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品味与多元解读

来源 :金色年华·教学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zhaods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如何通过朗读训练培养学生品味、鉴赏能力? 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以下两个方面谈了自己的认识与见解:一、加强朗读品味,培养审美情趣,提升审美能力;二、树立主体地位,鼓励多元解读,珍视独特感受。
  【关键词】语文教学;朗读品味;多元解读;独特感受
  在《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如何有效地开展朗读训练,培养学生品味、鉴赏能力?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将文本中的人文精神元素积淀、内化为自己的精神营养?笔者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谨从以下两方面谈一谈自己的有关认识与见解。
  一、加强朗读品味,培养审美情趣,提升审美能力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总是由感性跃升到理性的,语文学习亦然。朗读,是对文本内容直接感知的一个基本手段。朗读的遍数越多,感性认识就越深刻,就更易产生质的变化,进而发展为理性认识。语文教学离不开“朗读”,朗朗的书声能够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促进语言与思维能力的和谐发展。因此,语文界的有识之士强烈呼吁:语文教学应该“读”占鳌头。《语文课程标准》旗帜鲜明地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绘声绘色、有滋有味的朗读可以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如见其人、如历其事、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进而深入地触摸文本语言,体会文本内涵与精髓。如教学朱自清的《春》一文,笔者指导学生一遍又一遍地反复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了有声的语言,变成了眼前可观可感的事物。学生沉浸在课文所描绘的美好情境之中,走进了充满生机与希望的春天中,与作者一道观察、欣赏、体验、品味。坚持不懈的朗读实践,促进了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促进了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加强朗读品味,还应注重发挥教师示范朗读的作用。教师的范读能帮助学生处理好正音、停顿、语调、语速、语气等问题,能传达出教师对文本的态度与情感,能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促使学生的思想感情和教师发生共鸣。如执教小说《最后一课》的结尾部分:“忽然教堂的钟敲了12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写下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在示范朗读时,笔者努力用有声有色、饱含深情的语言把韩麦尔先生哽咽、痛苦、激动、惜别等复杂的心情传达出来,从而把一个呼之欲出、栩栩如生的爱国主义者形象树立在学生跟前。“这就是冬天的济南”,这是《济南的冬天》最后一句话,其作用是对全文进行总结,也抒发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由衷的赞美。笔者在指导朗读时,首先通过学生讨论、分析,确定要读好这句话需要放慢语速,而且“这”字后面要停顿,还要重读;然后笔者让学生自由朗读、体会,并跟同位互读、互听、互评,借此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提高朗读的能力。
  实践证明,饱含感情的朗读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通过“目视”、“口诵”、“耳听”、“心维”,多层面、立体化地触摸文本、感知语言,从而让学生领略到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并从中受到感染与熏陶,培养审美情趣,提升审美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朗读这一环节,大做文章,做好文章。
  二、树立主体地位,鼓励多元解读,珍视独特感受
  语文属于人文学科的范畴,语文教育影响着人的精神世界。汉语言是美丽的、丰富的、细腻的、富有人情味的。人们对语言文字材料的反映也具有多元性,不同的人面对同一文本会产生有不同的感受,持有不同的见解。这种多元化的反应是正常的,也是弥足珍贵的。因此,《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
  一篇文章的内容常常是丰富多样的,在初读感知阶段,笔者常常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让学生谈谈对文本内容的大致印象。莫怀戚的《散步》是一篇玲珑剔透、秀美隽永、蕴藉丰富的散文佳作,是一曲赞扬真善美的颂歌。文章给我们讲述了一家祖孙三代,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和和美美,相亲相爱的温馨故事。教学本文,笔者首先安排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阅读文章的过程,也是学生在感悟亲情、人性与生命的过程。学生沿着字里行间与作者一道经历着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也经历着一次心灵的洗礼。学生在自由朗读完课文之后,获得了初步的阅读印象,完成了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在交流与分享的环节中,有的说自己被一家人相互包容、相互体谅的品质所感染,有的说自己体会到了亲情的可贵、气氛的温馨,有的说“我”的身上闪耀着尊老爱幼的美德……又如,执教《我的第一本书》一文时,笔者启发学生理解最后一句话“人不能忘本”中“本”是什么意思。学生的答案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说是父亲的教育,有的说是父亲的希望,有的说是珍贵的友谊,有的说是温馨的亲情,有的说是艰辛的生活,等等。其实,作者在这句话中巧妙地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本”表面是那第一本国语教材,实际上是指作者成长历程中最初的接受到的那些有价值的奠基性的人文元素。
  汉语言模糊性、朦胧性、多义性的特点,要求我们在对文本进行揣摩、品味时,要进行多元化的解读。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已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但亦有不少语文教师却走向极端,进行着无效的乃至错误的、有害的解读。笔者认为,“多元解读”并不是漫无边际的、随心所欲的胡乱解读,而必须严守一定的解读规则,必须有一定的价值取向和解读范围的引导;反之,就会导致解读谬误的产生,导致解读误入歧途。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化的正确的解读,真正使学生在多元解读过程中,锻炼思维,完善人格,张扬个性,培养人文精神?笔者认为其方法和对策有:(1)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个性化解读;(2)实施民主的、和谐的对话教学,搭建文本多元解读的平台;(3)客观评价学生思维,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解读;(4)坚持“多元有界”,真正保证多元解读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其他文献
【摘要】爱因斯坦曾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也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要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由此可见,让学生学会质疑有多么重要。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质疑,交给他们质疑的方法。  【关键词】鼓励;质疑;方法  曾经有一位学者指出:美国的课程是引导孩子发现问题,中国的课程是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前者
期刊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在孩子们阅读的书籍中多了这么一类书:厚厚的一大本,书名看似来头不小——《小学生必读的100个智慧故事》《让故事教给孩子一颗感恩的心》《小学生心灵鸡汤》……翻开来读,文章篇幅短小,结尾常有一段阅读启迪、编者感悟之类的话。让人料想不到的是,这类书很快在孩子中流行起来,同学之间相互传闻,成为班级课前演讲、阅读交流的主要书籍,甚至引领着作文的方向。  我们仔细翻阅一下这类书,发现基本是
期刊
【摘要】课堂气氛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公共情绪状态,它是课堂教学能否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因素。那么,如何创造良好的小学语文教学气氛呢?本文针对这一问题谈了几点看法。  【关键词】主导作用;主体作用;师生互动;多媒体  课堂气氛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公共情绪状态,它是课堂教学能否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因素。良好的数学课堂气氛,对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开发智力,陶冶情操,优化教学效果等都
期刊
活动背景:  人类学家梅尔文?科恩特指出:“完善的个体发展离不开同龄伙伴和异龄伙伴的交往,它们各自获得的益处是不同的。”因此,当我国独生子女社会化问题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时,我园开始了各种形式的混龄教育的尝试,试图补偿独生子女社会化方面的某种缺憾。本次活动设计是大班和小班的混龄活动,选材屏南民俗活动“走鸳鸯板”,力求通过本活动解决两个问题:一、探索闽东本土文化教育内容在“大带小”活动中的实施;二
期刊
最“美”父亲  每当我听到歌声:那是我小时候,常坐在父亲肩头,父亲是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想儿时一封家书千里写叮嘱,盼儿归一柋闷烟满天数星斗……就不由自主想起了一位父亲,李森祥《台阶》中的那位父亲,我觉得他是最“美”的父亲。  父亲是一个农民,但他要强,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长远的生活目标,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他的勤苦朴实,忠厚善良都是值得我们学
期刊
苏教版第七册12课《开天辟地》与13课《普罗米修斯盗火》都是以神化传说的形式呈现给读者,文中通过塑造性格鲜明的两位神盘古与普罗米修斯,让学生深刻地去感受其身上所具有的那伟大的精神品质,从而内化、感悟,影响其自身的行为准则,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两篇神话的语言优美、结构清晰,文中都已传说的形式引入课文,接着具体地描述开天辟地的过程与盗火的经过。学生受认知心理的限制,对传说等故事更感兴趣。文本以传说的形
期刊
【摘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作为这场变革中站在第一线的我们在不断地学习新课程,尝试着正确领会新课标的精神和理念,期望能更好地应用于教学实践中,为推进基础教育的改革尽自已的微薄之力。我想新课程给我们带来的新理念是:学习方式的变革、以人为本思想、课程新观念、全新的教材观等。  【关键词】新课程;品味;新理念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
期刊
感谢那篇作文,让我逐渐麻木异化的心又重新柔软而多情起来。我以前错过了很多走进他们心灵的机会,以后,我不想再错过。我不想让夜来香孤独地在星空下绽放,我要让那些心灵的荒漠有阳光的灿烂和鲜花的芬芳。  ——题记  “我的青春是一首忧愁的歌。心中的忧愁没有人知道,此时也只好一人分享它带来的痛与悲吧!但是,不与他为伍,又与谁呢?”  “不说话,不动手,就这样傻乎乎的,这样总不会再伤着别人吧?这下总不会吵架了
期刊
阅读与写作各占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小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应该协调发展,同步提高。如何引导小学生在阅读中汲取写作的相关知识与技巧,并在习作中学会应用呢?笔者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自己一些粗浅的看法,以求教于诸位同仁。  一、品词赏句,读中学写,积淀写法  “作文教学应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在阅读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
期刊
【摘要】实践证明,通过教师系统的课堂理论教学和选择适当的课外实践活动,课内课外并举,再通过一定的课堂理论测试和实践活动的总结与评价、撰写报告等环节的体验和锻炼,可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交流、合作、动手操作、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关键词】教学;激发;创新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创新能力是人类与生俱有的一种能力,关键在于后天的开发和培养。  实践证明,通过教师系统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