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月份,中国艺术界最关注的两件事应是:雅克·朗西埃的中国之行和威尼斯的中国现象了。正好,如果用朗西埃的美学主张来讨论中国艺术家大批涌进威尼斯现象,将会产生怎样的“歧感”叙述呢?
反对“共识逻辑”,提倡“歧感美学”是朗西埃涉入艺术领域时祭出的鲜明旗帜。在朗西埃看来,今天的艺术特别是具有解放性的艺术必须是对我们早已达成的“共识逻辑”开战。何为共识,按照朗西埃的观点,感知与感知之间,感知呈现模式和意义机制之间达成和谐一致。如果在艺术展览现场,观众和艺术家,观众和策展人达成共识,那么这样的艺术便失去了批判和解放的意义。所以,在朗西埃看来,当代艺术建构特定空间和时间装置,消除等级秩序,拆解各种藩篱,对感性进行重新分配,从而塑造出崭新的可见性形式。
现在,我们来看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的中国现象。近十个平行展,规模超过150人的超大型展览(这个人数已基本接近去年卡塞尔文献展参展艺术家的总人数),艺术家挤进国外国家馆。当然最引人眼球是各种表演了,空中飞人、装死矿工、披麻吊丧、教堂脱衣、还有招惹威尼斯警察的空袭等。所有这一切熟悉但又陌生,咫尺但又遥远,国际但又地方,前卫但又老套,所有的对立和冲突、期待和失望、新意和恶俗都在同一个时空中怒放,人声喧嚣,信息轰炸,令人应接不暇,但同时让人无言以对。
扰乱既定的展览秩序和选择标准,让不同的艺术家发出声音,让不可见的作品变得可见,让众多艺术颠覆式的现身,这是朗西埃所极力主张的。似乎在这个层面上,大批中国艺术家现身威尼斯无疑是构成对威尼斯这个早已达成共识的国际展览机制的挑战。首先在空间上,有人说“宋庄艺术节到了威尼斯”,这些似乎只能在中国宋庄发生的事情却在异地威尼斯上演。在身份上,这众多艺术家以往只能成为威尼斯的看客,甚至可能做一辈子的观众,但这次他们却变成了作者,成为了展览的主角。在选择机制上,以往进入威尼斯是总策展人和国家馆选择的结果,但这届中国艺术家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进入了威尼斯,总策展人和国家馆不再成为唯一的掌握权力的人。在价值判断上,人们普遍认为只有那些公认的具有某种实力的作品才能参与,但这次进入威尼斯的艺术家很多都名不见经传。
当大批中国艺术家出现在威尼斯的大街小巷,当各种各样的作品展览占领威尼斯的大小仓库、教堂的时候。朗西埃所谓的歧感似乎发生了,对于西方人、欧洲人、威尼斯土著来说,这样的场面和奇观难道不是一种歧感吗?如果真的是将宋庄艺术节搬到了威尼斯,对于很多国外观众这才是最新鲜的。但一旦将现场对调,对于中国观众,这些恰恰又构成各种牢不可破的“共识”。因为,在中国当代艺术中,到处都充斥着这样的作品和行为——建立在“影像的伦理体制”即对现实的老套模仿和“艺术的诗学/再现体制”即对社会等级的对应创作,而这两种体制恰是朗西埃严厉批判的不民主、反平等的艺术体制。
所以,到底何为“歧感”?在朗西埃的逻辑中,“歧感”是永远处在漂移之中。那么,如何营造“歧感”,势必我们必须要对“歧感逻辑”本身展开批判,就像当代艺术的创作一样,我们必须使当代艺术处在不断的质疑自身局限和力量的结构当中。
康学儒
二零一三年六月十二日
反对“共识逻辑”,提倡“歧感美学”是朗西埃涉入艺术领域时祭出的鲜明旗帜。在朗西埃看来,今天的艺术特别是具有解放性的艺术必须是对我们早已达成的“共识逻辑”开战。何为共识,按照朗西埃的观点,感知与感知之间,感知呈现模式和意义机制之间达成和谐一致。如果在艺术展览现场,观众和艺术家,观众和策展人达成共识,那么这样的艺术便失去了批判和解放的意义。所以,在朗西埃看来,当代艺术建构特定空间和时间装置,消除等级秩序,拆解各种藩篱,对感性进行重新分配,从而塑造出崭新的可见性形式。
现在,我们来看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的中国现象。近十个平行展,规模超过150人的超大型展览(这个人数已基本接近去年卡塞尔文献展参展艺术家的总人数),艺术家挤进国外国家馆。当然最引人眼球是各种表演了,空中飞人、装死矿工、披麻吊丧、教堂脱衣、还有招惹威尼斯警察的空袭等。所有这一切熟悉但又陌生,咫尺但又遥远,国际但又地方,前卫但又老套,所有的对立和冲突、期待和失望、新意和恶俗都在同一个时空中怒放,人声喧嚣,信息轰炸,令人应接不暇,但同时让人无言以对。
扰乱既定的展览秩序和选择标准,让不同的艺术家发出声音,让不可见的作品变得可见,让众多艺术颠覆式的现身,这是朗西埃所极力主张的。似乎在这个层面上,大批中国艺术家现身威尼斯无疑是构成对威尼斯这个早已达成共识的国际展览机制的挑战。首先在空间上,有人说“宋庄艺术节到了威尼斯”,这些似乎只能在中国宋庄发生的事情却在异地威尼斯上演。在身份上,这众多艺术家以往只能成为威尼斯的看客,甚至可能做一辈子的观众,但这次他们却变成了作者,成为了展览的主角。在选择机制上,以往进入威尼斯是总策展人和国家馆选择的结果,但这届中国艺术家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进入了威尼斯,总策展人和国家馆不再成为唯一的掌握权力的人。在价值判断上,人们普遍认为只有那些公认的具有某种实力的作品才能参与,但这次进入威尼斯的艺术家很多都名不见经传。
当大批中国艺术家出现在威尼斯的大街小巷,当各种各样的作品展览占领威尼斯的大小仓库、教堂的时候。朗西埃所谓的歧感似乎发生了,对于西方人、欧洲人、威尼斯土著来说,这样的场面和奇观难道不是一种歧感吗?如果真的是将宋庄艺术节搬到了威尼斯,对于很多国外观众这才是最新鲜的。但一旦将现场对调,对于中国观众,这些恰恰又构成各种牢不可破的“共识”。因为,在中国当代艺术中,到处都充斥着这样的作品和行为——建立在“影像的伦理体制”即对现实的老套模仿和“艺术的诗学/再现体制”即对社会等级的对应创作,而这两种体制恰是朗西埃严厉批判的不民主、反平等的艺术体制。
所以,到底何为“歧感”?在朗西埃的逻辑中,“歧感”是永远处在漂移之中。那么,如何营造“歧感”,势必我们必须要对“歧感逻辑”本身展开批判,就像当代艺术的创作一样,我们必须使当代艺术处在不断的质疑自身局限和力量的结构当中。
康学儒
二零一三年六月十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