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限购房、限牌照,到限入学,北京的城市治理手段不断升级。
目前,即便是北京教育系统人士,也无法说清楚各区县参差不齐、莫衷一是的规定。在北京非京籍子女幼升小的背后,到底隐藏着北京市对外地人子女求学的何种初衷?
对于学生家长和教育专家来说,2014年无疑是北京幼升小“最严入学年”。在严苛的规定松动之前,许多非京籍学生的入学,不仅“成本”高昂,而且无途径实现。
“五证”之外的“严格”
根据4月18日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发布的关于2014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工作的意见,非京籍适龄儿童要在北京市上学,父母需提供“五证”,即在京务工就业证明、在京实际住所居住证明、全家户口簿、在京暂住证、户籍所在地无监护条件证明。适龄儿童必须要参加入学信息采集以获得学籍号。
该意见表示,“各区县按照北京市非本市户籍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证明证件材料审核指导要求,结合实际制定实施细则”。
在五证中,被附加条件最多的是暂住证,海淀区、丰台区和昌平区都有不同的要求,其中最严格的是昌平区:父母双方暂住证日期在2013年12月31前颁发,且不能断档。
除“五证”之外,通州区要求父母双方工作和居住均在本区(自有住房的务工就业证明在京即可)。亦庄要求家长必须在片区务工三年以上。而去年通州的政策只要求“五证”和社保。通州是众所周知的“睡城”,许多人因租金便宜而选择住在通州,真正在通州工作并缴纳社保的人比例并不高。
对工作和居住有限制的不仅是通州区,东城区也同样要求父母双方均在东城区务工并居住,丰台区则要求父母至少一方在该区务工。
一些非京籍家长还面临社保的门槛。北京外来务工者工作流动性大,很多临时工没有签订劳动合同,能为打工者缴纳社保的单位更少。
通州区要求在2013年1月至2014年3月间缴足12个月的社保,并提供办理补缴社保的日期。昌平区要求,在截至申请日期上上月,要连续缴纳4个月社保,补缴的不算连续缴纳。朝阳区对社保的要求则饱受指责,家长们提交申请时被告知不需要,但审核结果出来后又被告知因没有社保而未通过。
突如其来的政策让非京籍家长措手不及,更为人所诟病的是这些细则并未通过各种渠道提前公示。
北京市教委发文回应
面对外界的质疑,北京市教委5月29日发布了一份《近期義务教育阶段小学入学工作有关问答》表示,要求“五证”的目的,是在教育资源相对紧张的前提下,依法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公开、规范工作程序。
北京市教委再次重申,非京籍儿童入学坚持“五证”审核,“五证”不过关将不能在北京入学。按照5月19日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做好无学籍流动学生管理工作的通知》,在不合格学校就读的,不能建立学籍;没有学籍回户籍地就读的,户籍地学校必须依法接收并建立学籍。也就是说,户籍所在地政府有责任接收回乡就读的学生并解决学籍问题。
对于非京籍家长所指责的政策出台没有提前公示,一些区县对暂住证和社保的时间要求不合理,以及家长们关心的暂住证和社保不合格的情况是否有补救措施等问题,相关部门未做出明确回应。
中国传媒大学的一位教授(一位京籍家长)认为,从取消共建班、禁止择校来看,今年政策本身有相对公平的一面,对非京籍家长的要求也不算离谱。问题在于政府没有提前告知家长政策的变动,政策宣传和解释工作不够,服务意识不强。
朝阳区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街道办工作人员告诉《民生周刊》记者:“我们得到上面指示,这个(政策)松不了。”对于为什么提交材料时不要求社保,审核时却要求有社保,该工作人员的回答是:“上面管得紧了”,“实话实说,教委就是这么要求的,他可能一开始就没告诉我们,现在又说了,我们就赶快跟人(非京籍家长)说了”。
5月26日,北京市教委给朝阳区非京籍家长的回复是这样的:“各个区县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入学的实施细则,所谓实际情况就是孩子多少,学校多少,学位数多少。”“区县制定实施细则都是经过区政府同意的,市教委作为全市层面的,不能干涉。因为基础教育在区县,市教委不直接管任何一所学校。在义务教育入学这块,区县政府是主责,我们是业务指导部门。”
舆论评“缓解入学压力 ”
北京市教委承认,一些区域学位紧张和班额增大的趋势客观存在,需要加强学校的布局规划和建设,同时对入学需求进行预测和引导,逐步缓解入学压力。
据统计,2013至2014学年度北京市小学入学人数为16.6万人。今年5月1日启动的小学入学信息采集工作于31日结束,目前共有16万人参加信息采集。采集系统关闭后,符合条件的家长仍可到区县教委参加信息采集,这个数字仍在增加。根据北京市教委主任线联平的预测:今年小学入学人数将达到17.6万人。
一位关注北京教育的新浪博客博主按照北京市统计年鉴进行估算,此次北京幼升小学生,京籍大约有10.4万人,还有7.2万名额可以给非京籍。而在朝阳区3万“幼升小”学生中,非京籍学生约1.6万,超过京籍学生。
作为缓解入学压力的手段之一,而今北京收紧的幼升小政策,其初衷似乎可以从通州区教委一位官员的话中看出端倪:“这是北京市的大趋向,要把低端人群和市场赶出北京。通州区有限的资源,都被外地人占了。”
一方面是小学阶段生源数量明显上升,另一方面是优质教育资源不足。粥少人多的局面逼迫政策不断调整。在教育公平与地方利益的两难处境下,至关重要的是如何平等对待所有利益相关者。
有专家认为,此次幼升小后,将会出现大量留守儿童。地方政府以人口控制为目标剥夺孩子上学的基本权利是短视的。长期来看,整个国家和社会将为这种短视买单。
有网友认为,北京的人口控制要依托生活成本的提高,即市场行为来进行,而不是来自行政命令或牺牲儿童的入学权。在采访的过程中,许多非京籍的家长们对记者表示,对控制人口的做法可以理解,“但是拿孩子上学说事,这样的做法不道德。”
评论员启越如此描述今年北京的幼升小:对于京籍孩子家长来说,是一场战争;而对于非京籍孩子家长来说,则是一场不幸。
(实习生侯梦茹对本文亦有贡献。)
目前,即便是北京教育系统人士,也无法说清楚各区县参差不齐、莫衷一是的规定。在北京非京籍子女幼升小的背后,到底隐藏着北京市对外地人子女求学的何种初衷?
对于学生家长和教育专家来说,2014年无疑是北京幼升小“最严入学年”。在严苛的规定松动之前,许多非京籍学生的入学,不仅“成本”高昂,而且无途径实现。
“五证”之外的“严格”
根据4月18日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发布的关于2014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工作的意见,非京籍适龄儿童要在北京市上学,父母需提供“五证”,即在京务工就业证明、在京实际住所居住证明、全家户口簿、在京暂住证、户籍所在地无监护条件证明。适龄儿童必须要参加入学信息采集以获得学籍号。
该意见表示,“各区县按照北京市非本市户籍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证明证件材料审核指导要求,结合实际制定实施细则”。
在五证中,被附加条件最多的是暂住证,海淀区、丰台区和昌平区都有不同的要求,其中最严格的是昌平区:父母双方暂住证日期在2013年12月31前颁发,且不能断档。
除“五证”之外,通州区要求父母双方工作和居住均在本区(自有住房的务工就业证明在京即可)。亦庄要求家长必须在片区务工三年以上。而去年通州的政策只要求“五证”和社保。通州是众所周知的“睡城”,许多人因租金便宜而选择住在通州,真正在通州工作并缴纳社保的人比例并不高。
对工作和居住有限制的不仅是通州区,东城区也同样要求父母双方均在东城区务工并居住,丰台区则要求父母至少一方在该区务工。
一些非京籍家长还面临社保的门槛。北京外来务工者工作流动性大,很多临时工没有签订劳动合同,能为打工者缴纳社保的单位更少。
通州区要求在2013年1月至2014年3月间缴足12个月的社保,并提供办理补缴社保的日期。昌平区要求,在截至申请日期上上月,要连续缴纳4个月社保,补缴的不算连续缴纳。朝阳区对社保的要求则饱受指责,家长们提交申请时被告知不需要,但审核结果出来后又被告知因没有社保而未通过。
突如其来的政策让非京籍家长措手不及,更为人所诟病的是这些细则并未通过各种渠道提前公示。
北京市教委发文回应
面对外界的质疑,北京市教委5月29日发布了一份《近期義务教育阶段小学入学工作有关问答》表示,要求“五证”的目的,是在教育资源相对紧张的前提下,依法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公开、规范工作程序。
北京市教委再次重申,非京籍儿童入学坚持“五证”审核,“五证”不过关将不能在北京入学。按照5月19日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做好无学籍流动学生管理工作的通知》,在不合格学校就读的,不能建立学籍;没有学籍回户籍地就读的,户籍地学校必须依法接收并建立学籍。也就是说,户籍所在地政府有责任接收回乡就读的学生并解决学籍问题。
对于非京籍家长所指责的政策出台没有提前公示,一些区县对暂住证和社保的时间要求不合理,以及家长们关心的暂住证和社保不合格的情况是否有补救措施等问题,相关部门未做出明确回应。
中国传媒大学的一位教授(一位京籍家长)认为,从取消共建班、禁止择校来看,今年政策本身有相对公平的一面,对非京籍家长的要求也不算离谱。问题在于政府没有提前告知家长政策的变动,政策宣传和解释工作不够,服务意识不强。
朝阳区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街道办工作人员告诉《民生周刊》记者:“我们得到上面指示,这个(政策)松不了。”对于为什么提交材料时不要求社保,审核时却要求有社保,该工作人员的回答是:“上面管得紧了”,“实话实说,教委就是这么要求的,他可能一开始就没告诉我们,现在又说了,我们就赶快跟人(非京籍家长)说了”。
5月26日,北京市教委给朝阳区非京籍家长的回复是这样的:“各个区县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入学的实施细则,所谓实际情况就是孩子多少,学校多少,学位数多少。”“区县制定实施细则都是经过区政府同意的,市教委作为全市层面的,不能干涉。因为基础教育在区县,市教委不直接管任何一所学校。在义务教育入学这块,区县政府是主责,我们是业务指导部门。”
舆论评“缓解入学压力 ”
北京市教委承认,一些区域学位紧张和班额增大的趋势客观存在,需要加强学校的布局规划和建设,同时对入学需求进行预测和引导,逐步缓解入学压力。
据统计,2013至2014学年度北京市小学入学人数为16.6万人。今年5月1日启动的小学入学信息采集工作于31日结束,目前共有16万人参加信息采集。采集系统关闭后,符合条件的家长仍可到区县教委参加信息采集,这个数字仍在增加。根据北京市教委主任线联平的预测:今年小学入学人数将达到17.6万人。
一位关注北京教育的新浪博客博主按照北京市统计年鉴进行估算,此次北京幼升小学生,京籍大约有10.4万人,还有7.2万名额可以给非京籍。而在朝阳区3万“幼升小”学生中,非京籍学生约1.6万,超过京籍学生。
作为缓解入学压力的手段之一,而今北京收紧的幼升小政策,其初衷似乎可以从通州区教委一位官员的话中看出端倪:“这是北京市的大趋向,要把低端人群和市场赶出北京。通州区有限的资源,都被外地人占了。”
一方面是小学阶段生源数量明显上升,另一方面是优质教育资源不足。粥少人多的局面逼迫政策不断调整。在教育公平与地方利益的两难处境下,至关重要的是如何平等对待所有利益相关者。
有专家认为,此次幼升小后,将会出现大量留守儿童。地方政府以人口控制为目标剥夺孩子上学的基本权利是短视的。长期来看,整个国家和社会将为这种短视买单。
有网友认为,北京的人口控制要依托生活成本的提高,即市场行为来进行,而不是来自行政命令或牺牲儿童的入学权。在采访的过程中,许多非京籍的家长们对记者表示,对控制人口的做法可以理解,“但是拿孩子上学说事,这样的做法不道德。”
评论员启越如此描述今年北京的幼升小:对于京籍孩子家长来说,是一场战争;而对于非京籍孩子家长来说,则是一场不幸。
(实习生侯梦茹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