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电影之王病逝,古典时代的良知随他而去

来源 :意林·作文素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serrrr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君:2016年10月9日晚,波兰失去了一位国宝级人物——世界级电影大师安杰伊·瓦依达(Andrzej Wajda)因病逝世。安杰伊·瓦依达1926年3月6日出生于波兰苏瓦乌基。迄今导演了49部电影。21次获得欧洲3大电影节提名,7次获奖。1996年、2006年两度获柏林电影节终身成就奖;1998年获得威尼斯电影节终身成就奖;2000年获得奥斯卡终身成就奖。曾被美国著名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盛赞:瓦依达属于波兰,但他的电影属于世界文化财富。作为波兰学派的代表人物,瓦依达善于创新,敢于提出尖锐的社会问题,他的作品以强烈的道德意识和精湛的电影技巧,深刻地反映了20世纪波兰的苦难和挣扎,显示出艺术家的良知、反思与社会关怀,他也因此被誉为波兰电影之父,其电影创作与波兰的政治、经济紧紧相连。他的逝世,也被人们惋惜地评价为:古典主义的良知随他而去。
  个人语录
  1.我始终坚持一种独立,这似乎来自父亲的坚强个性、来自整个家庭背井离乡与自我激励。
  2.电影能直击人们的良知。我觉得自己没有浪费这一生,因为我对政治事务做出了一些贡献。
  3.我们想要什么?我们只是想拓展一点点自由的边界、禁令的边界。我们从来不希望看到苏联社会主义阵营垮掉,看到波兰变成一个自由国家。我们所能做的,只是扩展界限,让我们的党不能只是自我统治,而要承认它所管理的社会发出的声音。
  他人评价
  1.我相信,在面对历史时,世界上的国家中波兰是具有最深切悔恨的一个。瓦依达坚持制作电影有着重大意义:这里一定会诞生出像宣告胜利的曙光般闪闪发光的钻石来,而这是超越波兰国民要求的,甚至是远超波兰国家要求的结果。——日本导演 大岛渚
  2.安杰伊·瓦依达的存在,他对波兰的惶惑、迷惘、飘蓬无定的迷失,是一种指引或高上的观景台。——著名诗人、作家 于坚
  人物印象
  一、影响:要为他人活着,生活在别处
  1926年3月6日,瓦依达出生于波兰的苏瓦乌基。瓦依达出身平民,他爷爷是克拉科夫远郊的农民,父亲一辈的兄弟四人靠自己的努力,进入了知识阶层。父亲成了一名骑兵军官,二叔后来是火车站站长,三叔开了一家很大的锁店。瓦依达自诩为“知识阶层的第二代”。
  在他父亲的影响下,瓦依达小时候就对自己的前途抱有很大的希望,总是相信前方有什么东西在等着他去奋斗、去争取,总是相信“生活在别处”。“知识阶层”是20世纪波兰社会的独特景观,这里的知识分子相信自己有独特的操守和责任。瓦依达回忆起父母对他的影响,说:“父亲和母亲是那种为他人工作的人,我想,那时波兰知识阶层的身上都有这种品质,你不可能不这么做。要为他人活着,而不是为自己。”——瓦依达在意的是“为他人活着”几个字。
  【素材入文】童年的经历和原生家庭的教育会对一个人的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瓦依达出身平民,依靠祖辈的努力而成为知识分子阶层中的一员,因此,他对自己的前途抱有希望,相信奋斗、努力、争取的力量。而这些品质和信念,也是他今后生生不息的创作灵感的源泉。“要为他人活着”“生活在别处”也成了瓦依达一生的写照。
  【适用话题】家庭影响;教育;奋斗;努力
  二、经历:浪漫主义与父亲的缺失
  二战期间,在叔叔们的保护下,瓦依达错过了所有的重大事件。也许正因为没有参加过任何波澜壮阔的行动,他才有浪漫的虚构,才会放心大胆地憧憬二战中那些被绞杀的英雄主义,于是乎,他呈现的抵抗运动是活力满满的《一代人》,他重构的华沙起义,是宿命论的悲剧史诗《下水道》。而在地下组织里历练过的电影人,他们与瓦依达不同,作品里充斥的是猜忌和怀疑(耶尔齐·卡瓦莱罗维奇的《夜行列车》),或者众说纷纭的罗生门(蒙克的《铁轨上的人》)。
  瓦依达的父亲死于卡廷惨案。但是,直到1989年,他都不知道父亲已经死在那儿了。于是父亲的缺失成了悬置在空中的一件事——父亲不在了,但是随时可能回来。一切都在焦虑与等待中间,悬而未决。全家每年都在等父亲回来。到1950年,全家人终于明白,他大约是永远不会回来了。五十年来,家族墓地上一直没有父亲的名字,瓦依达肯定假想过,如果写上父亲的名字,父亲有一天回来,就会荒谬地发现自己被剔除出这个世界了。《灰烬与钻石》讲的不就是这样一个故事吗?一个人活着,却不被这个世界需要了。
  【素材入文】瓦依达的成就和拍摄的作品与他经历的那个时代有关,也与他经历的私人生活有关。生在二战期间,却因为叔叔们的保护而保持一颗单纯的心,所以才会有对英雄主义的憧憬;父亲长久失踪,使瓦依达在等待和失落中度日,这也构成了他对世界的认识和对人的认识。这些经历,都是构成瓦依达电影叙事语言的根本,也是成就他电影风格的所在。
  【适用话题】成长经历;风格;单纯的心;轨迹
  三、电影:一个人的拍摄史就是整个波兰的近代史
  1955年,29岁的瓦依达完成处女作《一代人》,说的正是他们这一代在沦陷期间迅速成长起来的波兰人。1957年的《下水道》与1958年的《钻石与灰烬》同样关注二战时期波兰人的生活,三部影片被称作他的“战争三部曲”。《下水道》中凌厉的黑白影像与各种波兰传统象征,成为瓦依达鲜明的个人印迹,而他也因此成为西方媒体口中的“波兰电影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之后的近二十年,受体制、意识形态等因素的约束,瓦依达的作品更多地转向宗教、文学题材,直至1977年的戛纳电影节,他才带着一部长达165分钟的《大理石人》重新出现在西方媒体面前。影片对当时的波兰社会、政治体制做出犀利批评,获得波兰观众的热情欢迎。之后,他又突破阻力,完成其续集《铁人》,直接将当时的波兰工人运动搬上银幕。《铁人》在戛纳拿下金棕榈大奖后,瓦依达在一次访谈中说道:“对我来说,那是我人生中十分重要的一天,但是我很清楚,这个奖不是颁给我一个人的。”因此,瓦依达也将这座金棕榈奖杯献给了波兰雅盖隆大学博物馆。   《铁人》之后,国内形势已不允许瓦依达继续创作,他只能转移至法国和德国,拍摄了《丹东》《德国之爱》等片。1989年,波兰历经剧变。瓦依达荣归故里,不仅当上了国会议员,电影创作上也进入井喷期,多部作品相继问世。他关注的都是那些曾被掩埋的历史与往事,而《卡廷惨案》更寄托着他对亡父的无限哀思。瓦依达的遗作《残影余像》也延续了他一贯的创作路线,影片讲述了波兰先锋派画家瓦迪斯瓦夫·史泽明斯基的传奇一生,控诉强权体制对人性的束缚。
  【素材入文】瓦依达的电影作品和他的母国波兰密切相关,几乎每一部电影都深切地反映了当时或者一个时期内的波兰状况。而他对社会的关注,对政治体制的批评,对人性的探讨等无一不反映了这位大导演的良知和底线。如果说“知识分子是整个社会的良心”,那么瓦依达的作品就是波兰社会的良知。
  【适用话题】关注社会;反抗;良知;人性
  链接 拓展阅读
  瓦依达和波兰电影
  □张晨之 张哲
  波兰有两座很著名的城,一南一北,曾有很多导演在这两座城中取景拍摄。前者是文化之都克拉科夫,后者是曾满遭疮痍的华沙。克拉科夫的丰富性主要展现在它的历史文化和城市建筑中,它的气质符合你所有对欧洲古典文化的定义与想象,这座城市总是走在思想文化的最前端。但除了繁盛,波兰人对荒芜似乎也同样充满热爱,华沙,一座历经沧桑的城市,在遭受了无数次的历史重创之后,仍然博得人们的青睐。事实上,正是这风格完全迥异的两座城,在波兰电影的镜头中交替出现,循环往复地诉说着这个民族的故事。
  在社会主义时期,波兰电影的政治倾向性非常明显,电影要扮演政治角色来实现其艺术的表达形式。波兰也曾出现过先进的电影思潮,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波兰电影学派”、70年代的“道德焦虑电影”开始,以安杰伊·瓦依达、罗泽维奇等电影人为代表的艺术家们强烈批评当时的独裁专制制度,呼吁更广阔、更自由的创作空间。波兰电影人不断尝试的社会主义现实风格电影和纪录片,如1956年的《下水道》,1958年的《灰烬与钻石》,1968年的《洛兹小城》等,都力图真实地表现当时的社会生活,这对波兰电影跳出政治管辖圈起了很大的作用。
  1989年后,波兰的“政治电影”基本开始消失,人们在电影中可以看到任何事情的直接表现。但历史苦难的空白处,一直没有被提及。1990年,在安杰伊·瓦依达的帮助下,马塞尔·洛津斯基创作了纪录片《卡廷森林》,让之前被掩盖的事实显现原貌,同时还展示出了更多的细节信息。但是,由于当时年轻人占据着影迷的绝大多数,他们对严肃的民族历史电影反响平平,除了少量优秀的纪录片出现外,波兰电影仍然难见起色。
  这一情况持续多年,直到2004年华沙起义博物馆建成,这座涉及民族创伤、历史屠杀主题的纪念博物馆在年轻人中反响强烈,他们开始全方位正视历史、牺牲、集中营、大屠杀等严肃的民族话题。而安杰伊·瓦依达(其父死于卡廷惨案)在艰难等待了十多年之后,也盼来了这个时机,终于在2007年完成了他的《卡廷惨案》。《卡廷惨案》也是1989年之后,波兰电影在国际上取得的最大成功。
  而另一位活跃于欧洲和国际影坛的波兰导演波兰斯基,也在年近古稀的时候同样涉及了屠杀犹太人题材的电影《钢琴家》。波兰斯基将自己儿时的亲身经历融入影片中,以一种冷峻真实的基调再次审视了这段令人绝望的历程。能够重新审视和深刻描绘其民族历史题材的影片,是波兰电影在创作上的一次巨大跨越,它以其深厚的主题思想再次表现了这个遥远荒凉的东欧国度的冷峻魅力。
  伴随波兰老派电影大师们在深入探讨历史民族主题的同一时期,波兰的年轻电影人们也开始积极地投入多样化的创作中,他们大多都出生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历史的动荡和变动只存在他们儿时的记忆中,其中的很多人不是科班出身,但他们怀有天分并有意愿为此努力,波兰电影界对这些有思想、想要表达的艺术家们全面开放。这一时期,波兰女性主义题材电影、同性恋题材电影、独立电影、艺术电影迅速发展,年轻电影人热情高涨,在其作品中积极探讨各种社会文化的现象和问题。新时代之后,波兰电影逐步走向成熟,更多的波兰电影人不再是在影片中单纯地表达自我观念,他们试图通过作品与观众进行真实的交流,产生思想的碰撞与共鸣。其作品成功地融合了各种题材与形式的创作风格,也更多地涉及了商业题材和国际主题,但都并未丢失波兰电影的特有风格和深刻底蕴。
其他文献
“要不然我搬回来住算了,反正这学期早上都没课,中午去学校也来得及……”趁着晚饭的当口,我家小妹妹蹭进书房撒娇,“宿舍太吵,熄灯又太早,真的不适合学习……”  “去年你还说宿舍人多,互相帮助着、鼓励着可以激励你学习的热情来着,这么快就不算数了?”  她赌气似的拽着我的衣角,委屈地一瘪嘴:“就是觉得待在宿舍太憋屈了,还不如一个人待着。”  事情的起因是她在宿舍午睡时间站在阳台煲电话粥,因为声音太大而被
期刊
衡量一个人的道德不是看他在聚光灯下的表演,而是要看他在没有人知道时会做什么。网络上的表现,才是一个人最真实的体现。虽然我不是明星,但是开公众号以来,遇到过无数泄愤者。他们不同意你的观点,就一定要上升到人身攻击:你早晚家破人亡,不得好死……总有人说,你内心真强大,刀枪不入。其实我每次看到这样的留言,都气得发抖。翻翻明星名人的微博,哪个下面不招一堆黑?事实上,人家当真不在乎吗?怎么可能。连蔡康永这样有
期刊
因为环境和气候的原因,编辑部里“小强”肆虐,物业刚刚投放的蟑螂药难道是他们的美食不成?简直不把我们这些“人类”放在眼里了。难道是要鸠占鹊巢?  于是,在主编大人的提议下,编辑部决定自己购买蟑螂药!闪编自告奋勇推荐了一堆,奇葩名字一个赛一个,什么“死全家呀”“一窝端”“全扫净”……吓得宝宝们脸都绿了。经过认真讨论,大家决定买名字最霸气的——“死全家”!  三天后,药到了,大家甩起膀子决定和蟑螂大军决
期刊
这是一个可惊可愕的城市,这么的大气魄,这么的美丽,这么的死寂。有跨过高空的铁轨,有像狭谷的街道,有大规模升上壮伟城市的楼梯,有下通深处的踏道,而那里所有的,却奇怪得很,是下界的沉默。又有公园、花卉、河流。而过二十年之后,它竟然在这里了,和我的梦差不多一般可惊可愕,只不过当我醒来时,它是罩在生活的骚动底下的。  关于纽约——其实也可以说关于任何大城市,不过说纽约更加确切,因为它曾经是而且仍旧是大到这
期刊
飞机抵达首都国际机场的时候已经是晚上六点,此刻的北京已经华灯初上,素编宝宝一边整理衣裳优雅地走下飞机,一边忧桑地想着:这万家灯火究竟哪颗为我而亮呢?为我而亮呢……亮呢……哎呀妈,吓得我一哆嗦,这天咋还下起雨来了呢?这么冷,刚刚在飞机那头明明还是穿着盛夏的连衣裙可以旋转跳跃闭着眼的城市啊。真是天上三小时,人间一春秋啊……不说了,我赶紧抱着双臂跑上摆渡车,没事,一会儿到大厅换件衣服就好了。一下摆渡车我
期刊
在一所学校观看教师合唱团演出,发现一位先生始终金口不开,恰好身旁坐了那位先生的领导,我试探性地问道:“那位缄口先生,课教得不怎么样吧?”被问者大为惊异:“咦?你怎么这么了解他?”我笑了,心说:隔着十万八千里,我怎会了解他?我只是从他脸上那种“不值得”的表情中,看出他是一个不幸被“不值得定律”言中的人。  有很多人可能会经常这样想: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必做好。想想看,当我们满腹怨怼地奔赴一个赛场,当
期刊
我开始觉得万物间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联系就是缘。  小时候老师立在台上,对台下一群初来乍到的孩子们说:“你们要珍惜你们今日相聚的缘分。”  大些了,爸爸买了一个大大的玻璃酒缸,里面塞满了各式各样的药材,爸爸指着里面的一味药材对我说:“这是长在高原上的,它是怎样辗转才到这个缸里的?恐怕没有人知道,这就是缘分吧。”  现在,我开始自己思索,是否缘分才让我有了一切?这缘分是早已定下无从更改,还是随机产
期刊
【名师简介】  刘京平供职于百年名校、省级优秀重点中学——江西省宜春中学,是全国知名的高考作文研究专家,在多家语文报刊辟有专栏,在报刊公开发表文章1000余篇,完成省级课题10余个,主编、参编语文教材教辅20余部,是江西省中小学师德先进个人,曾多次荣获省级优秀科研成果奖。  作文君:重磅!素粉们整整期待了两年,高中名师刘京平老师汇总20余年教学经验,由云编精心打磨、含金量满满的《满分作文我有招(高
期刊
那一天,阳光正好,微风不躁。经了一早上白雾的温柔覆盖,寂静的山林更显青翠,橘色的亮光斑驳地洒在了山的一侧,和煦的风中,雾水摇曳,色彩斑斓。  摇晃车厢里睡得并不安稳的我,正在回故乡的路上。父亲把我轻轻摇醒,说:“你抬头看看,马上就到了,你一定还记得。”我不语,只懒懒地靠在车窗边,风掠过我的耳畔,又离开。  “离开……”我喃喃自语。恍然间,才发现自己离开故乡已近十年了。想到故乡的山水,儿时的伙伴,还
期刊
编辑部去日本料理店聚餐的事很早就定下了,发完片,这天终于来临!  快到饭点的时候,静小编就在群里问:预订的松子餐厅包间只给留到12点,需要有人先过去,谁和我一起去?我想,这不是先一步吃起来的意思吗?于是我马上举起了小爪子:我去!我去!话音刚落,我的余光又瞥见了另外两只迅速举起的爪子,转头望去,看见了满脸兴奋的素编和范范,我们六目相对,忽然有了一种惺惺相惜的感觉。果然,吃货的想法都出奇地一致。“那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