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是小学教育教学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是确保学生顺利开展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之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始终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课题。结合教学经验,从学习兴趣、教学情境、双向互动三个方面,浅谈促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升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对教学活动的重要性不言自明。在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今天,面对新课程、新教材的实施,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需要教师调整、优化教学方法,促使课堂教学趋向于合理性、科学性。
一、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甜蜜的牵引。成功的教育不是强制灌输,而在于循循善诱的引导。学生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够化被动接受为自主探索,课堂教学自然能事半功倍地进行。如何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其一,融洽师生关系。“亲其师而信其道”,师生关系融洽,学生乐于亲近教师,愿意听从教师的指导。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与学生交流、沟通,尝试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全面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给予学生关爱,从而为课堂教学做好鋪垫。其二,营造教学氛围。高效的课堂教学,离不开民主、活泼、愉悦的教学氛围。教师应重视课堂氛围的营造,释放自身魅力,以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吸引学生;控制好课堂节奏,确保学生能够有效集中注意力;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认真对待学生提出的疑问,在互动、反馈的过程中由浅入深开展教学。其三,学生实际情况。陶行知先生言:“先生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要落实“教学生学”,就必须围绕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切入点。语文教学主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紧密联系学生日常生活。只有学生熟悉了解,课堂教学过程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而条理清晰。
二、教学情境
众所周知,语文教学离不开教学情境的构建。课堂教学情境,一方面契合小学生直观思维能力突出的特点,可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生动,帮助学生理解和消化知识点;另一方面,教学情境的趣味性、直观性,能润物无声引导学生进入教学主题中,集中学生注意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构建教学情景,离不开教师的语言描述。事实上,任何一门学科教学,教师在构建教学情景时,使用最多的手法也是语言描述。语言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能有效营造课堂氛围;具有巧妙的牵引力,能有效引导学生置身其中。语言塑造教学情景,或者慷慨激昂,或者曲折离奇,或者如泣如诉,或者温馨感人。语文教师言语表述能力自然高出一般人,但在教学中通过语言渲染课堂氛围,构建教学情景时,应当使用故事性的语言表述风格。喜爱故事是孩子的天性。一节课40分钟,小学生意志力较差,难以自始至终保持高度的注意力,不免出现发呆出神、讲话嘻闹的情况。此时若结合教学内容,讲述一个小故事(或者文章作者的趣味轶事),学生觉得有趣,主观能动性随即被激发出来。小学生的想象能力极其丰富,通过故事性的讲述,学生能在头脑中“幻化”出相应的场景,并能“身临其境”地“活跃”其中。
三、双向互动
高效课堂,建立在师生、生生及群体的双向互动基础之上。从学科属性而言,语文属于人文学科,没有固定、唯一的标准“答案”;从学生角度分析,语文教学应促进学生个性化、多元化发展。基于以上两点考量,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重视教学过程的互动环节。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或实施课堂互动?首先,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比如说,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时,笔者提问:“同学们去过圆明园吗?”“那里都有哪些美景?”“圆明园现在又变成了什么样?”设置这些疑问,学生在阅读课文后回答。又如,教学《拔苗助长》时,笔者问学生:“为何农夫费了力气,禾苗不长高反而死了?”“如果你是农夫,你应该怎么办?”设置这样的问题,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思考,教学效果甚为理想。其次,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远比单方面接受知识更为有效,印象更加深刻,而对于知识点其中的关联、分类、梳理、感受等,把握得也更深入。教学《小儿垂钓》时,有学生提问:“路人借问遥招手”这句诗中,是路人在招手?还是小孩在招手?笔者当场表扬了学生聪明、细心,继而鼓励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学生们跃跃欲试,课堂氛围十分活跃。
课堂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核心,是教学质量产出的关键所在。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绝不是一蹴而就的短期性行为,而是循序渐进、逐渐积累的动态过程。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重视传授学生合理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针对性地增加阅读量,强化语言表达及写作训练,从而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简双.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小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探讨[J].课外语文,2014(4).
[2]娄丹珠.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6(11).
[3]毛玉燕.论如何搭建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语文课堂[J].西部素质教育,2016(9).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对教学活动的重要性不言自明。在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今天,面对新课程、新教材的实施,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需要教师调整、优化教学方法,促使课堂教学趋向于合理性、科学性。
一、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甜蜜的牵引。成功的教育不是强制灌输,而在于循循善诱的引导。学生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够化被动接受为自主探索,课堂教学自然能事半功倍地进行。如何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其一,融洽师生关系。“亲其师而信其道”,师生关系融洽,学生乐于亲近教师,愿意听从教师的指导。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与学生交流、沟通,尝试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全面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给予学生关爱,从而为课堂教学做好鋪垫。其二,营造教学氛围。高效的课堂教学,离不开民主、活泼、愉悦的教学氛围。教师应重视课堂氛围的营造,释放自身魅力,以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吸引学生;控制好课堂节奏,确保学生能够有效集中注意力;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认真对待学生提出的疑问,在互动、反馈的过程中由浅入深开展教学。其三,学生实际情况。陶行知先生言:“先生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要落实“教学生学”,就必须围绕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切入点。语文教学主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紧密联系学生日常生活。只有学生熟悉了解,课堂教学过程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而条理清晰。
二、教学情境
众所周知,语文教学离不开教学情境的构建。课堂教学情境,一方面契合小学生直观思维能力突出的特点,可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生动,帮助学生理解和消化知识点;另一方面,教学情境的趣味性、直观性,能润物无声引导学生进入教学主题中,集中学生注意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构建教学情景,离不开教师的语言描述。事实上,任何一门学科教学,教师在构建教学情景时,使用最多的手法也是语言描述。语言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能有效营造课堂氛围;具有巧妙的牵引力,能有效引导学生置身其中。语言塑造教学情景,或者慷慨激昂,或者曲折离奇,或者如泣如诉,或者温馨感人。语文教师言语表述能力自然高出一般人,但在教学中通过语言渲染课堂氛围,构建教学情景时,应当使用故事性的语言表述风格。喜爱故事是孩子的天性。一节课40分钟,小学生意志力较差,难以自始至终保持高度的注意力,不免出现发呆出神、讲话嘻闹的情况。此时若结合教学内容,讲述一个小故事(或者文章作者的趣味轶事),学生觉得有趣,主观能动性随即被激发出来。小学生的想象能力极其丰富,通过故事性的讲述,学生能在头脑中“幻化”出相应的场景,并能“身临其境”地“活跃”其中。
三、双向互动
高效课堂,建立在师生、生生及群体的双向互动基础之上。从学科属性而言,语文属于人文学科,没有固定、唯一的标准“答案”;从学生角度分析,语文教学应促进学生个性化、多元化发展。基于以上两点考量,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重视教学过程的互动环节。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或实施课堂互动?首先,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比如说,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时,笔者提问:“同学们去过圆明园吗?”“那里都有哪些美景?”“圆明园现在又变成了什么样?”设置这些疑问,学生在阅读课文后回答。又如,教学《拔苗助长》时,笔者问学生:“为何农夫费了力气,禾苗不长高反而死了?”“如果你是农夫,你应该怎么办?”设置这样的问题,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思考,教学效果甚为理想。其次,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远比单方面接受知识更为有效,印象更加深刻,而对于知识点其中的关联、分类、梳理、感受等,把握得也更深入。教学《小儿垂钓》时,有学生提问:“路人借问遥招手”这句诗中,是路人在招手?还是小孩在招手?笔者当场表扬了学生聪明、细心,继而鼓励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学生们跃跃欲试,课堂氛围十分活跃。
课堂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核心,是教学质量产出的关键所在。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绝不是一蹴而就的短期性行为,而是循序渐进、逐渐积累的动态过程。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重视传授学生合理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针对性地增加阅读量,强化语言表达及写作训练,从而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简双.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小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探讨[J].课外语文,2014(4).
[2]娄丹珠.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6(11).
[3]毛玉燕.论如何搭建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语文课堂[J].西部素质教育,20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