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由于语文学科独特的学科特征及语文文道统一教学原则,因此语文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语文素质,更要培养学生品德。语文教材图文并茂,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语文教师应该结合技校学生特征和语文学科特点,深入挖掘教材中德育因素,有意识进行德育渗透,起到“和风潜入”的教化作用。
【关键词】技校;语文;德育;渗透;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语文学科的思想性和人文性决定了其德育任务,将德育渗透到语文整个教学过程中是每一位语文教师教学的重点[1]。对于技校语文教学而言,德育渗透尤为必要,技校语文教师更应该精心设计语文教学内容,实现寓德于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
一、寻找重点,找准德育着眼点
根据课文特征,寻找重点,探寻主线,发觉激情点[2]。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介绍文章时代背景、文章作者、要求学生背诵等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同时,能够切身感受文章中心思想。深入研究分析文章,找准德育着眼点,不得轻易放弃任何一个细节,即便是一个标点有时也蕴含着意义重大的内涵,对德育重点起到了强化补充的作用。
例如,余秋雨创造的散文——《信客》,文章重点描写了信客这一特殊职业的人。信客常年跋山涉水,工作辛苦收入却十分微薄,生活困难;在送信过程中,常常被人憎恨、欺负、怀疑,但是最终还是受到了人们的怀念和敬爱。信客不再坚持的时候,人们才意识到他的重要性,常常送去温暖和关爱,后来,发财的同乡向他真诚的道歉,并邀请他代办本乡邮政食物。人们推荐他做老师,最后还成了小学校长。他死去的时候,人们不远千里赶来为他送行。然而,正是信客这一独特职业塑造了他不可多得的素质和品格——待人宽厚、洁身自好、兢兢业业、诚信无私、任劳任怨。信客身上这些珍贵的品质值得每一个人学习,启发心灵。在讲解这篇文章时,教师必须强调信客“待人宽厚、洁身自好、兢兢业业、诚信无私、任劳任怨”难能可贵的品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二、情感导入,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借助情感迁移的心理规律,对学生进行道德感情教育[3]。采用这一方法,首先要求教师切身进入文章情境,深刻领会、感受和理解文章艺术形象和思想情感,然后采用语言艺术方法,给予恰当的点拨、启发与讲解,必要时配以适宜的画面、手势和表情等,将思想情感真实、生动地表现出来,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境界,引发学生共鸣,使之受到艺术感染,获得思想教育。例如《我与地坛》课文讲解时,教师饱含感情讲道:史铁生由于失去了双腿,孤僻、苦闷,对母亲置之不问,甚至产生了自杀念想。而母亲默默地关心着他,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从而,一种特定的情境便产生了,在这一情境中,对“儿子漠不关心母亲,母亲时刻关爱着儿子,儿子最后体会到了母亲的爱,但是母亲却不在身边”进行了精心的描述,使得学生切身感受到慈母孝子之间相互怜悯相互关爱的真诚情感,体会到史铁生内疚、难过、感激等复杂情感,从而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这一方法就叫作情感体验法,通过情感体验的指导训练使得学生移情动心。而移情动心、潜移默化是语文学科发挥德育作用的优势,这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
三、挖掘课文的道德内涵,正确引导
纵观技校语文教材,大多数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优秀文章,有倡导孝义的《母亲情怀》、爱国主义教育的《向中国人脱帽致敬》,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钱》,几乎每一篇文章都蕴含了德育教育内容,只是重点有所差异。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善于利用语文教材特征,结合文章中心思想渗透德育,使得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与人生观。
例如《钱》这篇课文告诉我们,钱是一把双刃刀,虽然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也给人类带来了各种祸害。在课文总结分析时,教师提问“阅读完文章后,你认为钱是什么,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态度对待钱?”学生热烈讨论,各抒己见,有的学生认为钱不是万能的,有的学生则坚持没有钱万万不能。最后教师引用了依据“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经典名句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金钱观,在不侵犯他人利益的前提下努力、诚信赚钱,不欺诈、不炒作。
四、反复诵读语文课文,感悟作者的德育情怀
一般而言,每一篇文章都蕴含着作者独有的思想和情感,反映了作者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因此,一篇优秀文章往往是作者感情和思想的表现,特别是被编入教材的经典文章,常常蕴含着独特、珍贵的德育情怀。因此,技校语文教师要求学生反复诵读文章,品味、理解与感受作者的情感与思想,从而升华自己的德育情怀。例如,学生通过反复诵读《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从文章中诵读到作者周国平那种追求灵魂生活的思想,使得学生切身感受到生命的价值与尊严,从而引发追求高尚灵魂的生活态度的德育情怀。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求学生反复朗读、品味、背诵语文教材文章,同时还要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文章,引导学生读书做人,从中体会到做事、做人的大道理。另外,还可以组织开展读书会,为学生创造自由阅读的平台,并相互交流读书心得。基于此,学生通过阅读大量文章,切身感受到自然之美和社会之美,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德育。
五、巧用作文评语,善加引导
作文是洞察学生心灵的窗口,是师生心灵交流的渠道[4]。通过写作,反映出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对于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可以通过作文来了解学生道德情感和内心世界。因此,作文是语文教师渗透德育的平台之一。善于利用作文评语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有效道德教养,常常事半功倍。技校学生常常存在各种纪律问题,而且对犯过的错误耿耿于怀,难以释怀。基于这一现状,在记叙文练习时,教师可以布置《悔》为题的作文,要求学生描写一件自己十分懊悔的事情,并谈谈自己的看法。大多数学生都写到了自己在初中时期没有好好学习,放纵自己,荒废学业,伤透了父母和老师的心,事后悔恨不已。通过品味文字,教师能够感受到学生内心的忏悔、无助与迷惘。为了及时引导,教师应该劝慰他们:敢于正视自己犯下的错误,是一种成长。但是与其在后悔中痛苦,倒不如珍惜当下,找准专业方向,成长成才。反之,如果不珍惜当下,只会更加陷入后悔的泥潭中难以自拔。作文写作过程中,学生常常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教师便成了他们倾诉的主要对象。教师必须善于利用作文本,为学生解惑,指引他们前进的方向,使得学生快乐地学习。因此,作文是一种十分珍贵的德育资源。
语文学科是工具与人文统一、智育与德育统一的学科。作为技校语文教师,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传道与解惑的内涵,懂得德育在技校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必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为此,我们要通过寻找德育重点、情感导入、挖掘课文的道德内涵、反复诵读语文课文、巧用作文评语等方式,将读书与育人有机结合起来,增强每一位学生的德育水平,使其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张琦芸.技校语文教学中应渗透德育教育[J].课外语文,2016(2)
[2]宋玲.技校语文教学中德育的融入与渗透[J].亚太教育,2015(35).
[3]范祎.德育渗透在技校语文教学中作用分析[J].才智,2013(12).
[4]张庆珠.在技校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方法初探[J].交通职业教育,2013(2).
(编辑:李艳松)
【关键词】技校;语文;德育;渗透;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语文学科的思想性和人文性决定了其德育任务,将德育渗透到语文整个教学过程中是每一位语文教师教学的重点[1]。对于技校语文教学而言,德育渗透尤为必要,技校语文教师更应该精心设计语文教学内容,实现寓德于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
一、寻找重点,找准德育着眼点
根据课文特征,寻找重点,探寻主线,发觉激情点[2]。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介绍文章时代背景、文章作者、要求学生背诵等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同时,能够切身感受文章中心思想。深入研究分析文章,找准德育着眼点,不得轻易放弃任何一个细节,即便是一个标点有时也蕴含着意义重大的内涵,对德育重点起到了强化补充的作用。
例如,余秋雨创造的散文——《信客》,文章重点描写了信客这一特殊职业的人。信客常年跋山涉水,工作辛苦收入却十分微薄,生活困难;在送信过程中,常常被人憎恨、欺负、怀疑,但是最终还是受到了人们的怀念和敬爱。信客不再坚持的时候,人们才意识到他的重要性,常常送去温暖和关爱,后来,发财的同乡向他真诚的道歉,并邀请他代办本乡邮政食物。人们推荐他做老师,最后还成了小学校长。他死去的时候,人们不远千里赶来为他送行。然而,正是信客这一独特职业塑造了他不可多得的素质和品格——待人宽厚、洁身自好、兢兢业业、诚信无私、任劳任怨。信客身上这些珍贵的品质值得每一个人学习,启发心灵。在讲解这篇文章时,教师必须强调信客“待人宽厚、洁身自好、兢兢业业、诚信无私、任劳任怨”难能可贵的品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二、情感导入,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借助情感迁移的心理规律,对学生进行道德感情教育[3]。采用这一方法,首先要求教师切身进入文章情境,深刻领会、感受和理解文章艺术形象和思想情感,然后采用语言艺术方法,给予恰当的点拨、启发与讲解,必要时配以适宜的画面、手势和表情等,将思想情感真实、生动地表现出来,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境界,引发学生共鸣,使之受到艺术感染,获得思想教育。例如《我与地坛》课文讲解时,教师饱含感情讲道:史铁生由于失去了双腿,孤僻、苦闷,对母亲置之不问,甚至产生了自杀念想。而母亲默默地关心着他,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从而,一种特定的情境便产生了,在这一情境中,对“儿子漠不关心母亲,母亲时刻关爱着儿子,儿子最后体会到了母亲的爱,但是母亲却不在身边”进行了精心的描述,使得学生切身感受到慈母孝子之间相互怜悯相互关爱的真诚情感,体会到史铁生内疚、难过、感激等复杂情感,从而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这一方法就叫作情感体验法,通过情感体验的指导训练使得学生移情动心。而移情动心、潜移默化是语文学科发挥德育作用的优势,这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
三、挖掘课文的道德内涵,正确引导
纵观技校语文教材,大多数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优秀文章,有倡导孝义的《母亲情怀》、爱国主义教育的《向中国人脱帽致敬》,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钱》,几乎每一篇文章都蕴含了德育教育内容,只是重点有所差异。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善于利用语文教材特征,结合文章中心思想渗透德育,使得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与人生观。
例如《钱》这篇课文告诉我们,钱是一把双刃刀,虽然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也给人类带来了各种祸害。在课文总结分析时,教师提问“阅读完文章后,你认为钱是什么,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态度对待钱?”学生热烈讨论,各抒己见,有的学生认为钱不是万能的,有的学生则坚持没有钱万万不能。最后教师引用了依据“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经典名句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金钱观,在不侵犯他人利益的前提下努力、诚信赚钱,不欺诈、不炒作。
四、反复诵读语文课文,感悟作者的德育情怀
一般而言,每一篇文章都蕴含着作者独有的思想和情感,反映了作者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因此,一篇优秀文章往往是作者感情和思想的表现,特别是被编入教材的经典文章,常常蕴含着独特、珍贵的德育情怀。因此,技校语文教师要求学生反复诵读文章,品味、理解与感受作者的情感与思想,从而升华自己的德育情怀。例如,学生通过反复诵读《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从文章中诵读到作者周国平那种追求灵魂生活的思想,使得学生切身感受到生命的价值与尊严,从而引发追求高尚灵魂的生活态度的德育情怀。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求学生反复朗读、品味、背诵语文教材文章,同时还要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文章,引导学生读书做人,从中体会到做事、做人的大道理。另外,还可以组织开展读书会,为学生创造自由阅读的平台,并相互交流读书心得。基于此,学生通过阅读大量文章,切身感受到自然之美和社会之美,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德育。
五、巧用作文评语,善加引导
作文是洞察学生心灵的窗口,是师生心灵交流的渠道[4]。通过写作,反映出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对于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可以通过作文来了解学生道德情感和内心世界。因此,作文是语文教师渗透德育的平台之一。善于利用作文评语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有效道德教养,常常事半功倍。技校学生常常存在各种纪律问题,而且对犯过的错误耿耿于怀,难以释怀。基于这一现状,在记叙文练习时,教师可以布置《悔》为题的作文,要求学生描写一件自己十分懊悔的事情,并谈谈自己的看法。大多数学生都写到了自己在初中时期没有好好学习,放纵自己,荒废学业,伤透了父母和老师的心,事后悔恨不已。通过品味文字,教师能够感受到学生内心的忏悔、无助与迷惘。为了及时引导,教师应该劝慰他们:敢于正视自己犯下的错误,是一种成长。但是与其在后悔中痛苦,倒不如珍惜当下,找准专业方向,成长成才。反之,如果不珍惜当下,只会更加陷入后悔的泥潭中难以自拔。作文写作过程中,学生常常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教师便成了他们倾诉的主要对象。教师必须善于利用作文本,为学生解惑,指引他们前进的方向,使得学生快乐地学习。因此,作文是一种十分珍贵的德育资源。
语文学科是工具与人文统一、智育与德育统一的学科。作为技校语文教师,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传道与解惑的内涵,懂得德育在技校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必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为此,我们要通过寻找德育重点、情感导入、挖掘课文的道德内涵、反复诵读语文课文、巧用作文评语等方式,将读书与育人有机结合起来,增强每一位学生的德育水平,使其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张琦芸.技校语文教学中应渗透德育教育[J].课外语文,2016(2)
[2]宋玲.技校语文教学中德育的融入与渗透[J].亚太教育,2015(35).
[3]范祎.德育渗透在技校语文教学中作用分析[J].才智,2013(12).
[4]张庆珠.在技校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方法初探[J].交通职业教育,2013(2).
(编辑:李艳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