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学生体质的提高,运动技能的形成,不是靠教师在课堂上说教出来,而是学生在运动中锻炼出来的。在体育课上提高运动密度和强度,才是有效提高学生体质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 小学体育课 练习密度 学生体质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7)06-000-02
一、现状分析
从20世纪90年代,学校体育进行了一场教学改革,推倒从来,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推行以学生在体育课中是否得到快乐体验为主的快乐体育。快乐体育强调学生的情感需求、心理变化,淡化了技能教学、练习密度。教师基本上组织一些简单没有运动强度的体育活动,某些体育教师对快乐体育理解为“让学生快乐,就是让学生想怎么玩就怎么玩”,把体育课变成了“放羊课”,不对学生提出练习次数、速度、运动强度要求,在忽视练习密度的教学上,出现了老师讲得多、学生练习少,玩得多、学习少,排队等候的时间多、活动的时间少,追求乐趣的多、实际效果少的现象,这是导致学生体质持续下降的主要原因。为了提高学生体质,由深圳市体育教研员刘晋教授主导推动的大密度、大强度的体育课教学已在各学校推广,本人在教学中对如何提高小学体育课练习密度、提高学生体质的课题研究中,做了一些尝试,在此,愿与大家分享,一起学习探讨。
二、大练习密度对提高学生体质的科学依据
体育课的练习密度是指在一节课中,练习时间与实际上课时间的比例。练习密度大,运动负荷、运动强度也就大,运动强度的大小,是以心率的大小衡量体育课运动量的大小。运动医学认为,120次∕分以下运动量为小,120~150∕分为中等,150~180次∕分为大,180次∕分为过大。运动强度小,则达不到锻炼身体的作用,大运动量对促进心脏和呼吸功能、增强肌肉强度和骨质密度、提高反应灵敏度,从而增强学生体质有着直接促进作用。学生只有在大运动密度强度下锻炼身体,才能有效地提高体质,这是有科学依据的。
三、解决方法
(一)转变教学观念,以大密度大强度教学理念备课
要想提高学生的体质,必须要珍惜每节体育课的上课时间,合理安排教材和练习时间,提高练习密度,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投入到运动中来。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就要有大密度、大强度的意识设计体育课,改变以往一个主教材和一个游戏为一节课的设计,改为主教材下要有多个活动内容,以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活动内容多元结合的课。例如学习前滚翻,教师在备课时就要预判到如果八位学生用一张垫子练习时,练习密度、运动负荷会是偏低,要想提高练习密度、运动负荷,可以设一人一张垫子,在老师的指挥下统一练习.在“课课练”的选配上,就要以全面发展为原则,借助主教材所用的垫子,可设计:(1)发展腹肌的仰卧起坐,二人一组一垫,每人30次;(2)俯卧两头起坚持30秒;(3)每人跳跃垫子20次,发展弹跳力;(4)四人一组,绕垫子往返接力,发展奔跑能力。一个主教材四个“课课练”练习项目搭配,学生学习了前滚翻动作技术,锻炼了学生腹肌、背肌、下肢爆发力和速度,充分利用了体育器材,减少了学生排队等候时间,练习密度、运动强度随之而提高。小学的体育课练习密度要设计在50%以上,运动强度要设计平均心率达到135次∕分以上,只要教师在备课时有加强练习密度的意识,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是可以提高体育课的练习密度和运动强度,从而提高学生体育体质,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的。
(二)合理安排教与学的时间
一节课40分钟,教师要以提高练习密度、运动强度的意识去分配体育课的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的时间。用3分钟时间采用行进的方式做热身运动,科学合理地布置场地和器材的多少、器材的摆放,以减少队伍的集合、调动、排队等候时间,25分钟时间用于基本部分的学习,对学习内容要精讲,动作示范要规范,对学生的练习次数、时间、速度、强度提出明确要求,激励学生努力完成教学任务,10分钟用于提高学生体能的“课课练”,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加到体育运动学习锻炼中,以提高学生的体育技能和身体素质,2分钟放松、小结。学生体质提高、运动技能的形成不是靠老师说教出来的,而是靠学生通过科学的大运动密度、强度反复练习下才能提高和形成的。因此,学生是學习的主体,要有更多的时间去运动锻炼,在运动锻炼中提高身体素质。
(三)“课课练”是提高练习密度、运动强度、提高体质的重要手段
“课课练”是在体育课中,为了提高运动强度,提高学生体能而提出的。每节体育课都要有针对性地以发展学生体能为目的的体能锻炼,这是对学习主教材的补充和拓展。每节课,要抽出8~10分钟时间,组织3~4个体能锻炼项目,对学生进行“课课练”,在选择“课课练”项目时,要与主教材合理搭配,主教材是上肢,“课课练”就选择以发展下肢为主的练习项目和提高身体素质为主的运动内容,全面地发展学生体能。把“课课练”抓实抓好,对学生的练习提出明确要求,一分钟要完成多少次、速度是多快、多少组练习等指标,要激励学生积极努力完成,对学生的练习次数、速度作记录,学生在下一次的练习时就有自己的赶超目标,并要求学生尽可能地突破自己的纪录,赶超其他同学,形成大家相互竞争、相互赶超的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上学期,本人坚持以提高练习密度的教学理念开展教学,实施大运动密度、强度的“课课练”,学生的体质得到了明显提升。在2016年11月的由第三方对我校学生进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中,本人担任的五(5)班学生的体质各项优秀率指标中有多项明显高于同年级由别的教师担任班级学生的体质指标。
四、注意事项
(一)提高体育课练习密度,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当学生的身体素质条件还没有达到大密度、大强度教学要求时,先从较低练习密度开始,经过几周的教学,学生的体质能力提高后再逐渐加大练习密度,练习密度控制在50%一70%之间为合理,过低的练习密度,则达不到锻炼身体的作用,练习密度过大,超出了小学生心身健康承受限度,容易造成身体的伤害。
(二)关爱每位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是独立的个体,身体素质、运动能力有很大的差别,教师在教学时,需要了解每位学生的体质,观察动作和脸部表情,了解学生的运动状态、身体反应,确保学生的安全。
五、结语
“少年强,则中国强!”综上所述,作为体育教师,只要加强信念,锐意进取、担当起时代赋于我们的责任,强化练习密度意识,提高体育课练习密度,提高运动强度,指导学生科学地锻炼身体,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体质,让学生拥有健康体魄。
参考文献:
[1] 刘晋.对大密度大强度体育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学校体育.2015(12).
关键词 小学体育课 练习密度 学生体质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7)06-000-02
一、现状分析
从20世纪90年代,学校体育进行了一场教学改革,推倒从来,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推行以学生在体育课中是否得到快乐体验为主的快乐体育。快乐体育强调学生的情感需求、心理变化,淡化了技能教学、练习密度。教师基本上组织一些简单没有运动强度的体育活动,某些体育教师对快乐体育理解为“让学生快乐,就是让学生想怎么玩就怎么玩”,把体育课变成了“放羊课”,不对学生提出练习次数、速度、运动强度要求,在忽视练习密度的教学上,出现了老师讲得多、学生练习少,玩得多、学习少,排队等候的时间多、活动的时间少,追求乐趣的多、实际效果少的现象,这是导致学生体质持续下降的主要原因。为了提高学生体质,由深圳市体育教研员刘晋教授主导推动的大密度、大强度的体育课教学已在各学校推广,本人在教学中对如何提高小学体育课练习密度、提高学生体质的课题研究中,做了一些尝试,在此,愿与大家分享,一起学习探讨。
二、大练习密度对提高学生体质的科学依据
体育课的练习密度是指在一节课中,练习时间与实际上课时间的比例。练习密度大,运动负荷、运动强度也就大,运动强度的大小,是以心率的大小衡量体育课运动量的大小。运动医学认为,120次∕分以下运动量为小,120~150∕分为中等,150~180次∕分为大,180次∕分为过大。运动强度小,则达不到锻炼身体的作用,大运动量对促进心脏和呼吸功能、增强肌肉强度和骨质密度、提高反应灵敏度,从而增强学生体质有着直接促进作用。学生只有在大运动密度强度下锻炼身体,才能有效地提高体质,这是有科学依据的。
三、解决方法
(一)转变教学观念,以大密度大强度教学理念备课
要想提高学生的体质,必须要珍惜每节体育课的上课时间,合理安排教材和练习时间,提高练习密度,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投入到运动中来。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就要有大密度、大强度的意识设计体育课,改变以往一个主教材和一个游戏为一节课的设计,改为主教材下要有多个活动内容,以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活动内容多元结合的课。例如学习前滚翻,教师在备课时就要预判到如果八位学生用一张垫子练习时,练习密度、运动负荷会是偏低,要想提高练习密度、运动负荷,可以设一人一张垫子,在老师的指挥下统一练习.在“课课练”的选配上,就要以全面发展为原则,借助主教材所用的垫子,可设计:(1)发展腹肌的仰卧起坐,二人一组一垫,每人30次;(2)俯卧两头起坚持30秒;(3)每人跳跃垫子20次,发展弹跳力;(4)四人一组,绕垫子往返接力,发展奔跑能力。一个主教材四个“课课练”练习项目搭配,学生学习了前滚翻动作技术,锻炼了学生腹肌、背肌、下肢爆发力和速度,充分利用了体育器材,减少了学生排队等候时间,练习密度、运动强度随之而提高。小学的体育课练习密度要设计在50%以上,运动强度要设计平均心率达到135次∕分以上,只要教师在备课时有加强练习密度的意识,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是可以提高体育课的练习密度和运动强度,从而提高学生体育体质,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的。
(二)合理安排教与学的时间
一节课40分钟,教师要以提高练习密度、运动强度的意识去分配体育课的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的时间。用3分钟时间采用行进的方式做热身运动,科学合理地布置场地和器材的多少、器材的摆放,以减少队伍的集合、调动、排队等候时间,25分钟时间用于基本部分的学习,对学习内容要精讲,动作示范要规范,对学生的练习次数、时间、速度、强度提出明确要求,激励学生努力完成教学任务,10分钟用于提高学生体能的“课课练”,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加到体育运动学习锻炼中,以提高学生的体育技能和身体素质,2分钟放松、小结。学生体质提高、运动技能的形成不是靠老师说教出来的,而是靠学生通过科学的大运动密度、强度反复练习下才能提高和形成的。因此,学生是學习的主体,要有更多的时间去运动锻炼,在运动锻炼中提高身体素质。
(三)“课课练”是提高练习密度、运动强度、提高体质的重要手段
“课课练”是在体育课中,为了提高运动强度,提高学生体能而提出的。每节体育课都要有针对性地以发展学生体能为目的的体能锻炼,这是对学习主教材的补充和拓展。每节课,要抽出8~10分钟时间,组织3~4个体能锻炼项目,对学生进行“课课练”,在选择“课课练”项目时,要与主教材合理搭配,主教材是上肢,“课课练”就选择以发展下肢为主的练习项目和提高身体素质为主的运动内容,全面地发展学生体能。把“课课练”抓实抓好,对学生的练习提出明确要求,一分钟要完成多少次、速度是多快、多少组练习等指标,要激励学生积极努力完成,对学生的练习次数、速度作记录,学生在下一次的练习时就有自己的赶超目标,并要求学生尽可能地突破自己的纪录,赶超其他同学,形成大家相互竞争、相互赶超的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上学期,本人坚持以提高练习密度的教学理念开展教学,实施大运动密度、强度的“课课练”,学生的体质得到了明显提升。在2016年11月的由第三方对我校学生进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中,本人担任的五(5)班学生的体质各项优秀率指标中有多项明显高于同年级由别的教师担任班级学生的体质指标。
四、注意事项
(一)提高体育课练习密度,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当学生的身体素质条件还没有达到大密度、大强度教学要求时,先从较低练习密度开始,经过几周的教学,学生的体质能力提高后再逐渐加大练习密度,练习密度控制在50%一70%之间为合理,过低的练习密度,则达不到锻炼身体的作用,练习密度过大,超出了小学生心身健康承受限度,容易造成身体的伤害。
(二)关爱每位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是独立的个体,身体素质、运动能力有很大的差别,教师在教学时,需要了解每位学生的体质,观察动作和脸部表情,了解学生的运动状态、身体反应,确保学生的安全。
五、结语
“少年强,则中国强!”综上所述,作为体育教师,只要加强信念,锐意进取、担当起时代赋于我们的责任,强化练习密度意识,提高体育课练习密度,提高运动强度,指导学生科学地锻炼身体,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体质,让学生拥有健康体魄。
参考文献:
[1] 刘晋.对大密度大强度体育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学校体育.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