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来看,央行收紧货币政策是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短期来看,资金面对债市的冲击还未完全释放。
▲市场的利空预期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当前的过度反应找不到有力的支撑点。
▲在策略上,建议采取哑铃型的配置结构,在中长端以国债、金融债为主,在短端可挑选一些高收益短期融资券,以及待偿期较短的信用债。
央行政策收紧 资金面难言乐观
2013年三季度以来,银行间市场流动性紧张基本成为常态,即使9月外汇占款大幅上升,也未有效缓解这一局面。市场波动剧烈,利率中枢明显抬高。此外,央行加大去杠杆化力度,货币政策倾向明显趋紧。其主要原因在于以下方面。
一是短期内有通胀压力。9月份以来,通胀压力陡增,CPI站上3%的关口后,连续两个月保持小幅反弹。令人担忧的是,虽然食品类价格是CPI强势反弹的主要推手,但蔬菜类价格环比下跌高达2.8%,显然不符合以往季节性因素导致价格升高的规律,而且猪肉等价格反弹幅度也不及预期(见图1)。随着天气转冷,食品类价格出现超预期反弹的概率增大,央行收紧政策也符合市场预期。
但客观来看,通胀压力进过短期释放之后,持续反弹动力并不强劲。近期大宗商品价格深幅调整,PPI回落幅度加大,居住类价格受房租价格同比回升的影响持续上涨,但增长幅度明显萎缩。一旦政策面调控力度增强,将抑制通胀回升,预计通胀压力难以延续至明年一季度。
图1 蔬菜及肉类价格环比下降低降低降(%)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中信银行
(图1中标题改为“蔬菜及肉类价格环比下降”(单位:%))
二是社会融资总规模增较快长,M2远高于13%的政策目标。截至三季度,社会融资总规模高速增长,逼近14万亿元;信贷投放持续放量,人民币贷款增加7.28万亿元,侧面反映出实体经济对资金的需求强劲。而M2同比增长稳定在14%以上,银行间流动性年内达到目标的压力增大,同时盘活存量效应加强,致使银行间流动性空前紧张。而央行加大去杠杆的力度,10月信贷规模骤降也侧面说明政策压力较大。
三是外汇占款与财政缴款同涨共跌。伴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与深化,央行政策趋于稳健,外汇占款与财政缴款成为货币市场最关键、最敏感的驱动变量。与往年外汇占款与财政缴款此消彼长的态势不同,今年两者总体上对货币市场的影响方向保持着高度一致(见图2),加大了政策调控难度。进入9月份之后,金融机构外汇占款激增,但同时进入财政投放周期,在面临通胀、影子银行、资产泡沫等多重压力的形势下,央行政策怎能放松?所以资金面难言乐观。
图2 2013年外汇占款与财政缴款同涨共跌(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中信银行
(编者注:去掉图2左侧数字的千分符)
担忧之余,也要理性看待当前的严峻形势,央行政策收紧、加速去杠杆,是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如果不把多余泡沫挤掉,不收回泛滥的流动性,结构转型、产业升级将成为一纸空谈,资金、资源还将奔向产能过剩行业和房地产等领域。只有把金融机构过度的杠杆去掉,恢复金融资产的理性投资,实现实体企业的“去伪存真”,才能真正营造出适合经济改革的低利率环境,才能真正打造出国内经济升级版的蓝图,这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也是相辅相成的。对于债市而言,这是一个长期的利好。但落后产能有维持杠杆的需求,去杠杆还是“紧一段,去一段,松一段”的过程,故资金面对债市的冲击还未完全释放。
“脉冲式”经济增长处于“兴奋期”
近期经济出现回暖趋势,无论是工业增长,还是投资与社会消费需求,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反弹。10月宏观数据的公布,也进一步确认了经济企稳的态势,这是上半年政策面主动调整的滞后反应,在2008年以来的经济增长周期中,可找到几乎相同的运行规律。不同的是,政策刺激的边际效果越来越不明显,经济潜在增长率中枢下移风险并未消退。
图3 经济呈现“脉冲式”增长 政策边际效应递减(亿元)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中信银行
如果从更高频的数据来看,经济增长呈现出脉冲式的波动(见图3),经济回暖持续的区间持续走低,反过来也印证了政策效应持续的时间和空间愈来愈小,降杠杆与去产能已经进入了必须实施的阶段。从短期来看,尤其是三季度以来,经济增长的强劲反弹仍将持续一段时间,工业增加值增长依然会保持在两位数以上,这与PMI生产、库存等指数所反映的情况基本一致(见图4)。
同时,固定资产投资始终保持在20%以上的较高增长水平,一方面与中央政府积极扩大棚户区改造等基础建设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地方政府大规模的投资分不开。而且年内大中城市房价不断上涨,有效拉动了上游产业链的需求,也从正面印证了企业产品库存下降与补充原材料动力的增强。同时,结构转型效果初显,国内消费结构升级,预计四季度消费也将延续增长态势,需要注意的是,增长是在中央反腐力度加大、通胀低位增长的前提下实现的,但实际消费增量有回落的趋势,说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依然面临着风险。
图4 PMI持续回暖(单位:%)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中信银行
虽然经济增速出现回升,但笔者认为,当前的数据仅仅表示经济反弹,而不是长期的回暖,不具有持续性,是政策面刺激的脉冲式反应。笔者将其定义为脉冲式经济增长的“兴奋期”。目前结构转型正处于攻坚期,不可能支持经济的高位增长,而PMI订单指数回落说明未来经济增长形势存在一定的隐忧。
等待利空出尽 债市“不破不立”
在短期内,经济反弹、通胀回升、资金面难松仍是大概率事件,债市调整进程还在继续。但市场已完全超出了依赖传统经验进行判断的逻辑,期限利差过窄、信用利差收敛,而且绝对收益率已远远超出了机构的承受能力,这其中有当前形势下券商资管、银行理财等增长过快的影响,也有中央深化市场化改革的影响。但笔者认为,这些影响应没有市场所反应的这么强烈,市场情绪已经过度扭曲。比如近期国开债及多只信用债的停发使得市场恐慌气氛升温,造成一级市场带动二级市场非理性上行,而且国债收益率曲线7-10年段已经平坦甚至开始倒挂了,这都与短期内基本面反映出的情况相背离,利空预期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市场当前的过度反应找不到有力的支撑点。
前瞻地看,一旦央行去杠杆政策取得阶段性进展,经济增长出现拐点,或者通胀压力得到缓解,又或者外汇占款、财政投放出现超预期增长,都将修正极端的利空预期,而扭曲、僵化的市场情绪也将加速缓解,债券收益率水平将出现相当幅度的回调,来熨平不理性的市场波动。信用利差有望拓宽,期限利差可能增大。
目前中长端债券的配置价值已经非常理想,尤其是国债、政策性金融债等利率品种,预计未来的估值风险有限。大胆假设一下,如果国债、金融债收益率再上一个台阶,信用债违约极有可能成为常态。而经济改革不会一蹴而就,因此债市将至多出现微调,甚至维持当前运行态势,以配合政策的实施。这也是笔者坚持看多债市的主要依据。
预计未来收益率回落的空间趋小,信用利差应该会加大,这既受到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影响,也是产业升级、结构转型过程中企业优胜劣汰的直观体现。
在策略上,建议采取哑铃型的配置结构,在中长端以国债、金融债为主,在短端可挑选一些有政策支持的高收益短期融资券,以及待偿期较短的信用债。在操作上仍建议采取渐进式模式,待市场拐点讯号明朗后,再果断加仓、跟进。
▲市场的利空预期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当前的过度反应找不到有力的支撑点。
▲在策略上,建议采取哑铃型的配置结构,在中长端以国债、金融债为主,在短端可挑选一些高收益短期融资券,以及待偿期较短的信用债。
央行政策收紧 资金面难言乐观
2013年三季度以来,银行间市场流动性紧张基本成为常态,即使9月外汇占款大幅上升,也未有效缓解这一局面。市场波动剧烈,利率中枢明显抬高。此外,央行加大去杠杆化力度,货币政策倾向明显趋紧。其主要原因在于以下方面。
一是短期内有通胀压力。9月份以来,通胀压力陡增,CPI站上3%的关口后,连续两个月保持小幅反弹。令人担忧的是,虽然食品类价格是CPI强势反弹的主要推手,但蔬菜类价格环比下跌高达2.8%,显然不符合以往季节性因素导致价格升高的规律,而且猪肉等价格反弹幅度也不及预期(见图1)。随着天气转冷,食品类价格出现超预期反弹的概率增大,央行收紧政策也符合市场预期。
但客观来看,通胀压力进过短期释放之后,持续反弹动力并不强劲。近期大宗商品价格深幅调整,PPI回落幅度加大,居住类价格受房租价格同比回升的影响持续上涨,但增长幅度明显萎缩。一旦政策面调控力度增强,将抑制通胀回升,预计通胀压力难以延续至明年一季度。
图1 蔬菜及肉类价格环比下降低降低降(%)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中信银行
(图1中标题改为“蔬菜及肉类价格环比下降”(单位:%))
二是社会融资总规模增较快长,M2远高于13%的政策目标。截至三季度,社会融资总规模高速增长,逼近14万亿元;信贷投放持续放量,人民币贷款增加7.28万亿元,侧面反映出实体经济对资金的需求强劲。而M2同比增长稳定在14%以上,银行间流动性年内达到目标的压力增大,同时盘活存量效应加强,致使银行间流动性空前紧张。而央行加大去杠杆的力度,10月信贷规模骤降也侧面说明政策压力较大。
三是外汇占款与财政缴款同涨共跌。伴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与深化,央行政策趋于稳健,外汇占款与财政缴款成为货币市场最关键、最敏感的驱动变量。与往年外汇占款与财政缴款此消彼长的态势不同,今年两者总体上对货币市场的影响方向保持着高度一致(见图2),加大了政策调控难度。进入9月份之后,金融机构外汇占款激增,但同时进入财政投放周期,在面临通胀、影子银行、资产泡沫等多重压力的形势下,央行政策怎能放松?所以资金面难言乐观。
图2 2013年外汇占款与财政缴款同涨共跌(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中信银行
(编者注:去掉图2左侧数字的千分符)
担忧之余,也要理性看待当前的严峻形势,央行政策收紧、加速去杠杆,是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如果不把多余泡沫挤掉,不收回泛滥的流动性,结构转型、产业升级将成为一纸空谈,资金、资源还将奔向产能过剩行业和房地产等领域。只有把金融机构过度的杠杆去掉,恢复金融资产的理性投资,实现实体企业的“去伪存真”,才能真正营造出适合经济改革的低利率环境,才能真正打造出国内经济升级版的蓝图,这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也是相辅相成的。对于债市而言,这是一个长期的利好。但落后产能有维持杠杆的需求,去杠杆还是“紧一段,去一段,松一段”的过程,故资金面对债市的冲击还未完全释放。
“脉冲式”经济增长处于“兴奋期”
近期经济出现回暖趋势,无论是工业增长,还是投资与社会消费需求,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反弹。10月宏观数据的公布,也进一步确认了经济企稳的态势,这是上半年政策面主动调整的滞后反应,在2008年以来的经济增长周期中,可找到几乎相同的运行规律。不同的是,政策刺激的边际效果越来越不明显,经济潜在增长率中枢下移风险并未消退。
图3 经济呈现“脉冲式”增长 政策边际效应递减(亿元)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中信银行
如果从更高频的数据来看,经济增长呈现出脉冲式的波动(见图3),经济回暖持续的区间持续走低,反过来也印证了政策效应持续的时间和空间愈来愈小,降杠杆与去产能已经进入了必须实施的阶段。从短期来看,尤其是三季度以来,经济增长的强劲反弹仍将持续一段时间,工业增加值增长依然会保持在两位数以上,这与PMI生产、库存等指数所反映的情况基本一致(见图4)。
同时,固定资产投资始终保持在20%以上的较高增长水平,一方面与中央政府积极扩大棚户区改造等基础建设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地方政府大规模的投资分不开。而且年内大中城市房价不断上涨,有效拉动了上游产业链的需求,也从正面印证了企业产品库存下降与补充原材料动力的增强。同时,结构转型效果初显,国内消费结构升级,预计四季度消费也将延续增长态势,需要注意的是,增长是在中央反腐力度加大、通胀低位增长的前提下实现的,但实际消费增量有回落的趋势,说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依然面临着风险。
图4 PMI持续回暖(单位:%)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中信银行
虽然经济增速出现回升,但笔者认为,当前的数据仅仅表示经济反弹,而不是长期的回暖,不具有持续性,是政策面刺激的脉冲式反应。笔者将其定义为脉冲式经济增长的“兴奋期”。目前结构转型正处于攻坚期,不可能支持经济的高位增长,而PMI订单指数回落说明未来经济增长形势存在一定的隐忧。
等待利空出尽 债市“不破不立”
在短期内,经济反弹、通胀回升、资金面难松仍是大概率事件,债市调整进程还在继续。但市场已完全超出了依赖传统经验进行判断的逻辑,期限利差过窄、信用利差收敛,而且绝对收益率已远远超出了机构的承受能力,这其中有当前形势下券商资管、银行理财等增长过快的影响,也有中央深化市场化改革的影响。但笔者认为,这些影响应没有市场所反应的这么强烈,市场情绪已经过度扭曲。比如近期国开债及多只信用债的停发使得市场恐慌气氛升温,造成一级市场带动二级市场非理性上行,而且国债收益率曲线7-10年段已经平坦甚至开始倒挂了,这都与短期内基本面反映出的情况相背离,利空预期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市场当前的过度反应找不到有力的支撑点。
前瞻地看,一旦央行去杠杆政策取得阶段性进展,经济增长出现拐点,或者通胀压力得到缓解,又或者外汇占款、财政投放出现超预期增长,都将修正极端的利空预期,而扭曲、僵化的市场情绪也将加速缓解,债券收益率水平将出现相当幅度的回调,来熨平不理性的市场波动。信用利差有望拓宽,期限利差可能增大。
目前中长端债券的配置价值已经非常理想,尤其是国债、政策性金融债等利率品种,预计未来的估值风险有限。大胆假设一下,如果国债、金融债收益率再上一个台阶,信用债违约极有可能成为常态。而经济改革不会一蹴而就,因此债市将至多出现微调,甚至维持当前运行态势,以配合政策的实施。这也是笔者坚持看多债市的主要依据。
预计未来收益率回落的空间趋小,信用利差应该会加大,这既受到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影响,也是产业升级、结构转型过程中企业优胜劣汰的直观体现。
在策略上,建议采取哑铃型的配置结构,在中长端以国债、金融债为主,在短端可挑选一些有政策支持的高收益短期融资券,以及待偿期较短的信用债。在操作上仍建议采取渐进式模式,待市场拐点讯号明朗后,再果断加仓、跟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