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高三年级的第三次质检落下惟暮,高三学子又开始了高考的征战,但随着高考的日益临近,学生的心态也会随着发生一定的改变,高三学生在高考前有哪些心态要调整呢?又如何调整呢?
关键词:高原现象;克拉克现象;饱和现象;舌尖现象;瓦伦达心态
随着高三年级的第三次质检落下惟暮,高三学子又开始了高考的征战,但随着高考的日益临近,学生的心态也会随着发生一定的改变,高三学生在高考前表现出五种心态或现象,即“高原现象”、 “克拉克现象” 、“饱和现象”、“舌尖现象”、 “瓦伦达心态”。这五种心态或现象是如何表现在学习中,又怎样克服它,本文着重阐述这五种现象或心态,帮助学生克服它,并让学生在高考中取得优秀成绩。
一、高原现象
所谓“高原现象”是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指在学习或技能的形成过程中,出现的暂时停顿或者下降的现象。在成长曲线上表现为保持一定水平而不上升,或者有所下降,但在突破“高原现象”之后,又可以看到曲线继续上升的现象。
学生在学习中为什么会出现高原现象,笔者认为主要是以下的原因。1、全国各地、校的高三学段,真正开始学习的时间是上一年的六月份,进入高三已经接近一年的时间,经过一年的紧张复习,造成生理疲劳与心理疲劳,积累到一定程度产生高原现象。2、经过第一、二轮复习后,同学们已经形成了固定的复习模式,而第三轮复习是不同于以往的复习模式的,在复习时未调整相应的方法与策略造成了高原现象;3、第三次质检后教师的教学方法改变了,学生未跟上步伐;4、进入第三轮复习后各种复习资料铺天盖地,同学生认为只要多做题就会得高分,这样多做题,就会打乱复习的阵脚,没有对复习的总结归纳,使学习效率降低,出现高原现象。
我们如何去解决呢?首先要明确“高原现象”阶段是同学们学习过程必须经过的阶段之一,同学们不必要为此而担心,我们要想办法克服、摆脱这种现象,是我们高考冲刺必然要过的一道关。其次是学习方法的改变,第三轮复习中主要是对知识的归纳和总结、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并着重推理能力的培养。最后学生安排每天的学习计划时要适度,在安排学习任务的同时,也一定要安排休息、锻炼、娱乐的时间。
二、饱和现象
所谓“饱和现象”是指在我们生活中的经验,将盐不断加入水中,最后盐不能再溶解,就会出现饱和溶液,人们将这种现象称为“饱和现象”。人的心理上也存在这种饱和现象,特别是学生在高考前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认为知识全部都学懂了。
为什么会出现饱和现象呢?大部份学生通过前面几次质检考试,每次考试下来都可以够一本或二本线,其次就是老师帮助分析试卷时,为了不打消学生积极性,总是向好的方面评价,不是一针见血的指出学生的不足,使学生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再其次就是高考仿真题不是很难,与高考比较接近,通过几次训练后,认为高考就那么回事,不用过多的操心。从而在学生中出现了饱和现象,就是觉得复习不进去了。
饱和现象对考生复习、考试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会产生一些干扰,应当引起学生的注意。我们要努力克服它,1、既然感觉复习不进去了,就适当减少复习时间,增加娱乐、锻炼、散步时间,调整状态;2、调整复习的方法,回归课本,少做几个题,看看《考试说明》,3、每次考试之后,通过试卷分析,尽量找到知识点的缺陷,哪怕是错字、标点符号、公式、方程等等,然后在复习中加以克服。4、找出学科饱和现象的差异,比较重要的学科或者薄弱学科多安排时间复习。总之,学生在复习中要有灵活性、机动性,相信复习会有收获的。
三、克拉克现象
所谓“克拉克现象”是指平时训练水平高、成绩好的运动员在比赛场上屡屡失常的现象。有位名叫克拉克的澳大利亚长跑健将,1963年至1968年五年中曾17次打破世界纪录,被称为田径场上的奇才。然而,在运动巅峰期的两届奥运会上,他却连连失常而与金牌无缘。由此,人们便以这位运动员的名字来形容平时训练水平高、成绩好的运动员在大赛中的失常现象。在高考和高考前的模拟考试中,学生经常也会出现这种现象。
如何克服这种现象,1、要明确“克拉克现象”并不可怕,它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心理学家测试,75%的考生在临考前都有紧张、焦虑、恐慌情绪。考试前出现尿频、头痛、失眠、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迟钝、学习效率下降;考试时心跳加快,头脑晕乎乎的,面对试卷,脑海中一片空白,考试后,特别是一出考场,感到每一题都会做,2、根据平时的学习成绩,确定一个恰当的目标,不要太高,所谓“跳起来摘果子”,3、考前做好(知识准备)以及应付考试中的对策,如遇到难题怎么办、要上厕所怎么办等等,4、要乐观的对待考试,考试是对平时学习的一种检测,5、正确对待家长和老师的期盼,他们的期盼是一种共性,“父望子成龙,师望徒出众”不要作为压力。
四、舌尖现象
所谓的“舌尖现象” 就是学习过程中的暂时性的遗忘。在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比如说:我们周围较熟悉的人碰面,但始终叫不出他(她)的名字?当你要陈述某一件往事时,它在脑中萦绕,总是话到嘴边了却怎么也说不出口?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特别是考试中经常遇到,这就是学生必须克服的问题。
如何克服这种现象,1、考前扎实地巩固已经掌握的知识,建立起知识网络来帮助记忆,2、把平时的知识编成顺口溜,加以记忆;3、当做题被卡住时,先放下这道题,平静地开始做下一道题,或许做其它题时,由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可以得到一些信息提示,使你猛然想起前一题的答案;4、你可以回顾老师讲这类型题的情景,是否有形态语言,或者其他同学如何参与的等等情况,可能给你有效的提示,最终得到答案。
五、瓦伦达心态
所谓“瓦伦达心态”是心理学上的一个著名论断。这个理论,来源于一个真实的故事。瓦伦达是美国著名的高空钢索表演者,在一次重大的表演中,不幸失足身亡。他的妻子事后说,我知道这一次一定要出事,因为他上场前总是不停地说:“这次太重要了,不能失败,绝不能失败。”而以往他却不是这样。每次表演之前,他只想着“走钢索”,并专心为此做准备,根本不去管其他的事情,更不会为“成功”或“失败”而担心。
面对瓦伦达心态,笔者见到过,前些年泰山足球队有一个前锋,他在门前进球的机会很多,可是临门一脚,总是把球打到门框外面去。在一次比赛中,他又把球踢飞了,当时解说员说“这个球踢出去比踢进去还要难”,某报有一个记者写了一篇文章给他支招说:“当你感觉到往门外实在不好打时就往门里打!”这是瓦伦达心态在作怪,既然这种心态普遍存在,高三的学生在考试中会不会有呢?回答是肯定的,“有”。
我们如何克服它,1、考试时不考虑成功或者失败,因为“害怕失败就是最大的失败”。2、放松心情,要有一种闲庭信步的心态;3、充满自信,“自信人生两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4、考试前注重细节,检查笔,直尺,圆规等学习用品,考试中注重细节,试卷发下来了,要浏览一遍,看题型是否有变化,做题时要认真审题,不要漏掉关键词,公式是否正确,符号与题中所给是否吻合等等,注重了细节和过程,结果是一定很完美的。
总之,面对日益临近的高考,高三学生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因为高考是对考生综合素质(知识水平、思维能力、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的考验。我们如果在高考前对以上五种心态或现象有所认识,并掌握了应对措施,我相信所有学生一定会考出满意的成绩,有的还会超水平发挥。
参考文献
[1]《细节决定成败》汪中求
[2]《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16期
[3]《视野》2006年08期
[4]《中学生百科》2002年08期
关键词:高原现象;克拉克现象;饱和现象;舌尖现象;瓦伦达心态
随着高三年级的第三次质检落下惟暮,高三学子又开始了高考的征战,但随着高考的日益临近,学生的心态也会随着发生一定的改变,高三学生在高考前表现出五种心态或现象,即“高原现象”、 “克拉克现象” 、“饱和现象”、“舌尖现象”、 “瓦伦达心态”。这五种心态或现象是如何表现在学习中,又怎样克服它,本文着重阐述这五种现象或心态,帮助学生克服它,并让学生在高考中取得优秀成绩。
一、高原现象
所谓“高原现象”是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指在学习或技能的形成过程中,出现的暂时停顿或者下降的现象。在成长曲线上表现为保持一定水平而不上升,或者有所下降,但在突破“高原现象”之后,又可以看到曲线继续上升的现象。
学生在学习中为什么会出现高原现象,笔者认为主要是以下的原因。1、全国各地、校的高三学段,真正开始学习的时间是上一年的六月份,进入高三已经接近一年的时间,经过一年的紧张复习,造成生理疲劳与心理疲劳,积累到一定程度产生高原现象。2、经过第一、二轮复习后,同学们已经形成了固定的复习模式,而第三轮复习是不同于以往的复习模式的,在复习时未调整相应的方法与策略造成了高原现象;3、第三次质检后教师的教学方法改变了,学生未跟上步伐;4、进入第三轮复习后各种复习资料铺天盖地,同学生认为只要多做题就会得高分,这样多做题,就会打乱复习的阵脚,没有对复习的总结归纳,使学习效率降低,出现高原现象。
我们如何去解决呢?首先要明确“高原现象”阶段是同学们学习过程必须经过的阶段之一,同学们不必要为此而担心,我们要想办法克服、摆脱这种现象,是我们高考冲刺必然要过的一道关。其次是学习方法的改变,第三轮复习中主要是对知识的归纳和总结、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并着重推理能力的培养。最后学生安排每天的学习计划时要适度,在安排学习任务的同时,也一定要安排休息、锻炼、娱乐的时间。
二、饱和现象
所谓“饱和现象”是指在我们生活中的经验,将盐不断加入水中,最后盐不能再溶解,就会出现饱和溶液,人们将这种现象称为“饱和现象”。人的心理上也存在这种饱和现象,特别是学生在高考前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认为知识全部都学懂了。
为什么会出现饱和现象呢?大部份学生通过前面几次质检考试,每次考试下来都可以够一本或二本线,其次就是老师帮助分析试卷时,为了不打消学生积极性,总是向好的方面评价,不是一针见血的指出学生的不足,使学生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再其次就是高考仿真题不是很难,与高考比较接近,通过几次训练后,认为高考就那么回事,不用过多的操心。从而在学生中出现了饱和现象,就是觉得复习不进去了。
饱和现象对考生复习、考试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会产生一些干扰,应当引起学生的注意。我们要努力克服它,1、既然感觉复习不进去了,就适当减少复习时间,增加娱乐、锻炼、散步时间,调整状态;2、调整复习的方法,回归课本,少做几个题,看看《考试说明》,3、每次考试之后,通过试卷分析,尽量找到知识点的缺陷,哪怕是错字、标点符号、公式、方程等等,然后在复习中加以克服。4、找出学科饱和现象的差异,比较重要的学科或者薄弱学科多安排时间复习。总之,学生在复习中要有灵活性、机动性,相信复习会有收获的。
三、克拉克现象
所谓“克拉克现象”是指平时训练水平高、成绩好的运动员在比赛场上屡屡失常的现象。有位名叫克拉克的澳大利亚长跑健将,1963年至1968年五年中曾17次打破世界纪录,被称为田径场上的奇才。然而,在运动巅峰期的两届奥运会上,他却连连失常而与金牌无缘。由此,人们便以这位运动员的名字来形容平时训练水平高、成绩好的运动员在大赛中的失常现象。在高考和高考前的模拟考试中,学生经常也会出现这种现象。
如何克服这种现象,1、要明确“克拉克现象”并不可怕,它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心理学家测试,75%的考生在临考前都有紧张、焦虑、恐慌情绪。考试前出现尿频、头痛、失眠、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迟钝、学习效率下降;考试时心跳加快,头脑晕乎乎的,面对试卷,脑海中一片空白,考试后,特别是一出考场,感到每一题都会做,2、根据平时的学习成绩,确定一个恰当的目标,不要太高,所谓“跳起来摘果子”,3、考前做好(知识准备)以及应付考试中的对策,如遇到难题怎么办、要上厕所怎么办等等,4、要乐观的对待考试,考试是对平时学习的一种检测,5、正确对待家长和老师的期盼,他们的期盼是一种共性,“父望子成龙,师望徒出众”不要作为压力。
四、舌尖现象
所谓的“舌尖现象” 就是学习过程中的暂时性的遗忘。在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比如说:我们周围较熟悉的人碰面,但始终叫不出他(她)的名字?当你要陈述某一件往事时,它在脑中萦绕,总是话到嘴边了却怎么也说不出口?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特别是考试中经常遇到,这就是学生必须克服的问题。
如何克服这种现象,1、考前扎实地巩固已经掌握的知识,建立起知识网络来帮助记忆,2、把平时的知识编成顺口溜,加以记忆;3、当做题被卡住时,先放下这道题,平静地开始做下一道题,或许做其它题时,由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可以得到一些信息提示,使你猛然想起前一题的答案;4、你可以回顾老师讲这类型题的情景,是否有形态语言,或者其他同学如何参与的等等情况,可能给你有效的提示,最终得到答案。
五、瓦伦达心态
所谓“瓦伦达心态”是心理学上的一个著名论断。这个理论,来源于一个真实的故事。瓦伦达是美国著名的高空钢索表演者,在一次重大的表演中,不幸失足身亡。他的妻子事后说,我知道这一次一定要出事,因为他上场前总是不停地说:“这次太重要了,不能失败,绝不能失败。”而以往他却不是这样。每次表演之前,他只想着“走钢索”,并专心为此做准备,根本不去管其他的事情,更不会为“成功”或“失败”而担心。
面对瓦伦达心态,笔者见到过,前些年泰山足球队有一个前锋,他在门前进球的机会很多,可是临门一脚,总是把球打到门框外面去。在一次比赛中,他又把球踢飞了,当时解说员说“这个球踢出去比踢进去还要难”,某报有一个记者写了一篇文章给他支招说:“当你感觉到往门外实在不好打时就往门里打!”这是瓦伦达心态在作怪,既然这种心态普遍存在,高三的学生在考试中会不会有呢?回答是肯定的,“有”。
我们如何克服它,1、考试时不考虑成功或者失败,因为“害怕失败就是最大的失败”。2、放松心情,要有一种闲庭信步的心态;3、充满自信,“自信人生两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4、考试前注重细节,检查笔,直尺,圆规等学习用品,考试中注重细节,试卷发下来了,要浏览一遍,看题型是否有变化,做题时要认真审题,不要漏掉关键词,公式是否正确,符号与题中所给是否吻合等等,注重了细节和过程,结果是一定很完美的。
总之,面对日益临近的高考,高三学生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因为高考是对考生综合素质(知识水平、思维能力、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的考验。我们如果在高考前对以上五种心态或现象有所认识,并掌握了应对措施,我相信所有学生一定会考出满意的成绩,有的还会超水平发挥。
参考文献
[1]《细节决定成败》汪中求
[2]《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16期
[3]《视野》2006年08期
[4]《中学生百科》2002年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