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计思路】(略)
【教学目标】(略)
【教学重点】(略)
【教学难点】
如何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正确读数及误差。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每个小组分发一只信封。(内置量程0-30cm的直尺、棉线等)老师寄语——“状态>方法>勤奋”,旨在让学生调整到最佳的学习状态,提高课堂效率。
二、导入新课:
师:请同学们先看一段视频。
师:这是谁?(展示柯南的图片)
生:柯南。
师:如果你是柯南,44码鞋印能提供什么线索?
生:身高、体重、性别、年龄等。
师:太棒了,你就是当代的福尔摩斯!(鼓掌)请坐!
师:犯罪嫌疑人的鞋长是26cm,那么他的身高大约是180cm。(展示课本图片)
为什么呢?(投影:有趣的人体尺度——正常人身高=脚长的七倍;拳头的周长=脚的长度;人的身高=两只手伸直的长度)
师:能够准确测出鞋印的长度才是破案的关键。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学习长度的测量。
板书:5.1 长度的测量
三、新课教学:
师:自学课本第102-103页,(约2分钟)找出重、难点。
(生自学,在课本上圈画出重要的知识点,标注出疑惑、难解之处)
师:我们先来看一下本节课的“学讲目标”——WWW。
WHY,为什么要测量?
WHAT,什么是测量?
HOW,如何进行长度的测量?
(生齐读一遍,感知本堂课的目标任务)
问题一:为什么要测量?
师:观察动画——两个圆的大小关系。
(生观察后知道了一样大,给学生“埋下”前摄抑制)
师:观察实验——两根棒的长短关系。
生:一样长。(异口同声)
(师放在一起对比,一长一短的结果大大出乎意料。学生惊呼,课堂出现小高潮。同时学生深深体会到目测不一定可靠、经验不一定可靠,要可靠必须进行测量)
问题二:什么是测量?
师:请同学们目测王老师和班长谁高。(老师和班长站在教室的不同位置,相距较远)不用尺,如何证实你们目测的准确度?
生:用绳、木棍量或手拃,或者让老师和班长站到墙边去,做记号进行对比等。
师:班长和老师站到一起对比,简单易行,一目了然。
师:什么是测量呢?
(生领悟后齐答——测量就是一种比较)
板书:测量就是一种比较。
问题三:测量的单位是什么?
(生认真阅读投影上展示的瘦大臣和胖大臣共同丈量同一匹布的长度后引发争吵的故事)
师:测量既然就是一种比较,两个大臣为什么会争吵呢?讨论后说出答案。
生:因为他们的标准不统一。
师:看来测量必须是与一个“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才可靠,“公认的标准量”在物理学中就叫“单位”。
(师以楼梯的形式展示长度的各种单位及对应的符号,生齐答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板书: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m)
问题四:如何进行长度的测量?
师:测量前,要先观察刻度尺上有哪些内容?(展示刻度尺的图片)
生:量程(一次最多测出的长度)、分度值(最小一格的长度)、零刻度(位置在哪儿?是否磨损?)。
师:①请用刻度尺分别去测量身体不同部位的大致长度——掌宽、指甲宽、指甲厚、肩膀到手指尖的长。
②请同学们用老师分发的刻度尺去测量信封的宽度。
师:请将测量结果写在黑板上。(找同学一一点评)
(写在黑板上的测量结果为下面学习刻度尺的正确用法埋下伏笔)
师: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不可以采用四舍五入的方法)
(生读出投影上物体没有对齐刻度尺整刻度和正好对齐整刻度的示数)
问题五:如何正确使用刻度尺?
师:使用刻度尺要注意哪些问题?
生:1.放对:零刻度线与被测物体一端对齐,使刻度尺有刻度的一边紧靠被测物体,放正尺的位置。
2.看对: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3.读对: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4.记对:要记录数字和单位。
师:“考考你”:一位同学用刻度尺测出教室的黑板长度为3.557,他的错误是_______,应该记为__________;该结果中准确值是______,估计值是________,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_。
板书:刻度尺的用法
问题六:什么是误差?
师:小强手头有一把刻度尺,但零刻度已经磨损,这把刻度尺还能用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吗?怎样测量?
生:能。读数。
师:这三组数据哪个是对的?
生:都对。
师:这种差别叫误差还是错误呢?
生:误差。
(在测量时要进行估读,估读值有时偏大,有时偏小,这样就会产生误差;学生理解什么是误差,为什么会有误差)
问题七:如何减小误差?
(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减小这种误差)
师:有一位同学用毫米刻度尺先后四次测量同一个物体的长度,测量结果是1.41厘米、1.52厘米、1.42厘米、1.43厘米。根据记录分析,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测量结果有错误的是________厘米,物体的长度是_______厘米。
生:物体的准确长度就是取它们的平均值。
师:除不尽时,采用四舍五入的方法,但必须和测量值保持位数相同,否则就改变了刻度尺的分度值了。
板书: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问题八:错误和误差的区别?
师:某同学用塑料尺测物体的长度时,用力拉尺子,这样测量结果比真实值 。(选填“偏大、偏小、不变”)
生:偏小。
师:这种偏小是属于误差还是错误?误差和错误有什么区别?
生:错误;错误可以避免,但误差不能避免,只能减小。
四、课堂小结(略)
五、教后感
1.本节课的亮点:
(1)课前准备——通过展示一幅图片和一个重要的不等式,立刻就将同学们的学习调整到了最佳状态。
(2)新课引入选取的一段视频,一下子就把学生的学习激情调动起来了,紧紧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整堂课的设计始终是以问题链的形式展开,环环相扣,由浅入深,过渡语言精当,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4)刻度尺的用法不是采用说教的工具用法培训的形式,而是让学生自己在使用过程中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
(5)通过老师富有激情的引导、诙谐幽默和恰当的语言激励,整堂课自始至终的气氛都非常活跃,不知不觉中就到了下课的时间。
2.本节课需要改进的地方:
(1)由于备课时是按45分钟一节课来准备的,所以本节课设计的另一个亮点——网上购物(如何选择合适的衣服尺寸?)没时间展示,比较遗憾。
(2)刻度尺的刻度划分是基于什么理念来设计的?本节课应该教给学生相关的知识背景。这样学生对分度值的划分意义以及为什么需要进行估读,就理解得比较透彻、到位,也为今后高中学习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以及更精密的测量工具埋下伏笔。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第十三中学)
【教学目标】(略)
【教学重点】(略)
【教学难点】
如何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正确读数及误差。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每个小组分发一只信封。(内置量程0-30cm的直尺、棉线等)老师寄语——“状态>方法>勤奋”,旨在让学生调整到最佳的学习状态,提高课堂效率。
二、导入新课:
师:请同学们先看一段视频。
师:这是谁?(展示柯南的图片)
生:柯南。
师:如果你是柯南,44码鞋印能提供什么线索?
生:身高、体重、性别、年龄等。
师:太棒了,你就是当代的福尔摩斯!(鼓掌)请坐!
师:犯罪嫌疑人的鞋长是26cm,那么他的身高大约是180cm。(展示课本图片)
为什么呢?(投影:有趣的人体尺度——正常人身高=脚长的七倍;拳头的周长=脚的长度;人的身高=两只手伸直的长度)
师:能够准确测出鞋印的长度才是破案的关键。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学习长度的测量。
板书:5.1 长度的测量
三、新课教学:
师:自学课本第102-103页,(约2分钟)找出重、难点。
(生自学,在课本上圈画出重要的知识点,标注出疑惑、难解之处)
师:我们先来看一下本节课的“学讲目标”——WWW。
WHY,为什么要测量?
WHAT,什么是测量?
HOW,如何进行长度的测量?
(生齐读一遍,感知本堂课的目标任务)
问题一:为什么要测量?
师:观察动画——两个圆的大小关系。
(生观察后知道了一样大,给学生“埋下”前摄抑制)
师:观察实验——两根棒的长短关系。
生:一样长。(异口同声)
(师放在一起对比,一长一短的结果大大出乎意料。学生惊呼,课堂出现小高潮。同时学生深深体会到目测不一定可靠、经验不一定可靠,要可靠必须进行测量)
问题二:什么是测量?
师:请同学们目测王老师和班长谁高。(老师和班长站在教室的不同位置,相距较远)不用尺,如何证实你们目测的准确度?
生:用绳、木棍量或手拃,或者让老师和班长站到墙边去,做记号进行对比等。
师:班长和老师站到一起对比,简单易行,一目了然。
师:什么是测量呢?
(生领悟后齐答——测量就是一种比较)
板书:测量就是一种比较。
问题三:测量的单位是什么?
(生认真阅读投影上展示的瘦大臣和胖大臣共同丈量同一匹布的长度后引发争吵的故事)
师:测量既然就是一种比较,两个大臣为什么会争吵呢?讨论后说出答案。
生:因为他们的标准不统一。
师:看来测量必须是与一个“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才可靠,“公认的标准量”在物理学中就叫“单位”。
(师以楼梯的形式展示长度的各种单位及对应的符号,生齐答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板书: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m)
问题四:如何进行长度的测量?
师:测量前,要先观察刻度尺上有哪些内容?(展示刻度尺的图片)
生:量程(一次最多测出的长度)、分度值(最小一格的长度)、零刻度(位置在哪儿?是否磨损?)。
师:①请用刻度尺分别去测量身体不同部位的大致长度——掌宽、指甲宽、指甲厚、肩膀到手指尖的长。
②请同学们用老师分发的刻度尺去测量信封的宽度。
师:请将测量结果写在黑板上。(找同学一一点评)
(写在黑板上的测量结果为下面学习刻度尺的正确用法埋下伏笔)
师: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不可以采用四舍五入的方法)
(生读出投影上物体没有对齐刻度尺整刻度和正好对齐整刻度的示数)
问题五:如何正确使用刻度尺?
师:使用刻度尺要注意哪些问题?
生:1.放对:零刻度线与被测物体一端对齐,使刻度尺有刻度的一边紧靠被测物体,放正尺的位置。
2.看对: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3.读对: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4.记对:要记录数字和单位。
师:“考考你”:一位同学用刻度尺测出教室的黑板长度为3.557,他的错误是_______,应该记为__________;该结果中准确值是______,估计值是________,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_。
板书:刻度尺的用法
问题六:什么是误差?
师:小强手头有一把刻度尺,但零刻度已经磨损,这把刻度尺还能用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吗?怎样测量?
生:能。读数。
师:这三组数据哪个是对的?
生:都对。
师:这种差别叫误差还是错误呢?
生:误差。
(在测量时要进行估读,估读值有时偏大,有时偏小,这样就会产生误差;学生理解什么是误差,为什么会有误差)
问题七:如何减小误差?
(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减小这种误差)
师:有一位同学用毫米刻度尺先后四次测量同一个物体的长度,测量结果是1.41厘米、1.52厘米、1.42厘米、1.43厘米。根据记录分析,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测量结果有错误的是________厘米,物体的长度是_______厘米。
生:物体的准确长度就是取它们的平均值。
师:除不尽时,采用四舍五入的方法,但必须和测量值保持位数相同,否则就改变了刻度尺的分度值了。
板书: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问题八:错误和误差的区别?
师:某同学用塑料尺测物体的长度时,用力拉尺子,这样测量结果比真实值 。(选填“偏大、偏小、不变”)
生:偏小。
师:这种偏小是属于误差还是错误?误差和错误有什么区别?
生:错误;错误可以避免,但误差不能避免,只能减小。
四、课堂小结(略)
五、教后感
1.本节课的亮点:
(1)课前准备——通过展示一幅图片和一个重要的不等式,立刻就将同学们的学习调整到了最佳状态。
(2)新课引入选取的一段视频,一下子就把学生的学习激情调动起来了,紧紧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整堂课的设计始终是以问题链的形式展开,环环相扣,由浅入深,过渡语言精当,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4)刻度尺的用法不是采用说教的工具用法培训的形式,而是让学生自己在使用过程中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
(5)通过老师富有激情的引导、诙谐幽默和恰当的语言激励,整堂课自始至终的气氛都非常活跃,不知不觉中就到了下课的时间。
2.本节课需要改进的地方:
(1)由于备课时是按45分钟一节课来准备的,所以本节课设计的另一个亮点——网上购物(如何选择合适的衣服尺寸?)没时间展示,比较遗憾。
(2)刻度尺的刻度划分是基于什么理念来设计的?本节课应该教给学生相关的知识背景。这样学生对分度值的划分意义以及为什么需要进行估读,就理解得比较透彻、到位,也为今后高中学习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以及更精密的测量工具埋下伏笔。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第十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