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中国的翻译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文学翻译标准,如严复的“信达雅”,傅雷的“神似”,钱钟书的“化境”,郑海凌的“和谐”标准,他们各有其优点和不足之处。本文通过对二十二届的韩素英青年翻译大赛的参赛译文评析和参考译文进行分析得出其所遵循的标准——“忠实通顺传神”的标准。
[关键词] 文学翻译标准 忠实 通顺 传神
一、中国文学翻译标准
(1) 信达雅
中国的文学翻译尽管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是不乏翻译家们对文学翻译标准的真知灼见。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严复的“信 达 雅”三字标准。1896年严复在他的《天演论。译例言》中阐述了这一标准的要旨,他提出“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信即译文意义不倍原文,为了能达,译者应“将全文神理,融会于心”至于雅严复主张“用汉以前字法句法”尽管翻译界对严复的这一标准尤其是他的“雅”有许多的争议,但是其对中国翻译的影响却是不可磨灭的。在严复的影响下许多的翻译家提出了自己的标准:鲁迅提出的“宁信而不顺”的标准。鲁迅曾写道“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个方面。一则力求其易解,一则保持原作的风格。”郑振铎提出了“不失愿意,译文流畅”, 林语堂的 :忠实标准,通顺标准和美的标准,刘重德 的“信 达 切”的翻译原则。这些理论在不同的侧面继承和诠释了信达雅,他们都强调信,及忠于原文意义,达即译文通顺,只是对于原文的风格提法不一样,他们都立足于从原文文本的语言和内容,包括内容,表达和风格方面。这些理论较全面而且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但是这一理论没有足够重视文学翻译的特点:具有审美性和形象性。茅盾认为“文学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表达出来,是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是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享受”(茅盾,1954)
(2)神韵说
文学翻译史一门艺术,具有艺术性,历久性,模糊性和多元性。许多的翻译家从文学翻译的艺术性出发,强调其神韵而提出而了自己的标准。傅雷的“神似”论,傅雷认为“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和临画一样,所求的不是形似而是神似”。 及钱钟书的“化境”之说,钱钟书在《林纾的翻译》中提出“文学翻译的最高境界,标准是化境。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不能因语言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保持原有的风格,那就是化境”,朱生豪的“神味,神韵”,郭沫若的“风韵译”,茅盾的“神韵”。这些标准突出文学翻译的特点即文学作品的神韵和意境,更多的考虑到译文的神采和美。但是这些标准作为评价译文的优劣时有太大的主观性,可操作性不强。
(3)“和谐”标准
郑海凌教授在认真考察了中国传统翻译思想的美学概念和当代翻译思想的审美境界,对比中西方翻译思想的异同和各自的特色并结合自己在翻译实践中的体会提出了:文学翻译的“和谐”标准:翻译的艺术性贵在“和谐“就实际效果而言,文学翻译应以“和谐”为审美标准。具体体现为五个方面的关系:1 译者与原文之间的和谐即译者理解原文;2 译者与译文之间的和谐即译者能把原文忠实的表达出来;3 译作与原文之间的和谐即译文忠实于原文;4 译作的内部和谐即译文通顺,文白一致,前后照应;5 译作与读者的和谐即译作要使读者感到亲切自然并得到美的享受。这一理论考虑到翻译活动的主要的几个要素:原文,译者,译文,读者,是比较科学和系统的,但是他并没有提出更具体的标准,如,忠实于原文到底是指忠实于原文的语言,形式还是风格呢?
二、韩素音青年翻译奖所体现的忠实标准。
翻译活动本身涉及几个要素:原文,译者,译文和读者,上述的标准都是以其中的一个或者几个要素作为基点来制定自己的标准,在我们的翻译实践中和译文评析过程中常用的标准是什么呢?“韩素音青年翻译奖”是国内最具权威性的全国性的翻译赛事,它也是目前中国翻译界组织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翻译赛事。本文将对第二十二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的英译汉的参赛译文的评析及参考译文进行分析,得出其遵循的标准。
(1)忠实标准
本次的译文评析主要从词义,语境和风格入手,从其评析的小标题:“词义的忠实,语境的忠实和风格的忠实”可以看出其遵循的标准是“忠实”。
首先,从词义的理解和选择来看要在内容上忠实于整个原文。如文中第五段的最后一句“I mentally told him to get lost”中的get lost 原来指“迷路”的意思,在这里指“走开”;第三段中”they would’t call it a trade” “trade”从字面上看我把稿子卖给杂志社这是个交易,但是这里面指前面别人说他为什么没有找工作,所以别人不认为这是个“工作”或者说像上班那样的“正事儿”;第一段中“but then he was Lincoln” 中的“then” 不能翻译成为“那时”而是指明原因的,只能翻译成“毕竟”;又如在第六段中 “Terry Teachout, unlike Spengler, does not dump paralyzing mountains of historical theory upon us” 中的 “dump”原来指的是“倾销”而在文中指的是“堆”,第一段的 “refractory” 根据上下文应该指的是“麻木,不感兴趣,排斥” 而不是有些参赛译文中的“难以拉拢”,“晦涩难懂”,“免疫”“sunk”本来指的是“下沉”而在文中指的是“完了”。上面的这些词和短语就词本身的意思来说都是可以的,但是在文中有些意思却被认为是误译,主要是其意思不符合整个文章的意思,也即是说词义的选择正确与否主要是看其是否符合原文的意思。
其次,忠实也表现在译文的风格于原文相符。本文由美国作家贝娄所写,“其文风自成一家,文中有议论,有叙述,有对话,议论有立有驳,叙述有繁有简,对话有雅有俗,文风时而幽默时而庄重”(《中国翻译》 2010, 84)。译文评析中列举了许多参赛译文中错误的句子,其原因是这些句子不符合原文的风格:如 “Shakespear”一词译成“莎翁的煌煌巨著”, “familiar”被译成“拜读”“浸淫”, “how right he is”被译为 “宛若箴言”是错误的是译文这些词太高雅不太适合原文风格,在这些地方作者都是以一种轻松的笔调在讲诉自己曾经看到过的,所以应该用词更平实些,参考译文将他们译成“莎士比亚” “熟悉” “他说得对极了”体现了原文朴实的风格;又如第二段的“When I was travelling in the Midwest by car, bus and train, I regularly visited small-town libraries…”被译成“当我频繁換乘各种交通工具,穿梭于广袤的中西部时,我特意拜访了一些小镇上的图书馆”这个译文用词比较高雅,如“频繁”“穿梭”“广袤”“拜访”,译文读起来通顺,但是他不符合原文的风格,损害了原文的意境:一个到在各个小镇图书馆悠闲地看书的人的形象。从以上可以看出在评定参赛译文优劣的时候不是看其词是否高雅,而是看其是否忠实于原文的风格。
(2)通顺
在正确理解原文的内容和风格之后,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把内容和风格用流畅的语言的表达出来,这里所讲的流畅主要是指表达是否符合目的语读者的语言习惯,即能否用地道的语言表达出来,由于中英文之间在表达方式上各具特色,能否在表达原文内容的同时体现目的语的特点也是评析的重要评判依据, 评委会所偶提供的参考译文可以看出其遵循了“通顺,地道”的标准。
英语的一个特点之一是被动句使用较频繁,而在汉语的中叙事多采用主动形式,文中有多处的被动句,但是被译成汉语是都改成了主动句,这样更符合汉语的语言习惯。如下面的例子:
例1 :From the first, too ,I had been warned that the novel was at the point of death, that like the walled city or the crossbow, it was a thing of the past.
译文: 一开始也有人告诉我,小说正濒临死亡,犹如城郭或者弓弩,已属昨日之物。
例 2:…they have been rendered moribund by new technical developments
译文:艺术形式已经因为新技术的发展而濒临死亡
这两个英语被动句在译成汉语的时候都改成了主动句,更加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而且译文通顺流利,译文中体现英汉语的另一个特点就是英语用的长句较多,但是在翻译成汉语的时候,拆成了多个句子,体现了汉语是“竹节”式的语言特点,例如:Add to this the importance of avoiding technological obsolescence and the attraction of feeling that technics will decide question for us more dependably than the thinking of an individual, no matter how distinctive he may be
译文:不妨还可以补充说,避免技术上的落伍很重要,而人们总觉得就解决问题而言,不管个人有多么出众,技术要比个人的思想更可靠,这种感觉也很有吸引力。
原文的一个句子在这里用六个句子表达出來,意思表达清楚而且很顺畅,在风格上也与原文一致,如“add to this” 被译成 “不妨还可以补充说”更符合原文朴实的风格。
(3)传神
文学翻译是一门艺术,除了要表达原作的思想以外,传达文学翻译的美是其与其他非文学翻译的重要区别,而翻译的美也需要通过语言来传达,如“Given encouragement, unknown writers, formerly without hope, materialize”被译为 “一旦得到鼓励,原先的无望之辈,就会显山露水”中的“显山露水”传达了文章的美的意境。
综上所述,尽管国内的翻译家从不同角度提出翻译标准,但是在我们的翻译实践中,我们所遵循的翻译标准还是“忠实通顺传神”忠实即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风格,通顺即用地道的语言流畅的表达原文的思想,传神体现了文学翻译的特点,其原因是这个标准在我们的翻译实践既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又体现了文学翻译的特点。
参考文献:
[1] 陈福康.1992,《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 刘重德,1998,《文学翻译十讲》。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3] 刘宓庆,2005a,《翻译美学导论》。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4] 姜治文,文军 翻译标准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6.
[5] 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增订版)【M】。北京:商务印书,2004.
[6] 《中国翻译》编辑部,中国翻译,北京。2010,6.
[7] 郑海凌,翻译标准新说:和谐说[J]。中国翻译,1999(4):3-7.
[关键词] 文学翻译标准 忠实 通顺 传神
一、中国文学翻译标准
(1) 信达雅
中国的文学翻译尽管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是不乏翻译家们对文学翻译标准的真知灼见。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严复的“信 达 雅”三字标准。1896年严复在他的《天演论。译例言》中阐述了这一标准的要旨,他提出“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信即译文意义不倍原文,为了能达,译者应“将全文神理,融会于心”至于雅严复主张“用汉以前字法句法”尽管翻译界对严复的这一标准尤其是他的“雅”有许多的争议,但是其对中国翻译的影响却是不可磨灭的。在严复的影响下许多的翻译家提出了自己的标准:鲁迅提出的“宁信而不顺”的标准。鲁迅曾写道“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个方面。一则力求其易解,一则保持原作的风格。”郑振铎提出了“不失愿意,译文流畅”, 林语堂的 :忠实标准,通顺标准和美的标准,刘重德 的“信 达 切”的翻译原则。这些理论在不同的侧面继承和诠释了信达雅,他们都强调信,及忠于原文意义,达即译文通顺,只是对于原文的风格提法不一样,他们都立足于从原文文本的语言和内容,包括内容,表达和风格方面。这些理论较全面而且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但是这一理论没有足够重视文学翻译的特点:具有审美性和形象性。茅盾认为“文学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表达出来,是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是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享受”(茅盾,1954)
(2)神韵说
文学翻译史一门艺术,具有艺术性,历久性,模糊性和多元性。许多的翻译家从文学翻译的艺术性出发,强调其神韵而提出而了自己的标准。傅雷的“神似”论,傅雷认为“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和临画一样,所求的不是形似而是神似”。 及钱钟书的“化境”之说,钱钟书在《林纾的翻译》中提出“文学翻译的最高境界,标准是化境。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不能因语言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保持原有的风格,那就是化境”,朱生豪的“神味,神韵”,郭沫若的“风韵译”,茅盾的“神韵”。这些标准突出文学翻译的特点即文学作品的神韵和意境,更多的考虑到译文的神采和美。但是这些标准作为评价译文的优劣时有太大的主观性,可操作性不强。
(3)“和谐”标准
郑海凌教授在认真考察了中国传统翻译思想的美学概念和当代翻译思想的审美境界,对比中西方翻译思想的异同和各自的特色并结合自己在翻译实践中的体会提出了:文学翻译的“和谐”标准:翻译的艺术性贵在“和谐“就实际效果而言,文学翻译应以“和谐”为审美标准。具体体现为五个方面的关系:1 译者与原文之间的和谐即译者理解原文;2 译者与译文之间的和谐即译者能把原文忠实的表达出来;3 译作与原文之间的和谐即译文忠实于原文;4 译作的内部和谐即译文通顺,文白一致,前后照应;5 译作与读者的和谐即译作要使读者感到亲切自然并得到美的享受。这一理论考虑到翻译活动的主要的几个要素:原文,译者,译文,读者,是比较科学和系统的,但是他并没有提出更具体的标准,如,忠实于原文到底是指忠实于原文的语言,形式还是风格呢?
二、韩素音青年翻译奖所体现的忠实标准。
翻译活动本身涉及几个要素:原文,译者,译文和读者,上述的标准都是以其中的一个或者几个要素作为基点来制定自己的标准,在我们的翻译实践中和译文评析过程中常用的标准是什么呢?“韩素音青年翻译奖”是国内最具权威性的全国性的翻译赛事,它也是目前中国翻译界组织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翻译赛事。本文将对第二十二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的英译汉的参赛译文的评析及参考译文进行分析,得出其遵循的标准。
(1)忠实标准
本次的译文评析主要从词义,语境和风格入手,从其评析的小标题:“词义的忠实,语境的忠实和风格的忠实”可以看出其遵循的标准是“忠实”。
首先,从词义的理解和选择来看要在内容上忠实于整个原文。如文中第五段的最后一句“I mentally told him to get lost”中的get lost 原来指“迷路”的意思,在这里指“走开”;第三段中”they would’t call it a trade” “trade”从字面上看我把稿子卖给杂志社这是个交易,但是这里面指前面别人说他为什么没有找工作,所以别人不认为这是个“工作”或者说像上班那样的“正事儿”;第一段中“but then he was Lincoln” 中的“then” 不能翻译成为“那时”而是指明原因的,只能翻译成“毕竟”;又如在第六段中 “Terry Teachout, unlike Spengler, does not dump paralyzing mountains of historical theory upon us” 中的 “dump”原来指的是“倾销”而在文中指的是“堆”,第一段的 “refractory” 根据上下文应该指的是“麻木,不感兴趣,排斥” 而不是有些参赛译文中的“难以拉拢”,“晦涩难懂”,“免疫”“sunk”本来指的是“下沉”而在文中指的是“完了”。上面的这些词和短语就词本身的意思来说都是可以的,但是在文中有些意思却被认为是误译,主要是其意思不符合整个文章的意思,也即是说词义的选择正确与否主要是看其是否符合原文的意思。
其次,忠实也表现在译文的风格于原文相符。本文由美国作家贝娄所写,“其文风自成一家,文中有议论,有叙述,有对话,议论有立有驳,叙述有繁有简,对话有雅有俗,文风时而幽默时而庄重”(《中国翻译》 2010, 84)。译文评析中列举了许多参赛译文中错误的句子,其原因是这些句子不符合原文的风格:如 “Shakespear”一词译成“莎翁的煌煌巨著”, “familiar”被译成“拜读”“浸淫”, “how right he is”被译为 “宛若箴言”是错误的是译文这些词太高雅不太适合原文风格,在这些地方作者都是以一种轻松的笔调在讲诉自己曾经看到过的,所以应该用词更平实些,参考译文将他们译成“莎士比亚” “熟悉” “他说得对极了”体现了原文朴实的风格;又如第二段的“When I was travelling in the Midwest by car, bus and train, I regularly visited small-town libraries…”被译成“当我频繁換乘各种交通工具,穿梭于广袤的中西部时,我特意拜访了一些小镇上的图书馆”这个译文用词比较高雅,如“频繁”“穿梭”“广袤”“拜访”,译文读起来通顺,但是他不符合原文的风格,损害了原文的意境:一个到在各个小镇图书馆悠闲地看书的人的形象。从以上可以看出在评定参赛译文优劣的时候不是看其词是否高雅,而是看其是否忠实于原文的风格。
(2)通顺
在正确理解原文的内容和风格之后,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把内容和风格用流畅的语言的表达出来,这里所讲的流畅主要是指表达是否符合目的语读者的语言习惯,即能否用地道的语言表达出来,由于中英文之间在表达方式上各具特色,能否在表达原文内容的同时体现目的语的特点也是评析的重要评判依据, 评委会所偶提供的参考译文可以看出其遵循了“通顺,地道”的标准。
英语的一个特点之一是被动句使用较频繁,而在汉语的中叙事多采用主动形式,文中有多处的被动句,但是被译成汉语是都改成了主动句,这样更符合汉语的语言习惯。如下面的例子:
例1 :From the first, too ,I had been warned that the novel was at the point of death, that like the walled city or the crossbow, it was a thing of the past.
译文: 一开始也有人告诉我,小说正濒临死亡,犹如城郭或者弓弩,已属昨日之物。
例 2:…they have been rendered moribund by new technical developments
译文:艺术形式已经因为新技术的发展而濒临死亡
这两个英语被动句在译成汉语的时候都改成了主动句,更加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而且译文通顺流利,译文中体现英汉语的另一个特点就是英语用的长句较多,但是在翻译成汉语的时候,拆成了多个句子,体现了汉语是“竹节”式的语言特点,例如:Add to this the importance of avoiding technological obsolescence and the attraction of feeling that technics will decide question for us more dependably than the thinking of an individual, no matter how distinctive he may be
译文:不妨还可以补充说,避免技术上的落伍很重要,而人们总觉得就解决问题而言,不管个人有多么出众,技术要比个人的思想更可靠,这种感觉也很有吸引力。
原文的一个句子在这里用六个句子表达出來,意思表达清楚而且很顺畅,在风格上也与原文一致,如“add to this” 被译成 “不妨还可以补充说”更符合原文朴实的风格。
(3)传神
文学翻译是一门艺术,除了要表达原作的思想以外,传达文学翻译的美是其与其他非文学翻译的重要区别,而翻译的美也需要通过语言来传达,如“Given encouragement, unknown writers, formerly without hope, materialize”被译为 “一旦得到鼓励,原先的无望之辈,就会显山露水”中的“显山露水”传达了文章的美的意境。
综上所述,尽管国内的翻译家从不同角度提出翻译标准,但是在我们的翻译实践中,我们所遵循的翻译标准还是“忠实通顺传神”忠实即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风格,通顺即用地道的语言流畅的表达原文的思想,传神体现了文学翻译的特点,其原因是这个标准在我们的翻译实践既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又体现了文学翻译的特点。
参考文献:
[1] 陈福康.1992,《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 刘重德,1998,《文学翻译十讲》。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3] 刘宓庆,2005a,《翻译美学导论》。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4] 姜治文,文军 翻译标准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6.
[5] 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增订版)【M】。北京:商务印书,2004.
[6] 《中国翻译》编辑部,中国翻译,北京。2010,6.
[7] 郑海凌,翻译标准新说:和谐说[J]。中国翻译,1999(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