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一刀

来源 :小小说月刊·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wddKT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Q城的申君近年来染上了一种喜好,收藏石头。申君说这是他的关门爱好了。所谓关门,那当是最后一个了。申君花心,一生有过许多的喜好,下象棋,打弹弓,投飞镖,练书法,摄影,写作,钓鱼,每一样都只坚持一阵子,都是半拉子状态,这不,近年来又喜欢上了奇石。据申君自己说,他喜欢收藏石头,但从未想过要凭石头去发财。虽然读到过那些动辙上千万甚至上亿的石头传说,比如那个比鸡蛋大不了多少的“小鸡出壳”价值1.2亿,再比如那尊皱面老媪,开价就是2亿。
  申君知道,那是缘分,是可遇不可求的事,要没缘分,你就是踏破铁鞋也没法找到,上帝没给你安排,就是遇上了也不会发现。这点,申君是有体会的。比如申君手上的那块猴王石,在别人手上留了好久,最后当作弃石给扔了。可当申君一拾起来,如获至宝,石面上一个活脱脱的美猴王,这不是上天给他申君的馈赠吗?
  扯远了,还是回到划一刀上来吧。
  那天申君没事去逛公园,哦,是市里的中山公园。这个公园有很长的历史,大概始建于孙中山先生就任临时大总统之后,怎么算也够上一百年了。最近市里重新构建,将原有的公园面积扩大了一倍,将原来的设施更了新,将原来的道路也拓宽和重铺,而且都嵌上了鹅卵石,让人走过既美观又感到舒服。
  这天,申君沿着那条甬道从西向东走过,走到一半,申君的眼睛被脚下一块石头牵住了。那块石头有拳头那么大,表面挺光滑,在光滑的石面上,申君分明读出了一个字,一个行草的沈字。申君停了下来,慢慢地欣赏,越看越觉得像。这在别人未必能看出来,而申君近来迷上了书法,对楷、隶、行、草、篆几种字体都颇有研究,而更重要的是,申君本来就姓沈,这姓氏给了他应有的敏感,因此,他能读出其他人不经点破未必能读出的字。
  读出沈字的申君心里一阵狂喜,这不是上天给予的馈赠吗?
  申君用手去抠,指甲在坚硬的水泥上留下了白印。而且,那石头是嵌在水泥里的,只露出表面,石面跟水泥路面基本持平,你的指甲怎可奈何?
  那天申君就在想,怎么样才可以将它取出来?
  当然,去五金店买来铁锤和钢凿,用不上半个小时,就可以将它凿出来。但,可行吗?毕竟那是公共场所公共财物,你要一个人据为己有,那不是犯罪吗?恐怕你的凿子刚响,警察就会请你去做客了。
  申君也想了诸多的理由,作为铺路石,用其他一般石块也就够了,用一块特殊的文字石,那不是暴殄天物吗?
  申君甚至想到,去找市政局,或找园林局,申请将它挖出来,另用一块石头来代替,所需费用,个人可以负担。
  可这样一来,不是小题大做了吗?市政局和园林局会答应吗?再说若是真有价值,那石头挖出来之后,还能到我手上吗?
  由是,申君想着那块石头,真是寝食难安,那是走路时想,做工时想,吃饱时想,睡觉时也想。
  怎么办?怎么办?
  哈,申君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划一刀!
  申君去五金店买了把小刀,每天逛公园时,路过石头的时候,就弯下腰来,悄悄地划一刀。
  申君知道,这事急不得,要用滴水穿石的方法,慢慢地将它割离。事实上,面对坚硬的水泥,划一刀还真是没看出有什么变化。
  可十天呢,一个月呢,一年呢?
  太阳天天从东边升起,申君也天天拂晓就逛公园。申君的滴水穿石法在坚持,在生效,每天就一刀,不可贪多,贪多了会被发现。这一年,他划过了365刀,那石的周边出现了一道小沟。
  又是一年过去,申君分明感觉到那石头像是可以晃动了。
  申君在想,再坚持一段时间,它就可以脱窠而出了。
  可是,这天早上他再来时,那石头不见了。
  是谁捷足先登了呢?申君感到十分郁闷,自己花了两年多的心机,划了近千刀,眼看就要到手了,是哪个缺德鬼这么缺德?
  不过想想也是,也许是别人也看上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也许是别人偶然遇上了,捡了个现成。或许也是老天的安排?
  申君一路闷着,怎么也想不通,越想越觉得那个沈字清晰,越想越感到惋惜。
  申君走出了公园,正在去往市场的路上,申君看见一个老头,手里正拿着一块石头,翻过来调过去地看。
  申君一眼就发现,正是他花了几年心血每天划上一刀的那块石头。可现在在人家的手上,怎么办?总不能跟人家说,这石头是我发现的,而且是我一刀一刀将它剥离的吧?
  申君走近了老人,老大哥,看什么呀?
  老人翻起一双混浊的眼看了看他,说,一块石头。
  看到了什么?
  啥也没有,乱七八糟的。
  既然没什么,那就让给我吧。申君掏出了一张百元币,交给老人,问,老大爷,可以吗?
  老人高兴地将石头给了他,眼里还带着一股嘲笑,今天遇上瘋子了。
  申君得了石头,十分高兴,亲吻了一下,啊,我的大沈!
其他文献
李向阳疾行在山路上。山路陡且窄,爬到山腰,已是满头大汗。往前穿过一片树林,便到了山的北侧。李向阳每每就在这里歇脚,俯瞰卧于山坳的幸福村。流云青山,石墙黛瓦,一条小河曲曲弯弯,穿村而过,一幅自然天成的静美山水画。  李向阳的单位在北大街“老司法局”,位于城里的草桥埠。司法局的前身是一家专为劳苦大众打官司的事务所,创办于民国初年。解放后,人民政府成立,老司法人念旧,仍在此地办公。  李向阳这天起个大早
期刊
兵荒马乱的年代,银娘在人来人往的庸城开着一家烧酒坊。  银娘简易的小铺一年四季飘着酒香。有人说,银娘脸上那对酒窝比烧酒还好,不笑也能醉死人。从没见银娘笑过,只开口说话时,脸上酒窝一闪一闪,像星星。银娘不笑是因为男人走了,走了好几年没回来。银娘头上一直插着男人留给她的那支银簪。  很多人买酒都是想借机找银娘讲几句话,西街的顺六也是一样,并且常对人说,我这辈子就喝银娘卖的烧酒。顺六喜欢银娘很久了,庸城
期刊
泥鳅接替父亲在医院后勤上了班。院长家的七大姑八大姨,雨后春笋般挤满了后勤部。从乡下来的泥鳅,像一块旧抹布,被甩来甩去,甩到太平间当了门神。  一起从乡下来的媳妇儿,看泥鳅的眼神,像是看太平间的死人。泥鳅回家洗一百遍手,也被媳妇儿翻着白眼撵到沙发上睡觉。医院里的同事看到泥鳅,离老远就转了弯,朋友聚会吃饭也故意闪了泥鳅,怕身上沾了晦气。  日子不咸不淡地过着,泥鳅在太平间看着一排死人自言自语,我是你们
期刊
郝仁原是一家企业的技术台柱子。他带出的徒弟表现得都很优秀。  企业改制了。郝仁不但没有感到失落,相反还有自豪感。因为改制后的企业老总是他的徒弟顾泽。此时郝仁正赶上退休。  一日,顾泽带着聘书来到郝仁家。郝仁得知顾泽的来意后,执意拒绝,说,年纪大了也干不动活儿了。  郝仁的老伴在一旁插嘴说,真的不能去,他那脾气,说话尽得罪人。  郝师傅您尽管放心,请您回厂里做技术顾问,您看哪不顺眼的尽管说,顾泽拍着
期刊
赵襄子乘着马车,带着一群随从,浩浩荡荡地出了城门。在阳光的照射下,他的脸上发出红扑扑的油光。他的身体随着马车的颠簸,左右地摇晃着。  城外不远,矗立着层层叠叠的山岭。山下河道弯曲,河上一座木桥,被垂柳挡住了半边。  开路的随从过了桥,车夫鞭子一甩,催马过桥。谁料,马却“咯噔”一下停住了。马头乱摇乱晃,马蹄也往后倒退,马屁股碰到了后面的车头。  赵襄子疑虑重重。自从杀了智伯,把智伯的人头做成了饮具之
期刊
憨福父母因病去世,欠了一屁股债。任凭媒婆说破嘴,相了好多次亲,因家贫如洗,无奈亲事一一黄了。  那一年,憨福去氾水种瓜,钱没赚到,却抱着一个婴儿回家,邻居去看热闹。憨福把喜糖往大伙手里塞,笑着说,俺也有孩子了。  孩子是女孩,憨福给女儿取名喜儿。憨福乐呵呵地当爹又当妈,喂奶粉,洗尿布,渐渐地,这些带孩子的活儿他做得利利索索。  村里人家婴儿的尿布,大多是把旧衣撕成一块一块,开水烫烫,晒干可用。憨福
期刊
他和她,是一辈子的冤家,到死都是。  五十年前。  他和人在外地做生意赔了本,来要债的是山西人老陈。还不上钱,老陈便吃住在他的家里,一住就是十多天,山西人要债——腚后跟。村子不大,只有五六百口人,无风三尺浪,有风三丈三。他平常在村里也是走里走面、要头要脸的人,如今被账主子堵着门,左邻右舍指着脊梁骨说他赖账不还。她怕他难堪,更怕他父母担忧,就把老陈叫到她自己家里。  “老陈,你们俩在外边干的是什么买
期刊
小城有一家裁缝铺,叫贵贵裁缝铺,铺面很小,生意却好。  不知道是裁缝叫贵贵,还是做衣服价钱贵叫贵贵,小裁缝也就20来岁,长着一张娃娃脸,态度极其好。  来贵贵裁缝店做衣服的,可不是一般人。  主顾都是有来头的,男人要么是当地士绅,要么是达官显贵;女人要么是官宦夫人,要么是财主太太。  反正,穷人不来此店,他们在这做不起衣服,衣料太贵,手工太贵。  吴会长是店里的老主顾。吴会长的4个太太更是店里的老
期刊
5点时分,父亲急慌慌地往楼上跑,去给自家的房子贴春联。  那时候父亲刚从老家赶回来。父亲是入赘来到这边的,他的老家在南边的大山里。父亲的爹娘都走了,今天是年除夕,父亲要赶回去给父母上坟。赶回来,父亲就紧着给楼上的房子贴春联,贴上春联就过年了。  父亲一直跟岳父母住在一起,房子是三间低矮的土坯房,有几十年历史了。父亲入赘过来,房子就是这样子的,这多半的原因要怪老岳父。老岳父固执,因了多种原因拒不服从
期刊
翠莲住在长江边的白马渡,建国自小跟着爹娘在渡口打鱼。他们年纪相仿,一来二去,彼此相识。  翠莲得空,常蒸几个雪白雪白的馒头,送给建国。建国也会送她一点儿鱼干虾干,要不就是从口袋里掏出几块黄澄澄的老虎糖,作为回馈。  “给你吃。”  “真甜。”  “你喜欢吃,货郎来了我再给你买。”  廉价的老虎糖,是翠莲年少时收到的最好礼物。  十八岁那年,建国找翠莲网鱼,喊了几声,无人回应,便掀开她卧室的帘子瞧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