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招聘季,你准备好了吗?

来源 :中国纺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guo1guoguo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季开始,进入了传统的招聘旺季,互联网上点击量急剧增多的是各地、各行业的招聘时间表,如同日历一样标注着时间、地点、名称等招聘会信息,更有一些面试牛人、应聘达人的各种攻略充斥网页。接触了几个应届毕业生之后,记者了解到,从去年9、10月份,就已经开始了第一轮招聘会。
  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将达到749万人,比2014年再增加22万人,大学生就业面临新的挑战。在东华大学公布的2014年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中,该校2014年共有毕业生5370人,截至2014年8月31日,2014届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为97.93%。对于纺织专业院校的毕业生来讲,2015招聘季又将是检验大学四年学习成果的时刻。


  对此,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会长倪阳生认为,纺织专业人才培养的检验没有统一标准,每个院校的培养和就业方向不同,学校教育除巩固专业技能基础外,也要培养学生的思维模式。而且,每个院校学生的基础、地域的区别都会影响最终的培养效果,纺织专业人才的培养最终应该落地到“因材施教”上。
  更多的业内人士认为,纺织专业院校毕业生从学校到第一家工作单位,其实还应该处在一个学习的过程,在实际操作上并未真正的毕业。因为大学教育考虑的是人才成长的规律性,考虑的是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这时候,学校的课程设置要全面,专业知识要相辅相成,要教育学生在考虑问题时有全面思维。在学生进入企业后,同样也需要一位“导师”。虽然目前一些大型企业对应届毕业生都会组织上岗培训,也有一套较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不过,大部分企业在人才培养问题上仍不免急功近利,希望学生能尽快上手,这时候就需要“导师”来帮助他们熟悉专业技能,传授经验。
  对此,学校和用人单位都有很深的体会,并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做着应有的努力。校方不遗余力的为企业量身定制专业人才,华孚色纺、福建众和、苏州志向、雅戈尔等行业知名企业都将人才培养计划作为重点工作的一项,为毕业生提供实习实训平台的同时,也在强调毕业生要将目光放长远,提高专业素质,加强个人学习能力。
  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纺织专业院校毕业生,在经过了几年的历练之后,对工作规划的目标更为明确,态度也更为豁达,他们为即将毕业的师弟师妹们提供了更为中肯的建议。而应届生们也早已准备就绪,甚至有些迫不及待的要进入到“工作节奏”中。
  学院派:为企业定制人才
  3月中旬,北京服装学院迎来了“2015北服时装周”,以“已然在此”为主题的数场时装秀向行业、向企业表示:“我们已然在此,请关注新锐力量”。同时,2015届时尚文化与传播专业毕业作品展也在北服时装周上举行。4本杂志作品与互联网、新媒体、移动交互模式结合,让时尚文化与传播专业的学生作品更接地气。此外,这次的北服时装周上还举办了“北服服装艺术与工程学院校外实习基地”授牌仪式和“北服服装艺术与工程学院校外名师”聘书颁发仪式,近30家授牌企业的资深设计总监或人事总监被聘为北服的校外名师,加强了校企之间的合作,为学生们提供了更好的实践机会。
  从北服时装周上可以看到,学校在专业的设置上更细化,也更全面,不再是单纯的设计、艺术、工程,而是将专业细分成女装设计、男装设计、针织设计、运动装设计等多个专业方向,同时还有时尚文化与传播专业、多媒体设计专业等。这正契合了当前纺织行业的市场细分化趋势,据院方介绍,这样的专业设置正是根据纺织服装企业的需求出发,为企业量身打造人才,同时也更有利于学生在一个点上做深做透,在毕业工作时更有针对性。
  这次 “2015北服时装周”的学生作品得到了众多知名设计师和服装品牌设计总监的好评,同时也表达了对北服学生的期待。对此,院方表示,这就是学校举办时装周的目的,不仅要让企业看到学校在专业设置上更贴近市场,从纺织企业的需求出发,还要让企业发现学生们的价值所在。
  除了在专业设置上更细化,课程设置上更有针对性,在招聘季组织多家企业专场招聘,为合作企业推荐毕业生之外,加强校企合作、推进产教融合也成为纺织专业院校促进学生就业、为企业定制人才的有效途径。
  江西服装学院就与石狮市政府签订了市校合作协议,在石狮建立毕业生实训基地,举办毕业生作品发布会。目前,先后已有93名学生到石狮17家企业开展实习实训活动。江西服装学院石狮研究院负责人表示,学生到石狮实习,一方面为石狮服装设计输入新鲜血液,另一方面更让学生有了实践的机会,为走上工作岗位铺了路。
  作为高等职业院校,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不仅先后开设了与纺织产业链需求相适应的纺织品装饰艺术设计、现代纺织技术、染整技术、纺织品检验与贸易等专业,并且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落实得更加透彻。学院先后与福建众和纺织有限公司、浙江中纺集团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合作,设立了“中纺染整班”、“梦娜针织班”、“众和纺织班”、“华孚色纺班”、“祥锦定向班”和“雅戈尔定向班”等企业班,并将企业纳入校企合作理事会,成立了纺织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形成了“企业、学校、教学团队”三个层面校企合作运行长效机制。
  同时,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还依据纺织行业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在校内建设了4个生产性实训中心,与企业共建“纺纱技术中心”、“织造技术中心”、“染整技术中心”,与检验机构共建“检测技术中心”,与雅戈尔纺织印染有限公司等10个设备先进、管理规范的知名企业共建校外实习就业基地。
  面对国内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一系列举措正是抓住了企业的需求,本着为企业定制人才的目的,从实际出发,将毕业生顺利送上工作岗位。
  招聘方:内存比配置更重要
  对于用人企业来讲,纺织专业院校的定向培养非常重要,几乎省去了企业对新员工的培训环节,但除了人才的职业素质,招聘方的关注点还包括其他方面。其中,人才扎堆大城市、大企业的现象就成为了很多二三线城市小企业的痛处。   自己有一家设计工作室的辛蔓最近正在招聘新人,她对记者说出了自己的烦恼,因为工作室规模小,所以在招聘的这几天接连受到了应聘者的冷落。她无奈的说“:本来招聘员工就是个双向选择的事情,但没想到现在的应聘者普遍眼高于顶,对于规模小、起步待遇低的公司根本就看不上,相比一个朋友所在的大公司,每天都要面试40人的‘大场面’,我的招聘显得很‘凄凉’。”目前,像辛曼这样的服装设计工作室很多,已经成为纺织行业的一个趋势。这些工作室虽然规模不大、起步待遇不高,但发展空间很大、所需要的员工素质较高,与大企业激烈的人才竞争相比,这类工作室更有利于应聘者,尤其是应届毕业生全面熟悉行业、尽快融入工作状态。但在这种情况下,辛曼在招聘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却不是个例,而是目前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
  很多包括应届生在内的应聘者都愿意留在大城市、进入大企业,但正是因为大家都这么想,才会出现北上广深等大城市人才饱和、竞争激烈的局面,而相比之下,一些二线城市发展机会更多、成长空间更大。比如江浙一带,不仅是纺织行业遍地开花的地区,更是培养小微企业创业者的肥沃土壤。目前在浙江绍兴柯桥一家传媒公司担任总经理的张先生2010年之前在北京一家知名服装企业工作,2011年开始被外派到柯桥任办事处负责人,最初有着抵触情绪的他经过四年的发展和熟悉,如今自立门户,跟当地的合作伙伴一起成立了集品牌、文化传播等于一体的传媒公司。张先生对于自己的这一蜕变过程体会颇多,他说,如果一直坚持留在大城市、留在大企业,那可能一直都不会突破自己。他笑言,小城市有小城市的好,这里地方大、人少,更可以让人大展拳脚。现在,张先生的企业也进入了招聘季,他表示,如果不再执著于大城市,无论是应届生还是有着多年工作经验的人,都会发现二三线城市的天更高、更蓝。
  说到对应聘者的要求,很多有着招聘经验的企业负责人都表示,学历、证书、头衔其实证明不了什么,只要满足基本的要求,企业更看重的是应聘者本人的品格和态度。辛蔓就表示:“我基本不看对方的各种证书,就坐下来聊,通过聊天就能感受到对方的气场是不是跟企业很合,我们是要找到目标一致的人。”另一家面料企业的招聘经理更是形象的说出了大多数用人单位的心声:每一个应聘者就像有了固定配置的电脑,用人单位其实并不特别在乎你有多高的配置,只要能满足企业要求,能够流畅运转就行了,有的时候太高的配置对于企业来说反而是一种浪费,但是内存很重要,企业更看重你的学习能力、你的潜力,你能为企业带来的长远的发展。一些用人单位将这个过程叫做培养人才,但企业更看重的是你有没有被培养的余地。所以,基于此,应届生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被培养的空间更大,比工作了几年的人更受欢迎。
  过来人:小企业磨炼人 大企业塑造人
  十年前毕业于北京服装学院的陈阳现在深圳一家女装品牌做渠道经理的职位,大学专业是服装设计的她十年间换了两次工作,经历了三个公司,其中既有行业知名的大企业,又有刚刚起步的小企业。她坦言,无论做什么,只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始终朝着目标前进,就会每天过的都有意义。
  陈阳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家纺企业做销售,3年的时间,她把在学校学到的那些理论彻底的付诸了实践,打破了很多原有的理念,建立了许多新的观念,正所谓不破不立,在第一份工作的三年陈阳从一个学生变成了一名职场人;第二份工作是在一家小企业,因为有三年的经验,又因为公司规模小,所以没有很明确的职务安排,陈阳一人身兼数职,把整个企业运转的每一个环节都熟悉了一遍,陈阳笑言,那两年不仅磨炼了工作素质,还磨炼了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后来她从小企业离开,到了现在这家女装公司,一做就是五年,见证了企业由弱到强、由小变大的过程,不仅培养了归属感,还被彻彻底底塑造成对所从事的领域每一个细节都完全了解的专业人才。陈阳说,大企业和小企业,各有各的利弊,只要一直在这个行业工作就会每天都有收获。


  陈阳坦言,很多同学在毕业初期都不太看好自己的专业,觉得赚钱少、加班多,因此同年毕业的同学们,在毕业初期从事的是各种不同的职业。还有一些同学在纺织企业做了几年之后,表示再也不想留在这个圈子了,要彻底的离开。现在经过十余年的历练,当年的同学们大多回归纺织行业,有的做设计、有的做渠道、有的做管理,总之在外面闯荡了一番后,似乎又回到了原点,只不过起点更高,大部分人都做出了一番成绩,成为大行业下各个小领域的佼佼者。当时离开的人有的又回来了,表示“走的时候觉得自己既没有天赋又不够努力,什么都不是,真正离开了纺织行业,才发现自己真的什么都不是了!”
  七年前毕业于天津工业大学的张慧峰现在从事的是媒体的工作,他说,当年一起毕业的同学可以说分布在世界各地,大多都跟纺织行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把所有人的工作都放在一起,会发现就是整个纺织产业链,同学们的聚会就是当前纺织行业发展现状的缩影。而从一毕业就从事媒体工作的张慧峰表示,干一行专一行,在一个岗位上做久了,先不说职务上有多大的提升,首先就能够做深做精,做出成绩、做出“意义”。
  去年毕业于东华大学的小杨是90后,现在在一家意大利面料企业北京代表处做助手,他说,一些同学刚毕业就对工作待遇的要求过高,跟其他同学相比,他自认为这份工作是个美差,能够第一时间接触到意大利的面料,了解到什么样的产品在国内最好卖。虽然工资不高,但小杨把这份工作当成毕业后的实习,既学到了东西,又能在北京生存。小杨说,现在的主要任务就是尽快的学以致用,把在学校学到的东西跟市场联系起来。其实不管做什么,只要能力在,待遇在三五年之后自然就达到要求了。
  陈阳、张慧峰和90后的小杨,虽然不能代表所有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纺织院校学生,但至少概括了大部分人的职业轨迹。正如陈阳所说,小企业磨炼人,大企业塑造人,不要因为一时的得失影响一生的职业发展。   应届生:工作不只为了生计
  对于今年即将毕业的纺织大专院校的毕业生来讲,从一上大四就开始的各类招聘会充斥周围,“抢人”大战从2014年10月份就已打响,目前已经有了试用单位的毕业生几乎占到了一半。“很多同学从年前就已经开始了朝九晚五的‘上班节奏’,除了学校一些重大事件,比如答辩、毕业典礼,平时都见不到人。”北京服装学院的一位大四学生对记者说。这种早早就进入工作状态的现象让学校老师都有些招架不住,北服的院办老师就表示:“找工作虽然很重要,但学校的一些活动还是要认真对待的,要珍惜在学校的最后时光。”
  对于这一现象,已经“参加工作”的应届生也有自己的想法,之所以早早的开始上班,一方面是怕已经到手的工作机会遛掉,一方面也要与工作磨合一下,如果不合适还能及时辞掉,继续投入应聘的大军。“找工作就像找男女朋友,从相处到领证需要一个过程,谁都希望从学校毕业的时候已经签下了工作单位,但在正式签约之前,工作单位要考察我,我也要考察工作单位。”一位已经在服装企业试用一个月的毕业生这样说,代表了大多数应届生的想法。
  当记者问道,考察工作单位都会看哪些方面时,大多数毕业生的回答都很一致:看这份工作能给我带来什么。首先就是最实际也是最无法避开的,一份无需太丰厚但能够自给自足的收入;然后就是企业的发展空间和个人的上升空间,这关系到员工的职业规划;最后,也是大多数毕业生都认为不能忽视的,是企业的工作氛围,是不是能让人舒服的工作,没那么多是非,“小伙伴都能愉快的玩耍”。现在的应届生大多很有想法,并不简单的“找一份工作,维持一个人的生计”,还有更高的追求,不只要满足物质需求,还要满足精神需求。
  还有一些毕业生把考研和找工作当作两手准备,一边投简历一边复习考试,如果没考上,再集中精力找工作。甚至有一些学生表示,研要考、工作更要找,如果既考上了研又找到了一份好工作,很有可能不读研究生而去工作,因为读研究生的目的最终也是工作,与其用两年的时间继续留在学校不如早些进入社会这所大学,早一些学以致用。这一点,一位读到了博士的纺织专业毕业生小钟深有感触。本科毕业的时候觉得找工作压力很大,不如继续留在学校,因此考了研究生,硕士毕业后再次面临找工作,同时又有个机会继续读博士,他选择了后者,现在,又一个两年过去了,他再次面临着找工作,而且起点更高。本科同学经过5年的职场磨炼,早已游刃有余并且积累了资本,而博士毕业的他除了在读研和读博期间参与了众多的学校项目,与企业不多不少的打过一些交道,但那并不是真正的职场,他并未真正的进入过社会。正如他自己所言:“虽然积累了更多的学术知识,但依然只能算一个‘职场菜鸟’。”
  其实,“职场菜鸟”小钟并不是后悔当时继续深造的决定,因为5年的硕博生涯也让他积累了其他同学没有机会接触的经验,在学术上研究的更深更透。“如果只是为了生计,我可能很早就去赚钱了,但工作不能只为了生计,还需要成就感,需要被认同。”
其他文献
2012年,我国纺织经济面临的形势日益严峻,特别是随着国内外市场需求的下滑,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自身发展与行业整体发展之间重要的关联性,意识到过去企业脱离整体行业的整体运作和协作,凭借一己之力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主要依靠数量、价格竞争的发展模式亟须改变升级,企业在品牌建设和推广,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投入,需求的引领和创新等方面与整个行业合力打造和分享的诉求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这种产业整体
他20多年如一日,挚爱自己的企业、热爱自己的岗位,在这一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无怨无悔地工作着,谱写了一曲平凡者的奉献之歌,被企业干部职工誉为机台"神医"。他就是被授予
毛衫市场,已经成为濮院经济发展的“晴雨表”。根据最新统计数据,今年前三季度,濮院毛衫市场成交额为98.17亿元,实现同比增长14.07%。在全球经济下行的不利行业背景之下,这样的成绩单
中国女装新势力浙江名莎服饰有限公司,作为近几年迅速崛起的女装力量,从品牌升级向产业升级的高端迈进,集中精力开展新品研发、渠道建设和品牌推广。名莎品牌和ICCI新锐品牌双双
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暨ITMA亚洲展览会期间,意大利纺织机械生产商蓄势待发。可持续性技术解决方案成为展会焦点,意大利纺织机械制造商将其在生产范围中心更加重视生产可持
梅赛德斯-奔驰中国国际时装周(2016春夏系列)于10月底在北京如约开幕。作为中国时装界的顶级盛会,中国国际时装周越来越受到品牌和设计师的青睐。在为期9天的时间里,有90余家中
“参观海外展团让我看到了海外品牌在设计和质量上的出色水准,同时也看出了他们进军中国市场的迫切。”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名誉会长许坤元强调,如今的中国服装品牌正逐步缩小与国外品牌的差距,从某些成功的品牌案例看,有的甚至已经超越了国外品牌,这让人们对国内的服装行业更有信心,他不停地称赞:中国设计“不打眼”。  设计时尚更实用  不管是今年的T台走秀,还是各大国内外品牌服饰的潮流发布,时尚和实用是最强烈的感
以前的和鹰是“全球软性材料裁剪专家”,今天的和鹰已然升级,“全球唯一服装数字化设备全面解决方案提供商”是它新的定位。从细分领域的专家到设备整体方案提供商,和鹰的华丽转身既体现了其在服装数字化设备领域的行业地位,也体现了和鹰开辟蓝海、不断拓展的勃勃雄心。  上海和鹰机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6年,是目前国内少数几家具有完整知识产权并实现规模化量产的数控裁剪设备制造商之一,是我国数控裁剪设备行业
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通常情况下,到达目的地的路线可能不只一条.驾驶员行车也是如此,如何选择合适的路线对新手来讲非常重要.下面介绍几条选择最佳行车路线的基本原则.
3月25日,由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和汉帛国际集团共同主办的“汉帛奖”第24届中国国际青年设计师时装作品大赛决赛在北京举行.来自中外的29位选手以各自具有独特创新思辨的设计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