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是实施教学的主阵地,有了课堂的成功,才有教学的成功、学生的成功、教师的成功甚至学校的成功。同时课堂也是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的重要保证。抓住课堂的关键环节上好语文课,要做到钻研教材,“脑中有书”;教学设计,“心中有标”;师生互动,“目中有人”;情感熏陶,“教中有情”;教法运用,“手中有法”。
【关键词】语文课;课堂教学;教师;学生
教育记者李炳亭说过这样一句话:“得课堂者得教育之天下。”可见课堂教学对于语文教学的重要性。课堂是实施教学的主阵地,有了课堂的成功,才有教学的成功、学生的成功、教师的成功甚至学校的成功。那么,作为教师如何才能抓住课堂的关键环节进而上好语文课呢?笔者的体会是:
一、钻研教材,“脑中有书”
认真钻研教材,包括吃透课程标准,搞清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研究教材和参考有关教学资料。钻研教材,应该力求达到懂、透、化的程度。所谓懂,就是教师对教材的文字语言、基本思想、主要内容、思考题目和图表设计等,都要真正做到弄懂弄通。所谓透,就是教师在吃透课标精神的基础上,从知识体系上把握和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教学目的,找出该学科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所谓化,就是教师要把教材中的知识化为己有,融会贯通,力求运用自如地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有趣。
二、教学设计,“心中有标”
教学设计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施工图”。教学设计内容通常包括:学科课题、学习目的、学习内容、学习重点、教学难点、学习过程和学习手段的选用、教学设备器材的准备、课堂板书的设计以及影音资料的放映等。教师准备教学设计,一般应该体现“明确、正确、准确”的基本要求。一是教学目的要明确;二是教学内容要正确;三是教学设计要准确。具体地讲,就是按照每一课时要完成的教学内容,准确地安排以课时为框架的授课内容和时间分配。
三、师生互动,“目中有人”
常听一些教师抱怨,自己上课讲得非常清楚,学生也很喜欢,可是却有少数学生不会,教师和学生对此感到困惑和苦恼,有的教师认为,这是学生基础差、不努力的原因。他们却忽视了教学中最关键的要素——学生,没有做到“目中有人”。一些教师误以为只要讲清楚,学生就会懂,就能学会。而实际上我们应该明确一个观念,在教学工作中,学习者是第一因素,没有学习者就没有教学。如果教师有书无人、重书轻人的教学,在不经意间脱离学生的实际,当然不可能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学生,是教育对象,离开了对学生的深入了解,悉心研究,那是在教教材,在表演给学生看。课如果只教在课堂上,就会随着教师声波的消失而销声匿迹;课要教到学生身上,教到学生心中,成为他们素质的一部分。我们要做到“目中有人”,知心教心,才能事半功倍。
四、情感熏陶,“教中有情”
1.课始激情情即生。例如在学习法国作家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这篇小说时,我是这样设计的。课伊始,我便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萨克斯曲《回家》,曲调悠长嘶哑,略带淡淡的忧伤,向人们倾诉着游子思家心切的心情,呼唤着远游在外的亲人回家。“未成曲调先有情”,使得学生“不觉转入此中来”。然后,我接着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与亲人归家有关的短篇小说。看看作者是如何把文中的人物情感通过文字渲染给我们的。它就是法国作家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
2.课中悟情情更浓。课行中,教师要倾情投入,热情引领学生与课文情感对话。教师情,学生情,课文情,“三情”共振情更浓。在分析于勒悲剧人生的根本原因和主题时我引导学生们说:“孩子们,这篇课文让人忧伤叹惋,课文中一定有许多打动你的语句,把它找出来,谈谈你的感受,然后交流。”大部分同学对菲利普夫妇认钱不认人的行为表现出了极大愤慨。对若瑟夫付给于勒小费的做法以及心里默念的那句:“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引起了强烈的共鸣。
3.课终谙情情未了。读文谙情情未了,余音绕梁、绵延不绝。一如上文教例,情感的冲击波激荡着学生又创生了许多新的问题,课后他们查阅资料、上网搜索。悟出了更多情理:金钱诚可贵,亲情价更高!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亲情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五、教法运用,“手中有法”
教无定法。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一般应该根据该课程教学内容特点,从教学设施条件和学生知识水平实际情况出发,贯彻教学原则,选择能够把学生推向主体地位参与学习的有效方式,设计环环紧扣、步步深入的教学流程。如在复习古诗词时,一方面要求学生对课标规定的50篇古诗文、古诗词进行篇篇背诵,课课默写。另一方面检查方式方法力求多样化。具体做法是:1.分组分解法;2.课前检查背诵法,采用指名背诵法、全班齐背法,击鼓传花抽背法的方式交替进行;举行背默比赛法;对于常考名句,易错的字采用抄写法和听写法强化学生的记忆。由于方法灵活多样,学生复习效率大大提高。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只要认真思考、用心设计,恰当地选择和创造性地准备理想的教学方法,广泛、虚心向同事学习,充实、完善自己,就能在课堂上不断增强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秋玲,王彤彦,张萍萍.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关键词】语文课;课堂教学;教师;学生
教育记者李炳亭说过这样一句话:“得课堂者得教育之天下。”可见课堂教学对于语文教学的重要性。课堂是实施教学的主阵地,有了课堂的成功,才有教学的成功、学生的成功、教师的成功甚至学校的成功。那么,作为教师如何才能抓住课堂的关键环节进而上好语文课呢?笔者的体会是:
一、钻研教材,“脑中有书”
认真钻研教材,包括吃透课程标准,搞清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研究教材和参考有关教学资料。钻研教材,应该力求达到懂、透、化的程度。所谓懂,就是教师对教材的文字语言、基本思想、主要内容、思考题目和图表设计等,都要真正做到弄懂弄通。所谓透,就是教师在吃透课标精神的基础上,从知识体系上把握和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教学目的,找出该学科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所谓化,就是教师要把教材中的知识化为己有,融会贯通,力求运用自如地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有趣。
二、教学设计,“心中有标”
教学设计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施工图”。教学设计内容通常包括:学科课题、学习目的、学习内容、学习重点、教学难点、学习过程和学习手段的选用、教学设备器材的准备、课堂板书的设计以及影音资料的放映等。教师准备教学设计,一般应该体现“明确、正确、准确”的基本要求。一是教学目的要明确;二是教学内容要正确;三是教学设计要准确。具体地讲,就是按照每一课时要完成的教学内容,准确地安排以课时为框架的授课内容和时间分配。
三、师生互动,“目中有人”
常听一些教师抱怨,自己上课讲得非常清楚,学生也很喜欢,可是却有少数学生不会,教师和学生对此感到困惑和苦恼,有的教师认为,这是学生基础差、不努力的原因。他们却忽视了教学中最关键的要素——学生,没有做到“目中有人”。一些教师误以为只要讲清楚,学生就会懂,就能学会。而实际上我们应该明确一个观念,在教学工作中,学习者是第一因素,没有学习者就没有教学。如果教师有书无人、重书轻人的教学,在不经意间脱离学生的实际,当然不可能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学生,是教育对象,离开了对学生的深入了解,悉心研究,那是在教教材,在表演给学生看。课如果只教在课堂上,就会随着教师声波的消失而销声匿迹;课要教到学生身上,教到学生心中,成为他们素质的一部分。我们要做到“目中有人”,知心教心,才能事半功倍。
四、情感熏陶,“教中有情”
1.课始激情情即生。例如在学习法国作家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这篇小说时,我是这样设计的。课伊始,我便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萨克斯曲《回家》,曲调悠长嘶哑,略带淡淡的忧伤,向人们倾诉着游子思家心切的心情,呼唤着远游在外的亲人回家。“未成曲调先有情”,使得学生“不觉转入此中来”。然后,我接着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与亲人归家有关的短篇小说。看看作者是如何把文中的人物情感通过文字渲染给我们的。它就是法国作家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
2.课中悟情情更浓。课行中,教师要倾情投入,热情引领学生与课文情感对话。教师情,学生情,课文情,“三情”共振情更浓。在分析于勒悲剧人生的根本原因和主题时我引导学生们说:“孩子们,这篇课文让人忧伤叹惋,课文中一定有许多打动你的语句,把它找出来,谈谈你的感受,然后交流。”大部分同学对菲利普夫妇认钱不认人的行为表现出了极大愤慨。对若瑟夫付给于勒小费的做法以及心里默念的那句:“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引起了强烈的共鸣。
3.课终谙情情未了。读文谙情情未了,余音绕梁、绵延不绝。一如上文教例,情感的冲击波激荡着学生又创生了许多新的问题,课后他们查阅资料、上网搜索。悟出了更多情理:金钱诚可贵,亲情价更高!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亲情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五、教法运用,“手中有法”
教无定法。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一般应该根据该课程教学内容特点,从教学设施条件和学生知识水平实际情况出发,贯彻教学原则,选择能够把学生推向主体地位参与学习的有效方式,设计环环紧扣、步步深入的教学流程。如在复习古诗词时,一方面要求学生对课标规定的50篇古诗文、古诗词进行篇篇背诵,课课默写。另一方面检查方式方法力求多样化。具体做法是:1.分组分解法;2.课前检查背诵法,采用指名背诵法、全班齐背法,击鼓传花抽背法的方式交替进行;举行背默比赛法;对于常考名句,易错的字采用抄写法和听写法强化学生的记忆。由于方法灵活多样,学生复习效率大大提高。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只要认真思考、用心设计,恰当地选择和创造性地准备理想的教学方法,广泛、虚心向同事学习,充实、完善自己,就能在课堂上不断增强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秋玲,王彤彦,张萍萍.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