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版权代理这行,至今是第六个年头。我的主要工作内容是把外文书的中文版权卖给本地出版社(包括台湾和大陆),由他们翻译成中文发行,简单说就是“版权输入”。不过做我们这行的,或多或少都会有“反攻国外”的念头,希望有朝一日能反其道而行,把中文作者的书卖到海外去。
那是个很美好的梦想,可是实践的难度很高。
首先,要打进国际市场,最好能有英译稿供人审读。中翻英的价格高昂、人才难寻,文学作品的翻译更不是找个翻译社就能付钱了事。找到译者,谈妥价码,还有个最现实的问题:翻译费谁来买单?按照行规,这笔钱要由权利人(可能是作者、也可能是出版社)负担,可是台湾市场小,作者稿费也不过几万块,要他/她在没有保证成效的情况下自掏腰包,并非易事。
其次,要有国外的人脉。是要全权委托一个海外版权经纪人,还是找一个美国经纪人操盘,由他/她的各国代理分头处理?抑或自己在每个国家找代理?西方的出版市场是一个彼此关系紧密的社群,各国出版人往往互通有无,买了什么新书必定“好康道相报”,通知其他国家的出版人朋友共襄盛举,此外还有书探和经纪人居间传递消息。掌握这种游戏规则,在版权推广上才能收事半功倍的成效。
最后,却也是最基本的问题:要选什么书来推?以文学市场来说,长篇小说绝对是最容易的选择,而且最好是故事精彩,已在本地市场创下销售佳绩的,还要顾虑到书中的历史文化背景会否对外国读者来说太过陌生、方言俚语是否太难翻译。没有合适的作品,上述一切都是空谈。即使有作品,还要考虑作者背景,比如说愿不愿意出国宣传新书,若能用英语沟通,对外国出版社来说更是大大加分。
过去几年来,常有外国客户对我说:“你有没有好的中文小说?我可以帮你卖美国版权。”我也一直寻寻觅觅,希望能找到适合推到外国的作品。坦白说,由于工作使然,我的阅读几乎局限在外文作品,对当代的华文创作涉猎极少,说要找好的中文作品,也是有心无力。更何况就算找到了书,我也无力负担那高昂的英译稿费用。
但是“中书外推”这个梦,一直占据我心中的某个角落。我看着自己的外国客户越来越多、关系日渐紧密,从英美到西班牙,甚至土耳其、希腊、以色列和波兰。我常常会想,如果找到书了,在哪个国家要找谁来代理,有谁比较适合?我也透过朋友介绍,认识了一群有志译介中文作品的外国译者,他们大多住在北京,也有的住在美国和英国,我甚至连翻译的价码都打听好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直到两年前,我发现了张翎的《邮购新娘》。
张翎是一位多年旅居加拿大的华人作家,写了不少作品,得过一些奖,但在中国书市并没有非常突出的销售表现。我在机缘巧合之下,买到允晨出的繁体版(书名改为《温州女人》),一读就爱上了。
《温州女人》并不是一本印量很大的小说,这个故事的力量、残酷和叹息,都潜伏于一种优雅的温婉里面。我喜欢它兼具移民经验和现代中国历史伤痕的“跨洋”国际视野,沉醉于那兼具典雅与现代的流利文字,更佩服的是那千回百转的情节起伏。更白话一点说,就是很文学,但又很好看的小说,这个形容轻描淡写,可是符合的作品又有多少?
不仅如此,我认为《温州女人》是一本外国读者也能够领略和喜欢的作品,极适合推荐到欧美市场。因为里面有足够的西方场景和人物,大幅降低了欧美读者的进入门槛;因为它有极强的故事性;因为它所讲述的中国是真实却不带有太多地方文化色彩的,相对容易理解。
我跟张翎联系上,取得她的同意,也找到了感兴趣的英译者,可是因为没法支付英译稿的费用,只好暂时搁置。
一晃眼两年过去,2009年9月,我在北京的书店里看到张翎的新作《金山》。
其实两年前我们联系《温州女人》的时候,她便提到自己在写一本华工血泪史的小说,叫做《金山有约》。我光是读大纲就激动无比,不仅被故事的格局和历史纵深所震慑,更因为这是西方读者肯定会喜欢的家族移民史诗,题材甚至比《温州女人》更有卖点。
我立刻买书带回家看,并透过相熟的《金山》出版社朋友,请他们代为转达我代理这本书海外版权的意愿。
读完《金山》的那个周末深夜,我忍不住激动,写了一封长信给张翎:“距离我们上回联络,转眼竟然快两年过去了。这段时间里发生了很多事,比如说我在去年离开任职四年多的版权代理公司、自立门户,创业至今也有一年时间,从草创时的战战兢兢,也慢慢走到一个比较安稳的状况了。心里一直惦念着《邮购新娘》推广海外版权的事。旧时我是为人打工,自己没钱、更不可能说服公司投资译稿,如今自己当老板了,虽然离大富大贵还很遥远,但英译稿的费用却还是负担得起的,只是却不知道还有没有机会了。”
不知还有没有机会,因为我已经上网查过《金山》的相关资料。此书的推出不同凡响,先是在《人民文学》杂志上分两期全文连载,八月出版的时候,十月文艺出版社还举办了张翎作品研讨会,而且大陆第一票房名导冯小刚将把她的中篇小说《余震》拍成电影“唐山大地震”。
张翎的名声,可说是在中国文坛如日中天了,她还记得两年前那个未果的插曲,还有我这个一头热的毛头小子吗?想不到张翎很快回信,恭贺我们彼此在两年间都有“积极的变化”,最后说“非常欢迎你来操作它的国际版权”。
确认《金山》代理权的时机有点尴尬,因为距离法兰克福书展很近,我忙着整理国外客户传来的资料,实在无暇分身准备英译稿和内容大纲。正好一位与我认识多年的德国书探卡门对中文作品很感兴趣,而且说她的欧洲出版社客户有自己的中文审书人,我便把《金山》的稿子先给她独家审阅到书展前。
书展期间,我则拜会了纽约的经纪人芭芭拉·季特薇(Barbara J. Zitwer),希望能由她来统筹《金山》全球版权。之所以找上她,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她是书探出身,自己成立经纪公司十多年,非常关注国际市场,对亚洲文学尤其重视,曾把春树的《北京娃娃》、日本作家片山恭一的《在世界中心呼喊爱情》和韩国作家赵京兰的《舌》引介到欧美。
第二、她在法兰克福书展前推出韩国作家申京淑的百万畅销书《请照顾妈妈》,轰动国际,短短一个月内卖出十五国版权,也成为韩国文学叩开国际市场的代表作。我本来就是她的中文代理,也帮她谈成《请照顾妈妈》的繁体交易,自然加深了她对我的信任。更重要的是,由于《妈妈》走红国际,我知道一定有很多出版社会去问芭芭拉 What's next?下一本来自亚洲的好书在哪里?而我希望《金山》就是那本书。
所以,我一方面与书探卡门的客户碰面,一方面则与芭芭拉讨论合作的可能性,两边都颇有斩获。卡门说她的加泰隆尼亚客户已经拿到两份审读报告,皆给予《金山》极高的评价,甚至认为这本书超过张戎的《鸿》,而那正是最为欧美读者所熟知的中国家族故事(即便那不是小说),全球卖了一千万册。
我在一场酒会上,与卡门的荷兰客户见面,也就是Signatuur出版社的发行人娜勒卡·纪娥(Nelleke Geel)。她是欧洲非常知名的出版人,萨丰的《风之影》和拉森的《龙纹身的女孩》都是她出版的。前者在荷兰狂销75万册,后者的“千禧年”三部曲荷语版发行量则已经突破100万册。
我说这些年来自己一直在找一本适合推向海外的作品,而我的“范本”约莫就是萨丰的《风之影》:介于文学与通俗之间,有着高度文学性的语言,也有着极强的故事性;有扎实的历史背景,但也可以完全不管,单纯欣赏故事,而《金山》就是这样的一本书。纪娥说她签书向来要亲自看过,从未根据审读报告就出手,但“或许《金山》会是个例外”。
书展结束后,她找人写了第三份审读报告,决定签下《金山》。
原本我和芭芭拉的盘算是:多花点时间准备英译稿,万事齐备再出手,没想到荷兰文版权真的在没有稿子的情况下售出。芭芭拉认为我们必需把握这个机会,立刻与各国代理联络,展开《金山》的全球版权攻势。
纪娥签下《金山》仿佛革命的第一枪,点燃了国际间关于《金山》的热潮。芭芭拉把消息发给书探,书探们转告各自的外国出版社客户;芭芭拉的各国代理迅速与当地出版社联络;我也把消息发给认识的西班牙出版人和英国书探,纪娥更是乐当拉拉队长,到处向外国出版人朋友推荐。
关于《金山》的消息火速在国际间传开。我在11月初的星期四卖出荷兰文版权,那个周末消息就已经传遍欧美。隔周一,加拿大的企鹅出版社在收到稿子三小时内签下加拿大英语版权;星期二,《追风筝的孩子》意大利出版社 Piemme 抢下意大利版权;星期三,英国知名的独立文学出版社大西洋(Atlantic)签下英国版权;星期四,法国著名的翻译文学出版社 Belfond 拿下法语版权。
那真的就像做梦一样,非常疯狂、非常不可思议。我每天晚上挑灯夜战,甚至下班先小睡几个小时,然后半夜起床与国外联机。短短一周时间,我们攻克了英语、法语、意大利语和荷语市场,西班牙语出版社也有人报价。
《金山》既没有在中国大大畅销,又不是用英文写作的小说,如何能在短时间内在海外市场大有斩获?更难能可贵的是,买下版权的并非小型出版社,而是各国最顶尖的文学出版社,也就是说《金山》完全被当成主流大书看待。
事后观之,我认为有几个成功的原因:
第一、2009年法兰克福书展的主宾国是中国,欧美出版社对此相当关注,也都在寻找亮眼的中文小说,但书展上除了已被译介到国外的知名中文作家现身说法,并无版权交易热门的作品。《金山》的消息在书展期间透过书探和出版人传开,书展后正式端上版权交易市场,于是成为各国首要瞩目对象。
第二、张翎久居国外,《金山》的故事也横跨中加两地,除了讲述中国移民筚路蓝缕的经历,书中也有不少外国角色登场,大幅拉近欧美读者的距离、降低进入的门槛。而华人家族故事在欧美书市有许多畅销例子,例如张戎的《鸿》和加拿大华裔作者丹尼丝·郑(Denise Chong)的《姨太太的孩子们》(The Concubine’s Children)最为人熟知,前者全球卖座超过1千万册,后者则在加拿大蝉联排行榜达87 周。《金山》作为一本用中文创作的小说,可说是既能吸引上述二书的现有读者群、又与其回忆录性质有所区隔。
第三、冯小刚正筹拍张翎的中篇小说《余震》电影版“唐山大地震”,《金山》的电视剧版权亦由知名导演张黎的团队买下,加上第一届中山杯华侨文学奖又把评委特别奖颁给了《金山》,种种得奖和影视改编的消息,也给了欧美出版社更大的投资信心。
“People are asking me for more Chinese books! ”芭芭拉说。《金山》只是一个开头,我相信之后还会有更多的中文作品被翻译成外文。那会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
那是个很美好的梦想,可是实践的难度很高。
首先,要打进国际市场,最好能有英译稿供人审读。中翻英的价格高昂、人才难寻,文学作品的翻译更不是找个翻译社就能付钱了事。找到译者,谈妥价码,还有个最现实的问题:翻译费谁来买单?按照行规,这笔钱要由权利人(可能是作者、也可能是出版社)负担,可是台湾市场小,作者稿费也不过几万块,要他/她在没有保证成效的情况下自掏腰包,并非易事。
其次,要有国外的人脉。是要全权委托一个海外版权经纪人,还是找一个美国经纪人操盘,由他/她的各国代理分头处理?抑或自己在每个国家找代理?西方的出版市场是一个彼此关系紧密的社群,各国出版人往往互通有无,买了什么新书必定“好康道相报”,通知其他国家的出版人朋友共襄盛举,此外还有书探和经纪人居间传递消息。掌握这种游戏规则,在版权推广上才能收事半功倍的成效。
最后,却也是最基本的问题:要选什么书来推?以文学市场来说,长篇小说绝对是最容易的选择,而且最好是故事精彩,已在本地市场创下销售佳绩的,还要顾虑到书中的历史文化背景会否对外国读者来说太过陌生、方言俚语是否太难翻译。没有合适的作品,上述一切都是空谈。即使有作品,还要考虑作者背景,比如说愿不愿意出国宣传新书,若能用英语沟通,对外国出版社来说更是大大加分。
过去几年来,常有外国客户对我说:“你有没有好的中文小说?我可以帮你卖美国版权。”我也一直寻寻觅觅,希望能找到适合推到外国的作品。坦白说,由于工作使然,我的阅读几乎局限在外文作品,对当代的华文创作涉猎极少,说要找好的中文作品,也是有心无力。更何况就算找到了书,我也无力负担那高昂的英译稿费用。
但是“中书外推”这个梦,一直占据我心中的某个角落。我看着自己的外国客户越来越多、关系日渐紧密,从英美到西班牙,甚至土耳其、希腊、以色列和波兰。我常常会想,如果找到书了,在哪个国家要找谁来代理,有谁比较适合?我也透过朋友介绍,认识了一群有志译介中文作品的外国译者,他们大多住在北京,也有的住在美国和英国,我甚至连翻译的价码都打听好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直到两年前,我发现了张翎的《邮购新娘》。
张翎是一位多年旅居加拿大的华人作家,写了不少作品,得过一些奖,但在中国书市并没有非常突出的销售表现。我在机缘巧合之下,买到允晨出的繁体版(书名改为《温州女人》),一读就爱上了。
《温州女人》并不是一本印量很大的小说,这个故事的力量、残酷和叹息,都潜伏于一种优雅的温婉里面。我喜欢它兼具移民经验和现代中国历史伤痕的“跨洋”国际视野,沉醉于那兼具典雅与现代的流利文字,更佩服的是那千回百转的情节起伏。更白话一点说,就是很文学,但又很好看的小说,这个形容轻描淡写,可是符合的作品又有多少?
不仅如此,我认为《温州女人》是一本外国读者也能够领略和喜欢的作品,极适合推荐到欧美市场。因为里面有足够的西方场景和人物,大幅降低了欧美读者的进入门槛;因为它有极强的故事性;因为它所讲述的中国是真实却不带有太多地方文化色彩的,相对容易理解。
我跟张翎联系上,取得她的同意,也找到了感兴趣的英译者,可是因为没法支付英译稿的费用,只好暂时搁置。
一晃眼两年过去,2009年9月,我在北京的书店里看到张翎的新作《金山》。
其实两年前我们联系《温州女人》的时候,她便提到自己在写一本华工血泪史的小说,叫做《金山有约》。我光是读大纲就激动无比,不仅被故事的格局和历史纵深所震慑,更因为这是西方读者肯定会喜欢的家族移民史诗,题材甚至比《温州女人》更有卖点。
我立刻买书带回家看,并透过相熟的《金山》出版社朋友,请他们代为转达我代理这本书海外版权的意愿。
读完《金山》的那个周末深夜,我忍不住激动,写了一封长信给张翎:“距离我们上回联络,转眼竟然快两年过去了。这段时间里发生了很多事,比如说我在去年离开任职四年多的版权代理公司、自立门户,创业至今也有一年时间,从草创时的战战兢兢,也慢慢走到一个比较安稳的状况了。心里一直惦念着《邮购新娘》推广海外版权的事。旧时我是为人打工,自己没钱、更不可能说服公司投资译稿,如今自己当老板了,虽然离大富大贵还很遥远,但英译稿的费用却还是负担得起的,只是却不知道还有没有机会了。”
不知还有没有机会,因为我已经上网查过《金山》的相关资料。此书的推出不同凡响,先是在《人民文学》杂志上分两期全文连载,八月出版的时候,十月文艺出版社还举办了张翎作品研讨会,而且大陆第一票房名导冯小刚将把她的中篇小说《余震》拍成电影“唐山大地震”。
张翎的名声,可说是在中国文坛如日中天了,她还记得两年前那个未果的插曲,还有我这个一头热的毛头小子吗?想不到张翎很快回信,恭贺我们彼此在两年间都有“积极的变化”,最后说“非常欢迎你来操作它的国际版权”。
确认《金山》代理权的时机有点尴尬,因为距离法兰克福书展很近,我忙着整理国外客户传来的资料,实在无暇分身准备英译稿和内容大纲。正好一位与我认识多年的德国书探卡门对中文作品很感兴趣,而且说她的欧洲出版社客户有自己的中文审书人,我便把《金山》的稿子先给她独家审阅到书展前。
书展期间,我则拜会了纽约的经纪人芭芭拉·季特薇(Barbara J. Zitwer),希望能由她来统筹《金山》全球版权。之所以找上她,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她是书探出身,自己成立经纪公司十多年,非常关注国际市场,对亚洲文学尤其重视,曾把春树的《北京娃娃》、日本作家片山恭一的《在世界中心呼喊爱情》和韩国作家赵京兰的《舌》引介到欧美。
第二、她在法兰克福书展前推出韩国作家申京淑的百万畅销书《请照顾妈妈》,轰动国际,短短一个月内卖出十五国版权,也成为韩国文学叩开国际市场的代表作。我本来就是她的中文代理,也帮她谈成《请照顾妈妈》的繁体交易,自然加深了她对我的信任。更重要的是,由于《妈妈》走红国际,我知道一定有很多出版社会去问芭芭拉 What's next?下一本来自亚洲的好书在哪里?而我希望《金山》就是那本书。
所以,我一方面与书探卡门的客户碰面,一方面则与芭芭拉讨论合作的可能性,两边都颇有斩获。卡门说她的加泰隆尼亚客户已经拿到两份审读报告,皆给予《金山》极高的评价,甚至认为这本书超过张戎的《鸿》,而那正是最为欧美读者所熟知的中国家族故事(即便那不是小说),全球卖了一千万册。
我在一场酒会上,与卡门的荷兰客户见面,也就是Signatuur出版社的发行人娜勒卡·纪娥(Nelleke Geel)。她是欧洲非常知名的出版人,萨丰的《风之影》和拉森的《龙纹身的女孩》都是她出版的。前者在荷兰狂销75万册,后者的“千禧年”三部曲荷语版发行量则已经突破100万册。
我说这些年来自己一直在找一本适合推向海外的作品,而我的“范本”约莫就是萨丰的《风之影》:介于文学与通俗之间,有着高度文学性的语言,也有着极强的故事性;有扎实的历史背景,但也可以完全不管,单纯欣赏故事,而《金山》就是这样的一本书。纪娥说她签书向来要亲自看过,从未根据审读报告就出手,但“或许《金山》会是个例外”。
书展结束后,她找人写了第三份审读报告,决定签下《金山》。
原本我和芭芭拉的盘算是:多花点时间准备英译稿,万事齐备再出手,没想到荷兰文版权真的在没有稿子的情况下售出。芭芭拉认为我们必需把握这个机会,立刻与各国代理联络,展开《金山》的全球版权攻势。
纪娥签下《金山》仿佛革命的第一枪,点燃了国际间关于《金山》的热潮。芭芭拉把消息发给书探,书探们转告各自的外国出版社客户;芭芭拉的各国代理迅速与当地出版社联络;我也把消息发给认识的西班牙出版人和英国书探,纪娥更是乐当拉拉队长,到处向外国出版人朋友推荐。
关于《金山》的消息火速在国际间传开。我在11月初的星期四卖出荷兰文版权,那个周末消息就已经传遍欧美。隔周一,加拿大的企鹅出版社在收到稿子三小时内签下加拿大英语版权;星期二,《追风筝的孩子》意大利出版社 Piemme 抢下意大利版权;星期三,英国知名的独立文学出版社大西洋(Atlantic)签下英国版权;星期四,法国著名的翻译文学出版社 Belfond 拿下法语版权。
那真的就像做梦一样,非常疯狂、非常不可思议。我每天晚上挑灯夜战,甚至下班先小睡几个小时,然后半夜起床与国外联机。短短一周时间,我们攻克了英语、法语、意大利语和荷语市场,西班牙语出版社也有人报价。
《金山》既没有在中国大大畅销,又不是用英文写作的小说,如何能在短时间内在海外市场大有斩获?更难能可贵的是,买下版权的并非小型出版社,而是各国最顶尖的文学出版社,也就是说《金山》完全被当成主流大书看待。
事后观之,我认为有几个成功的原因:
第一、2009年法兰克福书展的主宾国是中国,欧美出版社对此相当关注,也都在寻找亮眼的中文小说,但书展上除了已被译介到国外的知名中文作家现身说法,并无版权交易热门的作品。《金山》的消息在书展期间透过书探和出版人传开,书展后正式端上版权交易市场,于是成为各国首要瞩目对象。
第二、张翎久居国外,《金山》的故事也横跨中加两地,除了讲述中国移民筚路蓝缕的经历,书中也有不少外国角色登场,大幅拉近欧美读者的距离、降低进入的门槛。而华人家族故事在欧美书市有许多畅销例子,例如张戎的《鸿》和加拿大华裔作者丹尼丝·郑(Denise Chong)的《姨太太的孩子们》(The Concubine’s Children)最为人熟知,前者全球卖座超过1千万册,后者则在加拿大蝉联排行榜达87 周。《金山》作为一本用中文创作的小说,可说是既能吸引上述二书的现有读者群、又与其回忆录性质有所区隔。
第三、冯小刚正筹拍张翎的中篇小说《余震》电影版“唐山大地震”,《金山》的电视剧版权亦由知名导演张黎的团队买下,加上第一届中山杯华侨文学奖又把评委特别奖颁给了《金山》,种种得奖和影视改编的消息,也给了欧美出版社更大的投资信心。
“People are asking me for more Chinese books! ”芭芭拉说。《金山》只是一个开头,我相信之后还会有更多的中文作品被翻译成外文。那会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