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忆“吃”

来源 :金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pzmfw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节即将来临,吃是一个重要话题。
  我的祖籍在扬州杭集束家庄农村。解放前,在苏北贫瘠的土地上,只能种麦子、山芋、棉花之类的旱地作物。还有一种“淮麦”,磨成面俗称“采子”,做馒头面发硬,不好吃,但是煮粥时放入锅里可以增加粘稠度。当时有一句俗语,叫做“早上煮一锅,吃到鸡上窝”,意思是每天一把米用一大锅水煮开后,将“采子”调成糊倒在锅里一搅,就成了稀浆糊似的“采子粥”。就这样从清晨喝到傍晚,从年头喝到岁尾,半饥半饱地过日子。
  于是小时候总是盼着过年,因为那时能吃点干的,有时还能到杀猪的人家割个一斤半斤的肉或下水,给肚子多少加点油水。
  旧时新年习俗,不管有钱没钱,草房瓦房,总要请教书先生写几副春联。其内容是长年沿袭下来的。例如,大门上常常是“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庆有余”,并不管是不是“春常在”、“庆有余”。在房门上则是“梁家夫妇眉齐案,郭氏儿孙笏满床”,而不管是鳏寡孤独,或是子孙满堂。只不过是借此来寄托对新一年生活的企盼而已。
  在我的记忆中,印象最深的是一副贴在厨房门框上关于吃的对联——“一人巧做千人食,五味调和百味香”。虽然夸张了些,但对仗、寓意都很好,颇有兴味。实际上,不管是被日寇占领的沦陷时期,还是抗战胜利后的内战时期,对于贫瘠的苏北农村,大多数人家常年半饥半饱,即便是少数相对富户,也难以做到“五味调和”,何谈“百味香”?但它说出了烹饪的哲理,表达了人们的期盼。
  由于我一直在外地工作,母亲去世后,也就很少回老家。退休后有一年清明节,我和孩子回鄉扫墓。我突然发现在祖屋厨房的门框上,还贴着一副楹联,竟然还是我幼年记忆中的“一人巧做千人食,五味调和百味香”。这座祖屋原是我的祖父建造的,因年久失修,已不敷后代居住,正准备拆除另建。如今我拍的这张照片成了一个珍贵的历史记忆。
  六七十年前的往事,现在想起来已恍如隔世,似乎成了天方夜谭。但是每到年节,沉在脑海深处的记忆还是会不由自主地蹦出来。
  提到往年的吃,我还会想到我表哥讲的一个故事。他是抗战胜利后由重庆迁回上海的交通大学学生。交大是一所公立学校,那时候公费生大都家境贫寒,吃饭八人一桌,大多是青菜豆腐,缺少油水。只有每周五中午“打牙祭”时,才能开次荤,加一碗带骨头和皮的红烧肉。这样一来,饭桌就成了“战场”。于是学生间便流传了一个顺口溜:“菜来先张望,手稳心莫慌,人多休啃骨,肉完快泡汤。”穷学生的寒酸相被描绘得淋漓尽致。
  上个世纪50年代,我考取清华大学,到了北京。最初曾膳食免费,天天有荤,吃得远非解放前大学生所能比的了。但就一般居民而言,生活仍不富裕。记得寒假时,曾到一位北京人家做客,主人用韭菜做馅包饺子招待。当谈及当时的生活时,他说:“日子不错,黄瓜常吃,韭菜老吃,饺子一年到头吃。”那年头,寒冬时节,黄瓜、韭菜都很稀罕。按照侯宝林相声里的说法,老太太买黄瓜是要先掐下瓜头尝尝苦不苦后再买的,也只是买一根半根地切成薄片放在汤里调味而已。能够“常吃”,生活水平实在不低。冬韭更属稀罕之物,能够“老吃”,自不简单。饺子是北京人待客的佳品,平常难得一尝,要能“一年到头吃”,生活水平更非一般了。
  正当我信以为真时,大家却哈哈大笑起来。原来,所谓“常吃”指的是“长吃”,也就是,要到黄瓜长长,成了贱价的拉秧老黄瓜时才有口福吃;至于韭菜,只有长老成了不值钱的“过肠草”时才能享用;而饺子,通常只是一年到了头,也就是等到过年节时才舍得吃的。北京人的幽默,尽显于此。
  还记得上世纪60年代“三年困难时期”,那时粮食短缺,吃饭要凭粮票定量供应。当时我在清华大学任教,学校师生的粮食定量每月大概在24斤到32斤之间。现在看来不算少了,但问题在于那时每个月每人只供应半斤左右的食油和肉,没有其他副食品,可见肚子里油水之欠缺。只有盼着到春节时,会多供应一些肉、油,甚至鱼和蛋。此外每人还有二两瓜子、半斤花生可供过年解馋,这一切早已成为往事。
  如今改革开放四十年了,人们的生活水平连年提高。吃,早已不是什么问题,更不是过年的期盼了。不光是平日,即使是寒冬腊月,到菜市场转转,新鲜蔬菜,鸡鸭鱼肉,琳琅满目,丰富的菜篮子早就使我们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常吃”,“老吃”和“一年到头吃”了。与亲朋好友相会,一起到饭店聚餐已属常事。寻常在家,对吃也越来越讲究,做到“五味调和百味香”也不再是什么难事了。
  水涨船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正是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的一个写照。在新春来临之时,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下,全中国人民一定能够团结一致,努力建设,从而使大家都能吃得更好,把我们的祖国早日建设成为一个繁荣昌盛、民富国强的伟大国家。
其他文献
上世纪80年代初期,我给报刊投递稿件时,是不用贴邮票的.那个时候,给编辑部写稿子,是一件极为高雅的事,挺受人们尊重的.rn现在说来,很多人都不会相信了.rn那个时候,我写好了稿
期刊
清晨,王副局长和平常一样,吃完早饭,拎着包就去上班,刚进办公室,发现门缝里有一封信,上面“王局长亲收”五个字格外醒目.他好奇地拆开了,竟是一封匿名信,上面写着两行大字:“
期刊
陕西省白水县孟家村孟府大家族有记忆的历史,从1860年算起至今已有约160年.这160年,是世界力量从重组聚变到多极共存的震荡期,是中华民族从内忧外患到顽强崛起的复兴期,也是
期刊
教学过程rn一、课前自主预习——让自主学习真正发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rn1.看图预测: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指一指,尝试用英文说一说.(提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期刊
相对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而言,微型小说在理论研究与批评实践层面,起点还比较低.主要表现在基本批评规范尚待确认,批评视野尚待开阔,批评姿态不够多元,史学建构和批评理论建
期刊
记得1972年去镇江小力山煤矿,至今已49年过去了.rn记得当初进矿的情景:一辆敞篷汽车,在集结地等待新工人.人齐后,带队的一声哨响,喊了一声:“上车.”我们一行人便蜂拥而上,从
期刊
一大早起来,我专注地站在馕坑前,看我的亲戚阿布都克依木·阿布都音打馕.rn这天是2018年8月18日,在巩留县东买里镇红光村四组一巷4-4104阿不都克依木家的院子里.馕坑是用砖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