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带状疱疹;通络凉血解毒汤;中医疗法
中图分类号:R275.9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3)04-0073-02
疼痛是带状疱疹的突出表现。笔者采用自拟通络凉血解毒汤为基础方,随证化裁施治,临床获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12例观察病例为2006年1月-2012年11月在张掖市中医医院、临泽县中医医院、张掖市疾病控制中心门诊和住院部诊治的带状疱疹患者。其中男314例,女198例;年龄<16岁42例,16~50岁346例,>50岁124例,平均49.8岁;病程<7 d者337例7~30 d者124例,>30 d者51例,平均5.6 d。按照就诊医院的不同分组,张掖市中医医院313例为治疗组;临泽县中医医院、张掖市疾控中心门诊共199例,为对照组。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临床诊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1]带状疱疹的诊断标准;②年龄12~75岁;③对治疗方案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3 排除标准
血友病患者,糖尿病血糖控制不理想者,过敏体质和妊娠期妇女,服药顺应性不佳者。
1.4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通络凉血解毒汤为主配合西药治疗。通络凉血解毒汤药物组成:生地黄15 g,牡丹皮10 g,赤芍10 g,三七粉(冲服)10 g,郁金12 g,丹参10 g,当归15 g,川芎15 g。加减:肝经火毒型加板蓝根30 g、贯众30 g、柴胡15 g、大黄10 g;肝胆湿热型加柴胡15 g、黄芩15 g、黄柏6 g、车前子10 g、龙胆15 g、栀子10 g、木通10 g、甘草10 g;气虚血瘀夹湿型加黄芪30 g、白芍15 g、车前子10 g、土茯苓30 g、陈皮10 g、厚朴10 g、砂仁6 g、川楝子10 g、延胡索10 g。每日1剂,水煎分3次温服。同时配合口服阿昔洛韦片(浙江亚太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120506),0.8 g/次, 4次/d。5 d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
对照组:口服阿昔洛韦片(浙江亚太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120506),0.8 g/次,4次/d;阿昔洛韦注射液(湖北潜江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批号1208055)成人按5~10 mg/kg体质量、12岁以下儿童按体表面积250 mg/m2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或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5 d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
2组均予2%碘伏局部皮肤消毒,1次/4 h;0.9%氯化钠注射液加庆大霉素注射液8万U冲洗局部皮肤,2次/d。
1.5 观察指标
①新丘疱疹/水疱停止出现时间(无新水疱出现的时间)、丘疱疹/水疱完全消退时间、开始结痂时间、全部结痂时间、开始脱痂时间、全部脱痂时间、疼痛开始减轻时间、疼痛完全消失时间。②采用视觉模拟尺度评分法(VAS),以长度为10 cm的标尺两端分别代表最好和最差,即0为无痛,10为剧痛,让患者取最能代表其疼痛程度的位置,医生读出分数(每1 cm代表1分)。治疗前后分别测评1次。
1.6 疗效标准
依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相关标准拟定。治愈: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能正常工作学习,VAS评分减少≥90%;显效:症状及体征大部分消失或明显减轻,VAS评分减少≥70%,<90%;有效:症状及体征较治疗前减轻,VAS评分减少≥30%,<70%;无效:症状及体征无好转,VAS评分减少<30%。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见表1~表3)
3 体会
中医认为,带状疱疹主要是感受时毒或湿热毒邪致毒邪内蕴肌腠血脉,外发肤表,尔后出现疱疹,形成水痘或带状疱疹,疼痛难忍。因此,治疗宜以通络凉血解毒为主,自拟通络凉血解毒汤。方用三七粉、丹参、当归、川芎、赤芍通络活血;生地黄、牡丹皮、郁金凉血解毒。若疱疹基底部色红,边缘肿胀明显,伴口干苦,舌苔黄腻,便干为肝经火毒型,方加板蓝根、贯众、柴胡、大黄以泻火凉血解毒;若疱疹基底部色淡红或不显,伴口干,喜凉饮,痛势缠绵,为肝胆湿热型,加柴胡、黄芩、黄柏、车前子、龙胆、栀子、木通、甘草以清利肝胆湿热;若疱疹失治,色斑较重,水疱不显,为气虚血瘀夹湿型,加黄芪、白芍、车前子、土茯苓、陈皮、厚朴、砂仁、川楝子、延胡索以益气活血通络止痛。临床观察结果显示,单纯采用西药抗病毒治疗,虽可以缓解症状,但病程得不到有效控制;配合中药通络凉血解毒汤,并随证化裁,可收到满意疗效,止痛效果明显,疼痛持续时间及病程缩短。本临床观察期间,未见任何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
(收稿日期:2012-12-13,编辑:蔡德英)
中图分类号:R275.9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3)04-0073-02
疼痛是带状疱疹的突出表现。笔者采用自拟通络凉血解毒汤为基础方,随证化裁施治,临床获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12例观察病例为2006年1月-2012年11月在张掖市中医医院、临泽县中医医院、张掖市疾病控制中心门诊和住院部诊治的带状疱疹患者。其中男314例,女198例;年龄<16岁42例,16~50岁346例,>50岁124例,平均49.8岁;病程<7 d者337例7~30 d者124例,>30 d者51例,平均5.6 d。按照就诊医院的不同分组,张掖市中医医院313例为治疗组;临泽县中医医院、张掖市疾控中心门诊共199例,为对照组。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临床诊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1]带状疱疹的诊断标准;②年龄12~75岁;③对治疗方案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3 排除标准
血友病患者,糖尿病血糖控制不理想者,过敏体质和妊娠期妇女,服药顺应性不佳者。
1.4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通络凉血解毒汤为主配合西药治疗。通络凉血解毒汤药物组成:生地黄15 g,牡丹皮10 g,赤芍10 g,三七粉(冲服)10 g,郁金12 g,丹参10 g,当归15 g,川芎15 g。加减:肝经火毒型加板蓝根30 g、贯众30 g、柴胡15 g、大黄10 g;肝胆湿热型加柴胡15 g、黄芩15 g、黄柏6 g、车前子10 g、龙胆15 g、栀子10 g、木通10 g、甘草10 g;气虚血瘀夹湿型加黄芪30 g、白芍15 g、车前子10 g、土茯苓30 g、陈皮10 g、厚朴10 g、砂仁6 g、川楝子10 g、延胡索10 g。每日1剂,水煎分3次温服。同时配合口服阿昔洛韦片(浙江亚太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120506),0.8 g/次, 4次/d。5 d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
对照组:口服阿昔洛韦片(浙江亚太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120506),0.8 g/次,4次/d;阿昔洛韦注射液(湖北潜江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批号1208055)成人按5~10 mg/kg体质量、12岁以下儿童按体表面积250 mg/m2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或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5 d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
2组均予2%碘伏局部皮肤消毒,1次/4 h;0.9%氯化钠注射液加庆大霉素注射液8万U冲洗局部皮肤,2次/d。
1.5 观察指标
①新丘疱疹/水疱停止出现时间(无新水疱出现的时间)、丘疱疹/水疱完全消退时间、开始结痂时间、全部结痂时间、开始脱痂时间、全部脱痂时间、疼痛开始减轻时间、疼痛完全消失时间。②采用视觉模拟尺度评分法(VAS),以长度为10 cm的标尺两端分别代表最好和最差,即0为无痛,10为剧痛,让患者取最能代表其疼痛程度的位置,医生读出分数(每1 cm代表1分)。治疗前后分别测评1次。
1.6 疗效标准
依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相关标准拟定。治愈: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能正常工作学习,VAS评分减少≥90%;显效:症状及体征大部分消失或明显减轻,VAS评分减少≥70%,<90%;有效:症状及体征较治疗前减轻,VAS评分减少≥30%,<70%;无效:症状及体征无好转,VAS评分减少<30%。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见表1~表3)
3 体会
中医认为,带状疱疹主要是感受时毒或湿热毒邪致毒邪内蕴肌腠血脉,外发肤表,尔后出现疱疹,形成水痘或带状疱疹,疼痛难忍。因此,治疗宜以通络凉血解毒为主,自拟通络凉血解毒汤。方用三七粉、丹参、当归、川芎、赤芍通络活血;生地黄、牡丹皮、郁金凉血解毒。若疱疹基底部色红,边缘肿胀明显,伴口干苦,舌苔黄腻,便干为肝经火毒型,方加板蓝根、贯众、柴胡、大黄以泻火凉血解毒;若疱疹基底部色淡红或不显,伴口干,喜凉饮,痛势缠绵,为肝胆湿热型,加柴胡、黄芩、黄柏、车前子、龙胆、栀子、木通、甘草以清利肝胆湿热;若疱疹失治,色斑较重,水疱不显,为气虚血瘀夹湿型,加黄芪、白芍、车前子、土茯苓、陈皮、厚朴、砂仁、川楝子、延胡索以益气活血通络止痛。临床观察结果显示,单纯采用西药抗病毒治疗,虽可以缓解症状,但病程得不到有效控制;配合中药通络凉血解毒汤,并随证化裁,可收到满意疗效,止痛效果明显,疼痛持续时间及病程缩短。本临床观察期间,未见任何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
(收稿日期:2012-12-13,编辑:蔡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