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泰尔系数的山东省经济差异变动探究

来源 :城市地理·论文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p0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将山东省划分成东中西三大地区为基本地理单元,选取1997-2012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利用分解泰尔公式对山东省三大区域经济发展的时空差异进行定量研究,探讨区域间经济变动状况。在探讨经济时空格局差异形成机制的基础上,提出协调东中西发展的对策。在当前新的政策形势下,提高交通通达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把政策的帮扶和资源的有效利用相结合,是使东中西各区的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区域差异;泰尔指数;分区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近年,区域差异问题是国内外学者近年研究的热点问题。区域经济差异的定量研究有标准差、极差以及基尼系数、变异系数、加权变异系数等[1]。其中杨开忠[2]、陈秀山[3]分别用变差系数、离均差系数等来衡量区域收入差距。覃成林、郑云峰[4]对全国经济差异进行定量分析,陈红霞[5]、欧向军[6] 、韩曾林[7]分别对京津冀、江苏和东北地区进行了定量研究。本文拟采用山东省17地市1997-2012年的数据,利用泰尔公式对对山东经济差异进行定量分析与研究。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数据来源及区域划分
  本文数据来源于山东省统计年鉴,近年对山东经济差异的研究,均将山东省划分为东中西三部分,本文拟利用地理位置的毗邻,划分东中西部如下:东部:青岛、烟台、威海、东营、潍坊、日照;中部:济南、淄博、临沂、莱芜、枣庄、泰安、滨州;西部:菏泽、聊城、济宁、德州。
  2、研究方法
  泰尔系数能将整体的区域差异划分成不同空间尺度上的区域内与区域间的差异,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区域整体差异以及区域间差异的定量化研究中。其计算公式为[8]:
  公式中:第一项表示每组内的各区域之间的差异,第二项表示各组之间的差异;vg表示g组人均GDP占全区人均GDP总量的比重,pg表示g组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重[10]。计算分别得结果如图所示:
  3、结果及分析
  分析图1可知:山东省东中西部三大地区的泰尔系数均呈现下降的趋势,在1997-2012年,区域差异仍然存在波动性,1997年到2003年,泰尔系数在波动中不断升高,于2002年达到最大值,表明区域差异达到最大值;2003年至2007年,泰尔系数值基本保持稳定,2006年差异达到次高峰,从2007年至2012年,泰尔系数差距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表明区域差异正呈现逐步缩小的趋势。图2中:山东省泰尔系数综合数值由组间和组内差距所构成,近十几年,组间差异和组内差异都呈现先缓慢增长后逐渐下降的趋势。
  山东省地区差异在近几年虽呈下降趋势,但由图表可知,在区域差异的组成中,组内差距的比值要高于区域间的差异,这部分源于本文采用地理空间的邻近性划分的三大地区,使得三大区域内部的差异不能忽视。中部地区的泰尔数值最大,虽然中部7个市区的经济差距近十年有不断缩小的趋势,但是观察可知,区内绝对差距的扩大是不容忽略的事实,如作为省会城市和经济隆起带的济南和相对落后的枣庄等地的绝对差值日益扩大。为此,在东部蓝色经济区率先发展的同时,要稳抓中部地区的发展;东部地区全部位于沿海较为发达的地区,使得区域间差距较小;西部四个市,观察泰尔系数数值,可知西部的经济差异较小,相对的平均,但西南部地区经济总体水平落后,所以这里的差异较小属于相对较落后地区的平均,其经济发展水平与东部的市县还有一定的差距。
  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策探究
  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发展的差异会受各地历史背景、自然资源及条件、区位条件、原有经济基础等诸多因素的影响[11],这些因素会使各地区经济发展的潜力不同,最终表现为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协调现象。针对差异各地区应分别制定出适合的发展对策:
  1、东部地区
  本区作为山东沿海开放的核心区域,应将涉海经济作为依托,改变低效率、高排放、高消耗、劳动密集的粗放型模式[12]。①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使产业结构向三、二、一模式发展,提高经济效益,重点发展贸易、金融、娱乐、旅游、会展、信息咨询等服务行业[13]。②完善区域规制,将蓝色半岛经济区与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相结合,探索海陆产业联动发展的新模式,构建半岛城市圈。
  2、中部地区
  中部地区应采取点轴发展策略,充分发挥城际轨道交通和高铁的辐射作用,同时要加快济南都市圈的建设。针对都市圈外围经济区欠发达的实际,加大要素投入,推动产业密集区与外围地区的良性互动。城际轨道交通的建设,利于强化济南都市圈的核心功能,强化涓滴效应,带动周边区域发展。
  3、西部地区
  建设地区核心城市,借助高铁和政策扩大融资渠道,加快地区结构转型。①西部四市深居内陆,交通通达度较低,制定以交通干线为主轴的集约开发战略,形成综合交通网络布局。②重视资源的深加工,加快落后企业改造,发展现代加工工业。③西部地区教育落后,居民商业意识淡漠,应扩大教育投资,提高居民受教育水平,为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源。
  三、结论与展望
  分析可知,省内地区间相对差异在逐步缩小,但分析泰尔分解系数可知,区域内部的差异是影响山东省经济协调发展的主要问题。在分析机制的基础上,结合各地区特色,对三大地区协调发展提出建议:东部地区以涉海经济为依托,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现代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中部地区积极构建省会都市圈,强化涓滴效应,带动落后地区发展;西部地区要完善基础设施,发展教育等基础事业,在政策的帮扶下积极发展现代工业,努力实现东中西三大区在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三维目标下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吴爱芝,杨开忠,李国平.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变动的研究综述[J].经济地理.2011, 31(5): 705-706.
  [2]杨开忠.中国经济差异变动研究[J].经济研究.1994(12):28-33.
  [3]陈秀山,徐瑛.中国区域差距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4(5):117-129.
  [4]覃成林,郑云峰.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趋势及特征分析[J].经济地理. 2013, 33(1):9-14.
  [5]陈红霞,李国平.京津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时空差异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0.17(5):7-11
  [6]芦惠,欧向军,李想.中国区域经济差异与计划的时空分析[J].经济地理. 2013, 33(6):15-21
  [7]韩增林,张云伟.东北地区经济综合发展能力时空差异分析[J].经济地理.2010, 30(5):716-722.
  [8]刘慧. 区域差异测度与方法研究[J].地理研究. 2006, 25(4): 710~717.
  [9]欧向军,陈修颖.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成因分析[J].经济地理.2004, 24(3):338~342.
  [10]周喆. 中国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水平测度和成因探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2,34(2): 20~27
  [11]蓝丁丁,韦素琼,熊小刚.基于泰尔指数的福建省区域经济差异及其成因分析[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 2007,(2): 37~40
  [12]杨建辉,任建兰,程钰,徐成龙. 我国沿海经济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J].经济地理.2013, 33(9):13-18.
  [13]孙希华,张淑敏. 山东省区域经济差异分析与协调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 2003, 23(5): 611~614
  作者简介:范丽媛(1989.10—),女,硕士, 研究方向:区域可持续发展。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天津市道路上电动自行车的数量、行驶特性进行观察,总结电动自行车的行驶特点,分析其爬坡性能,提出了适应于城市道路桥梁电动自行车骑行上桥,自行车推行上桥的纵坡
金融系统网络往往存在着多种组网需求,如生产(营业)网、办公(OA)网、综合信息网、网管网、(业务)测试网等等,再细分、各网络、区域内部还存在众多不同的网络访问、服务需求。多网融合对系统应用的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换句话讲,网络的安全畅通是保证各项金融业务开展的前提,金融信息化需要具有先进性、标准性、有特色,并且充分考虑今后扩展性的整体安全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