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美术课程标准》中“欣赏与评述”不仅是美术学习的重要领域,而且也是培养学生综合创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的重要心理动因,是创造的动力。有了兴趣,学生才能对美术鉴赏活动感到愉快与充满好奇,化被动为主动,有效地激发学习动机与求知欲,使认识能力和表现能力得到提高。通过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与经验,我总结了几条激发学生对美术欣赏课兴趣的方法,在实际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
【关键词】欣赏 兴趣 方法 教学
美术欣赏课是中职美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欣赏教育是以美术艺术为手段让学生在学习和欣赏中性格、思想、情操乃至意志受到感染熏陶,从而达到育人无声的德育效果,在素质教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与作用。中职美术欣赏教育对学生在陶冶审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质、传承文化艺术,弘扬人文精神、调节心理状态,促进身心健康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成为社会文化中一个引人注目的亮点。美术欣赏通过对学生的审美心理培养,使他们对美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学会鉴赏美、创造美。在欣赏美术作品时所产生的穿透力和震撼力,使学生达到明是非、知善恶、辨美丑,向往真善美,自觉放弃假恶丑,从而使学生达到人格完善的目的。它对学生情感教育有其独特的作用,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能直接而强烈地影响人的情感,触及人的心灵深处。
作为一线的美术教育工作者,通过这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与经验,我总结了几条激发学生对美术欣赏课兴趣的方法:
一、图片与文字相结合,增进欣赏理解
欣赏教学看似简单,其实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美术欣赏是综合性发展效应的过程。在美术欣赏的教育过程中,教师从美术的审美特性出发,通过对古今中外各类具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介绍分析,并引导学生运用感知、记忆、经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判断,从中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得审美经验和审美享受,从而使学生掌握美术欣赏的方法,提高欣赏的水平,并获得审美的愉悦,受到教益和启迪。美术欣赏是美术作品发挥社会作用的主要环节。凡是优秀的美术作品,无论是中国画还是西洋画,都能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深刻的思想提高,都能真实地、生动地、具体地、形象地再现社会生活,反映时代精神、民族特点和人们的精神实质。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观察现实,深刻理解社会生活,从而使学生受到鼓舞,得到美的陶冶。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很自然地体验到师生群体共同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和谐与欢跃的审美感受,让轻松愉快的感情激发随心所欲的灵机,帮助学生排除进入美术课堂教学可能出现的思想束缚和心理障碍。
欣赏课教学是欣赏进入美术课堂教学后,由写实表现向视觉表现引导过渡的教学发展形式。首先是美术作品对欣赏者的主观感受,通过欣赏者的知识结构与生活体验,形成自己独特的认识。如在学生欣赏《敦煌的石窟壁画》时,可以配以优美的古筝曲子,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运用相关学科作为引线,在使学生对中国文化有了进一步了解的同时,又被在丝绸之路上的这种独特的交流方式而深深感动,让学生真正体会和理解中华民族西域文化遗产的伟大和丝绸之路所具有的深远的历史意义,进而对敦煌壁画的内涵有更深的了解,敦煌石窟就是卧在沙漠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二、介绍作品背景,激发探索兴趣
好多美术作品,给人的感觉比较理性。学生年龄小,阅历不深,决定了他们欣赏的层次较浅,不能理解分析感受作品。针对这一情况,为培养学生对美术的持久热情,教师除了介绍作者外,再介绍与作品相关的背景,往往能使学生对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如在欣赏北宋画家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时,着重介绍范宽在画这幅画时以客观而且是从整体地去描绘自己所熟悉的北方地区的自然景物,采取大山大水的全景式构图。
三、陶冶性情,升华境界
欣赏教学同其他艺术教育一样,主要功能是审美教育,即纯正的审美趣味、正确的审美观点、高雅的审美格调,健康的美术作品对培植高尚丰富的情感、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起着润物无声的作用。用美术作品引发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在共鸣中陶冶情操,升华精神境界。
剪纸是我国整个美术领域和民族美术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创作者、欣赏者和保存者主要是劳动人民,学生接触较多。在引导学生欣赏剪纸作品时,通过观看课件、欣赏剪纸作品,使学生更深地了解北方剪纸和南方剪纸不同的艺术风格。通过对一些剪纸艺术作品的欣赏,可以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劳动人民凭着简单的一把剪刀或一把刻刀、一张纸,就能创造出许许多多生动活泼、富有艺术情趣的艺术形象,使剪纸作品像一首首质朴动人的民歌,清新、活泼、健康、富于创造性,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通过这些讲解,启发学生在娱乐中思索,在思索后感悟,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热爱艺术,培养了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的品质,使学生的性情得到陶冶,人格得到升华。
欣赏教学中,教师注意引导,就能给学生一片绚丽的天空,学生就能插上想象的翅膀,成为创造的主人。但教室、教材、学校并不是知识的唯一源泉,大自然、人类社会、丰富多彩的世界都是人生的教科书。优秀的欣赏课应既充满改革精神,又符合常规要求,注重教师讲课,突出授课的主要性;注重学生欣赏,突出活跃性。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加以补充和适当的取舍,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的综合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知识理解和巩固,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只要教师多专研多探索,再结合以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如电影、电视、录像、范画、参观、访问、旅游甚至故事、游戏、音乐、文学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力与想象力,必能激发学生对美术欣赏课的兴趣。
参考文献:
[1]郭绍纲,范凯熹.美术教育方法论[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
[2]尹少淳.美术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欣赏 兴趣 方法 教学
美术欣赏课是中职美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欣赏教育是以美术艺术为手段让学生在学习和欣赏中性格、思想、情操乃至意志受到感染熏陶,从而达到育人无声的德育效果,在素质教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与作用。中职美术欣赏教育对学生在陶冶审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质、传承文化艺术,弘扬人文精神、调节心理状态,促进身心健康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成为社会文化中一个引人注目的亮点。美术欣赏通过对学生的审美心理培养,使他们对美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学会鉴赏美、创造美。在欣赏美术作品时所产生的穿透力和震撼力,使学生达到明是非、知善恶、辨美丑,向往真善美,自觉放弃假恶丑,从而使学生达到人格完善的目的。它对学生情感教育有其独特的作用,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能直接而强烈地影响人的情感,触及人的心灵深处。
作为一线的美术教育工作者,通过这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与经验,我总结了几条激发学生对美术欣赏课兴趣的方法:
一、图片与文字相结合,增进欣赏理解
欣赏教学看似简单,其实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美术欣赏是综合性发展效应的过程。在美术欣赏的教育过程中,教师从美术的审美特性出发,通过对古今中外各类具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介绍分析,并引导学生运用感知、记忆、经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判断,从中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得审美经验和审美享受,从而使学生掌握美术欣赏的方法,提高欣赏的水平,并获得审美的愉悦,受到教益和启迪。美术欣赏是美术作品发挥社会作用的主要环节。凡是优秀的美术作品,无论是中国画还是西洋画,都能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深刻的思想提高,都能真实地、生动地、具体地、形象地再现社会生活,反映时代精神、民族特点和人们的精神实质。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观察现实,深刻理解社会生活,从而使学生受到鼓舞,得到美的陶冶。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很自然地体验到师生群体共同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和谐与欢跃的审美感受,让轻松愉快的感情激发随心所欲的灵机,帮助学生排除进入美术课堂教学可能出现的思想束缚和心理障碍。
欣赏课教学是欣赏进入美术课堂教学后,由写实表现向视觉表现引导过渡的教学发展形式。首先是美术作品对欣赏者的主观感受,通过欣赏者的知识结构与生活体验,形成自己独特的认识。如在学生欣赏《敦煌的石窟壁画》时,可以配以优美的古筝曲子,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运用相关学科作为引线,在使学生对中国文化有了进一步了解的同时,又被在丝绸之路上的这种独特的交流方式而深深感动,让学生真正体会和理解中华民族西域文化遗产的伟大和丝绸之路所具有的深远的历史意义,进而对敦煌壁画的内涵有更深的了解,敦煌石窟就是卧在沙漠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二、介绍作品背景,激发探索兴趣
好多美术作品,给人的感觉比较理性。学生年龄小,阅历不深,决定了他们欣赏的层次较浅,不能理解分析感受作品。针对这一情况,为培养学生对美术的持久热情,教师除了介绍作者外,再介绍与作品相关的背景,往往能使学生对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如在欣赏北宋画家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时,着重介绍范宽在画这幅画时以客观而且是从整体地去描绘自己所熟悉的北方地区的自然景物,采取大山大水的全景式构图。
三、陶冶性情,升华境界
欣赏教学同其他艺术教育一样,主要功能是审美教育,即纯正的审美趣味、正确的审美观点、高雅的审美格调,健康的美术作品对培植高尚丰富的情感、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起着润物无声的作用。用美术作品引发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在共鸣中陶冶情操,升华精神境界。
剪纸是我国整个美术领域和民族美术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创作者、欣赏者和保存者主要是劳动人民,学生接触较多。在引导学生欣赏剪纸作品时,通过观看课件、欣赏剪纸作品,使学生更深地了解北方剪纸和南方剪纸不同的艺术风格。通过对一些剪纸艺术作品的欣赏,可以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劳动人民凭着简单的一把剪刀或一把刻刀、一张纸,就能创造出许许多多生动活泼、富有艺术情趣的艺术形象,使剪纸作品像一首首质朴动人的民歌,清新、活泼、健康、富于创造性,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通过这些讲解,启发学生在娱乐中思索,在思索后感悟,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热爱艺术,培养了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的品质,使学生的性情得到陶冶,人格得到升华。
欣赏教学中,教师注意引导,就能给学生一片绚丽的天空,学生就能插上想象的翅膀,成为创造的主人。但教室、教材、学校并不是知识的唯一源泉,大自然、人类社会、丰富多彩的世界都是人生的教科书。优秀的欣赏课应既充满改革精神,又符合常规要求,注重教师讲课,突出授课的主要性;注重学生欣赏,突出活跃性。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加以补充和适当的取舍,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的综合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知识理解和巩固,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只要教师多专研多探索,再结合以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如电影、电视、录像、范画、参观、访问、旅游甚至故事、游戏、音乐、文学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力与想象力,必能激发学生对美术欣赏课的兴趣。
参考文献:
[1]郭绍纲,范凯熹.美术教育方法论[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
[2]尹少淳.美术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