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特殊类型肢体抖动

来源 :医学与护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ysshuc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cerebral ischemic attacks,TIA)系指颈动脉系统或椎基底动脉系统一时性脑血管缺血所引起的局限性脑功能障碍。其症状根据受累的血管而异。肢体抖动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imb shaking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为一种对其认识较少且临床鲜见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类型,容易被误诊为局灶性运动性癫痫发作。1985年由Baquis等[1l首次报告,至今国外报道约5O余例,国内鲜有报道。
  
  1病因和机理
  
  该病的病因与脑动脉硬化有关,在动脉硬化的基础上发生:①某些小动脉管腔狭窄或血管痉挛,通过的血液减少,致使所供应的脑区发生缺血。②血流动力学障碍,当血压降低。已搏出量减少时,脑组织供血不足。③某种原因造成的血液粘稠度增高、血流缓慢及血液成分的改变,也可发生脑缺血。④微血栓,即动脉粥样硬化斑脱落,在血流中成为微栓子,随血流流到小动脉而阻塞血管,则出现脑局部供血障碍的脑缺血发作。如果微栓子在人体内某些酸的作用下被分解,或因远端血管的扩张,微栓子向末梢移动,使局部血液循环恢复,脑缺血的症状便可自然缓解或消失。所以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有时不经治疗可恢复正常。
  抖动是主动肌与拮抗肌交替收缩引起肢体的一种锥体外系症状。[2]其发生机制可能是大脑抑制系统病变后促使纹状体放电,使苍白球抑制功能减低,丘脑向大脑皮层投射系统功能增强,引起大脑皮层筹划及输出功能紊乱,使下位神经元如脊髓及脑干的中间神经元的兴奋增强,抑制性减低,引起神经肌肉收缩舒张异常。任何大脑半球尤其是额叶底部及基底节病变,均可经过上述神经通路传导异常引起肢体抖动。但是只有发作性缺血才会引起本患的症状。这些部位的血供由颈内动脉支配,一侧或双侧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可以引起严重的脑缺血发作或大面积脑梗死,也可以通过侧支循环代偿而不出现症状,多项资料表明,颈内动脉病患者脑血管反应性降低,有高血压、糖尿病及冠心病史,双侧颈内动脉狭窄,可使大脑处于慢性低灌注状态,可表现为血液动力性脑缺氧,缺血区小动脉长期代偿性扩张,逐渐丧失自动调节功能,血管反应性差,此时足够的脑灌注压依赖于脑的血液动力学变化,血液动力学稍有变化如低血压、体位的变化均可造成症状性脑缺氧,出现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基底节又是对缺氧敏感的部位,所以抖动完全可以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的一种表现形式。国外aumgartner等[3] 报道颈内动脉狭窄患者5例,其中3例为一侧狭窄达90% ~95% ,2例为一侧闭塞,通过吸入CO 后脑血管扩张、脑血流量增加的机制,行TCD测定脑血流的变化,发现脑血流降低的大脑半球对侧肢体可出现肢体抖动,脑血流无变化的肢体则无抖动。Nicole等[4] 报道2例颈内动脉病患者,以发作性肢体抖动为首发症状,每次持续数秒钟缓解,经过颈内动脉扩张术后抖动消失,认为肢体抖动是一种少见的TIA形式,颈内动脉或颈外动脉狭窄均可导致脑缺血使TIA发生,表现为突然的不自主的上肢或下肢的抖动持续数秒到1 min,这些发作可由体位的改变而出现,脑单光子扫描显示术前基底节部位的低灌注在术后明显改善。Kim等[5] 报道1例Moyamoya患者由于颅内血管代偿已达极限,在过度换气颅内软脑膜血管不能代偿时,出现肢体抖动,当过度换气消失时,肢体抖动消失,此时软脑膜血管有代偿,并阐述了肢体抖动的机制可能是基底节或是额叶底面血流降低所致,认为肢体抖动是TIA的一种发作形式。以上报道的患者鉴别诊断中均提到了癫痫发作,在肢体抖动时,行脑电监测时无一例出现癫痫波发放。
  肢体抖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系一种特殊类型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其确切机制尚不清楚。目前存在以下几种假说[16]。
  1.1 与颈动脉系统的严重狭窄或闭塞性疾病有关
  此类疾病引起基底节或局灶性皮质运动区持续低灌注,导致血流动力学改变并使相应区域缺血,进而出现症状。用氙增强CT(xenon-enhanced utedtomography,XeCT)技术观察此类患者手术前后脑血流量的变化,可见血管重建术后脑血流量明显改善,肢体抖动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消失,表明短暂的局灶性血流动力不足可能导致发病[6]。Raft等利用吸入二氧化碳的方法观察肢体抖动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大脑中动脉的血流速度,证实此类患者的病变血管已经处于极度扩张状态,其血管舒缩反应性明显降低[7]。当颈内动脉严重狭窄者肢体抖动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时,行PET检查可观察到基底节及大脑皮质呈低灌注[8]。研究资料表明,这种特殊类型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在严重颈动脉系统病变的基础上,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而导致发病。但有研究提出,烟雾病(Moyamoya)患者中出现的肢体抖动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可能是由于对侧额顶叶皮质的一过性低灌注引起,而与基底节区的缺血无关。[9]
  1.2可能系丘脑底核缺血所致
  当患者发作时对抖动的肢体行肌电图检查,可以发现这种发作方式类似偏身投掷运动。推测可能是由于严重的颈内动脉病变导致基底节及丘脑底核等缺血,继而引起不自主运动。[10]
  1.3脑组织的高灌注状态
  有研究显示,肢体抖动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发作期的SPECT表现为相应脑区血流处于持续高灌注状态,并推测由此而造成了兴奋毒性氨基酸和自由基的蓄积,从而导致邻近皮质下神经元活动的过度兴奋,最终引起相应
  症状[11]。2例由大脑中动脉狭窄引起的肢体抖动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者,可能即与此机制有关。[2]
  
  2诊断和治疗
  
  多在50岁以上发病,常有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或糖尿病、心脏病、颈椎病史;起病急骤,常突然起病,数秒钟或数分钟症状达高峰;多呈发作性,病程短,常呈一过性,每次发作持续时间,通常为数分钟或数小时,最长不超过24小时;反复发作,多则每天发作数次,少则数月或数年1次,但每次发作的症状和体征基本相同;无颅内压增高,多无意识障碍;临床表现:以偏瘫,失语,偏盲,偏身感觉障碍肢体抖动,或伴有精神症状者为颈内动脉系统缺血性发作;若表现头晕,面瘫,吞咽困难,共济失调及交叉性瘫痪者,为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发作;脑CT检查:正常或可见腔隙性梗塞灶。
  据报道,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约有1/2~3/4患者在3年内发展为脑梗塞,经过治疗可使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终止发作,或发作减少者占79.6%,不治疗自动停止发作者仅占20.38% 。因此,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应当进行积极治疗,降低血液粘稠度,调整血液的高凝状态,控制和维持血压在正常范围内,终止和减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预防或推迟脑梗塞的发生。
  2.1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主要是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释放,使之不能形成微小血栓。此类药物安全简便,易被患者接受。常用肠溶阿斯匹林,50~100毫克,每日1次;潘生丁50~100毫克,1日3次。
  2.2扩溶治疗
  低分子右旋糖酐及706代血浆具有扩溶、改善微循环和降低血液粘度的作用,常用低分子右旋糖酐或706代血浆500毫升静滴,每日1次,14天为1疗程。
  2.3 抗凝治疗
  若患者发作频繁,用其他药物疗效不佳,又无出血疾患禁忌者,可抗凝治疗。常用药物肝素、双香豆素等。如肝素可用超小剂量1500~2000μ加5%~10%葡萄糖500毫升静滴,每日1次,7~10天为1疗程。必要时可重复应用,疗程间隔时间为1周,但在应用期间,要注意出血并发症。藻酸双脂钠是一种新型类肝素类药物,能使纤维蛋白原和因子Ⅷ相关抗原降低,使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有抗凝,溶栓,降脂降粘的作用。可口服或滴服,口服50~100毫克,1日3次;静滴2~4毫克加10%葡萄糖500毫升,20~30滴/分,10天为1疗程,可连用2~3个疗程。
  2.4扩血管治疗
  可选用培他定、脑益嗪、西比灵、喜得镇、卡兰片等。常用剂量:培他定1 0毫克,每日3次;脑益嗪25毫克,每日3次;西比灵6毫克,每日两次;喜得镇3毫克,每日3 次;卡兰片5毫克,1日3次,口服。
  2.5活血化瘀中药
  丹参、川芎、桃仁、红花等,有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降低血液粘度的作用,对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有一定作用,可选用。脑血管造影或多普勒证实有颅内动脉狭窄者,药物治疗无效时,可考虑手术治疗。
  从Fisher开始,陆续有学者对LS一T1A进行了研究,认为短暂的、反复的肢体抖动发作是TIA的一种少见表现形式。类似于单纯局限性运动性癫痫,[12 ]与Jackson癫痫相比,SL一TIA从不累及面部和躯干,也无强直性抽搐和强直一阵挛性抽搐[13]。而且肢体抖动常由站立或行走所诱发,卧位时碱轻。有学者对至少对40例的LS—TIA患者研究发现:这些患者对抗癫痫药物无效。在发作期和发作问期脑X光片上发现异常脑血流。经提高脑灌注压或抗栓(抗血小板制剂、抗凝剂)瀹疗后,症状得改善 [14]。随后的研究表明,Ls—TIA与严重的颈动脉闭塞有关,尤其是颈动脉颅外段的病变[12,13]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或颞浅动脉一大脑中动脉(STA—MCA)吻台术后肢体抖动随之消失[13]。综台文献我们认为有以下临床特点:①每天数次或数天1次发作性的肢体抖动;②可单侧肢体或双侧肢体受累,但面部和躯干不受影响;③无意识障碍和肢体强直性收缩或阵发性痉孪;④与体位或情绪有关。多在直立或行走时发生;⑤抗癫痫药物治疗无效,抗凝、抗聚和抗低血 治疗可获部分或完全缓解;⑥脑电图无癫痫波发放;⑦脑CT和MR检查显示边缘带区脑梗死;⑧脑磁共振血管战像或数字减影管造影示颈动脉狭窄或闭塞。伴有异常血管网的形成;⑨血管重建是治疗此病最有效的办法。
  
  参考文献
  [1] Baquis GD, Pessin MS, Scott RM. Limb shaking—a carotid TIA.
  Stroke,1985,l6:444—448.
  [2]张凤茹、马建国、刘素芝,以发作性肢体抖动为首发症状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例报告中国综合临床2006年1月第22卷第1期Clinical Medicine of China,January 2006,Vo1.22.N0.1
  [3] Baumgartner RW,Raft W,Baumgartner I,et a1.Vasomotor reactivity
  is exhausted in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 with limb shaking[J].Neurol eurosury Psychiatry,1998,65(4):561-564.
  [4]Nicole L,Klempen BS,Vallabh Janardhan MD,et a1.Shaking limb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 unusual presentation of carotid artery oc—clusive disease:repo~oftwo cases[J].Neurosurgery,2002,51(2):483_487.
  [5] Kim HY,Chung CS.Hyperventilation induced limb shaking rrJA l1Moyamoya disease[J].Neurology,2003,60(1):137—139.
  [6]Firlik AD,Firlik KS,Yonas H.Physiological diagnosis and SUrgicaltreatment of recurrent limb shak ing:case repo rt.Neurosurgery,1996,39:607—61 1.
  [7]Baumgartner RW.Baumgartner I.Vasomotor reactivity is exhaustedin ransient isehaemic attacks with limb shaking.J Neural NeurosurgPsychiatry,1998,65:561—564.
  [8]Zaidat OO,Werz MA,Landis DM,et a1.Orthostatic limb shakingfrom carotid hypoperfusion.Neurology,1999,53:650—651.
  [9] Kim HY,Chan g CS,Lee J,et a1.Hyperventilation·induced limbshaking TIA in Moyamoya disease.Neurology,2003,60:137—139.
  [10] Shimizu T, Hiroki M, Yamaoka Y, et a1. Alternating paroxysmal
  hemiballism—hemichorea in bilateral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stenosis.
  Intern Med.2oo1.40:808—812.
  [11] Baumgartner RW.Baumgartner I.Vasomotor reactivity is exhausted in transient isehaemic attacks with limb shaking.J Neural Neurosurg
  [12] Fisch BJ. ratemieht TK.Prohov 1.d 1 r~ ienl [schenficattaek~resembLing simple partial m0 L0r seizur~ Neurology l988.38Suppl I:264
  [13]YatemichJ rK,Young WL.Pr~hovrdk I.Et al Perfusioninsufficiency
  in lamb-laking etal hemic attacks. Stroke,1990.21:341 -347
  [14] Zaidat O0,Werz MA,Landis D.et al Orth ostatic Limb shaking from
  carotid hypopexfusion.Neunology ,1999 53:650-105l
  [15]薛彦忠、都培来、郭仕峰、田立强、项建平、公伟宏,以肢体抖动为主要表现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一例临床分析中华神经科杂志,2004年12月第37卷第6期,ChinJ Neurol, December 2004,vol37, No,6
  [16]余刚、姜卫剑 、杜彬 、王莉、 秦新,月肢体抖动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分析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05年12月第5卷第6期 Chin J Contemp eurolosurg,Decemb
  er 2005,Vo1.5,No.6
其他文献
病案是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形成的由文字、图表、影像、切片等资料的总和,是临床教学、诊疗、科研、医疗技术鉴定的重要档案资料,涉及到医疗、教学、科研、医院管理、疾病预防、法律及医疗事故处理、保险等多个行业。随之,对病案质量的要求日益严格,病历质量成为反映医院医疗质量、医院管理、医疗安全的一个窗口。病案管理是医院信息管理的重要内容,因此,医院医务、信息等有关部门必须重视病案管理工作,狠抓病案质量管理,切
期刊
摘 要护士肩负着救死扶伤的光荣使命。护士素质不仅与医疗护理质量有密切的关系,而且是护理学科发展的决定性要素。良好的素质修养是护士从事护理工作的基本条件,是提高整体护理质量的重要保证。医院急诊抢救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急、危、重病人的生死存亡,也直接反映一个医院医疗水平的高低;急诊医疗服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一个医院的服务文化;急诊科是医院的一贯缩影。所以,急诊科护士的道德水平和服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关
期刊
我院是一所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自2005年起开展了“医患沟通”、“换位思考”等活动,医务人员就医疗质量、服务态度等方面感受病人的就医心理,深切理解“以病人为中心”和“人性化服务”理念的内涵,从而优化了医疗质量,改善了服务态度,加强了医患沟通,减少了医疗纠纷,由此提高了病人的满意度。现就该项活动的情况报道如下。    1医患沟通促使医务人员理解和同情病人    1.1换位思考关心病人  作为一名医务
期刊
摘 要目的:总结与探讨小儿救治经验。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4年1月至2008年3月收治的90例烧伤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治愈80例,转上级医院8例,死亡2例。结论:小儿因其解剖、生理上有异于成人,院前急救方法正确与否,就诊时间的长短,直接影响愈后情况。及时精确的补液、正确的创面处理、合理用药、良好的护理是救治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小儿烧伤;救治    1临床资料    2004年1月至2008年
期刊
关键词 伽玛钉;股骨转子间骨折;骨折内固定    自2005年2月至2007年12月,笔者采用伽玛钉治疗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28例,疗效满意。    1临床资料    本组28例,男18例,女10例;年龄79~89岁,平均82岁。其中左侧15例,右侧13例。均为行走跌伤。按AO分型:A1型11例,A2型10例,A3型7例。伤后至手术时间4~10天,平均6天,术前均行皮肤牵引。患者中合并冠状动脉粥样
期刊
支气管结核又称支气管内膜结核(EBTB)是指发生在气管、支气管粘膜和粘膜下层的结核病。活动性肺结核中大约10%~40%伴有EBTB。一般认为女性发病率是男性的2~3倍,中青年发病更常见。主支气管、两肺上叶、中叶、舌叶支气管为好发部位。成人EBTB最常见的感染途径是肺内病灶中结核分支杆菌直接植入支气管粘膜,其次肺内病灶也可通过支气管周围组织侵及支气管粘膜。任何原因引起的气管﹑支气管狭窄或闭塞,都可导
期刊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需求及法律意识的不断提高,输血安全日益引起社会的广泛重视,对采供血工作的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因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中采供血机构必须提供举证的责任。因此,必须加强质量管理,依法规范采供血从业行为。为了保证血液质量和输血安全,卫生部新出台了质量管理规范明确提出,采供血机构必须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IS09000族标准因其运用面广,适用性强,作为行业管理标准的支持
期刊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文化水平的提高,病人对保护自己的权利意识很强,对医疗质量、护理质量、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病人一进入医院大门,就想到要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护理人员如不相应地提高自己的法律与服务意识,稍不留意,就会造成病人的不满和投诉,造成护理纠纷。因此,笔者认为,护理人员必须提高自己的法律与服务意识,才能使护理缺陷消灭在萌芽状态,杜绝护理纠纷的发生。    1强化法律意识    
期刊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及我国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不断增强,医疗护理纠纷呈上升趋势。而调查显示,目前的护理教育中法律课程设置平均不到总课时的2%,而与护士职业相关的法律课程基本为零 [1] 。在临床工作中及护理再教育中又缺乏法律知识的系统学习。所以,目前护理队伍中普遍存在法律意识淡薄,缺乏相关的法律知识,可见在护理管理中加强护士法律知识的学习,增强法制观念是非常必要的
期刊
摘 要目的:提高回肠代膀胱患者的健康教育效果,改善其健康作为,并力求找到一种合适健康教育模式,帮助这一群体最大限度地提高生活质量。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21例患者进行了调查。结果:患者缺少较深层的健康知识,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教育内容需求较多;教育方法需求大多选择医护讲解和演示、发放宣传资料及电话咨询。结论:健康教育质量需提高,制定以患者为中心的健康教育模型,规范护理行为,加强健康教育人才培养,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