上。再次,推进更加精细化的基础管理。近几年来,农行通过在运营管理领域推进“三大集中”(集中作业、集中授权、集中监控)、“三化三铁”(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铁款、铁账、铁规章)等工作,有效提升了全行的基础管理水平。最后,加强IT系统建设。以此更好地支撑银行的业务创新和精细化管理。农行近期已经将新一代核心业务系统(BoEing)投产上线,以努力实现更精准的客户营销、更精细的绩效考核和更全面的风险管理。
  (作者系中国农业银行执行董事、副行长)
  朱小黄:加快银行战略转型 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中国经济经过三十多年的高度发展,目前正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结构的调整、资本市场的发展、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民营企业的二次创业、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等等,都需要银行业大力支持。中国银行业必须着眼于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更为丰富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中信银行作为一家中等较大规模的商业银行,始终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经营指导原则,正在加快推进银行战略转型,力争实现与实体经济的共赢发展。
  突出支持重点领域,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近年来,中信银行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突出强调积极配合国家产业政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支持企业技术升级。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第一,积极支持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第二,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第三,促进对外贸易及投资便利化。第四,严格控制“两高一剩”行业贷款。
  未来几年,中信银行围绕国家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需要,一方面要在传统实体经济产业寻找更有价值的优质客户,依托综合金融服务,争夺市场制高点。另一方面加快全面进入服务业领域。服务业遍及所有经济领域,发展潜力巨大,在国家经济结构调整中占据日益重要地位,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产值已经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4%左右。“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壮大”,国家也已出台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服务业将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期。传统产业的升级、消费的启动和城镇化的发展都将给服务业发展注入巨大动力和活力。以零售网络销售、汽车服务、地理信息服务、旅游酒店、软件服务、文化创意、现代物流、养老保障和服务等为代表的服务业将步入黄金发展期。这些变化将给银行业发展带来更多业务机遇和新的利润增长点。中信银行将在强化风险管理能力的基础上,全面进入适合自身发展战略要求的服务业领域。
  切实保障资源投入,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已占到全国企业总数的99%,是构成中国企业体内的“毛细血管”群体。它们量大面广,已经超过4000万家,其中包括3700多万家工商个体户,分布在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吸纳了2亿多人口就业,创造了60%的国内生产总值、50%的税收和80%的岗位。
  作为社会责任和业务转型的重点,中信银行近三年来累计投放小企业贷款4600亿元,个人经营性贷款550亿元,通过在信贷规模、专项费用、客户经理考核、不良率容忍度、人员配置等方面予以业务倾斜,保证了小企业金融业务的快速发展,有效缓解了小企业、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未来几年,中信银行将按照大中型公司客户重心上移,零售和小企业客户重心下移的经营导向,逐步形成大中小“橄榄形”对公客户结构定位,充分利用全行近860多家机构网点和网上中信银行渠道,下大力气发展中小企业业务。在优化对公业务结构的同时,实现经营模式的转变,为国家实体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加快金融创新,满足客户需求
  在经济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中信银行将根据各类企业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金融创新,充分发挥中信集团子公司业务种类齐全的协同优势,满足不同企业的金融需求。比如说,对于大中型企业,强化包括投资银行、产业链金融、现金管理、财务顾问在内的多样化、综合化金融产品和服务;对于小型企业,通过创新产品、流程、机制,拓宽小企业融资渠道,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高收入阶层的迅速崛起,中国居民的消费观念和投资意识正在迅速与国际接轨。中信银行将积极推进消费金融服务创新,每年新增200多家物理网点,加快向中部、北部、西南等地区二三线城市的网点布局,下大力气加快网络银行、移动支付、金融IC卡等新技術和新服务渠道的运用,大力发展信用卡、住房按揭、个人经营贷款、小微企业贷款、财富管理、汽车金融等消费金融业务,发挥金融对内需的拉动作用,支持消费型经济转型。通过积极推进网点销售化转型,建立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高效、流畅的运行体制机制,更好地满足金融消费者的个性化、多元化、高效化的需要。
  未来几年,是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变化最为复杂的时期,也是银行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中信银行将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宗旨,进一步深化改革,转变业务发展方式,抓住经济结构调整和消费金融发展大好时机,通过持续的产品和服务创新,体制机制的进一步优化,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和个人金融需求,为实现中国实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系中信银行行长)
  洪崎:银行业科学发展的三大要点
  当前的外部形势,有三大问题。一是经济增速放缓与经济转型;二是利率市场化;三是金融脱媒。这些问题对银行业的挑战有哪些?银行如何应对?我认为,中国银行业科学发展有三个方面需要注意。
  以差异化战略打造市场竞争力
  中国银行业近十几年的高速发展是以经济高速扩张为前提的,需求高涨、政府推动、资本市场不完善下的供需矛盾,导致银行业在战略上基本以优质企业客户为发展方向。但是,当前经济已经到了一个新的发展关口,中央强调“有质量、有效益”的发展,资本市场迅速扩张,2012年前11个月,信用债发行量同比增长77%,而新增贷款增长仅13%。客户自主选择金融服务的渠道和方式已越来越具备客观条件,对主流公司客户的争夺必然导致激烈的同质化竞争。
  民生银行从2009年开始提出“特色银行、效益银行”战略,并定位民营、小微及高端零售。经过三年多发展,已经取得初步成效。近两年民企贷款客户占比提高了18.2个百分点,小微贷款余额超过3000亿元,私人银行客户也有望超过9000户。截至2012年第三季度末,民生银行总资产和净利润比2009年末分别增长90%和136%,而同期上市银行的整体增长分别为55%和59%。特色和效益初步显现,正逐步弱化规模情结。
  以管理精细化保障稳健发展
  过去10年,中国银行业的高增长,掩盖了自身管理上的诸多缺陷,而这些缺陷随着经济及金融发展模式的转变正在逐步浮出水面,成为中国银行业由大到强的主要障碍。这些障碍,表现在运营效率、成本管理、资源配置、风险定价、资本管理,乃至产品创新、服务模式、体制机制等各个方面,面临产业更迭和利率市场化的严峻挑战,而“以客户为中心”从理念导入到实践只是刚刚起步。
  近几年,民生银行对管理提升非常重视。一是全面引进平衡计分卡、客户之声和“精益六西格玛管理”,在全行完成销售体制及中后台优化等数十项管理提升项目,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方法和管理技术,新的战略执行与控制体系正在全行加快建设。二是积极推进新资本协议项目,建立以资本约束为核心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风险与价格匹配的理念逐步深入管理层及业务一线。三是历经数年,全新的核心业务系统基本上线,基于新系统,以风险、效率和质量为主线,以客户为中心的流程变革正在铺开。从效果上来看,2012年第三季度和2009年末相比,成本收入比由42.2%降低到31.8%,加权ROE由20.2%提升到26.3%,评审、监控、清收、厅堂服务等效率正在快速提升。
  以创新客户服务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经济放缓下的需求减弱、经济转型中客户特征的变化、金融市场完善下的金融脱媒,以及技术创新下的技术脱媒是银行业面临的共同挑战,客户服务模式上的因循守旧很可能导致客户基础的流失。网络经济背景下,苹果、淘宝、脸谱等代表性企业已经见证,基于“开放、对等、共享”理念下的平台模式,以及大数据等信息技术运用,是强化产品创新、提升客户服务、巩固客户基础的有效模式。民生银行近年来也一直在探索平台化、一体化的服务模式。
  首先,以事业部改革为突破口,建立大公司业务的统一资源配置和专业服务平台。民生银行事业部体制经过几年的不断深化,尤其在本次经济危机中优势逐步显现。在行业事业部方面,能源事业部成功实现电转煤,并在山西、内蒙古等煤炭资源整合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房地产、交通、冶金等事业部也都有效控制了行业风险,并为客户提供更为专业的金融服务。产品事业部方面,贸易金融、金融市场、信用卡等充分发挥专业能力,加大产品创新,带动中间业务收入健康、稳定增长。   其次,以小微金融为抓手,建立公私联动、交叉销售作业平台。11月,民生银行小微客户超过90万户,小微贷款余额突破3000亿元,小微金融已经形成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优势。当前民生银行的重点是以小微为抓手,加强公私联动,推动交叉销售,加快行内外资源整合,服务国计民生,做强区域特色。
  最后,以电子商务、手机银行等为基础,建立智能银行平台。阿里小贷、支付宝、财付通微信汇款等,这些完全不同于传统做法的创新商业模式和创新技术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客户,刺激银行的神经,越来越多的银行开始认识到智能银行平台的建设和运用,对银行未来生存发展所具有的重大意义。为此,民生银行近几年不断强化电子银行建设,手机银行也成功上线,小微信贷工厂、电子商务等平台正在抓紧建设,以乐收银为核心的小微结算平台已经初显成效,对民生银行优化业务结构、提升综合服务发挥了积极作用。
  总之,在客户需求、金融服务、技术和产品等都在剧烈变革的时代,商业银行唯有与时俱进,创新求变,才能在服务经济转型升级尤其是实体经济发展中找到自身的独特位置,也才能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系中国民生银行行长)
  马蔚华:中国银行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改革开放30余年来,中国银行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从1978年到现在,资产规模增长了630倍,年复合增长达22%。不良贷款率下降至0.95%,拨备覆盖率提高到290%,资本充足率超过13%。在英国《银行家》杂志发布的2011年全球1000家大银行排行榜中,中国银行机构入围数量达101家,较上年增加了17家。但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银行业还延续着传统的发展模式,对信贷规模、外源融资、利差收入以及大客户大项目高度依赖,外延粗放的特征依然明显。重要的是,我国银行业所处的环境和条件正在发生深刻改变,传统发展模式将不可持续,转型是必由之路。
  外部环境发生巨变
  经济增长趋缓。我国经济已进入转型的新阶段,支撑过去30年GDP高增长的人口红利、全球化红利、高储蓄红利及资源环境承载力正在减退。“人口红利”方面,伴随老龄社会的到来,我国劳动力结构变化将加快。低成本劳动力的“无限供给”时代正在结束。“全球化红利”方面,尤其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由于全球经济再平衡、发达国家潜在增长率下降、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我国劳动力成本优势弱化、人民币长期升值等因素的共同作用,我国出口的周期性回落将成为一种趋势。“高储蓄红利”方面,目前我国的储蓄率已高达52%,处于历史最高位,也处于世界最高位。但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消费观念转变以及资本市场快速发展,拐点将不久来临。“资源环境承载力”方面,我国现在土地、水、森林、矿产等自然资源面临巨大压力,单位GDP能耗为发达国家的3倍至4倍,资源环境已难堪重负。
  金融脱媒愈演愈烈。一方面是资本性脱媒。近年我国直接融资市场快速发展。2011年,股市累计融资8248亿元,私募股权新募集金额增长41%,民间借贷总额超过3.8万亿元。债券融资更是迅猛,近五年的年均增速达42.7%。由于脱媒加速,美国在1987~1990年平均每年倒闭的银行达200家。香港银行业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先后遭受亚洲金融危机和资本性脱媒的打击,持牌银行减少了近三分之一。另一方面是技术性脱媒。目前中国境内获得第三方支付牌照的企业已近200家,交易规模增长连续五年超过100%,现已突破2万亿元,预计到2014年将突破4万亿元。尤其随着移动互联、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兴起,将催生一种既不同于传统的银行间接融资、也不同于传统的交易所直接融资的第三种融资模式,即网络金融。
  利率市场化加速推进。2012年以来,央行在连续两次降息的同时,扩大了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这是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的重大举措。据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10月末,在社会融资总量中,实现市场化利率的融资占比已达到60.3%,比2011年全年提高了22个百分点,创历史新高。在存款方面,也有近12%的比重實现了利率市场化。现在国家政策方向已比较明确,“十二五”期间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将继续加快。国际经验表明,利率市场化将对商业银行构成巨大的盈利与风险压力,不仅存贷利差将急剧收窄,甚至引发倒闭现象。如美国银行业在完成利率市场化改革后的1986~1990年间,存贷款平均利差降为1.63%,减少了54个基点,期间伴随着银行倒闭潮。我国银行业收入80%以上来源于存贷利差,这对国内银行来说,无疑是一场生死考验。
  约束条件日趋严格
  资本监管的约束。2013年1月1日,《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将实施,大型银行和中小银行资本充足率的最低要求分别为11.5%和10.5%。这对国内很多银行来说,将是不小的挑战。按照《办法》简单静态测算,我国银行业资本充足率将至少下降64BP,至2013年底16家境内上市银行将至少出现1547亿元的资本缺口,补充资本的压力很大。此外,针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杠杆率和贷款损失准备提出了新的监管标准,这都对银行经营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以央行为主导的宏观审慎监管的约束。央行目前也正在抓紧建立和完善逆风向的货币信贷动态调控机制,建立健全动态拨备要求和额外资本要求,并综合运用信贷政策、差别准备金、调整按揭成数等调控手段,以及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等价格和数量工具,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
  (首黑)利益相关者的约束。比如,股东对资本回报的期望不断高企。客户诉求日趋多样化,对产品创新和服务品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员工的管理难度也在加大,80后、90后员工不仅对薪酬增长、职业发展有要求,对工作氛围、工作兴趣、劳动强度、精神激励、价值实现也有不同的预期。媒体等舆论监督明显强化,声誉风险管理压力加大。
  社会需求日新月异
  小企业融资需求十分旺盛。据央行统计,我国小企业贷款增速已连续五年比大企业高6个多百分点,目前小企业贷款占比较2008年提高了10个百分点。尽管如此,小企业信贷的供需矛盾仍很突出。以江浙地区为例,有80%的小企业仍要依靠民间借贷。对于银行来说,小企业业务大有可为。   居民财富管理需求日益增长。中国目前是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全球第三大财富来源地,据波士顿咨询公司报告显示,2011年中国境内个人可投资资产总额达到6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9.2%,其中,个人可投资资产在600万元以上的高净值家庭数量达到约121万户,比上年增长29%。居民理财需求更加迫切。
  消费信贷需求日趋活跃。我国个人消费信贷余额已近10万亿元,是1997年的近400倍。预计消费市场每年仍将以18%的速度增长,这将为银行业提供许多新的机会。
  养老金融需求快速增长。我国已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预计到2015年老龄人口将突破2亿人,到2030年中国将成为全世界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
  跨境金融需求蓬勃发展。2011年末我国实现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超过2万亿元。预计今后五年香港人民币存量将由目前的约5600亿元跃升至4万亿元。特别是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加速推进,跨境金融服务的需求还将大幅增长。
  移动金融业务潜力巨大。2011年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已达4.3亿户,预计到2013年将突破7亿户。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480亿元,预计到2013年将突破2000亿元。移动电子商务市场规模同比增长超过500%。移动互联技术的快速发展蕴含着移动金融广阔的成长空间。
  面对外部环境、约束条件与客户需求的急剧变化,我国银行业要实现科学发展,唯一选择就是加快转型,调整经营结构,走内涵集约发展道路。
  促进银行业科学发展与转型的几点建议
  在资本管理政策方面,基于国内资本补充的压力,建议拓宽附属资本补充渠道,将固定资产的重估储备列入附属资本。同时放宽商业银行发行次级债的条件,简化次级债发行程序,提高附属资本占比,减轻银行补充资本的压力和对股票市场的依赖。
  在资产证券化方面,建议在风险可控的条件下,放松对银行资产证券化的审批,放宽银行资产证券化的额度限制,完善银行资产证券化制度。允许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在沪、深证券交易所的大宗交易系统挂牌交易,拓展信贷证券化产品的投资者渠道。
  在存贷比管理方面,建议实行差异化的存贷比管理,适当考虑银行的负债结构,对同业负债较高的银行适度放松存贷比要求。在经济下行周期,可实行相对宽松和更为灵活的存贷比管理,这也有利于实体经济获得更多的银行资金。
  在小微金融服务政策方面,鉴于经济不景气增加了小微金融发展的难度,建议加大对小微金融业务的政策支持力度,包括扩大发行小微企业金融债的银行范围、小微企业贷款不纳入存贷比计算、适当降低小微信贷风险权重等。针对特定行业、产业链、商业群,政府相关部门提供相应的信息咨询服务,解决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
  在服务收费政策方面,2012年2月份,由发改委、人民银行和银监会三部委公布的《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对银行部分收费项目提出政府指导价,这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银行的自主定价权。建议加强银行业合理收费问题研究,进一步摸清实际情况,梳理出服务种类和边界,明确成本收益评价方法。对于属于商业银行自主决定收费的项目,尽量减少直接行政干预。
  (作者系招商银行行长)
  寿梅生:多重挑战促银行转型发展
  近年来,中国银行业在战略转型与科学发展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营理念切实转变,业务结构持续优化,管理水平显著提高,机制改革逐步深入,较为妥善处理了发展中的速度、质量、效益、结构问题,科学发展能力、国际竞争力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大幅度提升,在我国经济“稳增长、转方式、调结构”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按照党的十八大的统一部署,未来一个时期金融体制改革将进入攻坚阶段,向“深水区”迈进,这将对中国银行业的战略转型质量和科学发展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利率市场化改革实质性提速。2012年,中国人民银行在降息的同时扩大存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利率市场化改革进入实质性提速阶段。十八大指出,我国将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银行存贷利差将趋势性收窄,利润高增长时代已然结束。存贷款利率上下限全部放开后,预计银行存贷利差至少有100个基点的下降空间。更为重要的是,银行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将发生重大变化。在利率仍受管制条件下,规模即效益,银行业盈利水平的差异主要取决于业务规模。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单纯依赖做大规模无法确保盈利持续增长,不计成本的盲目扩张反而可能因定价水平落后形成被动局面。在利率市场化逐步推进的过程中,商业银行的发展方式、业务模式和内部管理都迫切需要加快转型。
  金融脱媒全面加快。近年来,立体式、多层级金融市场体系建设深入推进,证券、保险等行业发展松绑提速,金融市场格局加速变革,金融脱媒加快发展。2012年前11个月,包括本外币贷款和银行承兑汇票在内,银行新增信贷占社会融资总额的比重已经下降到65%左右。十八大报告提出,我国要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社会融资结构将逐步从目前的以间接融资为主逐步转向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并重。在此情况下,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空间将受到挤压与蚕食,同时要求银行加快拓展新型业务。未来优质企业对银行信贷的依赖度将继续降低,要求银行动态优化信贷结构。同时,企业和居民投资理财渠道日益增多,一般性存款面临被持续分流的严峻挑战,要求银行大力发展主动负债业务。证券行业频频推出创新举措、保险行业加快改革步伐、第三方支付高速发展,金融机构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银行将面临范围更广、方式更为灵活、程度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转型发展的要求也更显迫切。
  银行监管趋于完善。近年来,我国积极构建完善银行业审慎监管体系,商业银行新的资本管理办法也已出台,并将于2013年正式实施。未来我国金融监管将不断趋于完善,手段和工具不断丰富,审慎监管的有效性也将不断提高。从短期看,随着资本新规的实施,银行资本充足率将有所拉低。若再考虑到利率市场化条件下银行盈利增速下降、内源性资本补充能力下降等因素,资本缺口会进一步有所扩大。从长期看,更为严格的资本约束将使银行难以继续依靠传统粗放型的经营模式取胜,进一步加快转型步伐、加快科学发展迫在眉睫。在看到压力的同时,当前银行有效推进转型和实现科学发展仍有一系列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比如,中国经济有很强的自我平衡、自我修复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动力和潜力。特别是随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新四化”战略的推进,我国经济仍将保持较快的增速,为商业银行逐步推动经营转型、实现科学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而经济结构深入调整,将为银行拓展新兴市场、培育新的增长极创造条件。特别是随着“新四化”的推进,我国消费潜力的释放将面临历史性拐点,为商业银行转型发展创造巨大的“蓝海”。此外,多层次金融市场持续快速发展,为银行深入开展金融创新、提升财富管理能力,提供了新的“平台”和“通道”。   面对新的挑战和机遇,交通银行将以科学发展觀为统领,以转型为基本主线,以创新为永恒动力,以改革为有力保障。首先,转变经营理念,走低资本占用型经营之路。其次,优化客户结构,稳步推进综合经营试点。第三,提升传统业务优势,加快新兴业务发展。第四,深化“二次改革”,创新体制机制。第五,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加强全面风险管理。
  未来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持续转变、利率市场化改革攻坚提速、金融脱媒迅速发展、行业监管趋于规范,这些都将给商业银行带来诸多挑战和深远影响,势必从根本上推动银行改变经营管理模式,进入科学发展、战略转型、创新驱动、特色经营和精细管理的新时代。交通银行将在监管的指引和协会的指导下,与同业一起,为进一步提升我国银行业的整体竞争能力而不懈努力。
  (作者系交通银行副行长)
  陈彩虹:建设“流程银行” 提升价值创造能力
  从我国银行业现实来看,由传统部门银行向“流程银行”转变,应当是银行业的重要转型之一。流程银行,就是以客户为中心,从企业级高度,以流程为主线,以流程绩效为目的,通过持续优化再造业务和管理流程的一种银行运营模式。这一定义的核心有两点:一是强调以银行客户为中心;二是强调银行整体的流程运行。简单说就是,“顶层设计,流程为王”。“流程银行”是相对于传统的部门固化的“部门银行”而言的,提出建设“流程银行”,主要基于两方面的原因。
  传统部门银行在满足客户综合服务需求方面,弊端不断显现。传统部门银行的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以职能为基础,部门利益至上,强调内部便利,规避部门责任;二是纵向层级多、管理链条长,对客户和市场反应相对较慢;三是流程分割和冗余繁杂,业务壁垒、职责固化,流程存在重叠、交叉和缺位,协调成本高。因此,建设流程银行,就是要最大限度地解决传统部门银行的这些弊端,为客户提供便捷、多元、差异的综合性服务。具体讲就是,以客户为中心,以流程为基础,变外部“不痛不痒”的关联为内部“不能不为”的关系;基于客户需求来设计流程,对客户和市场反应迅速;流程灵活简约,按流程节点确定部门职责分工和角色,实现无缝衔接,降低协调成本。
  “流程银行”建设,也是构筑未来银行核心竞争优势的基础。在现在的竞争中,银行的整体成本和综合效益,是决定银行存在的关键所在,它们只能通过企业级的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的再造,才能实现。具体说,无论是成本领先,还是差异化和目标集聚,其实现的关键都在于流程。成本领先依赖于效率的提升和业务的集中处理;差异化主要体现在产品、服务上,而其背后的支撑就是流程;目标集聚首先是要通过特定的流程发现和识别客户,并提供与众不同的服务。因此,流程是构成银行核心竞争优势的重要基础。
  “流程银行”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从整体上进行设计,避免零打碎敲,避免局部和整体产生偏差。总体而言,“流程银行”建设涉及公司治理、战略规划、业务流程再造、IT平台优化、组织体系、企业文化及激励约束等六个方面。
  公司治理方面。主要是协调和统一认识,确定流程银行建设目标,配置建设资源。做好顶层设计,自上而下地推动,并对实施过程、内容等进行审核、把关、组织和推动。
  战略规划方面。流程银行推进目标要清晰、具体、针对性强。步骤、时间、方法要明确。内容周密,可操作性强。
  业务流程再造方面。推进端到端的流程再造,渠道整合和管理,前后台分离,后台营运集中化。
  IT平台优化方面。IT建设快速响应客户需求,IT应用组件化,实现信息共享。
  组织体系方面。组织为流程而定,基于流程节点确定清晰的部门职责、边界和相互关系。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体系。整合一致的渠道服务体系,快速响应的产品研发体系,纵向集中与横向整合的营运体系,以满足流程管理要求。
  企业文化和激励约束方面。从流程认同的视角,真正落实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理念。培植和树立流程化管理,组织服从于流程,流程服务于客户的价值理念。明确各个流程清晰的责任、目标和岗位要求。培育流程文化。建立基于客户需求驱动的持续流程优化机制。建立与不同部门在企业级的客户、产品、渠道中的贡献相适应的考核评价体系等。
  上述六个方面,业务流程再造是流程银行的核心引擎,IT平台化是强有力的支撑,但流程优化与再造只是流程银行建设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必须看到,流程银行建设不可避免地带来体制、机制的变革。
  (作者系中国建设银行董事会秘书)
  金煜:中小银行转型的动力和压力
  科学发展是银行业的大课题,涵盖面非常广,比如服务实体经济、集约化经营、节约资本消耗、可持续发展等。在目前阶段,转型是银行业科学发展的重要抓手。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银行都面临转型的课题。如,对于欧美银行而言,降低杠杆率也是一种转型;对于中国银行业而言,主要是发展模式的改变,可以说这种转型是初级的转型。
  总体而言,中小银行转型的压力和动力都在增加,主要表现在:第一,外部环境变化的压力,前几年宏观金融环境对银行业比较有利,而现在则发生了改变,不良贷款也在上升,通过发放贷款获取利润的难度较之以往有所增加。第二,利率市场化导致利差空间压缩的压力。第三,金融脱媒造成规模扩张受限的压力。第四,新资本管理办法实施导致资本约束加强的压力。第五,与大型银行竞争优势不足的压力。尽管从近几年数据看,中小银行发展速度比大型银行更快,但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大型银行对中小银行生存空间的挤占仍然十分严重。由于大型银行在网络、资本、IT等方面的优势,优质客户对大型银行的依赖度和集中度仍在增加。根据16家上市银行的数据,以手续费和佣金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为例,大型国有银行平均约占19%,股份制银行平均约占15%,城商行平均约占9%,从这一角度来看,中小银行转型更有紧迫性。相对于大型银行,中小银行转型发展既有弱势也有优势。弱势主要体现在中小银行总体规模比较小,腾挪空间比较小;基础管理比较薄弱,对转型的把控能力可能不足;优势则主要体现在机构比较扁平化,决策链短,机制灵活。
  因此,中小银行成功转型的关键有两点:一是根据自身实际扬长避短,形成与大型银行的错位发展,从原来的“小而全”转变为“专、特、精”。核心是通过管理的转型,从粗放化逐渐转变为精细化;通过经营的转型,从同质化逐渐转变为专业化,最终实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特别是对于投行,资金交易、财富管理、资产托管等新兴业务,由于这些业务对资本约束、对物理渠道的依赖度较小,中小银行更容易实现差异化发展,实现“弯道超车”。二是加强整体设计和系统推进。如果不进行“顶层设计”,不通过战略推进转型发展,小修小补难以解决转型的根本问题。
  关于中小银行转型,我认为还有三点比较重要。第一,转型的关键是战略执行。中小银行“船小好掉头”,转型的难度和复杂度可能小于大型银行,但中小银行由于生存压力,受到短期利益的诱惑往往比较大,容易偏离方向。专业化、特色化和差异化的培育涉及方方面面,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关键是对目标的坚守,一以贯之,一步一步将战略落到实处。第二,转型需要加强传统业务与新兴业务之间的协同。在重点发展新兴业务的同时,也不能削弱传统业务,因为传统的存贷款业务既是中小企业转型发展的基础,也是衍生新兴业务的重要来源,所以转型发展必须加强两者之间的互动和协同。第三,转型需要加强同业合作。在同质化竞争的时代,所有银行从理论上来说都是竞争对手,转型后中小银行将更专注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更需要通过加强同业间的广泛合作来不断巩固和提升专业优势,因此,同业间的深度合作会越来越普遍。
  (作者系上海银行行长)
其他文献
2012年4月24日,海韵椰风,来自中国民生银行、包商银行、哈尔滨银行等33家中小金融机构的董事长、行长、高层管理人员100余人齐聚海南三亚,共同见证“亚洲金融合作联盟”成立启动仪式。联盟的诞生,预示着“合作共赢”经营理念已经成为中小金融机构保持持续健康发展的主旋律,这是中小金融机构联手抵御金融风险的一个新尝试,也是亚洲金融史上开创性的一个大事件。  相比占据中国银行业份额半壁江山的国有大型商业银
期刊
我想谈三个内容:  第一,大势的研判。宏观的经济形势已经由过去战略的机遇期向战略挑战期逐步过渡。中国过去三十年保持了9.7%的经济增长,背后却使用全球1/3的钢材,50%的水泥,生产了全球不到10%的GDP,显然未来这种高增长模式难以维系。  第二,品牌的认知。给大家汇报几个数字,第一个数字,全球的知名品牌只有8.5万个,这8.5万个数据背后是什么呢?发达国家控制了90%以上的品牌。品牌背后实质是
期刊
从一位非银行界的人士看此次的案例,有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营销活动的目的和出发点立意高,获奖的项目不仅拉动银行的业务量,也践行了企业责任,树立了企业的良好形象。  第二,营销的设计显现了整合差异化,各家银行体现了多种营销方式,整合了政府、媒体等多種资源,多方力量实现共赢。  第三,营销活动的实施执行有序,传播有效。好的营销活动创意要达到既定的营销目标,必须要有强有力的组织管理实施,针对每个活动各
期刊
《银行家》研究中心 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课题组  组长 王松奇 副组长 刘煜辉 欧明刚  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绝对核心,银行业已连续多年维持了健康和稳定运行,在资产规模、盈利能力、风险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一些耀眼的成绩。在过去的2011年,国内银行业资产规模达到创纪录的113.3万亿元,同比增幅达18.9%,是同期GDP增幅的两倍多。国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税后利润1.25万亿元,同比增长39.3%。中
期刊
商业银行创新的源动力是什么?是发展的需要。我认为,这个创新可能是相对的。对于哈尔滨银行来讲,发展中的每一个课题,每一个产品,每一项服务,都孕育着创新。比如在管理架构上,建设24家村镇银行之初,首先就理清架构,发挥子银行独立法人作用的同时,为加强风险管控,成立了村镇银行董事会等;科技系统也一直在完善,建立了与母银行完全隔离的独立系统,包括惩罚系统,这样就能有效地把村镇银行的子银行作用发挥出来,也相应
期刊
最高人民法院5月8日发布了《关于审理因垄断行为引发的民事纠纷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明确了起诉、案件受理、管辖、举证责任分配、诉讼证据、民事责任及诉讼时效等问题。该司法解释一共16条,是最高人民法院在反垄断审判领域出台的第一部司法解释,2012年6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下面结合银行业的市场现状以及《规定》的内容和影响,对银行机构应该注意的问题作一初步分析。  银行机构可能发
期刊
领导者的首要核心任务是正确决策,任何目标的实现都是制定决策和落实决策的过程。而决策的正确与否、科学与否、英明与否,取决于决策者是否具有良好的战略思维。所谓战略,是指对重大、带有全局性、长远性、决定全局的问题的谋划和策略。领导者必须牢固树立战略与全局思想,置局部于整体之中,从全局看局部。战略问题,是关系全局的问题。战略思维就是研究全局性、长远性和根本性认识规律的思维方式,是人们分析和解决宏观性、前瞻
期刊
近年,中国银行业在跌宕不休的国际金融形势下栉风沐雨,终全身而退,技惊四座。然而在国际金融危机及国际监管环境变化下,中国银行业须得因势利导,回归于服务实体经济的初衷之上。服务实体经济,其重要着力点是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特别是在当前形势下,支持小微企业健康发展,对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杭州银行于1996年成立之初就明确了以小企业与小银行门当户对为理念的战略定位,遂成立至今15载
期刊
汉字是我们先人留给我们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资源,不能设想,如果没有汉字,中国和中国人会是一种怎样的状态。但是中国的汉字却被公认是世界上最难懂得的文字,在中国文明圈里长大的人都不会感觉到学习汉字和使用汉字有什么难处。只是当我们从汉字文明圈里走出来向外张望时,才发现那些嫌学习汉字太难的外国人是有道理的。我这里所说的外国人多指西方人,因为我们走出汉字文明圈时,也多是向他们看齐,甚至讨教。比起西方人的拼音文
期刊
2012年7月17日,莱商银行信用贷款发布会暨首批客戶授牌仪式在莱芜市隆重召开。山东省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李永健,莱芜市委常委、副市长陈道江,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党委委员、副行长肖龙沧,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山东监管局监管副巡视员葛彬,以及莱芜市地方政府、金融监管部门、相关客戶、莱商银行的股东代表、有关新闻媒体等出席了此次发布会。值莱商银行挂牌成立七周年之际,莱商银行信用贷款业务和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