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论唐诗《琵琶行》的音乐表现力

来源 :戏剧丛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yysyysyy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代(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素有“大唐诗国”之誉,仅《全唐诗》中收入的,就有一千三百多位诗人的四万八千九百多首诗歌,唐诗不仅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朝代更迭、世境巨变,但时至今日唐诗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仍是任何其他艺术形式所不能替代的。
  唐诗中有大量涉及到音乐,甚至直接以音乐为题材,“诗中有乐、乐中有诗”,其蕴含的音乐美,在中国乃至世界诗歌历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在擅长描写音乐的唐代诗人中,白居易可算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写的专门以音乐为主题的诗作,如《琵琶行》《废琴》《骠国乐》《立部伎》《霓裳羽衣歌》等,多达四十余首。尤其是脍炙人口的《琵琶行》一经问世,便很快风靡于世,从“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的诗句中,便可以清楚地看出白居易的这首诗在当时社会上流传之广、影响之大。据《臧克家散文》第二集记载,毛泽东主席在世时,对白居易的《长恨歌》和《琵琶行》也喜爱有加,曾亲笔手书这两首诗。
  现在仅以一个音乐工作者的视觉,对《琵琶行》中所涉及到音乐的有关部分作一简要地分析,以学习、研究唐诗是如何表现音乐的。
  在《琵琶行》一诗中,诗人以传神之笔叙述了从琵琶女缓缓出场到演奏结束将拨子插入弦中的全过程。尤其是对琵琶女的演奏技艺、动作、神态乃至听者的感受都做了细致人微地描绘,让人如临其境、如聆其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琵琶行》对琵琶演奏这一艺术活动的描写,词语之凝练、形象之生动、感染力之强烈,是当今许多音乐评论文章所难以企及的。
  任何乐器演奏者,在开始演奏之前,总要先转动琴轴调弦试音,诗中所写的“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正是描写了琵琶女在正式演奏之前调弦试音的动作、过程,她仅仅是转动琴轴、顺手试着弹了三两声,尚未成曲,已经蕴含了情感,从而清楚地表明琵琶女已进入状态,并预示了她的弹奏技艺非同一般。
  接下来的六个句子,是对琵琶女弹奏的《霓裳》和《六幺》的过程作了细致入微的描写。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表现的是琵琶女弹奏的声音效果乃至演奏时的神情、状态,以及听者的感受。琵琶女低眉顺眼信手弹来,从每一根琴弦上发出的声音都是那样低沉压抑、幽咽悲伤,而听者明显地感受到了她的演奏似乎在倾诉一生的不得志。
  “轻拢慢捻抹复挑,”一句中的“拢”、“捻”、“抹”、“挑”是琵琶女在弹奏过程中运用的演奏技法。当今的琵琶演奏技法主要有右手的弹、挑、勾、抹、扣、庶、分、轮、扫、佛、割、撇、摘、拍、摇、滚、轮,以及左手的泛、打、带、吟、擞、推、拉等。由此可以看出,诗中提到的“抹”、“挑”右手技法至今还仍在沿用着。而诗中的“拢”、“捻”,则可能指的是左手的“拉”和“吟”(即揉弦)。
  在唐代,琵琶有两种,一种是五弦琵琶(又称“五弦”),另一种是曲项琵琶,即四弦琵琶,以后一种使用最为普遍。如今之琵琶正是沿用了唐代四弦琵琶的形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改进而成的。琵琶在上世纪50年代以前一直使用的是丝质琴弦,四条琴弦由内向外分别是缠弦、老弦、中弦、子弦,定弦为A、d、e、a。最里边的琴弦(即“缠弦”)最粗,发音低沉浑厚,音量最大,有利于表现暴风骤雨、战马嘶鸣的音响效果;最外边的琴弦(即“子弦”)最细,发音即可以清脆明丽,亦能够轻盈柔漫,小力度的演奏能给人以窃窃私语之感。很显然自居易所写的“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其中“大弦”正是指的“缠弦”;“小弦”则指的是“子弦”,用“嘈嘈”“切切”这两个象声词摹声,有用“急雨”、“私语”,是其更加形象化,表现了四条弦交错使用,不同音色、不同风格的音响交错出现,即是对声音效果的描述,也是对演奏技艺的展示,有是对琵琶女心理活动的刻画。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别有幽情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琵琶女的弹奏有时声音轻快悠扬,像宛转悦耳的黄莺在花下啼鸣;有时声音艰涩低沉,如呜咽的泉水在冰下流转。冰下的流泉,渐渐的冻结了;琴弦也像被冻住了一样,快要断绝;就这样,弦声越来越弱,直至悄无声息。
  在我国的传统审美观中,早就有“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味必淡”等学说,而其中对音乐界影响最大的就是“大音希声”。道家思想的创立者老子在音乐美学思想方面的集中体现便是“大音希声”,“大音”者最完美的音乐,“希声”者至静之极、听之不闻。也就是说老子认为最完美的音乐是无声的,是不能仅凭耳朵听的。“无声”,用今日之音乐术语表达即“休止”,从众多舞台实践中,人们会不难发现,“无声”不仅可以与“有声”产生对比,更主要的是它能营造一种令人遐想、牵人情思、让人期待的氛围,给人留有尽情想象的空间。
  在《琵琶行》一诗描绘的情节中,琵琶女营造的也正是这样一种氛围,她的演奏虽然已“声渐歇”,但却更胜过有声之境。在这里,短暂的无声,不仅在艺术表现中产生了一种空灵美,也给听者留下了整理思绪,体味曲中之情的空间,预示着会另有一种深藏的愁绪和恨意产生,从而不能不顿生期待,在这一段,诗人以丰富多彩、精妙新巧的比喻,将变化多端的音乐描绘得出神入化,惟妙惟肖,展现出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为下面诉说身世作了很好的铺垫。
  音乐表现,最讲究强弱变化,讲究浓与淡、疏与密的对比,在音乐中短暂的停顿往往只是一“伏笔”,短暂的停顿是为后面的爆发做铺垫,琵琶女的演奏也正是如此。所以在低沉徘徊、近似停顿之后,紧接着便是以“银瓶乍破水浆进,铁蹄突出刀枪鸣。”表述的猛然爆发,其声音就像银瓶突然进裂,里面的水浆喷溅而出:又像铁骑冲出、刀枪撞击一样,是那样雄壮铿锵,急越昂扬。当听者置身“无声”之境时,“忧愁暗恨”在“声渐歇”的过程中,已积聚了无穷的力量,不可压抑,终于在这里爆发出来,将全曲推向了高潮。
  最后,“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即在乐曲结束之际,在收取拨子之际,趁势在几根弦上奋力一划,像撕裂的布帛一样,发出脆厉的一声。至此,全曲戛然而止。从“收拨当心划”与“一声如裂帛”的诗句中,可以看出乐曲的最后一声,即琵琶女的最后一个动作,应该是弹奏手法“拂”(自子弦起由外向内迅速划过,得一和声。)或者是“扫”(自缠弦起由内向外迅速划过,得一和声)。琵琶女的演奏“技惊四座”,以至于惊得“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此二句写的是结束演奏的状态:她若有所思地将拨子插在弦缝间,敛起演奏时的面容,整顿衣裳,神态凝重端庄地站了起来。
  至此,诗人完成了对琵琶女从出场到演奏结束全过程的描述。相信任何读此诗的人,都会有如临其境、如聆其声之感,琵琶女那栩栩如生的想象也会久久存留在脑海里。
  音乐是一种诉诸于听觉的时间艺术,它的音响转瞬即逝,音乐形象也往往比较抽象,难以捉摸,要用文字将其妙处表达得准确、生动就更困难。但是白居易却善于化无形的音乐为有形的可感的物象,借助一系列比喻唤起读者对乐声的联想和想象,对琵琶女的演奏效果表达得极为出色。《琵琶行》也由此在中国文学史和中国音乐史上留下灿烂的一笔。
其他文献
近年来.在审计中发现生猪养殖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一些非上市农业企业实行的是《农业企业会计制度》,它与《国际会计准则第41号——农业》有关生物资产单独核算、单独批露的要
财务收支审计是企业效益审计的基础.效益审计是财务收支审计的发展和延伸。二者的有机结合不仅有利于确保被审计单位资产、负债和损益的真实性、合法性,以及企业占有的国有资产
"美洲星"是安徽省农科院引进美国最新高科技技术--有机矿化技术生产的高科技产品.
摘要通过分析陇西县食用菌产业发展的现状与优势,对食用菌产业在陇西的发展思路进行探讨,以推动食用菌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食用菌;农业产业;发展思路;甘肃陇西  中图分类号S6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06-0380-01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和身体健康舒适的认同感越来越强烈,社会对食用菌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菌类成为人们餐桌上的首选
高校学生工作创新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构建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学生工作新体系。创新的切入点是工作理念创新、工作模式创新和工作手段创
一、西方面具的起源与在其戏剧发展中的作用    美国戏剧家大师尤金·奥尼尔谈论戏剧面具的一段话,他说:“面具本身就是戏剧性的”。它有着无可辩驳的审美表现力,若“使用得恰到好处,它比任何演员可能作出的面部表情更微妙、更富于想象力、更耐人寻味,更充满戏剧性。”古希腊戏剧最初来源于古希腊人在春秋两季对酒神的祭祀。酒神也因此被称为戏剧之神。而面具源于人对神的膜拜与敬仰,戴面具的人则成为酒神的化身,成为了戏
一、学校收费中普遍存在的问题1.补课费收支游离账外。按照国家的有关政策,除高三年级外学校不得收取补课费。事实上,补课行为无法因此而停止。其根本原因在于现行教育体制、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