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衔接,方寸之间风采扬

来源 :新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yinglonggy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班班通”具有强大的应用功能,为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发挥了积极作用。这一系统的应用,主要通过电子白板、短焦投影仪以及网络多媒体教学机等信息化设备,使多媒体互动教学更加优化。笔者在近几年的品德课程教学中,对“班班通”这一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了有效利用,结合其生动、灵活、直观等优势,在激趣中导入新课,在情境中学文明理,在内化中辨析导行,在归纳中延伸提升。笔者将在本文对应用“班班通”提升品德课堂的教学效益进行粗浅探讨。
  一、“班班通”应用于品德课程的意义
  1. 使课本内容妙趣横生。
  在许多学生的意识里,品德课程与学习成绩没有直接的关联性,学习过程枯燥乏味,因此课堂学习兴趣不高,无法对文中内容进行深入的理解与感悟。这一现状也成为许多品德教师教学的难点,直接影响课程的教学效率。而“班班通”结合多媒体网络教学的形式,能快速活跃品德课堂氛围,通过将课本内容制作成为漫画、幻灯片或者视频形式,将课本内容展现得淋漓尽致;学生好奇心也得到激发,能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体会到品德课程的趣味性,一举两得。
  2. 引导学生快速融入情境。
  在品德课程中,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方式,通过“班班通”的运用,将一些影像资料与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开展课堂教学,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如在进行《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一课教学时,可以寻找央视3·15“打假”晚会上曝光的影视资料,向学生清晰呈现出一些不符合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内容。如此一来,能吸引学生快速融入课堂教学情境,通过适当的点拨、知识传授,就可以帮助学生对抽象的知识点进行理解与吸收。
  二、运用“班班通”提升品德课堂教学效益策略
  1. 多维衔接,激趣引情。
  品德课程与其他课程最显著的区别在于品德课程的知识相对抽象,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存在一定难度,如果仅凭教师一张嘴加一支粉笔的教学模式,学生无法对知识点进行生动理解,更加无法爱上品德课程。因此,提升品德课程教学效率的首要任务应当是打破学科局限性,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兴趣。笔者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历史的丰碑》这节课时,就采用多维衔接,激趣引情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课程一开始,笔者陆续开展了一系列课程内容展示活动:首先选择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相关视频进行播放,其次展现碑文图片指导学生阅读。在此过程中,进行提问:为什么要在天安门修建人民英雄纪念碑?让学生在观看视频、图片的基础上,一步一步探寻答案。
  在上述课堂教学模式中,“班班通”技术的应用通过视频、图片等具体影像进行表现,这一教学情境的创设明显强化了学生对这一课知识点以及情感的认知,使品德教学达到了“课伊始,趣亦生”的教学境界。在品德课程新课导入环节,“班班通”的应用起到了刺激学生基于疑惑不断探究持续思考的作用,激发了学生主体作用,也为后续的新课教学做了良好的铺垫。
  2. 立体衔接,直观理情。
  心理学家通过大量的实验得出以下数据:人类信息获取的来源中,视觉与听觉两者合计达到94%,其中有83%来自视觉,听觉信息为11%。这一数据表明,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感官刺激获得的信息量远远大于在课堂教学中单一听讲所获得的信息量。可见,在品德课程中合理运用“班班通”对学生感官进行刺激,将为学生提供多感官获取知识的途径,强化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这样能够增强学生的直观感情,突破教学重点。在教学《历史的丰碑》中,由于年代离学生相对久远,要小学生了解江姐、杨靖宇、方志敏、狼牙山五壮士、董存瑞等英雄人物的事迹,特别是体会他们的情感精神是本节课难点。笔者是这样设计的:先指名讲江姐、杨靖宇等革命英雄的故事(展示他们的人像及相关事迹的图片);再让学生配音朗读方志敏的《可爱的中国》(课件中出示),看看他是怎样表达对祖国的爱的;接下来播放与本课时有紧密联系的《狼牙山五壮士》片段,对其中的跳崖镜头进行重点表现,《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片段播放也可以有效辅助开展教学。在强大的视听冲击中,英雄们对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的信念和忠于祖国、忠于党、忠于人民,英勇无畏、舍己为人的精神,就能擦燃学生的思想火花,引发学生强烈的心理共鸣。
  3. 意境衔接,内化悟情。
  小学生正处在个性活泼,对事物有积极的探究兴趣的年龄阶段,同时思维具有形象性特征。基于小学生这一特点,在品德课程中运用“班班通”,可以有效利用视频、图片等对学生的思维进行转化,使其抽象的道德概念逐渐向具体的道德意境进行转化。“班班通”合理的应用可以发挥磁石的效果,吸引学生融入课堂,在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意境之中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对品德课程的每一个角色进行全身心的投入,融入真情实感,内化悟情,实现良好品德的培养,性情的陶冶。在《历史的丰碑》的情感导行这一教学环节中,笔者充分使用“班班通”来创设意境衔接:先引导学生学习表达对烈士的崇敬之情“我要对你说——和烈士的对话”;在教学活动开展后,设计一次“网上祭英烈”的活动,指导学生登录网页查看活动寄语,并通过图片对烈士纪念日等内容进行展示。通过多种途径对革命先烈进行悼念,能帮助学生体验情感,内化情感,得到升华。
  4. 时空衔接,拓展升情。
  在信息量储备上,“班班通”的效率是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省时省力的优势也是传统教学手段所欠缺的。在品德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班班通”将优化教学信息的处理速度,对于强化时空衔接,提升教学密度与速度具有鲜明的优势。例如,在教学《历史的丰碑》一课的最后环节时,可运用“班班通”进行时空衔接,拓展知识内容,升华情感。笔者向学生介绍如今中国已由原先的一穷二白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作为世界上邻国最多的国家,我国在领土、领海等权益上经常出现各种矛盾,这些复杂的地缘矛盾对我国的安全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威胁,最为显著的安全影响因素为恐怖主义、民族分裂势力、霸权主义以及强权政治等。在引导学生分析我国安全态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树立居安思危的国防意识,使其认识到国家主权神圣不可侵犯,树立积极的爱国之情。
  方寸之间风采扬。综上所述,在现代品德课堂教学中,教育工作者应当不断探索现代信息技术,积极应用“班班通”,对于促进学生发展以及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作出重要贡献。
  (作者單位:福建省漳平市桂林中心学校 责任编辑:庄严 黄晓夏)
其他文献
长期以来,许多语文教师往往规避讲文体,认为小学阶段不适合讲文体,这就造成了师生文体意识淡薄,对语文核心教学价值有所忽视,影响了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其实文体是一种鲜活的存在,并不是枯燥的文字概念。崔巒老师曾强调,“要使所上的课很明确是那个年级的,符合那一类课型的,符合那一种文体特点”。应该如何关注文体特征,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呢?本文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触摸春天》为例,做一些探讨。  一、紧扣
期刊
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然而,现实中,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状况令人担忧。笔者以为,抓住口语交际中的“欲”,是破难之招。所谓的“欲”,就是口语交际的欲望,这是口语交际的心理机制,也是口语交际的必要条件。交际中的口语,是在交际中口语的个体行为,是个人的意愿所致。当有了这种口语交际欲望,交际才能顺利进行,否则将闭口缄默,交际阻塞。我们的培养目标,就是要让学生有强烈的话
期刊
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分享与交流”的能力和意识具有不同的表现特征。心理学研究表明:低年级学生在数学课堂中进行交流与分享的意愿强,但表达能力较弱。该如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适宜的交流与分享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与分享?笔者借二年级上册“图形与几何”领域的教学实例,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关照学生的年龄特征,提高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课例1】“角的初步认识”(第38~39页例1)。教师已经提供大
期刊
【编者按】学生只有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才能生成属于自身的新认知、新体验与新收获,而且要经历充分的分享与交流才能展现出它们最大的作用。如何在课程教学中确保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让学生乐于交流分享,相应教学环节不浮于形式?本期话题围绕经历知识形成,敢于分享交流,打造新型数学课堂展开探讨。  学生只有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才能确保生成属于他们自身的新认知、新体验与新收获,而这些是学生能够,也乐
期刊
学习计算不只是为了能正确地算出结果,更重要的是在计算活动中培养学生丰富的思维能力。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应让学生最大程度地发挥主动探究的效用,教师应大胆引导学生进行有效交流与分享,给予他们更多的动力去主动探究,习得知识本质。笔者以“三位数乘两位数”为例,谈一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组织有效交流。  一、搭建平台,唤醒经验,夯实基础  教师除了要解读教材,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还
期刊
【编者按】《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注意各学习领域内容横向与纵向的联系与整合”“教学活动在内容上既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也指出,“要突破按学科体系构建的传统模式,统整各相关学科的知识内容”。因此,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提高品德课堂的教学效果,从而提升品德课的育人功能是值得教师们探讨的一个问题。  新课改以来,品德与生活
期刊
品德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活动的体悟学习,对于知识内容本身的掌握,学生不难做到,但是,将知识化为能力,达到知行合一的目标却不容易,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更不容易做到。基于这种现状,笔者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将中国传统文化《弟子规》中浅显易懂的内容与品德教学进行微整合,让其相辅相成,以求让学生学以致用,达到知行合一的目标。  一、融知,厚实品德课堂的底蕴  品德教材的内容层层推进,螺旋上升,将我国的传
期刊
关于地域文化的重要性,许多先贤达人都曾有过论述。地域文化对当地社会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同时也对人的成长起着重要的教育熏陶作用。我们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要善于利用优良传统、风俗习惯、历史人物等深入人心的地域文化资源,来开发课程资源。如何依托地域文化,走个性化的课程开发之路,本文笔者将以切身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为例进行探讨。  一、依托乡村特色,挖掘课程资源  一个地方的乡村自然资源具有地域性、独特
期刊
中国古典诗歌最常用的艺术手法就是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现行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共选择了60多首古诗词,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写景抒情的。写景类古诗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怎样才能使学生在这一类古诗词的学习中感受到画面美以及情感美呢? 下面,笔者就以六年级上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为例,谈谈教学写景类古诗词的一些做法与体会。  一、立体品析,全面赏景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辛弃疾罢官
期刊
综合与实践应用主要是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综合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经验,通过自主动手操作探究、小组合作交流,共同完成有一定难度的综合性问题,提高学生探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数学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体会数学知识间的联系,感悟数学思想与方法,培养创新精神。  一、在体验中感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年级,是小学阶段的一个转折点,位置、方向等方位概念对他们来说还是特别抽象的。因此,学生平时便应该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