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城市雕塑是公共艺术的主要形式。当前,城市雕塑作为公共艺术在城市建设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我国城雕事业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城市雕塑只有根植于当代中国的社会现实和城市的自然、人文土壤,坚持规划先行,才能创造出体现时代精神和城市特色的精品之作,滿足人们的文化需求。
关键词:城市雕塑;公共艺术 ;环境;文化
城市雕塑是指设置在城市公共环境中,如:公园、广场、城市干道、步行街、公共建筑等地的室外雕塑。城市雕塑作为公共艺术的一种形态,越来越成为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城市文化的标志。“城市雕塑作为一门公共环境艺术,它涉及到建筑、园林、道路、广场等环境因素。城市雕塑要充分的融入到周围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之中,反映城市特色与城市文化,装点出城市最美丽的一隅,传承城市的气息风貌与历史文化。”
一、中国城市雕塑的现状与问题
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城市雕塑建设也拉开了帷幕,随着城市化的大力推进,城市雕塑艺术从中国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光辉历史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中汲取了丰富的创作题材与创作热忱,城市雕塑呈现出一派繁荣局面。
应当说,我国城雕事业的发展,总体是快速、健康的,各地相继出现了一批令人赏心悦目的精品佳作,成为城市的新景观、新亮点,雕塑公司、雕塑之乡、雕塑主题公园纷纷涌现。但随着城市更新的快速推进,城市雕塑的创作热情也空前高涨,雕塑市场的火热带动了大批企业和个人参与其中,伴随着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城雕作品,人们对于类似“视觉垃圾”、“城市败笔”的批评之声也不绝于耳。当前我国城市雕塑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城雕建设缺乏规划和设计论证,地方政府往往好大喜功,盲目建了一些违背艺术规律的作品。“在我国现行的城市规划体系中,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修建性详细规划都没有把城市雕塑的规划建设纳入其中。”但是,在一些地方特别是一些地方的主要领导习惯根据个人好恶和审美认识来定做雕塑作品,许多雕塑成为领导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这是当前城雕总体水平不高原因之一。由于长官意志主宰雕塑作品设计,雕塑家自身的艺术特点无法体现,在制作上,又只把城市雕塑当成一个工程来做,外行指挥内行,让雕塑家成了被动执行的“工匠”。有些城市雕塑不按雕塑本身应有的成本制作,更不按雕塑正常的工作周期施工,需三个月的制作工期,只给一个月的时间,加之部分施工单位的水平有限、偷工减料,“垃圾雕塑”的产生也就自然而然了。
(二)不少城雕作品对民族民俗传统重视不够,对地域历史文化挖掘不充分,缺乏文化底蕴。雕塑作为公共艺术,必须充分发掘地方历史文化内涵。如果忽视地方历史文化元素,所建起来的城市雕塑就会出问题。有些城市搞所谓“标志性”的城雕,在历史和文化内涵方面却与所建城雕城市的特定的历史和文化不相吻合。如长沙市新扩建的芙蓉路,在很短的时间里建立起来的一些雕塑作品。大多与历史文化名城长沙市源远流长的历史与文化内涵相去甚远。如以耗巨资新建的十五米高的敲铜雕塑《浏阳河》为例。它与名扬海内外,人们心目中的优美动听的民歌《浏阳河》所体现的文化品位和思想内涵不搭界。作品中的人物动作扭妮作态,人体结构上严重失衡,上身短,下身超长,脚比腿粗,手小不合比例,身上肌肉宛如拳击运动员。据说塑造一个拉小提琴的裸体长发少女,是要象征民歌《浏阳河》所体现的民族精神很强的思想和文化内涵。而少女的头发据说是象征九曲十八弯的浏阳河,这实在是一种牵强附会的拙劣的图解。
(三)城雕作品与周围环境的互动性差,部分城雕作品盲目崇洋媚外,或者过于追求前卫和后现代特征,无视大众审美文化需求,公共性欠缺。例如,现在全国许多城市里,人们经常可以看到模仿欧美之风的所谓城雕,一些地方甚至许多原封不动地把古希腊和古罗马的雕塑,放大制作安放在城市当中,似乎这样做就能提升城市现代化和文化品位的层次,实际上却营造了一种殖民文化的氛围。还有一些城市在设计城雕作品时过于追求新奇,热衷运用一些抽象元素,结果设计的城雕作品不伦不类,老百姓看不懂,与城市格调也明显不符,造成了城市建设的败笔。
(四)城市雕塑精品少,雕塑垃圾却与日俱增。二十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地对于城市雕塑的需求空前旺盛。尤其近年来,成片开发雕塑主题公园,集中建造文化长廊、风景线、海岸线、广场、大道等等,已成为一些城市政府的工作重点之一。与之相伴的,则是大量“雕塑垃圾”的出现。“大到北京、上海,小到县城乡镇,到处都在做城雕,仿佛一夜之间要把所有空间都填满,但精品少、败笔多,九成以上的城市雕塑不仅没有起到美化城市的作用,反而成为无法抹去的新的视觉垃圾。”而且还造成了对国家资财的严重浪费,业已引起人民群众的严重不满。据业内人士估算,这些年来,全国遍地开花的城雕建设,每年耗资数以亿计,但所建成的许多城雕精品并不多,豆腐渣工程的劣质雕塑,占了其中绝大多数。
二、改变当前我国雕塑现状的对策
(一)地方政府特别是城市建设者要加强城市雕塑的规划设计。在城雕建设中要树立“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创作原则。在抓城市雕塑建设的过程,从讨论城雕方案开始,到雕塑方案的设计,选定方案放大制作,以及采用什么材料制作雕塑,都应当有历史文化方面的专家,有城市规划师、建筑师、雕塑家和环境艺术家积极参与讨论,共同研究,制定出最佳方案。由于当前城雕的建设和审批,并未完全进入政府的法制和法规的轨道,所以才会出现很多漏洞。理论上是由国家建委和文化部共同主管的各级城雕指委会,实际上造成无职无权,形同虚设。所以,城雕委制定的城雕管理法令,颁发的从事城雕制作设计的《资格证书》,都成为一纸空文。事实表明,这些年来,凡是城雕抓得比较好,豆腐渣工程少的如北京、上海、西安和广州等城市,都是由于该些城市的领导严格按照城雕管理法令办事,尊重专家意见,尊重艺术规律办事的结果。而按长官意志办事,城雕工作中往往要出乱子。不但在创建豆腐渣城雕时要花大量钱财、人力和物力,而且在拆除豆腐渣城雕的时候,也要花费大量钱财,耗费大量人力和物力,造成了双重的浪费,上海、重庆、石家庄等城市在拆除劣质城雕的时候,就碰到了这样的问题。所以,各地在发展城雕工作中,一定要规划先行,充分发挥全国城雕委员会的作用,听取专家的意见。 (二)城雕作品要与城市自然人文环境协调一致
1.城市雕塑要与城市的人文环境相一致。
安放和新建在特定城市中的城市雕塑作品,要求能够体现该个城市所特有的地域历史和文化的因素,因此城市雕塑和建筑物例如高楼大厦工程,道路和桥梁工程的建设不一样,那就是城市雕塑作为公共艺术,其内在精神方面具有不同于建筑或道路和桥梁工程的意识形态性,虽然建筑、桥梁和道路工程也有体现文化品位的要求,但雕塑作为公共艺术,其对历史文化和思想内涵的要求是不能忽视的。因此,在抓城市雕塑建设的过程,从讨论城雕方案开始,到雕塑方案的设计,选定方案放大制作,以及采用什么材料制作雕塑,都应当有历史文化方面的专家,有城市规划师、建筑师、雕塑家和环境艺术家积极参与讨论,共同研究,制定出最佳方案。如果不是这样做的话,所建起来的城市雕塑就会出问题。
2.城市雕塑要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协调。
城市雕塑是三维空间艺术,要安放在城市的公共空间之中,例如城市广场、休闲步行街、公园绿地等所形成的特有的空间中,要与周围的空间环境相得益彰,既要烘托出雕塑的美,又要达到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和环境美的作用。另外,所安放的城雕作品,要能让观赏者从四面多角度地去观赏,都能得到美的享受。例如,上个世纪90年代初,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作品展的时候,罗丹的代表作《思想者》,安放在美术馆正门外广场的高台基座上,《思想者》不但从正面或侧面观很美,从背后看也很有艺术的震憾力;美国纽约长岛上的《自由女神》雕像,不但从前后左右多个角度去欣赏很美,摄影师在飞机上从高空俯视拍的照片也很美。改革开放20多年來,中国城雕建设中,也产生了一些让观赏者从四面多角度去看,都给人留下美好和难忘印象的优秀城雕作品,如著名雕塑家刘开渠和程允贤合作的安放在湖南宁乡县花明楼的《刘少奇铜像》,由著名雕塑家潘鹤、王克庆、郭其祥和程允贤合作、安放在日本长畸和平公园和北京南礼士路和西长安街交爻的绿地中的大理石《和平少女像》,由著名雕塑家田金铎创作的安放在瑞士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洛桑的《走向世界铜像》,由著名雕塑家盛阳和陈桂伦合作的安放在北京景山公园的红花岗石雕《卓玛》,由著名雕塑家白蓝生、滕文金和刘林共创,安放在深圳的《邓小平铜像》,由台湾著名雕塑家杨英凤创作的安放在北京亚运村的抽象雕塑《风凌霄汉》、香港著名雕塑家文楼的安放在香港的抽象雕塑《竹谱》和由青年雕塑家张伟创作的安放在青岛的抽象雕塑《三美神》等都属城雕中的佳作精品。
(三)应当加强对大众的审美教育,提升大众的审美水平,造就更多有才华的雕塑家
城市雕塑属于公共艺术,因此既要具备艺术性有不能忽略其公共功能。只有设计者生产者具备了深厚的文化素养和高雅的审美情趣,才能够设计出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公共艺术产品。在当前社会转型期,思想观念的多样化导致了审美取向的多元化,应当说什么样的审美风格都有其合理性。城雕工作者不能随波逐流,更不能因为眼前利益而放弃自己的艺术追求。然而,对个性的追求同样不能忽视对共性的把握。城雕作品应当发挥其提炼城市理念、传达城市信仰、提升城市品位的作用,满足大众的精神需求。
当前,中国的城市化建设如火如荼,城市雕塑作为公共艺术在城市建设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好的城市雕塑可以展示城市风貌,提升城市品位。城市雕塑只有根植于当代中国的社会现实和城市的自然环境与人文土壤,坚持规划先行,才能创造出体现时代精神和城市特色的精品之作,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
参考文献:
[1]陈连富.城市雕塑环境艺术[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1997.
[2]施梁.对当下城市雕塑的几点看法[J].美术观察.1998(11).
[3]钱海源.城市雕塑发展中存在的七个问题[J].美术观察.2002(10).
[4]马军.冷眼看城雕[J].城市建设.2004(4).
(作者简介:孙 波(1980-),女,汉族,贵州安顺人,毕节学院美术学院教师,硕士,助教,研究方向:艺术美学,公共艺术设计。)
关键词:城市雕塑;公共艺术 ;环境;文化
城市雕塑是指设置在城市公共环境中,如:公园、广场、城市干道、步行街、公共建筑等地的室外雕塑。城市雕塑作为公共艺术的一种形态,越来越成为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城市文化的标志。“城市雕塑作为一门公共环境艺术,它涉及到建筑、园林、道路、广场等环境因素。城市雕塑要充分的融入到周围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之中,反映城市特色与城市文化,装点出城市最美丽的一隅,传承城市的气息风貌与历史文化。”
一、中国城市雕塑的现状与问题
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城市雕塑建设也拉开了帷幕,随着城市化的大力推进,城市雕塑艺术从中国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光辉历史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中汲取了丰富的创作题材与创作热忱,城市雕塑呈现出一派繁荣局面。
应当说,我国城雕事业的发展,总体是快速、健康的,各地相继出现了一批令人赏心悦目的精品佳作,成为城市的新景观、新亮点,雕塑公司、雕塑之乡、雕塑主题公园纷纷涌现。但随着城市更新的快速推进,城市雕塑的创作热情也空前高涨,雕塑市场的火热带动了大批企业和个人参与其中,伴随着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城雕作品,人们对于类似“视觉垃圾”、“城市败笔”的批评之声也不绝于耳。当前我国城市雕塑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城雕建设缺乏规划和设计论证,地方政府往往好大喜功,盲目建了一些违背艺术规律的作品。“在我国现行的城市规划体系中,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修建性详细规划都没有把城市雕塑的规划建设纳入其中。”但是,在一些地方特别是一些地方的主要领导习惯根据个人好恶和审美认识来定做雕塑作品,许多雕塑成为领导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这是当前城雕总体水平不高原因之一。由于长官意志主宰雕塑作品设计,雕塑家自身的艺术特点无法体现,在制作上,又只把城市雕塑当成一个工程来做,外行指挥内行,让雕塑家成了被动执行的“工匠”。有些城市雕塑不按雕塑本身应有的成本制作,更不按雕塑正常的工作周期施工,需三个月的制作工期,只给一个月的时间,加之部分施工单位的水平有限、偷工减料,“垃圾雕塑”的产生也就自然而然了。
(二)不少城雕作品对民族民俗传统重视不够,对地域历史文化挖掘不充分,缺乏文化底蕴。雕塑作为公共艺术,必须充分发掘地方历史文化内涵。如果忽视地方历史文化元素,所建起来的城市雕塑就会出问题。有些城市搞所谓“标志性”的城雕,在历史和文化内涵方面却与所建城雕城市的特定的历史和文化不相吻合。如长沙市新扩建的芙蓉路,在很短的时间里建立起来的一些雕塑作品。大多与历史文化名城长沙市源远流长的历史与文化内涵相去甚远。如以耗巨资新建的十五米高的敲铜雕塑《浏阳河》为例。它与名扬海内外,人们心目中的优美动听的民歌《浏阳河》所体现的文化品位和思想内涵不搭界。作品中的人物动作扭妮作态,人体结构上严重失衡,上身短,下身超长,脚比腿粗,手小不合比例,身上肌肉宛如拳击运动员。据说塑造一个拉小提琴的裸体长发少女,是要象征民歌《浏阳河》所体现的民族精神很强的思想和文化内涵。而少女的头发据说是象征九曲十八弯的浏阳河,这实在是一种牵强附会的拙劣的图解。
(三)城雕作品与周围环境的互动性差,部分城雕作品盲目崇洋媚外,或者过于追求前卫和后现代特征,无视大众审美文化需求,公共性欠缺。例如,现在全国许多城市里,人们经常可以看到模仿欧美之风的所谓城雕,一些地方甚至许多原封不动地把古希腊和古罗马的雕塑,放大制作安放在城市当中,似乎这样做就能提升城市现代化和文化品位的层次,实际上却营造了一种殖民文化的氛围。还有一些城市在设计城雕作品时过于追求新奇,热衷运用一些抽象元素,结果设计的城雕作品不伦不类,老百姓看不懂,与城市格调也明显不符,造成了城市建设的败笔。
(四)城市雕塑精品少,雕塑垃圾却与日俱增。二十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地对于城市雕塑的需求空前旺盛。尤其近年来,成片开发雕塑主题公园,集中建造文化长廊、风景线、海岸线、广场、大道等等,已成为一些城市政府的工作重点之一。与之相伴的,则是大量“雕塑垃圾”的出现。“大到北京、上海,小到县城乡镇,到处都在做城雕,仿佛一夜之间要把所有空间都填满,但精品少、败笔多,九成以上的城市雕塑不仅没有起到美化城市的作用,反而成为无法抹去的新的视觉垃圾。”而且还造成了对国家资财的严重浪费,业已引起人民群众的严重不满。据业内人士估算,这些年来,全国遍地开花的城雕建设,每年耗资数以亿计,但所建成的许多城雕精品并不多,豆腐渣工程的劣质雕塑,占了其中绝大多数。
二、改变当前我国雕塑现状的对策
(一)地方政府特别是城市建设者要加强城市雕塑的规划设计。在城雕建设中要树立“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创作原则。在抓城市雕塑建设的过程,从讨论城雕方案开始,到雕塑方案的设计,选定方案放大制作,以及采用什么材料制作雕塑,都应当有历史文化方面的专家,有城市规划师、建筑师、雕塑家和环境艺术家积极参与讨论,共同研究,制定出最佳方案。由于当前城雕的建设和审批,并未完全进入政府的法制和法规的轨道,所以才会出现很多漏洞。理论上是由国家建委和文化部共同主管的各级城雕指委会,实际上造成无职无权,形同虚设。所以,城雕委制定的城雕管理法令,颁发的从事城雕制作设计的《资格证书》,都成为一纸空文。事实表明,这些年来,凡是城雕抓得比较好,豆腐渣工程少的如北京、上海、西安和广州等城市,都是由于该些城市的领导严格按照城雕管理法令办事,尊重专家意见,尊重艺术规律办事的结果。而按长官意志办事,城雕工作中往往要出乱子。不但在创建豆腐渣城雕时要花大量钱财、人力和物力,而且在拆除豆腐渣城雕的时候,也要花费大量钱财,耗费大量人力和物力,造成了双重的浪费,上海、重庆、石家庄等城市在拆除劣质城雕的时候,就碰到了这样的问题。所以,各地在发展城雕工作中,一定要规划先行,充分发挥全国城雕委员会的作用,听取专家的意见。 (二)城雕作品要与城市自然人文环境协调一致
1.城市雕塑要与城市的人文环境相一致。
安放和新建在特定城市中的城市雕塑作品,要求能够体现该个城市所特有的地域历史和文化的因素,因此城市雕塑和建筑物例如高楼大厦工程,道路和桥梁工程的建设不一样,那就是城市雕塑作为公共艺术,其内在精神方面具有不同于建筑或道路和桥梁工程的意识形态性,虽然建筑、桥梁和道路工程也有体现文化品位的要求,但雕塑作为公共艺术,其对历史文化和思想内涵的要求是不能忽视的。因此,在抓城市雕塑建设的过程,从讨论城雕方案开始,到雕塑方案的设计,选定方案放大制作,以及采用什么材料制作雕塑,都应当有历史文化方面的专家,有城市规划师、建筑师、雕塑家和环境艺术家积极参与讨论,共同研究,制定出最佳方案。如果不是这样做的话,所建起来的城市雕塑就会出问题。
2.城市雕塑要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协调。
城市雕塑是三维空间艺术,要安放在城市的公共空间之中,例如城市广场、休闲步行街、公园绿地等所形成的特有的空间中,要与周围的空间环境相得益彰,既要烘托出雕塑的美,又要达到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和环境美的作用。另外,所安放的城雕作品,要能让观赏者从四面多角度地去观赏,都能得到美的享受。例如,上个世纪90年代初,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作品展的时候,罗丹的代表作《思想者》,安放在美术馆正门外广场的高台基座上,《思想者》不但从正面或侧面观很美,从背后看也很有艺术的震憾力;美国纽约长岛上的《自由女神》雕像,不但从前后左右多个角度去欣赏很美,摄影师在飞机上从高空俯视拍的照片也很美。改革开放20多年來,中国城雕建设中,也产生了一些让观赏者从四面多角度去看,都给人留下美好和难忘印象的优秀城雕作品,如著名雕塑家刘开渠和程允贤合作的安放在湖南宁乡县花明楼的《刘少奇铜像》,由著名雕塑家潘鹤、王克庆、郭其祥和程允贤合作、安放在日本长畸和平公园和北京南礼士路和西长安街交爻的绿地中的大理石《和平少女像》,由著名雕塑家田金铎创作的安放在瑞士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洛桑的《走向世界铜像》,由著名雕塑家盛阳和陈桂伦合作的安放在北京景山公园的红花岗石雕《卓玛》,由著名雕塑家白蓝生、滕文金和刘林共创,安放在深圳的《邓小平铜像》,由台湾著名雕塑家杨英凤创作的安放在北京亚运村的抽象雕塑《风凌霄汉》、香港著名雕塑家文楼的安放在香港的抽象雕塑《竹谱》和由青年雕塑家张伟创作的安放在青岛的抽象雕塑《三美神》等都属城雕中的佳作精品。
(三)应当加强对大众的审美教育,提升大众的审美水平,造就更多有才华的雕塑家
城市雕塑属于公共艺术,因此既要具备艺术性有不能忽略其公共功能。只有设计者生产者具备了深厚的文化素养和高雅的审美情趣,才能够设计出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公共艺术产品。在当前社会转型期,思想观念的多样化导致了审美取向的多元化,应当说什么样的审美风格都有其合理性。城雕工作者不能随波逐流,更不能因为眼前利益而放弃自己的艺术追求。然而,对个性的追求同样不能忽视对共性的把握。城雕作品应当发挥其提炼城市理念、传达城市信仰、提升城市品位的作用,满足大众的精神需求。
当前,中国的城市化建设如火如荼,城市雕塑作为公共艺术在城市建设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好的城市雕塑可以展示城市风貌,提升城市品位。城市雕塑只有根植于当代中国的社会现实和城市的自然环境与人文土壤,坚持规划先行,才能创造出体现时代精神和城市特色的精品之作,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
参考文献:
[1]陈连富.城市雕塑环境艺术[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1997.
[2]施梁.对当下城市雕塑的几点看法[J].美术观察.1998(11).
[3]钱海源.城市雕塑发展中存在的七个问题[J].美术观察.2002(10).
[4]马军.冷眼看城雕[J].城市建设.2004(4).
(作者简介:孙 波(1980-),女,汉族,贵州安顺人,毕节学院美术学院教师,硕士,助教,研究方向:艺术美学,公共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