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建筑工业化是建筑业发展的必然选择,而建筑信息化(BIM)是建筑产业现代化的主要特征之一,BIM技术必将极大地促进建筑领域生產方式的变革,但BIM应用复合型人才严重不足,探讨了学校与企业如何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建设、师资培训、实训基地建设、人才输送、企业培训等环节开展合作,共同推进建筑信息化在院校教学及企业领域的应用。
[关 键 词] 高等职业院校;校企合作;BIM技术
[中图分类号] G718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22-0070-02
随着国家的大力推广,BIM技术的地位日益提高。BIM技术在三维可视化、建造虚拟化、成本透明化、成果精细化、综合协调优化等方面有着显著的优势,极大地提升了工程全寿命周期的管理及信息化水平。根据对吉林省示范项目调查统计,BIM技术有效应用可减少工程返工15%~25%,减少设计变更10%~30%,缩短工期5%~15%,降低成本2%~10%。但是,目前我国各大高校开设BIM相关课程的仍然较少,熟悉BIM技术的科研人员更是稀缺,这种情况直接导致了虽然国家政府部门与企业已经认识到建筑信息模型(BIM)技術对建筑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但是相关技术人才的缺乏却是BIM技术应用的瓶颈,BIM应用复合型人才缺口巨大,建筑产业化呼唤熟练掌握BIM技术的人才快速成长。
一、校企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校企合作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符合职业院校办学宗旨和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的基本要求,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法,必须以市场需求、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在专业设置、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等方面与企业需求对接,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培养计划共谋”是校企合作培养熟练掌握BIM技术人才的关键。以企业需求为目标,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精通BIM技术、专业基础扎实、实践操作能力强,擅识图、懂技术、精预算、能管理的施工生产一线技术技能型专业人才。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真正实现了“三个零距离”,即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与企业用工需求零距离,课程设置与职业岗位零距离,教学内容与岗位能力零距离。通过职业院校与勘察设计单位、房地产单位、建筑施工企业等达成战略协议,约定在师资培训、实训基地建设、人才培养、企业员工培训、BIM相关工程咨询服务等环节开展合作,共同推进BIM技术在职业院校的教学及企业中的应用,帮助职业院校瞄准技术进步进行特色课程创新和校企合作,提升职业院校BIM教学的基础能力,满足企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二、校企深度合作,实现课程建设与企业需求对接
在深度校企合作过程中建立良性循环,加强“课岗对接”,真正做到“按岗培养”。
(一)将BIM课程模块引入相关课程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高职院校应根据行业企业对施工员、技术员、监理员、造价员等职业技能岗位要求的变化,引入行业企业新标准,将BIM课程模块分别放到建筑构造与识图、混凝土结构识图、建筑材料与检测、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工程造价软件、建筑施工技术等相关课程中,使BIM的课程建设与行业需求对接,以保证课程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
(二)对核心课程内容进行调整
遵循“项目导向、任务驱动、能力为主、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对专业核心课程内容进行调整,保留突出BIM技术实践能力培养的内容,删减过多过长的理论内容篇幅。
(三)加大实践力度,打造校企合作生态环境
企业可在校园内建立BIM软件专业实训工作站和应用特色示范课程,校企双方共同制订理论教学与实训工作计划,开发BIM技术精品课程、创新教材和仿真模拟实训平台,将以BIM相关软件为指导的BIM实际工程项目分阶段纳入学生的学习实践中。另外,企业还可以同职业院校一起建立对外的BIM培训中心,为相关建筑企业进行企业员工BIM培训。校企双方可以资源共享,共同承接BIM技术咨询等相关项目。
三、探讨校企订单式培养模式
坚持“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依托校企共建,促进学校的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和教师成长,重点以工学交替、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等多种形式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人才,促进学校和企业共同发展。对于“订单式”培养,学校与企业可以建立“三阶段”合作体系:
第一个阶段是校企互信阶段,主要以企业接收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为契机,如果双方满意度均在90%以上,则可以启动订单式培养。
第二阶段是确定培养细节,校企双方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计划、确定由企业技师和学校教师共同组成的教师团队。
第三阶段是共同培养阶段,企业全程关注有关教学计划的执行情况,并每周选派技师或企业专家前来授课,实现校企深度合作。
与企业签署订单培养协议,培养订单成为链接企业和学校的“金链条”,校企双方互惠互利、资源共享,真正实现了“校企双赢”。
四、加强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的建设
以校企深度合作为基础,按照“基地建设企业化、实践教学生产化”的总体要求,依托建筑设计院、房地产企业、勘察设计单位、建筑施工企业等专业领域的支持,积极开展对外BIM技术支持、BIM技术培训以及其他相关服务,通过互惠互利的合作方式,加快建设一批“高水平、高效益、有特色、成规模”的融产学研和社会服务功能于一体的校企合作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完成实训内容与岗位工作的对接。
例如,我院与广联达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合作共建了BIM工程造价实训室、BIM项目管理沙盘实训室,安装了房屋建筑构造陈列馆、建筑构造识图、建筑结构图识图、建筑施工技术仿真模拟、工程招投标模拟等相关软件。企业每学期都要派遣讲师来我校为师生培训,每年都要举行相关竞赛以激励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并接纳优秀学生到公司顶岗实习、接纳教师到公司进行企业实践,在实践中总结经验用于教学。 另外,在BIM实训基地的建设过程中,以基地的设备和技术更新为重点,校企共同开展BIM实训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信息化资源建设,不断提高实训基地建设水平和运行效益。鼓励和支持BIM校企合作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面向职业院校和社会开放,接受行业企业指导,开展BIM相关的工程咨询交流合作,承接其他职业院校师生进行BIM实习实训、行业企业员工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等任务,充分发挥基地的使用效益。
五、依托企业开展BIM职业技能竞赛,校企双赢
依托企业开展BIM职业技能竞赛,学校与企业共同策划和组织大赛,参与程度从冠名赞助、派出技术人员参与竞赛场地的选择、竞赛内容的确定、竞赛标准制定、担任评委,到赛后总结、提出建议等全过程。通过技能竞赛,企业可以扩大知名度,挑选优秀人才,而职业院校可以在竞賽中了解企业的真实需求,以此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做到一举多赢。
依托企业开展BIM职业技能竞赛对于促进学风建设、学科建设和课程改革意义深远。通过BIM技能竞赛的锻炼,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团队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带动了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各企业的技术人员通过参与到来自高校、施工企业、设计单位、软件开发与服务等不同类型企业的BIM竞赛评审委员会中,可以向BIM技术先进的企业学习,加强各企业之间的相互学习交流,取长补短,对建筑构件的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式施工、一体化装修、信息化管理、智能化应用方面起到积极作用。将BIM应用竞赛作为企业与高校优秀学生交流的平台,可以实现企业和高校的双赢。
六、以工程项目为载体,实施“四整合”职场化教学模式
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以校内BIM技术的单项技能实训、校内综合实训、校外实训基地三类实训基地为平台,以工程项目为载体,实施“四融合”职场化教学模式,即工程任务与学习情境相融合、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相融合、职业资格标准与课程标准相融合、建筑精神与专业文化相融合。
(一)工程任务与学习情境相融合
通过对企业进行专业调研,掌握职业工作岗位。由企业专家提供涉及本专业的工作岗位及工作任务。对岗位的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归纳,根据能力复杂程度整合典型工作任务形成综合能力领域。根据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结合教学论、方法论,对行动领域进行整合,构建学习领域。形成基于工作过程的以“能力递进、学训交替”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根据完整思维及职业特征分解学习领域,以项目、任务、案例、设备、现象、产品等为载体,进行学习情境创设。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应适度考虑有关企业及岗位的职业能力的要求,安排实践教学环节。
(二)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相融合
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相融合即工作本位学习,是德国“双元制”培训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该方法是对传统学徒制的一种创新。在学习的过程中,重心是“学”而不是“教”,简单来讲就是在有经验和技术水平的技师指导下,学生完全参与到工作实践中,而不是实践的模仿者。
(三)职业资格标准与课程标准相融合
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标准是教育标准与企业标准相融合的纽带,使高职课程标准与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制定的国家职业标准和相关的企业标准相融合,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的重要手段。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衔接的课程体系目标确定为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资格标准为核心,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
(四)建筑精神与专业文化相融合
着力培养具有职业综合素质和职业人文素质相统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大力推行专业文化建设,经过充分的调研和积累,提炼出严谨、时尚、挑战、超越的专业文化內涵。
七、组建多层次专业教学团队,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组建由校内BIM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行业企业专家组成的多层次专业教学团队;注重加强教师BIM技术培养,结合专业建设规划对师资质量的要求,制定个性化的师资培养方案。
职业院校可与企业共同制订以“双师制”为导向的系统化师资培训方案,以阶段性成果为目标,从认知力、技能力开始逐步向专业化及BIM协同综合能力方向培养,阶段性培训周期为3~4年。此外,为了拓宽教师视野、提高教师实际工程项目操作能力并正确认识BIM,企业还应为职业院校提供企业实践学习机会,让教师真正参加到实际的BIM工程当中。
[关 键 词] 高等职业院校;校企合作;BIM技术
[中图分类号] G718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22-0070-02
随着国家的大力推广,BIM技术的地位日益提高。BIM技术在三维可视化、建造虚拟化、成本透明化、成果精细化、综合协调优化等方面有着显著的优势,极大地提升了工程全寿命周期的管理及信息化水平。根据对吉林省示范项目调查统计,BIM技术有效应用可减少工程返工15%~25%,减少设计变更10%~30%,缩短工期5%~15%,降低成本2%~10%。但是,目前我国各大高校开设BIM相关课程的仍然较少,熟悉BIM技术的科研人员更是稀缺,这种情况直接导致了虽然国家政府部门与企业已经认识到建筑信息模型(BIM)技術对建筑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但是相关技术人才的缺乏却是BIM技术应用的瓶颈,BIM应用复合型人才缺口巨大,建筑产业化呼唤熟练掌握BIM技术的人才快速成长。
一、校企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校企合作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符合职业院校办学宗旨和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的基本要求,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法,必须以市场需求、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在专业设置、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等方面与企业需求对接,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培养计划共谋”是校企合作培养熟练掌握BIM技术人才的关键。以企业需求为目标,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精通BIM技术、专业基础扎实、实践操作能力强,擅识图、懂技术、精预算、能管理的施工生产一线技术技能型专业人才。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真正实现了“三个零距离”,即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与企业用工需求零距离,课程设置与职业岗位零距离,教学内容与岗位能力零距离。通过职业院校与勘察设计单位、房地产单位、建筑施工企业等达成战略协议,约定在师资培训、实训基地建设、人才培养、企业员工培训、BIM相关工程咨询服务等环节开展合作,共同推进BIM技术在职业院校的教学及企业中的应用,帮助职业院校瞄准技术进步进行特色课程创新和校企合作,提升职业院校BIM教学的基础能力,满足企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二、校企深度合作,实现课程建设与企业需求对接
在深度校企合作过程中建立良性循环,加强“课岗对接”,真正做到“按岗培养”。
(一)将BIM课程模块引入相关课程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高职院校应根据行业企业对施工员、技术员、监理员、造价员等职业技能岗位要求的变化,引入行业企业新标准,将BIM课程模块分别放到建筑构造与识图、混凝土结构识图、建筑材料与检测、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工程造价软件、建筑施工技术等相关课程中,使BIM的课程建设与行业需求对接,以保证课程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
(二)对核心课程内容进行调整
遵循“项目导向、任务驱动、能力为主、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对专业核心课程内容进行调整,保留突出BIM技术实践能力培养的内容,删减过多过长的理论内容篇幅。
(三)加大实践力度,打造校企合作生态环境
企业可在校园内建立BIM软件专业实训工作站和应用特色示范课程,校企双方共同制订理论教学与实训工作计划,开发BIM技术精品课程、创新教材和仿真模拟实训平台,将以BIM相关软件为指导的BIM实际工程项目分阶段纳入学生的学习实践中。另外,企业还可以同职业院校一起建立对外的BIM培训中心,为相关建筑企业进行企业员工BIM培训。校企双方可以资源共享,共同承接BIM技术咨询等相关项目。
三、探讨校企订单式培养模式
坚持“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依托校企共建,促进学校的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和教师成长,重点以工学交替、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等多种形式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人才,促进学校和企业共同发展。对于“订单式”培养,学校与企业可以建立“三阶段”合作体系:
第一个阶段是校企互信阶段,主要以企业接收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为契机,如果双方满意度均在90%以上,则可以启动订单式培养。
第二阶段是确定培养细节,校企双方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计划、确定由企业技师和学校教师共同组成的教师团队。
第三阶段是共同培养阶段,企业全程关注有关教学计划的执行情况,并每周选派技师或企业专家前来授课,实现校企深度合作。
与企业签署订单培养协议,培养订单成为链接企业和学校的“金链条”,校企双方互惠互利、资源共享,真正实现了“校企双赢”。
四、加强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的建设
以校企深度合作为基础,按照“基地建设企业化、实践教学生产化”的总体要求,依托建筑设计院、房地产企业、勘察设计单位、建筑施工企业等专业领域的支持,积极开展对外BIM技术支持、BIM技术培训以及其他相关服务,通过互惠互利的合作方式,加快建设一批“高水平、高效益、有特色、成规模”的融产学研和社会服务功能于一体的校企合作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完成实训内容与岗位工作的对接。
例如,我院与广联达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合作共建了BIM工程造价实训室、BIM项目管理沙盘实训室,安装了房屋建筑构造陈列馆、建筑构造识图、建筑结构图识图、建筑施工技术仿真模拟、工程招投标模拟等相关软件。企业每学期都要派遣讲师来我校为师生培训,每年都要举行相关竞赛以激励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并接纳优秀学生到公司顶岗实习、接纳教师到公司进行企业实践,在实践中总结经验用于教学。 另外,在BIM实训基地的建设过程中,以基地的设备和技术更新为重点,校企共同开展BIM实训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信息化资源建设,不断提高实训基地建设水平和运行效益。鼓励和支持BIM校企合作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面向职业院校和社会开放,接受行业企业指导,开展BIM相关的工程咨询交流合作,承接其他职业院校师生进行BIM实习实训、行业企业员工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等任务,充分发挥基地的使用效益。
五、依托企业开展BIM职业技能竞赛,校企双赢
依托企业开展BIM职业技能竞赛,学校与企业共同策划和组织大赛,参与程度从冠名赞助、派出技术人员参与竞赛场地的选择、竞赛内容的确定、竞赛标准制定、担任评委,到赛后总结、提出建议等全过程。通过技能竞赛,企业可以扩大知名度,挑选优秀人才,而职业院校可以在竞賽中了解企业的真实需求,以此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做到一举多赢。
依托企业开展BIM职业技能竞赛对于促进学风建设、学科建设和课程改革意义深远。通过BIM技能竞赛的锻炼,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团队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带动了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各企业的技术人员通过参与到来自高校、施工企业、设计单位、软件开发与服务等不同类型企业的BIM竞赛评审委员会中,可以向BIM技术先进的企业学习,加强各企业之间的相互学习交流,取长补短,对建筑构件的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式施工、一体化装修、信息化管理、智能化应用方面起到积极作用。将BIM应用竞赛作为企业与高校优秀学生交流的平台,可以实现企业和高校的双赢。
六、以工程项目为载体,实施“四整合”职场化教学模式
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以校内BIM技术的单项技能实训、校内综合实训、校外实训基地三类实训基地为平台,以工程项目为载体,实施“四融合”职场化教学模式,即工程任务与学习情境相融合、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相融合、职业资格标准与课程标准相融合、建筑精神与专业文化相融合。
(一)工程任务与学习情境相融合
通过对企业进行专业调研,掌握职业工作岗位。由企业专家提供涉及本专业的工作岗位及工作任务。对岗位的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归纳,根据能力复杂程度整合典型工作任务形成综合能力领域。根据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结合教学论、方法论,对行动领域进行整合,构建学习领域。形成基于工作过程的以“能力递进、学训交替”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根据完整思维及职业特征分解学习领域,以项目、任务、案例、设备、现象、产品等为载体,进行学习情境创设。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应适度考虑有关企业及岗位的职业能力的要求,安排实践教学环节。
(二)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相融合
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相融合即工作本位学习,是德国“双元制”培训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该方法是对传统学徒制的一种创新。在学习的过程中,重心是“学”而不是“教”,简单来讲就是在有经验和技术水平的技师指导下,学生完全参与到工作实践中,而不是实践的模仿者。
(三)职业资格标准与课程标准相融合
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标准是教育标准与企业标准相融合的纽带,使高职课程标准与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制定的国家职业标准和相关的企业标准相融合,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的重要手段。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衔接的课程体系目标确定为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资格标准为核心,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
(四)建筑精神与专业文化相融合
着力培养具有职业综合素质和职业人文素质相统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大力推行专业文化建设,经过充分的调研和积累,提炼出严谨、时尚、挑战、超越的专业文化內涵。
七、组建多层次专业教学团队,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组建由校内BIM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行业企业专家组成的多层次专业教学团队;注重加强教师BIM技术培养,结合专业建设规划对师资质量的要求,制定个性化的师资培养方案。
职业院校可与企业共同制订以“双师制”为导向的系统化师资培训方案,以阶段性成果为目标,从认知力、技能力开始逐步向专业化及BIM协同综合能力方向培养,阶段性培训周期为3~4年。此外,为了拓宽教师视野、提高教师实际工程项目操作能力并正确认识BIM,企业还应为职业院校提供企业实践学习机会,让教师真正参加到实际的BIM工程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