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当代教学研究呈现出一种整合的发展趋势,即在基本理念上,从客观主义走向建构主义;在理论基础上,从心理学走向多学科;在研究方法上,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两相结合。借助整合,教学研究逐步走向更为广阔的专业领域。
关键词: 教学研究 发展趋势 整合
当代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可以从基本理念、理论基础、发展路向和研究方法四个维度加以概括。在基本理念上,当前教学研究正从客观主义认识论走向建构主义认识论;在理论基础上,当前教学研究正逐渐走出教育心理学“科技理性视阈”的束缚,不断向众多相关学科深化和拓展;在发展路向上,当前教学研究正由孤立静止的线性研究转向整体的动态的立体研究;在研究范式上,当前教学研究正从以量的研究为主转向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相互结合。
一、基本理念:从客观主义走向建构主义
长期以来,在教学认识论领域,客观主义一直占有支配地位。客观主义基于现实主义和实证主义。现实主义相信真实世界的客观存在,此真实世界独立于人的主体之外,不受人类经验支配。而知识或者真理作为与外部客观实在相符的理解,也必然具有客观性,对于学习者而言它是外部的,是脱离于认识主体的存在。在这一点上,实证主义也认为在各种特征中间稳定的知识或者真理,是事物本质属性的存在,二者如出一辙。从客观主义的视角设计教学,尽管难以排除它在教学模式的实践过程和运做方式方面的有效性,但是它的缺点也显而易见:客观主义对知识客观性的偏执、对知识经验性的拒斥,直接导致学习者在知识面前主体地位乃至个体差异的丧失,也促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因对知识的专业占有逐渐走向威权化。客观主义的这些缺点,必然导致学习者个体难以有效而自主地学习,课堂教学难以生动活泼地开展。
二、理论基础:从心理学走向多学科
20世纪大多数时期的教学研究是建立在教育心理学之上的。相应的,教学论也成为教育心理学的应用学科。一方面,教学论的每一步发展都与心理学研究成果紧密相关,在某种程度上,正是心理学理论尤其是学习理论的发展,对教学论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一是新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及人本主义心理学有关学习问题的研究,对于形成斯金纳、布鲁纳等人别具特色的现代教学论功不可没;二是有关情绪、动机及个性等方面的心理学理论,构成了现代教学论建立学习动机激发系统的理论基础。可以说,没有心理学理论研究成果作为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前提,就没有教学论的新发展。
另一方面,教学论对心理学的过分依赖,也导致自身发展受到了科技理性的局限,在这种教学论的指导下,教学实践也遭遇了不少难以解决的问题。比如,在20世纪50年代末,布鲁纳受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启迪,提出了“学科基本结构”的理论和“发现学习法”。尽管他的主张受到了理论界的热烈欢迎,但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却难以实现他的理论预想。正是对教材内容的过于理论化、对发现法的过于依赖,才使得教学实践领域完全为科技理性所控制,缺乏应有的生机与活力。
当教学论理论研究者认识到自己的视野受限于科技理性以后,现代教学论也同时找到了走出“科技理性视阈”的出口,那就是由原来对教学有效控制的关注转向对教学和教学设计深入理解的关注,并将教学和教学设计的研究置于众多学科基础之上,不但哲学、心理学、生理学等原有学科基础不断得到强化,而且计算机科学系统、动力科学、数理逻辑和模糊数学等现代学科的相关研究成果也被充实为学科基础的一部分。最主要的是,语言学、人类学、社会学、伦理学、管理学、未来学、美学等一大批与“人”的发展密切相关的学科,更是为教学论的新发展和新突破提供了坚实的理据。
三、发展路向:由线性研究转向立体研究
线性研究用教学语言解释就是直线方法,它强调事物之间简单的因果联系,呈现单向性。如果事物可以近似地简化为单一的因果关系,使用线形性研究就是成功的。
但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十分复杂。要考察教学,首先要考察它的内部结构,要考察它的内部结构,就必须着眼于它所包含的要素。教学系统本身其实就是一个庞大的要素系统。教学要素包括平凡要素和特质要素两个子系统。平凡要素包括时间、空间、信息;特质要素包括硬要素系统和软要素系统。硬要素又包括教师、学生、教材,而软要素则包括客观性软要素和主观性软要素。[1]这些要素之间的关联及关联之间的关系是纷繁复杂的,也即这些要素不是孤立的,要素间的关联及关联之间的关系也不是静止的,因此,仅仅依靠线性研究来研究教学论,孤立地、静止地看问题,只能将人们对教学要素系统及系统内要素间联系的认识一般化、简单化,非但不能全面深刻地认识和揭示教学规律,反倒会使教学论本身呈现出封闭、僵化、空泛的理论状态。因此,我国教学论研究已从线性研究转向立体研究,即用整体的、动态的观点研究教学现象。
四、研究方法: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
定性研究对教学现象的理解和解释强调过程性、情境性和具体性。定量研究是依据统计数据,建立数学模型,并用数学模型计算出分析对象的各项指标及其数值的一种方法。由于大部分定性研究基本上没有系统收集和分析原始资料,加之对教学现象的理解和解释过于强调过程性、情境性和具体性,使得诸多定性研究显出比较大的随意性,不够严谨也不够准确。
在研究方法上,我国教学论研究曾比较重视定性分析,造成这种状况有三方面因素:一是教学实践的复杂性。教学实践是开放的,其中涉及多种要素、多重关系、多元方式,其所呈现出来的现象既体现出一定的规则性、有序性,又表现为一定的特殊性和情境性。尤其教学实践又同时关联着教学事实与教学价值这两端,这就注定了对教学实践进行定量研究的难度;二是思辨传统的影响。长期以来,由于我国教学论工作者主观上受传统的人文精神的影响,客观上受脱离实践的理论研究定势的制约,致使思辨型研究方式一直在我国教学论中占据主导地位。三是教学论研究者自身的素质。一直以来,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比较普遍地缺乏必要的数学方法训练,许多教学论研究者也不能幸免。如果研究者自身数学理论修养不足,他们也就无法采取量化分析的方式研究教学现象。
因此,要想使教学论研究真正走向成熟,就必须把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结合起来,同时,也需要找到一种新的研究范式,达成对两者所具有的研究局限性的超越。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为准确地把握各种教学现象的本质及其发展变化。[2]
教学论自身的研究实践证明,对某一领域研究的视角越多,理论成果就越丰富,理论与理论之间的冲突就越激烈,而理论本身的张力和发展潜力也就越大。这些研究方法的使用,促进了理论研究者与教师、学生、家长、课程政策的制定者、教材的编写者、教学行政管理人员等各个方面人员的互动和对话,有的研究方法甚至需要教学实践人员的亲自操作才能发挥理论研究的作用。这无疑有利于现代教学论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紧密结合,这种结合,既为教学论自身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研究空间,又为促进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实践人员的理论素养,实现理论所应具有的价值和意义提供了新的契机。
参考文献:
[1]张楚廷.教学论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8.
[2]汪刘生.教学论研究的理论思考.课程教材教法,1994.11.
关键词: 教学研究 发展趋势 整合
当代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可以从基本理念、理论基础、发展路向和研究方法四个维度加以概括。在基本理念上,当前教学研究正从客观主义认识论走向建构主义认识论;在理论基础上,当前教学研究正逐渐走出教育心理学“科技理性视阈”的束缚,不断向众多相关学科深化和拓展;在发展路向上,当前教学研究正由孤立静止的线性研究转向整体的动态的立体研究;在研究范式上,当前教学研究正从以量的研究为主转向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相互结合。
一、基本理念:从客观主义走向建构主义
长期以来,在教学认识论领域,客观主义一直占有支配地位。客观主义基于现实主义和实证主义。现实主义相信真实世界的客观存在,此真实世界独立于人的主体之外,不受人类经验支配。而知识或者真理作为与外部客观实在相符的理解,也必然具有客观性,对于学习者而言它是外部的,是脱离于认识主体的存在。在这一点上,实证主义也认为在各种特征中间稳定的知识或者真理,是事物本质属性的存在,二者如出一辙。从客观主义的视角设计教学,尽管难以排除它在教学模式的实践过程和运做方式方面的有效性,但是它的缺点也显而易见:客观主义对知识客观性的偏执、对知识经验性的拒斥,直接导致学习者在知识面前主体地位乃至个体差异的丧失,也促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因对知识的专业占有逐渐走向威权化。客观主义的这些缺点,必然导致学习者个体难以有效而自主地学习,课堂教学难以生动活泼地开展。
二、理论基础:从心理学走向多学科
20世纪大多数时期的教学研究是建立在教育心理学之上的。相应的,教学论也成为教育心理学的应用学科。一方面,教学论的每一步发展都与心理学研究成果紧密相关,在某种程度上,正是心理学理论尤其是学习理论的发展,对教学论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一是新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及人本主义心理学有关学习问题的研究,对于形成斯金纳、布鲁纳等人别具特色的现代教学论功不可没;二是有关情绪、动机及个性等方面的心理学理论,构成了现代教学论建立学习动机激发系统的理论基础。可以说,没有心理学理论研究成果作为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前提,就没有教学论的新发展。
另一方面,教学论对心理学的过分依赖,也导致自身发展受到了科技理性的局限,在这种教学论的指导下,教学实践也遭遇了不少难以解决的问题。比如,在20世纪50年代末,布鲁纳受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启迪,提出了“学科基本结构”的理论和“发现学习法”。尽管他的主张受到了理论界的热烈欢迎,但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却难以实现他的理论预想。正是对教材内容的过于理论化、对发现法的过于依赖,才使得教学实践领域完全为科技理性所控制,缺乏应有的生机与活力。
当教学论理论研究者认识到自己的视野受限于科技理性以后,现代教学论也同时找到了走出“科技理性视阈”的出口,那就是由原来对教学有效控制的关注转向对教学和教学设计深入理解的关注,并将教学和教学设计的研究置于众多学科基础之上,不但哲学、心理学、生理学等原有学科基础不断得到强化,而且计算机科学系统、动力科学、数理逻辑和模糊数学等现代学科的相关研究成果也被充实为学科基础的一部分。最主要的是,语言学、人类学、社会学、伦理学、管理学、未来学、美学等一大批与“人”的发展密切相关的学科,更是为教学论的新发展和新突破提供了坚实的理据。
三、发展路向:由线性研究转向立体研究
线性研究用教学语言解释就是直线方法,它强调事物之间简单的因果联系,呈现单向性。如果事物可以近似地简化为单一的因果关系,使用线形性研究就是成功的。
但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十分复杂。要考察教学,首先要考察它的内部结构,要考察它的内部结构,就必须着眼于它所包含的要素。教学系统本身其实就是一个庞大的要素系统。教学要素包括平凡要素和特质要素两个子系统。平凡要素包括时间、空间、信息;特质要素包括硬要素系统和软要素系统。硬要素又包括教师、学生、教材,而软要素则包括客观性软要素和主观性软要素。[1]这些要素之间的关联及关联之间的关系是纷繁复杂的,也即这些要素不是孤立的,要素间的关联及关联之间的关系也不是静止的,因此,仅仅依靠线性研究来研究教学论,孤立地、静止地看问题,只能将人们对教学要素系统及系统内要素间联系的认识一般化、简单化,非但不能全面深刻地认识和揭示教学规律,反倒会使教学论本身呈现出封闭、僵化、空泛的理论状态。因此,我国教学论研究已从线性研究转向立体研究,即用整体的、动态的观点研究教学现象。
四、研究方法: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
定性研究对教学现象的理解和解释强调过程性、情境性和具体性。定量研究是依据统计数据,建立数学模型,并用数学模型计算出分析对象的各项指标及其数值的一种方法。由于大部分定性研究基本上没有系统收集和分析原始资料,加之对教学现象的理解和解释过于强调过程性、情境性和具体性,使得诸多定性研究显出比较大的随意性,不够严谨也不够准确。
在研究方法上,我国教学论研究曾比较重视定性分析,造成这种状况有三方面因素:一是教学实践的复杂性。教学实践是开放的,其中涉及多种要素、多重关系、多元方式,其所呈现出来的现象既体现出一定的规则性、有序性,又表现为一定的特殊性和情境性。尤其教学实践又同时关联着教学事实与教学价值这两端,这就注定了对教学实践进行定量研究的难度;二是思辨传统的影响。长期以来,由于我国教学论工作者主观上受传统的人文精神的影响,客观上受脱离实践的理论研究定势的制约,致使思辨型研究方式一直在我国教学论中占据主导地位。三是教学论研究者自身的素质。一直以来,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比较普遍地缺乏必要的数学方法训练,许多教学论研究者也不能幸免。如果研究者自身数学理论修养不足,他们也就无法采取量化分析的方式研究教学现象。
因此,要想使教学论研究真正走向成熟,就必须把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结合起来,同时,也需要找到一种新的研究范式,达成对两者所具有的研究局限性的超越。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为准确地把握各种教学现象的本质及其发展变化。[2]
教学论自身的研究实践证明,对某一领域研究的视角越多,理论成果就越丰富,理论与理论之间的冲突就越激烈,而理论本身的张力和发展潜力也就越大。这些研究方法的使用,促进了理论研究者与教师、学生、家长、课程政策的制定者、教材的编写者、教学行政管理人员等各个方面人员的互动和对话,有的研究方法甚至需要教学实践人员的亲自操作才能发挥理论研究的作用。这无疑有利于现代教学论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紧密结合,这种结合,既为教学论自身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研究空间,又为促进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实践人员的理论素养,实现理论所应具有的价值和意义提供了新的契机。
参考文献:
[1]张楚廷.教学论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8.
[2]汪刘生.教学论研究的理论思考.课程教材教法,199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