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3月,江苏华西村的老书记吴仁宝逝世。当时,作为华西村的传统支柱产业——钢铁和化纤业务开始走下坡路。外界一度怀疑,华西村这个“天下第一村”是否会就此没落。然而,据华西村股份有限公司发布的2015年度业绩预告,该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40%—50%。华西村究竟是如何完成华丽转型的?
吴仁宝的接班人
首先要学会赚钱
事实上,华西村的转型,在吴仁宝确定接班人时已经开始。
接班吴仁宝的是其小儿子吴协恩,因为他“最能赚钱”。早在2003年,吴仁宝退休后,吴协恩就已经接过了华西村党委书记、华西集团董事长的担子。
“最能赚钱”的吴协恩提出了转型思路,金融、物流储运、海运海工是其布局的战略方向。
“转型,一定要早、一定要稳。一定要在企业形势好的时候主动转,而且精力越足越要转,不能等到形势不行了、精力不够了被迫转。”吴协恩当时说。
华西村转型最成功的一个方面便是及早抽身,没有陷入钢铁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的泥沼。
华西人对钢铁厂、化纤厂、热电厂等传统制造业有着特殊的情感。正是依靠发展乡镇企业集体经济,华西村搭上中国工业化的时代快车,成为闻名全国的“天下第一村”。改革开放之后的20年里,钢铁、化纤并列为华西村两大经济支柱。尤其是钢铁,巅峰时期产值占到整个华西集团的三分之二,利润则接近一半。
吴协恩接任华西村党委书记、华西集团董事长之后,就不再对重资产行业(钢铁和化纤)扩大投资规模了,只进行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华西村曾计划在2015年末,让工厂在村内基本消失。但老百姓希望不要关,厂里二、三线的工人基本上都是“大华西人”(指2001年以后并入华西村的周边13个行政村),保留钢铁厂的主要考虑是“稳定就业”。目前,钢铁的产值已减至高峰时的三分之一。
大举收缩的钢铁业务板块成为新业务的“黄埔军校”,一批华西中高管理层均由此分流而出。
做金融,搞海运,恰逢其时
在所有的新兴产业中,华西村率先布局的金融业,近两年表现抢眼。
华西股份的主营业务是化纤贸易和码头仓储,但同时也是江苏银行、华泰证券、东海证券、华西财务四家金融类公司的股东。财报显示,2015年上半年,来自上述四家参股子公司的现金分红贡献了其利润总额的55.33%。
在负责金融板块业务的华西村党委副书记、华西集团副总经理包丽君看来,华西村今天在金融业务上的收获,早在13年前就播下了种子。吴协恩2003年上任后,就强调要打好金融的基础,“书记说,金融这方面能拿的牌照尽量拿,不能拿的就参股”。
此后,华西村陆续参股了5家银行、2家证券公司。“能拿牌照”的典当公司、财务公司,华西村布局更多。
“2004年我投资银行股的时候,大家还没有这种意识。银行还来推销股权,有的单位还发银行股。当时我就来者不拒拼命拿。”吴协恩说,“我跟老书记说过,2005年以后大家反应过来了都会抢,趁着现在好拿赶快拿。后来你们都看到了,只要数钱就可以了。”为什么要“抢”金融资产,吴协恩的理由有三:第一它是净资产,容易变现;第二,金融是血脉,经济越发达金融越发展;第三,金融市场化改革是经济改革领域推进最快的,“只要有改革,就有红利,就要抓住红利释放过程中的机遇”。
与金融业一样,华西村在海运业务方面的切入也恰逢其时。海运海工是华西村排在金融服务之后的第二大支柱产业。华西村的远洋船舶海運,从钢铁业务延伸而来。
华西村最早于2007年开始考虑是否涉足海运行业,原因是海运成本很高,而当时以钢铁为主业的华西村需要大量进口铁矿石。当时铁矿石的到岸价约每吨200美元,其中运费就占到了一半以上。但由于当时船的造价很昂贵,一条载重量18万吨的新造船成本约1.5亿美元,华西村自己做海运的想法没有付诸实施。
但随后发生的2008年金融危机,使钢材价格大跌,船价也随之降至危机前三分之一至四分之一的水平。正好华西村也在谋求产业转型,华西村管理者决定战略性进入海运业。
2010年3月,华西村在香港注册成立了江苏轮船股份有限公司,后来又成立了华西远洋船舶管理有限公司,并在2010年和2011年定制了十艘新造船。随后两年,这些船陆续开始水上运营,主营远洋散货运输、港作拖轮等业务。2012年,华西村又组建了市场租船部,做租借船舶再拿货的外贸业务。目前,华西远洋船舶拥有远洋散货船13艘,远洋冷藏运输船两艘。2014年,在海运行业低潮中,华西远洋运输总量达到1500万吨左右。
看《新闻联播》
踩着国家的步点
2015年11月15日,二十国集团领导人举行第十次峰会,国家主席习近平宣讲中国的“一带一路”政策。到马来西亚投资甘马挽码头的江苏华西集团作为“走出去”的典型,出现在11月17日的央视《新闻联播》相关专题报道中。
吴协恩透露,五年前,华西村就开始实施“走出去”战略。目前,华西村已在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和莫桑比克成立分公司,还跟日本企业合作生产高端大米。在未来产业规划中,目前大热的生态农业、农业电商、机器人等领域,华西集团也早有布局。
“国家提出‘一带一路’(战略)之后,我心里舒畅得不得了,这些我们早就在布局。”吴协恩说,“国家在实施一个政策之前,一定会提前释放出导向性的信号,能不能捕捉到这些信息,关键还是要看嗅觉够不够灵敏。”
为了保持“嗅觉”,吴协恩继承了父亲吴仁宝每天看《新闻联播》的习惯。1992年,吴仁宝也正是听到邓小平南方谈话消息后囤积生产材料,从而积累起工业化发展的第一桶金。2001年中国加入WTO前夜,华西开始“并村”,为新一轮发展打下地基。
但比起父辈,华西村新一代掌门人更具国际视野。2007年,吴协恩专程到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去学习。华西村为转型还专门引入了“外脑”,“2015年请了一家知名的咨询公司,对华西集团整体现状进行梳理,给我们提出建议下一步怎么走”。
华西村的目标是,争取在3—5年的时间内,使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利润贡献率变为“三七开”。
(殷欣奎荐自2016年2月5日《新周报》)
吴仁宝的接班人
首先要学会赚钱
事实上,华西村的转型,在吴仁宝确定接班人时已经开始。
接班吴仁宝的是其小儿子吴协恩,因为他“最能赚钱”。早在2003年,吴仁宝退休后,吴协恩就已经接过了华西村党委书记、华西集团董事长的担子。
“最能赚钱”的吴协恩提出了转型思路,金融、物流储运、海运海工是其布局的战略方向。
“转型,一定要早、一定要稳。一定要在企业形势好的时候主动转,而且精力越足越要转,不能等到形势不行了、精力不够了被迫转。”吴协恩当时说。
华西村转型最成功的一个方面便是及早抽身,没有陷入钢铁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的泥沼。
华西人对钢铁厂、化纤厂、热电厂等传统制造业有着特殊的情感。正是依靠发展乡镇企业集体经济,华西村搭上中国工业化的时代快车,成为闻名全国的“天下第一村”。改革开放之后的20年里,钢铁、化纤并列为华西村两大经济支柱。尤其是钢铁,巅峰时期产值占到整个华西集团的三分之二,利润则接近一半。
吴协恩接任华西村党委书记、华西集团董事长之后,就不再对重资产行业(钢铁和化纤)扩大投资规模了,只进行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华西村曾计划在2015年末,让工厂在村内基本消失。但老百姓希望不要关,厂里二、三线的工人基本上都是“大华西人”(指2001年以后并入华西村的周边13个行政村),保留钢铁厂的主要考虑是“稳定就业”。目前,钢铁的产值已减至高峰时的三分之一。
大举收缩的钢铁业务板块成为新业务的“黄埔军校”,一批华西中高管理层均由此分流而出。
做金融,搞海运,恰逢其时
在所有的新兴产业中,华西村率先布局的金融业,近两年表现抢眼。
华西股份的主营业务是化纤贸易和码头仓储,但同时也是江苏银行、华泰证券、东海证券、华西财务四家金融类公司的股东。财报显示,2015年上半年,来自上述四家参股子公司的现金分红贡献了其利润总额的55.33%。
在负责金融板块业务的华西村党委副书记、华西集团副总经理包丽君看来,华西村今天在金融业务上的收获,早在13年前就播下了种子。吴协恩2003年上任后,就强调要打好金融的基础,“书记说,金融这方面能拿的牌照尽量拿,不能拿的就参股”。
此后,华西村陆续参股了5家银行、2家证券公司。“能拿牌照”的典当公司、财务公司,华西村布局更多。
“2004年我投资银行股的时候,大家还没有这种意识。银行还来推销股权,有的单位还发银行股。当时我就来者不拒拼命拿。”吴协恩说,“我跟老书记说过,2005年以后大家反应过来了都会抢,趁着现在好拿赶快拿。后来你们都看到了,只要数钱就可以了。”为什么要“抢”金融资产,吴协恩的理由有三:第一它是净资产,容易变现;第二,金融是血脉,经济越发达金融越发展;第三,金融市场化改革是经济改革领域推进最快的,“只要有改革,就有红利,就要抓住红利释放过程中的机遇”。
与金融业一样,华西村在海运业务方面的切入也恰逢其时。海运海工是华西村排在金融服务之后的第二大支柱产业。华西村的远洋船舶海運,从钢铁业务延伸而来。
华西村最早于2007年开始考虑是否涉足海运行业,原因是海运成本很高,而当时以钢铁为主业的华西村需要大量进口铁矿石。当时铁矿石的到岸价约每吨200美元,其中运费就占到了一半以上。但由于当时船的造价很昂贵,一条载重量18万吨的新造船成本约1.5亿美元,华西村自己做海运的想法没有付诸实施。
但随后发生的2008年金融危机,使钢材价格大跌,船价也随之降至危机前三分之一至四分之一的水平。正好华西村也在谋求产业转型,华西村管理者决定战略性进入海运业。
2010年3月,华西村在香港注册成立了江苏轮船股份有限公司,后来又成立了华西远洋船舶管理有限公司,并在2010年和2011年定制了十艘新造船。随后两年,这些船陆续开始水上运营,主营远洋散货运输、港作拖轮等业务。2012年,华西村又组建了市场租船部,做租借船舶再拿货的外贸业务。目前,华西远洋船舶拥有远洋散货船13艘,远洋冷藏运输船两艘。2014年,在海运行业低潮中,华西远洋运输总量达到1500万吨左右。
看《新闻联播》
踩着国家的步点
2015年11月15日,二十国集团领导人举行第十次峰会,国家主席习近平宣讲中国的“一带一路”政策。到马来西亚投资甘马挽码头的江苏华西集团作为“走出去”的典型,出现在11月17日的央视《新闻联播》相关专题报道中。
吴协恩透露,五年前,华西村就开始实施“走出去”战略。目前,华西村已在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和莫桑比克成立分公司,还跟日本企业合作生产高端大米。在未来产业规划中,目前大热的生态农业、农业电商、机器人等领域,华西集团也早有布局。
“国家提出‘一带一路’(战略)之后,我心里舒畅得不得了,这些我们早就在布局。”吴协恩说,“国家在实施一个政策之前,一定会提前释放出导向性的信号,能不能捕捉到这些信息,关键还是要看嗅觉够不够灵敏。”
为了保持“嗅觉”,吴协恩继承了父亲吴仁宝每天看《新闻联播》的习惯。1992年,吴仁宝也正是听到邓小平南方谈话消息后囤积生产材料,从而积累起工业化发展的第一桶金。2001年中国加入WTO前夜,华西开始“并村”,为新一轮发展打下地基。
但比起父辈,华西村新一代掌门人更具国际视野。2007年,吴协恩专程到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去学习。华西村为转型还专门引入了“外脑”,“2015年请了一家知名的咨询公司,对华西集团整体现状进行梳理,给我们提出建议下一步怎么走”。
华西村的目标是,争取在3—5年的时间内,使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利润贡献率变为“三七开”。
(殷欣奎荐自2016年2月5日《新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