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班班通”具有强大的应用功能,为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发挥了积极作用。这一系统的应用,主要通过电子白板、短焦投影仪以及网络多媒体教学机等信息化设备,使多媒体互动教学更加优化。笔者在近几年的品德课程教学中,对“班班通”这一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了有效利用,结合其生动、灵活、直观等优势,在激趣中导入新课,在情境中学文明理,在内化中辨析导行,在归纳中延伸提升。笔者将在本文对应用“班班通”提升品德课堂的教学效益进行粗浅探讨。
一、“班班通”应用于品德课程的意义
1. 使课本内容妙趣横生。
在许多学生的意识里,品德课程与学习成绩没有直接的关联性,学习过程枯燥乏味,因此课堂学习兴趣不高,无法对文中内容进行深入的理解与感悟。这一现状也成为许多品德教师教学的难点,直接影响课程的教学效率。而“班班通”结合多媒体网络教学的形式,能快速活跃品德课堂氛围,通过将课本内容制作成为漫画、幻灯片或者视频形式,将课本内容展现得淋漓尽致;学生好奇心也得到激发,能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体会到品德课程的趣味性,一举两得。
2. 引导学生快速融入情境。
在品德课程中,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方式,通过“班班通”的运用,将一些影像资料与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开展课堂教学,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如在进行《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一课教学时,可以寻找央视3·15“打假”晚会上曝光的影视资料,向学生清晰呈现出一些不符合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内容。如此一来,能吸引学生快速融入课堂教学情境,通过适当的点拨、知识传授,就可以帮助学生对抽象的知识点进行理解与吸收。
二、运用“班班通”提升品德课堂教学效益策略
1. 多维衔接,激趣引情。
品德课程与其他课程最显著的区别在于品德课程的知识相对抽象,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存在一定难度,如果仅凭教师一张嘴加一支粉笔的教学模式,学生无法对知识点进行生动理解,更加无法爱上品德课程。因此,提升品德课程教学效率的首要任务应当是打破学科局限性,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兴趣。笔者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历史的丰碑》这节课时,就采用多维衔接,激趣引情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课程一开始,笔者陆续开展了一系列课程内容展示活动:首先选择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相关视频进行播放,其次展现碑文图片指导学生阅读。在此过程中,进行提问:为什么要在天安门修建人民英雄纪念碑?让学生在观看视频、图片的基础上,一步一步探寻答案。
在上述课堂教学模式中,“班班通”技术的应用通过视频、图片等具体影像进行表现,这一教学情境的创设明显强化了学生对这一课知识点以及情感的认知,使品德教学达到了“课伊始,趣亦生”的教学境界。在品德课程新课导入环节,“班班通”的应用起到了刺激学生基于疑惑不断探究持续思考的作用,激发了学生主体作用,也为后续的新课教学做了良好的铺垫。
2. 立体衔接,直观理情。
心理学家通过大量的实验得出以下数据:人类信息获取的来源中,视觉与听觉两者合计达到94%,其中有83%来自视觉,听觉信息为11%。这一数据表明,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感官刺激获得的信息量远远大于在课堂教学中单一听讲所获得的信息量。可见,在品德课程中合理运用“班班通”对学生感官进行刺激,将为学生提供多感官获取知识的途径,强化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这样能够增强学生的直观感情,突破教学重点。在教学《历史的丰碑》中,由于年代离学生相对久远,要小学生了解江姐、杨靖宇、方志敏、狼牙山五壮士、董存瑞等英雄人物的事迹,特别是体会他们的情感精神是本节课难点。笔者是这样设计的:先指名讲江姐、杨靖宇等革命英雄的故事(展示他们的人像及相关事迹的图片);再让学生配音朗读方志敏的《可爱的中国》(课件中出示),看看他是怎样表达对祖国的爱的;接下来播放与本课时有紧密联系的《狼牙山五壮士》片段,对其中的跳崖镜头进行重点表现,《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片段播放也可以有效辅助开展教学。在强大的视听冲击中,英雄们对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的信念和忠于祖国、忠于党、忠于人民,英勇无畏、舍己为人的精神,就能擦燃学生的思想火花,引发学生强烈的心理共鸣。
3. 意境衔接,内化悟情。
小学生正处在个性活泼,对事物有积极的探究兴趣的年龄阶段,同时思维具有形象性特征。基于小学生这一特点,在品德课程中运用“班班通”,可以有效利用视频、图片等对学生的思维进行转化,使其抽象的道德概念逐渐向具体的道德意境进行转化。“班班通”合理的应用可以发挥磁石的效果,吸引学生融入课堂,在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意境之中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对品德课程的每一个角色进行全身心的投入,融入真情实感,内化悟情,实现良好品德的培养,性情的陶冶。在《历史的丰碑》的情感导行这一教学环节中,笔者充分使用“班班通”来创设意境衔接:先引导学生学习表达对烈士的崇敬之情“我要对你说——和烈士的对话”;在教学活动开展后,设计一次“网上祭英烈”的活动,指导学生登录网页查看活动寄语,并通过图片对烈士纪念日等内容进行展示。通过多种途径对革命先烈进行悼念,能帮助学生体验情感,内化情感,得到升华。
4. 时空衔接,拓展升情。
在信息量储备上,“班班通”的效率是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省时省力的优势也是传统教学手段所欠缺的。在品德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班班通”将优化教学信息的处理速度,对于强化时空衔接,提升教学密度与速度具有鲜明的优势。例如,在教学《历史的丰碑》一课的最后环节时,可运用“班班通”进行时空衔接,拓展知识内容,升华情感。笔者向学生介绍如今中国已由原先的一穷二白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作为世界上邻国最多的国家,我国在领土、领海等权益上经常出现各种矛盾,这些复杂的地缘矛盾对我国的安全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威胁,最为显著的安全影响因素为恐怖主义、民族分裂势力、霸权主义以及强权政治等。在引导学生分析我国安全态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树立居安思危的国防意识,使其认识到国家主权神圣不可侵犯,树立积极的爱国之情。
方寸之间风采扬。综上所述,在现代品德课堂教学中,教育工作者应当不断探索现代信息技术,积极应用“班班通”,对于促进学生发展以及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作出重要贡献。
(作者單位:福建省漳平市桂林中心学校 责任编辑:庄严 黄晓夏)
一、“班班通”应用于品德课程的意义
1. 使课本内容妙趣横生。
在许多学生的意识里,品德课程与学习成绩没有直接的关联性,学习过程枯燥乏味,因此课堂学习兴趣不高,无法对文中内容进行深入的理解与感悟。这一现状也成为许多品德教师教学的难点,直接影响课程的教学效率。而“班班通”结合多媒体网络教学的形式,能快速活跃品德课堂氛围,通过将课本内容制作成为漫画、幻灯片或者视频形式,将课本内容展现得淋漓尽致;学生好奇心也得到激发,能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体会到品德课程的趣味性,一举两得。
2. 引导学生快速融入情境。
在品德课程中,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方式,通过“班班通”的运用,将一些影像资料与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开展课堂教学,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如在进行《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一课教学时,可以寻找央视3·15“打假”晚会上曝光的影视资料,向学生清晰呈现出一些不符合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内容。如此一来,能吸引学生快速融入课堂教学情境,通过适当的点拨、知识传授,就可以帮助学生对抽象的知识点进行理解与吸收。
二、运用“班班通”提升品德课堂教学效益策略
1. 多维衔接,激趣引情。
品德课程与其他课程最显著的区别在于品德课程的知识相对抽象,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存在一定难度,如果仅凭教师一张嘴加一支粉笔的教学模式,学生无法对知识点进行生动理解,更加无法爱上品德课程。因此,提升品德课程教学效率的首要任务应当是打破学科局限性,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兴趣。笔者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历史的丰碑》这节课时,就采用多维衔接,激趣引情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课程一开始,笔者陆续开展了一系列课程内容展示活动:首先选择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相关视频进行播放,其次展现碑文图片指导学生阅读。在此过程中,进行提问:为什么要在天安门修建人民英雄纪念碑?让学生在观看视频、图片的基础上,一步一步探寻答案。
在上述课堂教学模式中,“班班通”技术的应用通过视频、图片等具体影像进行表现,这一教学情境的创设明显强化了学生对这一课知识点以及情感的认知,使品德教学达到了“课伊始,趣亦生”的教学境界。在品德课程新课导入环节,“班班通”的应用起到了刺激学生基于疑惑不断探究持续思考的作用,激发了学生主体作用,也为后续的新课教学做了良好的铺垫。
2. 立体衔接,直观理情。
心理学家通过大量的实验得出以下数据:人类信息获取的来源中,视觉与听觉两者合计达到94%,其中有83%来自视觉,听觉信息为11%。这一数据表明,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感官刺激获得的信息量远远大于在课堂教学中单一听讲所获得的信息量。可见,在品德课程中合理运用“班班通”对学生感官进行刺激,将为学生提供多感官获取知识的途径,强化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这样能够增强学生的直观感情,突破教学重点。在教学《历史的丰碑》中,由于年代离学生相对久远,要小学生了解江姐、杨靖宇、方志敏、狼牙山五壮士、董存瑞等英雄人物的事迹,特别是体会他们的情感精神是本节课难点。笔者是这样设计的:先指名讲江姐、杨靖宇等革命英雄的故事(展示他们的人像及相关事迹的图片);再让学生配音朗读方志敏的《可爱的中国》(课件中出示),看看他是怎样表达对祖国的爱的;接下来播放与本课时有紧密联系的《狼牙山五壮士》片段,对其中的跳崖镜头进行重点表现,《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片段播放也可以有效辅助开展教学。在强大的视听冲击中,英雄们对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的信念和忠于祖国、忠于党、忠于人民,英勇无畏、舍己为人的精神,就能擦燃学生的思想火花,引发学生强烈的心理共鸣。
3. 意境衔接,内化悟情。
小学生正处在个性活泼,对事物有积极的探究兴趣的年龄阶段,同时思维具有形象性特征。基于小学生这一特点,在品德课程中运用“班班通”,可以有效利用视频、图片等对学生的思维进行转化,使其抽象的道德概念逐渐向具体的道德意境进行转化。“班班通”合理的应用可以发挥磁石的效果,吸引学生融入课堂,在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意境之中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对品德课程的每一个角色进行全身心的投入,融入真情实感,内化悟情,实现良好品德的培养,性情的陶冶。在《历史的丰碑》的情感导行这一教学环节中,笔者充分使用“班班通”来创设意境衔接:先引导学生学习表达对烈士的崇敬之情“我要对你说——和烈士的对话”;在教学活动开展后,设计一次“网上祭英烈”的活动,指导学生登录网页查看活动寄语,并通过图片对烈士纪念日等内容进行展示。通过多种途径对革命先烈进行悼念,能帮助学生体验情感,内化情感,得到升华。
4. 时空衔接,拓展升情。
在信息量储备上,“班班通”的效率是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省时省力的优势也是传统教学手段所欠缺的。在品德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班班通”将优化教学信息的处理速度,对于强化时空衔接,提升教学密度与速度具有鲜明的优势。例如,在教学《历史的丰碑》一课的最后环节时,可运用“班班通”进行时空衔接,拓展知识内容,升华情感。笔者向学生介绍如今中国已由原先的一穷二白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作为世界上邻国最多的国家,我国在领土、领海等权益上经常出现各种矛盾,这些复杂的地缘矛盾对我国的安全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威胁,最为显著的安全影响因素为恐怖主义、民族分裂势力、霸权主义以及强权政治等。在引导学生分析我国安全态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树立居安思危的国防意识,使其认识到国家主权神圣不可侵犯,树立积极的爱国之情。
方寸之间风采扬。综上所述,在现代品德课堂教学中,教育工作者应当不断探索现代信息技术,积极应用“班班通”,对于促进学生发展以及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作出重要贡献。
(作者單位:福建省漳平市桂林中心学校 责任编辑:庄严 黄晓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