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曹操《龟虽寿》:“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其中“养怡”一词,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注为:“养怡,指调养身心。怡,愉快、和乐。”人教社1997年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读本》(实验本)第三册注为:“养恰之福,养生愉快之福。养怡,养和。怡,愉快。”《中文大辞典》“养怡”条释为:“谓涵养其怡和之情也。”《汉语大词典》“养怡”条释为:“谓保持身心和乐。”各家都把“养怡”看成动宾结构,把“怡”理解为愉快、和乐。迄今为止,还没有人提出疑问。
笔者认为,上述解释大致可通,但恐非确诂。“养怡之福”与“盈缩之期”对举,“盈缩”为并列结构,“养怡”也当是并列结构:“盈”“缩”反义成词,“养”“怡”则是同义连用,其中“怡”也是“养”的意思。“怡”之养义,大型辞书均不载,但于古有征。例如:
(1)《梁书·忠壮世子萧方传》:“一壶之酒,足以养性;一單之食,足以怡形。”
(2)三国魏嵇康《兄秀才公穆入军赠诗》之十八:“长寄灵岳。怡志养神。”
(3)《太平广记》卷二七一引《纪闻·牛应贞》:“水解冻而绕轩,风扇和而入牖,固可蠲忧释疾,怡神养寿。”
(4)明李贽《读书乐》:“束书不观,吾何以欢?怡性养神,正在此间。”
(5)明归有光《上王中丞书》:“所以终日闭门,怡神养性。”
以上各例均“恰”“养”相对为文,“恰”“养”当是同义词。前人不明“怡”有养义,每有误解。如例(1)“足以怡形”的“怡”《汉语大词典》释为“和悦”,就不够准确。
“怡”“养”还可连用,除了说成“养怡”外,更多的是说成“怡养”。例如:
(6)南朝梁何逊《入西塞示南府同僚》诗:“情游乃落魄,得性随怡养。”
(7)《旧唐书·丘和传》:“和时年已衰老,乃拜稷州刺史,以是本乡,令自怡养,”
(8)宋林逋《山阁偶书》诗:“余生多病期怡养,聊此栖迟一避喧。”
(9)明方汝浩《禅真逸史》第十八回:“既与高澄不和,不若丢职归山,守田园之乐,怡养天年。”
例(6)至例(8)三例转引自《汉语大词典》“怡养”条,《汉语大词典》释为“犹保养,休养”。释义很确切,反过来也以证明“怡”有养义。遗憾的是<汉语大词典》“怡”单字条只收“和悦”“喜悦,快乐”“姓”三个义项,致使字头与词条意义失去照应。
“养老”明清小说里可以说成“怡老”,更可证“怡”有养义:
(10)明东鲁古狂生《醉醒石》第一回:“君将此银归家怡老,逍遥林泉之间可也。何必为五斗粟折腰?”
古汉语里还有个“颐”字,也可当养讲。《尔雅·释诂下》:“颐,养也。”《易·颐》:“观颐,自求口实。”唐李鼎祚《周易集解》:“虞翻曰:‘观颐,观其所养也。’郑玄曰:‘颐,养也。’”“颐”之养、保养义古书习见,辞书都有收释。从用法看,“颐”也可与“养”构成对文、连文,“养老”也可说成“颐老”。例如:
(11)晋葛洪《抱朴子·道意》:“养其心以无欲,颐其神以粹素。”
(12)《魏书·显祖记》:“其践升帝位,克广洪业,以光祖宗之烈,使朕优游履道,颐神养性,可不善欤?”
(13)《文选·嵇康(幽愤诗>》:“采薇山阿,散发岩岫;永啸长吟,颐性养寿。”
(14)《旧唐书·萧倪传》:“近以师傅之崇,畴于旧德,俾从优选,冀保养颐。”
(15)《后汉书·马融传》:“夫乐而不荒,忧而不因,先王所以平和府藏,颐芥精神,致之无疆。”
(16)明凌漾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姑寄御酒二瓶,为伯父颐老之资;宫花二朵,为贤郎鼎元之兆。”
两相比较,不难看出,“怡”“颐”当养讲,其实就是同一个词。“怡”“颐”《广韵·之韵>同为“与之切”,古今同音,例得通用。但《说文》“怡”训“和也”,“颐”训“覆也”(即下巴),都与养没有关系。“怡”“颐”当养讲,溯其源,当与”台”(yí)、“宦”两个词有关。汉扬雄《方言》卷一:“台,养也。晋、卫、燕、魏日台。”晋郭璞注:“台,犹颐也。”许慎《说文·宀部》:“宦,养也。室之东北隅,食所居。”《尔雅·释宫》“东北隅谓之宦”清郝懿行义疏:“按:‘宦’与‘颐’同。《释诂》‘颐’训‘养也’。云‘食所居’者,古人庖厨食阁皆在室之东北隅,以迎养气。”这些材料表明,“怡”“颐”当养讲,可以看作来自古方言“台”,本字可以写作“宦”。由于
“台”(yí)读音比较特殊,“宦”字形比较生僻,所以文献中一般写作“颐”,又可写作“怡”。“怡”“颐”本质上都是
“宦”的通假字。
综上所述,“养怡”是同义复词,义为保养。保养的对象,当是涵盖身心两个方面。这样,“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就可以解释为:寿命长短之期,不仅受天支配;保养身心之福,也可延年益寿。
笔者认为,上述解释大致可通,但恐非确诂。“养怡之福”与“盈缩之期”对举,“盈缩”为并列结构,“养怡”也当是并列结构:“盈”“缩”反义成词,“养”“怡”则是同义连用,其中“怡”也是“养”的意思。“怡”之养义,大型辞书均不载,但于古有征。例如:
(1)《梁书·忠壮世子萧方传》:“一壶之酒,足以养性;一單之食,足以怡形。”
(2)三国魏嵇康《兄秀才公穆入军赠诗》之十八:“长寄灵岳。怡志养神。”
(3)《太平广记》卷二七一引《纪闻·牛应贞》:“水解冻而绕轩,风扇和而入牖,固可蠲忧释疾,怡神养寿。”
(4)明李贽《读书乐》:“束书不观,吾何以欢?怡性养神,正在此间。”
(5)明归有光《上王中丞书》:“所以终日闭门,怡神养性。”
以上各例均“恰”“养”相对为文,“恰”“养”当是同义词。前人不明“怡”有养义,每有误解。如例(1)“足以怡形”的“怡”《汉语大词典》释为“和悦”,就不够准确。
“怡”“养”还可连用,除了说成“养怡”外,更多的是说成“怡养”。例如:
(6)南朝梁何逊《入西塞示南府同僚》诗:“情游乃落魄,得性随怡养。”
(7)《旧唐书·丘和传》:“和时年已衰老,乃拜稷州刺史,以是本乡,令自怡养,”
(8)宋林逋《山阁偶书》诗:“余生多病期怡养,聊此栖迟一避喧。”
(9)明方汝浩《禅真逸史》第十八回:“既与高澄不和,不若丢职归山,守田园之乐,怡养天年。”
例(6)至例(8)三例转引自《汉语大词典》“怡养”条,《汉语大词典》释为“犹保养,休养”。释义很确切,反过来也以证明“怡”有养义。遗憾的是<汉语大词典》“怡”单字条只收“和悦”“喜悦,快乐”“姓”三个义项,致使字头与词条意义失去照应。
“养老”明清小说里可以说成“怡老”,更可证“怡”有养义:
(10)明东鲁古狂生《醉醒石》第一回:“君将此银归家怡老,逍遥林泉之间可也。何必为五斗粟折腰?”
古汉语里还有个“颐”字,也可当养讲。《尔雅·释诂下》:“颐,养也。”《易·颐》:“观颐,自求口实。”唐李鼎祚《周易集解》:“虞翻曰:‘观颐,观其所养也。’郑玄曰:‘颐,养也。’”“颐”之养、保养义古书习见,辞书都有收释。从用法看,“颐”也可与“养”构成对文、连文,“养老”也可说成“颐老”。例如:
(11)晋葛洪《抱朴子·道意》:“养其心以无欲,颐其神以粹素。”
(12)《魏书·显祖记》:“其践升帝位,克广洪业,以光祖宗之烈,使朕优游履道,颐神养性,可不善欤?”
(13)《文选·嵇康(幽愤诗>》:“采薇山阿,散发岩岫;永啸长吟,颐性养寿。”
(14)《旧唐书·萧倪传》:“近以师傅之崇,畴于旧德,俾从优选,冀保养颐。”
(15)《后汉书·马融传》:“夫乐而不荒,忧而不因,先王所以平和府藏,颐芥精神,致之无疆。”
(16)明凌漾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姑寄御酒二瓶,为伯父颐老之资;宫花二朵,为贤郎鼎元之兆。”
两相比较,不难看出,“怡”“颐”当养讲,其实就是同一个词。“怡”“颐”《广韵·之韵>同为“与之切”,古今同音,例得通用。但《说文》“怡”训“和也”,“颐”训“覆也”(即下巴),都与养没有关系。“怡”“颐”当养讲,溯其源,当与”台”(yí)、“宦”两个词有关。汉扬雄《方言》卷一:“台,养也。晋、卫、燕、魏日台。”晋郭璞注:“台,犹颐也。”许慎《说文·宀部》:“宦,养也。室之东北隅,食所居。”《尔雅·释宫》“东北隅谓之宦”清郝懿行义疏:“按:‘宦’与‘颐’同。《释诂》‘颐’训‘养也’。云‘食所居’者,古人庖厨食阁皆在室之东北隅,以迎养气。”这些材料表明,“怡”“颐”当养讲,可以看作来自古方言“台”,本字可以写作“宦”。由于
“台”(yí)读音比较特殊,“宦”字形比较生僻,所以文献中一般写作“颐”,又可写作“怡”。“怡”“颐”本质上都是
“宦”的通假字。
综上所述,“养怡”是同义复词,义为保养。保养的对象,当是涵盖身心两个方面。这样,“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就可以解释为:寿命长短之期,不仅受天支配;保养身心之福,也可延年益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