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85年,德国工程师卡尔·本茨制造出一辆装有0.85马力汽油机的三轮车,这辆装有内燃动力机的汽车被认为是世界上真正的第一辆汽车,至今已经历经了一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汽车是一个特殊的产业,在一百多年的时间中,科技与情怀,制造与格调,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中,不断地进行着拉锯战。
对于一款汽车来说,时间是最大的挑战者,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审美喜好可能会发生很大改变,动力技术也会有不小的提升。但总有一些人会觉得复古别有情调,总有一些人对过往还念念不忘,虽然时间无法倒流,但情怀依然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延续了下来。在众多车型中,总有那么几款经典车型,跨越了时间的界限,从过去走向现在,依然在走向未来。
在众多车型中,大众甲壳虫正是一个最典型的代表。这款车型的历史可谓久远。
生不逢时
1904年的时候,就已经有机械工程师预言称,汽车工业的未来走向是大批量生产的小型车。但彼时汽车仍然是一件奢侈品,由纯手工打造而成,无法实现规模化量产,平民百姓等如果想要拥有一辆汽车,那几乎是痴心妄想。直到1908年,第一辆国民车才由采用了生产线组装汽车的福特汽车公司推出,即福特T型车。之后的二十年间,福特工厂一共生产了1500多万辆福特T型车,成了整个汽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这个纪录也保持了将近一个世纪之久。
随后,欧洲便来到了20世纪30年代,正是世界经济大萧条的开端。这场自美国而起的经济大衰退席卷了全世界,对各个国家都产生了毁灭性打击。此时的德国,经济危机已经恶化到了极点,失业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水平,罢工潮一浪高过一浪,政府班底也极为不稳定。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33年,希特勒正式上台执政。他深受福特影响,因此在他提出的施政纲领中,有一条虽不起眼,但却至关重要:让人人都开得起汽车。为了实现这个想法,他委托著名的汽车设计师费迪南德·保时捷博士,设计一款车型。对于设想中的这款车,他提出了几个要求:能载下两名成人和三名儿童,最高时速可以达到100km/h,还有一个最关键的要求:售价不超过1000马克。这在当时是一个普通家庭都能够承受的价格水平,甲壳虫这款车型之所以能够如此长寿,与这一点可以说是密不可分。
1934年1月17日,著名的费迪南德·保时捷博士向德国政府提交了一份设计建议书,在这份建议书中,保时捷博士实现了希特勒对汽车的所有要求,并在技术方面实现了不少创新,如后置气冷四缸水平对置发动机、密封式底盘等。加上溜背式的设计,和独特的流线型车身,都博得了不少眼球。在汽车百年历史中,流线型车身的批量生产正是源自于甲壳虫。
1938年4月20日,为了给希特勒献上40岁生日的贺礼,工厂打造了一台敞篷甲壳虫,那个时候,甲壳虫还不叫甲壳虫,正式名称是大众Type 1。直到1939年2月,美国《时代》周刊记者在对其进行报道的时候,把这款车讥讽为Beetle,从此甲壳虫在公众中就流传开来。之后,直到1967年8月,甲壳虫的名字才正式被大众推为官方名称。
甲壳虫的最后一辆样车在1938年完工,1939年8月15日,第一批甲壳虫汽车问世,然而这个时间点实在不够凑巧,问世之后不久,二战便全面爆发,生产全部中断,直到二战前甲壳虫总共才生产了800辆。
二战期间,各国汽车产业都开始从民用转向了军用。甲壳虫也被大量投入到了战事之中,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甲壳虫采用了后置发动机后轮驱动,且为气冷式设计,而非水冷式,冬天不会发生冰冻的情况。而其底盘密封性能极佳,在水中甚至依旧可以使用,在条件严苛的军事环境下,甲壳虫自身的优势可谓明显。
彼时,欧洲各国为了保护各自国家的汽车产业,开始对美国汽车增加了进口关税,这从一定程度上帮助了欧洲汽车产业的复兴。虽然在售价方面,欧洲汽车还不能与美国竞争,但正由于当时的独特环境,欧洲汽车在技术、车型风格、道路适应性等方面,都做出了自己的特色。
幸与不幸
在动乱的战争年代,大众工厂的多数员工都待在了工厂里,因而在二战结束之后,德国成为战败国,而盟国对运输工具方面有着强烈的需求,大众工厂被盟国接管。当时的英国陆军指挥官将一辆漆成军绿色的甲壳虫,送到了英军陆军总司令部,陆军被说服,批准了2万辆的订单,每月4000台,这从某种程度上保护了大众汽车工厂。
虽然在战火中,大众工厂的厂房和机器多半并未受损,但钢铁等原材料和零部件依然有些拮据,无法满足供应生产所需。为了配合当时英军临时政府的需求,德国工厂不断想办法提高产能,但最终没有成功,英军也很快就放弃了他们自己订的每月4000辆甲壳虫的生产计划,缩减到了1000台。加上劳工本来就营养不良、体力不济,为了活下去只好自己去寻找食物来源,当时并没有人看好大众汽车工厂的发展。这种质疑从大众工厂转到了甲壳虫本身,一些车厂老板甚至觉得,甲壳虫的造型太丑,到市场上一定卖不动。
直到1948年,西德全面进入战后重建。当时的一名汽车资深经理诺德霍夫(Nordhfoff)接受了大众,开始重建大众汽车,带着大众回归了西德政府。由于此前的定位极其适用于当时的战后市场,人们对于甲壳虫的需求猛增,甲壳虫汽车此时才算是开始了大批量生产的步伐。此时距其诞生已过去了整整十一年的时间。 除了甲壳虫之外,当时大众还推出了甲壳虫的商用车型Type 2,后来发展成为另一个车系。在产品策略方面,诺德霍夫一直坚持着单一车型阵营。
在这个时候,各国政府都开始在汽车产业上面发力,大力支持汽车的发展。欧洲汽车都进入了高速发展的轨道,尽管当时德国是战败国地位,各方面条件有所限制,但汽车依然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恢复了发展。德国政府当时做出了一个颇为明智的决定:将轿车迅速在国内市场普及到劳动阶层,以国内市场为基础,同时扩大国际市场。这让甲壳虫成了整个市场普及过程中的一大赢家。
但在甲壳虫首次开卖的第一年,即1949年,只卖出了2辆。随后,销量开始暴增。为了进一步提高产能,大众在1954年建立了与福特类似的汽车生产线,到1955年,甲壳虫已经卖出了100万辆。
甲壳虫正式迎来了它的黄金时代。
这样的热度持续了二十多年。大众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之间,在美国市场投入了大量的广告和电影推广,使其获得了极大的市场占有率,加上产品自身也经过改良,品质进一步提升,甲壳虫迅速打破了福特T型车的销售纪录。1972年2月17日,第15007034辆甲壳虫售出,到1973年,全世界总共售出了超过1600万辆甲壳虫。
诞生于战前,成长于战争,成熟于战后,在一连生产了近30年的时间之后,甲壳虫不可避免地进入了产品固有的衰落期。1978年,德国境内的生产线正式停产甲壳虫,而墨西哥工厂则继续生产,一直到2003年才正式停产。
传奇归来
虽然甲壳虫曾经风靡世界,但在1973年,面对日新月异的市场,甲壳虫已经显出了疲态。大众集团也发现了这一点,思考着应该推出怎样的一款新车型,才能把已有的市场份额牢牢把住,帕萨特(Passat)、高尔夫(Golf)和Polo等大众集团史上的经典车型在这个时候强有力地把市场接了过去。
但是人们又不甘心把这款经典车型就此丢落在历史的缝隙中,虽然过去回不去,但经典仍可纪念。
在1998年,大众推出了以Golf底盘改造的第二代车型。想必,当时当大众想要重新复活这款经典车型的时候,设计师们也是犯了难,对原有的经典进行改动总是令人头疼的。不过,从最终的结果来看,设计师们还是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效果。他们找到了聪明的设计语言,既保留了费迪南德·保时捷博士的最初设计理念,又赋予了甲壳虫新的性格因子。
圆圆的车灯得到了保留,车身的流线设计也是向经典甲壳虫靠拢,但一改往日的可爱玩具风,在硬朗线条的搭配下,反倒透出了一丝不可拒绝的阳刚味道。细节之处,诸如Beetle的个性名牌、挡泥板,甚至副驾驶位置上的手套箱等,虽然微小,但依然透着一股强烈的复古情怀。说是复刻也好、纪念也好,这样的车身设计确实让全新甲壳虫在如今趋同的大众审美中,辟出了一条独特的道路,既充满设计感,也能畅销市场。
在传承的同时,设计师们也为甲壳虫注入了新的活力。与第一代甲壳虫所采用的后置发动机后轮驱动不一样的是,全新甲壳虫采用了前置发动机前轮驱动,2003款的甲壳虫,是全球第一辆配备六前速自排的前轮驱动车,车身风阻系数从第一代的0.48降到了0.38。
复活后的第一代甲壳虫,车身的外形设计语言来自大众在美国加州推出的甲壳虫概念车,量产版外形与概念车几乎完全相同,可以说是经典得让后来的设计师也无法超越。某种程度上,甲壳虫已经超越了一款车型本身,其独特的设计基因和技术风格已经深深渗入了汽车产业。
其实,经典不只有甲壳虫。这种隔代传承的汽车基因,在保时捷、mini、FJ Cruiser等一些经典车型上,都有体现。在它们消失的那段时间里,或许市场上已经被新款车型所取代,但人们依旧不会忘怀它的曾经,依旧在经意与不经意之间,回味着那由内而外散发着的经典和传奇。
对于一款汽车来说,时间是最大的挑战者,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审美喜好可能会发生很大改变,动力技术也会有不小的提升。但总有一些人会觉得复古别有情调,总有一些人对过往还念念不忘,虽然时间无法倒流,但情怀依然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延续了下来。在众多车型中,总有那么几款经典车型,跨越了时间的界限,从过去走向现在,依然在走向未来。
在众多车型中,大众甲壳虫正是一个最典型的代表。这款车型的历史可谓久远。
生不逢时
1904年的时候,就已经有机械工程师预言称,汽车工业的未来走向是大批量生产的小型车。但彼时汽车仍然是一件奢侈品,由纯手工打造而成,无法实现规模化量产,平民百姓等如果想要拥有一辆汽车,那几乎是痴心妄想。直到1908年,第一辆国民车才由采用了生产线组装汽车的福特汽车公司推出,即福特T型车。之后的二十年间,福特工厂一共生产了1500多万辆福特T型车,成了整个汽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这个纪录也保持了将近一个世纪之久。
随后,欧洲便来到了20世纪30年代,正是世界经济大萧条的开端。这场自美国而起的经济大衰退席卷了全世界,对各个国家都产生了毁灭性打击。此时的德国,经济危机已经恶化到了极点,失业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水平,罢工潮一浪高过一浪,政府班底也极为不稳定。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33年,希特勒正式上台执政。他深受福特影响,因此在他提出的施政纲领中,有一条虽不起眼,但却至关重要:让人人都开得起汽车。为了实现这个想法,他委托著名的汽车设计师费迪南德·保时捷博士,设计一款车型。对于设想中的这款车,他提出了几个要求:能载下两名成人和三名儿童,最高时速可以达到100km/h,还有一个最关键的要求:售价不超过1000马克。这在当时是一个普通家庭都能够承受的价格水平,甲壳虫这款车型之所以能够如此长寿,与这一点可以说是密不可分。
1934年1月17日,著名的费迪南德·保时捷博士向德国政府提交了一份设计建议书,在这份建议书中,保时捷博士实现了希特勒对汽车的所有要求,并在技术方面实现了不少创新,如后置气冷四缸水平对置发动机、密封式底盘等。加上溜背式的设计,和独特的流线型车身,都博得了不少眼球。在汽车百年历史中,流线型车身的批量生产正是源自于甲壳虫。
1938年4月20日,为了给希特勒献上40岁生日的贺礼,工厂打造了一台敞篷甲壳虫,那个时候,甲壳虫还不叫甲壳虫,正式名称是大众Type 1。直到1939年2月,美国《时代》周刊记者在对其进行报道的时候,把这款车讥讽为Beetle,从此甲壳虫在公众中就流传开来。之后,直到1967年8月,甲壳虫的名字才正式被大众推为官方名称。
甲壳虫的最后一辆样车在1938年完工,1939年8月15日,第一批甲壳虫汽车问世,然而这个时间点实在不够凑巧,问世之后不久,二战便全面爆发,生产全部中断,直到二战前甲壳虫总共才生产了800辆。
二战期间,各国汽车产业都开始从民用转向了军用。甲壳虫也被大量投入到了战事之中,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甲壳虫采用了后置发动机后轮驱动,且为气冷式设计,而非水冷式,冬天不会发生冰冻的情况。而其底盘密封性能极佳,在水中甚至依旧可以使用,在条件严苛的军事环境下,甲壳虫自身的优势可谓明显。
彼时,欧洲各国为了保护各自国家的汽车产业,开始对美国汽车增加了进口关税,这从一定程度上帮助了欧洲汽车产业的复兴。虽然在售价方面,欧洲汽车还不能与美国竞争,但正由于当时的独特环境,欧洲汽车在技术、车型风格、道路适应性等方面,都做出了自己的特色。
幸与不幸
在动乱的战争年代,大众工厂的多数员工都待在了工厂里,因而在二战结束之后,德国成为战败国,而盟国对运输工具方面有着强烈的需求,大众工厂被盟国接管。当时的英国陆军指挥官将一辆漆成军绿色的甲壳虫,送到了英军陆军总司令部,陆军被说服,批准了2万辆的订单,每月4000台,这从某种程度上保护了大众汽车工厂。
虽然在战火中,大众工厂的厂房和机器多半并未受损,但钢铁等原材料和零部件依然有些拮据,无法满足供应生产所需。为了配合当时英军临时政府的需求,德国工厂不断想办法提高产能,但最终没有成功,英军也很快就放弃了他们自己订的每月4000辆甲壳虫的生产计划,缩减到了1000台。加上劳工本来就营养不良、体力不济,为了活下去只好自己去寻找食物来源,当时并没有人看好大众汽车工厂的发展。这种质疑从大众工厂转到了甲壳虫本身,一些车厂老板甚至觉得,甲壳虫的造型太丑,到市场上一定卖不动。
直到1948年,西德全面进入战后重建。当时的一名汽车资深经理诺德霍夫(Nordhfoff)接受了大众,开始重建大众汽车,带着大众回归了西德政府。由于此前的定位极其适用于当时的战后市场,人们对于甲壳虫的需求猛增,甲壳虫汽车此时才算是开始了大批量生产的步伐。此时距其诞生已过去了整整十一年的时间。 除了甲壳虫之外,当时大众还推出了甲壳虫的商用车型Type 2,后来发展成为另一个车系。在产品策略方面,诺德霍夫一直坚持着单一车型阵营。
在这个时候,各国政府都开始在汽车产业上面发力,大力支持汽车的发展。欧洲汽车都进入了高速发展的轨道,尽管当时德国是战败国地位,各方面条件有所限制,但汽车依然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恢复了发展。德国政府当时做出了一个颇为明智的决定:将轿车迅速在国内市场普及到劳动阶层,以国内市场为基础,同时扩大国际市场。这让甲壳虫成了整个市场普及过程中的一大赢家。
但在甲壳虫首次开卖的第一年,即1949年,只卖出了2辆。随后,销量开始暴增。为了进一步提高产能,大众在1954年建立了与福特类似的汽车生产线,到1955年,甲壳虫已经卖出了100万辆。
甲壳虫正式迎来了它的黄金时代。
这样的热度持续了二十多年。大众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之间,在美国市场投入了大量的广告和电影推广,使其获得了极大的市场占有率,加上产品自身也经过改良,品质进一步提升,甲壳虫迅速打破了福特T型车的销售纪录。1972年2月17日,第15007034辆甲壳虫售出,到1973年,全世界总共售出了超过1600万辆甲壳虫。
诞生于战前,成长于战争,成熟于战后,在一连生产了近30年的时间之后,甲壳虫不可避免地进入了产品固有的衰落期。1978年,德国境内的生产线正式停产甲壳虫,而墨西哥工厂则继续生产,一直到2003年才正式停产。
传奇归来
虽然甲壳虫曾经风靡世界,但在1973年,面对日新月异的市场,甲壳虫已经显出了疲态。大众集团也发现了这一点,思考着应该推出怎样的一款新车型,才能把已有的市场份额牢牢把住,帕萨特(Passat)、高尔夫(Golf)和Polo等大众集团史上的经典车型在这个时候强有力地把市场接了过去。
但是人们又不甘心把这款经典车型就此丢落在历史的缝隙中,虽然过去回不去,但经典仍可纪念。
在1998年,大众推出了以Golf底盘改造的第二代车型。想必,当时当大众想要重新复活这款经典车型的时候,设计师们也是犯了难,对原有的经典进行改动总是令人头疼的。不过,从最终的结果来看,设计师们还是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效果。他们找到了聪明的设计语言,既保留了费迪南德·保时捷博士的最初设计理念,又赋予了甲壳虫新的性格因子。
圆圆的车灯得到了保留,车身的流线设计也是向经典甲壳虫靠拢,但一改往日的可爱玩具风,在硬朗线条的搭配下,反倒透出了一丝不可拒绝的阳刚味道。细节之处,诸如Beetle的个性名牌、挡泥板,甚至副驾驶位置上的手套箱等,虽然微小,但依然透着一股强烈的复古情怀。说是复刻也好、纪念也好,这样的车身设计确实让全新甲壳虫在如今趋同的大众审美中,辟出了一条独特的道路,既充满设计感,也能畅销市场。
在传承的同时,设计师们也为甲壳虫注入了新的活力。与第一代甲壳虫所采用的后置发动机后轮驱动不一样的是,全新甲壳虫采用了前置发动机前轮驱动,2003款的甲壳虫,是全球第一辆配备六前速自排的前轮驱动车,车身风阻系数从第一代的0.48降到了0.38。
复活后的第一代甲壳虫,车身的外形设计语言来自大众在美国加州推出的甲壳虫概念车,量产版外形与概念车几乎完全相同,可以说是经典得让后来的设计师也无法超越。某种程度上,甲壳虫已经超越了一款车型本身,其独特的设计基因和技术风格已经深深渗入了汽车产业。
其实,经典不只有甲壳虫。这种隔代传承的汽车基因,在保时捷、mini、FJ Cruiser等一些经典车型上,都有体现。在它们消失的那段时间里,或许市场上已经被新款车型所取代,但人们依旧不会忘怀它的曾经,依旧在经意与不经意之间,回味着那由内而外散发着的经典和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