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面对不可阻挡的青少年学生上网热潮,如何对其进行正确引导?本文从网络对学生的正面影响、网络对学生的负面影响、加强对学生的网络教育三方面来阐述,探讨一切切实可行的新的德育途径,开创网络时代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关键词]青少年 网络 教育
电脑与网络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给我们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同时也产生一些无法预料的负作用。面对不可阻挡的青少年学生上网热潮,如何对其进行正确引导,已经成为当前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尤其是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深思的问题。
一、 网络对学生的正面影响
1. 网络是学生获得信息的重要途径。在传统的社会里,人们获得信息的重要途径主要是书本、报刊、广播、电视。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以其获取知识的方便、快捷全面的特点,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给学生们的求知带来极大的方便。
2.网络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网络的使用可以培养学生以一种系统的眼光看待问题和积极利用现代化工具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意识。因此,网络促使学生从观念上发生革命性的变革,无论在创新观念、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等方面得到了升华。
3.网络满足了学生交流、沟通和理解的需要。网络的高效、快捷、方便、隐蔽的独特交流方式与当代学生的需求一拍即合。许多学生在互联网世界所营造的虚拟空间里找到了现实生活中无法找到的角色,现实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可以在网络中得到虚拟的满足,生活、学习带来的压力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得到了释放。
二、 网络对学生的负面影响
1.在认知方面,容易造成学生思想混乱,民族意识的弱化。大量的网上信息常常使得学生应接不暇。他们的注意力、思想往往随着信息的不断变化而转移,因而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会有一定的影响。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势必造成思想混乱,不少学生出现道德迷茫,价值观有所变化,理想信念有所动摇。
2.在人格方面,互联网阻碍了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互联网技术具有广泛性、间接性、隐蔽性、安全性等优势。在网络中,人们更容易获得成就感、满足感,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和他人对自己的关怀。当人们在现实生活遇到挫折时,就会更倾向于在网络中寻求慰藉。一些学生特别是后进生,由于自身性格、素质能力或各种外在因素的原因,在遭受多次失败后,往往逃避到网络这一虚拟世界中以获得心灵的藉慰,意志消沉,不思进取,心灵孤寂,心理闭锁,容易形成心理障碍。
3.在身心方面,阻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现在的学生物质生活富裕,希望展现自我。他们极富好奇心和冒险精神,但自我监控能力又不强。在生活、学习的重压之下,为了宣泄、实现自身的价值,许多学生沉醉于互联网世界所营造的虚拟空间里,沉迷于网络游戏和网上聊天,通宵达旦浸在网络空间不能自拔,严重影响了学习生活。同时,长时间面对计算机屏幕,会导致人生理机能失调、内分泌紊乱、神经系统正常节律被破坏。互联网虽是信息宝库却也是信息的垃圾场,学生的身体和心理不成熟,对各类诱惑缺乏免疫力,缺乏美丑善恶的判断力,在这些垃圾信息的诱导和驱使下,意志薄弱者容易造成心理错位或行动失调,最终毁于网络。
三、加强对学生的网络教育
面对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绝不能“因噎废食”,更不能坐等事态的自然发展。必须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尽可能地在正面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的同时把互联网的负面影响控制在最低状态。
1.正视网络渗透问题,强化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学校、家庭要倡导绿色上网,培养青少年健康的“上网观”,让学生明白网络是把“双刃剑”,要自觉增强对网络不良诱惑的免疫力,增强网上安全防范意识和网络社会公德意识,以技术手段控制青少年接触网上不健康的内容,设立网站安全规则,将青少年保护在不良影响之外。
2.从治本入手,改变青少年的生存状态。青少年使用互联网,是出于某种需要。因此,要治理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必须了解青少年的发展需求,以各种途径满足青少年的需求。全社会要树立科学的成才观,不但关注青少年的学习与生活,更应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满足他们心理与成长的需求。特别要检讨青少年的生活状态,减轻孩子的生理、心理负担。青少年的教育与培养要符合青少年年龄特点,要有利于其生理与心理健康发展。要努力为青少年创造一个快乐成长的客观环境,培养开朗的性格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加强心理疏导,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3.利用网络使青少年的网技有用武之地。网络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可以展示各方面技能的舞台,拓展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空间。老师可发动青少年利用网络资源的优势来制作个人网页,介绍自己的特长,使其和有相同爱好的同伴交流,相互启发,取长补短。
4.要在现代技术的平台上与青少年实现共同成长。家长要学会掌握现代社会信息交流的工具,进入孩子们的网络世界,增强相互间的了解。各学校在开设电脑课时将网络素养教育加入到授课内容中,从各个方面规范网络行为,提高青少年的免疫力。
网络时代正向我们飞驰而来,也许我们不能引导潮流,也许我们不能未雨绸缪,但我们愿意弥补不足,探讨一切切实可行的新的德育途径,开创网络时代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关键词]青少年 网络 教育
电脑与网络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给我们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同时也产生一些无法预料的负作用。面对不可阻挡的青少年学生上网热潮,如何对其进行正确引导,已经成为当前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尤其是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深思的问题。
一、 网络对学生的正面影响
1. 网络是学生获得信息的重要途径。在传统的社会里,人们获得信息的重要途径主要是书本、报刊、广播、电视。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以其获取知识的方便、快捷全面的特点,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给学生们的求知带来极大的方便。
2.网络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网络的使用可以培养学生以一种系统的眼光看待问题和积极利用现代化工具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意识。因此,网络促使学生从观念上发生革命性的变革,无论在创新观念、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等方面得到了升华。
3.网络满足了学生交流、沟通和理解的需要。网络的高效、快捷、方便、隐蔽的独特交流方式与当代学生的需求一拍即合。许多学生在互联网世界所营造的虚拟空间里找到了现实生活中无法找到的角色,现实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可以在网络中得到虚拟的满足,生活、学习带来的压力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得到了释放。
二、 网络对学生的负面影响
1.在认知方面,容易造成学生思想混乱,民族意识的弱化。大量的网上信息常常使得学生应接不暇。他们的注意力、思想往往随着信息的不断变化而转移,因而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会有一定的影响。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势必造成思想混乱,不少学生出现道德迷茫,价值观有所变化,理想信念有所动摇。
2.在人格方面,互联网阻碍了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互联网技术具有广泛性、间接性、隐蔽性、安全性等优势。在网络中,人们更容易获得成就感、满足感,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和他人对自己的关怀。当人们在现实生活遇到挫折时,就会更倾向于在网络中寻求慰藉。一些学生特别是后进生,由于自身性格、素质能力或各种外在因素的原因,在遭受多次失败后,往往逃避到网络这一虚拟世界中以获得心灵的藉慰,意志消沉,不思进取,心灵孤寂,心理闭锁,容易形成心理障碍。
3.在身心方面,阻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现在的学生物质生活富裕,希望展现自我。他们极富好奇心和冒险精神,但自我监控能力又不强。在生活、学习的重压之下,为了宣泄、实现自身的价值,许多学生沉醉于互联网世界所营造的虚拟空间里,沉迷于网络游戏和网上聊天,通宵达旦浸在网络空间不能自拔,严重影响了学习生活。同时,长时间面对计算机屏幕,会导致人生理机能失调、内分泌紊乱、神经系统正常节律被破坏。互联网虽是信息宝库却也是信息的垃圾场,学生的身体和心理不成熟,对各类诱惑缺乏免疫力,缺乏美丑善恶的判断力,在这些垃圾信息的诱导和驱使下,意志薄弱者容易造成心理错位或行动失调,最终毁于网络。
三、加强对学生的网络教育
面对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绝不能“因噎废食”,更不能坐等事态的自然发展。必须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尽可能地在正面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的同时把互联网的负面影响控制在最低状态。
1.正视网络渗透问题,强化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学校、家庭要倡导绿色上网,培养青少年健康的“上网观”,让学生明白网络是把“双刃剑”,要自觉增强对网络不良诱惑的免疫力,增强网上安全防范意识和网络社会公德意识,以技术手段控制青少年接触网上不健康的内容,设立网站安全规则,将青少年保护在不良影响之外。
2.从治本入手,改变青少年的生存状态。青少年使用互联网,是出于某种需要。因此,要治理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必须了解青少年的发展需求,以各种途径满足青少年的需求。全社会要树立科学的成才观,不但关注青少年的学习与生活,更应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满足他们心理与成长的需求。特别要检讨青少年的生活状态,减轻孩子的生理、心理负担。青少年的教育与培养要符合青少年年龄特点,要有利于其生理与心理健康发展。要努力为青少年创造一个快乐成长的客观环境,培养开朗的性格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加强心理疏导,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3.利用网络使青少年的网技有用武之地。网络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可以展示各方面技能的舞台,拓展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空间。老师可发动青少年利用网络资源的优势来制作个人网页,介绍自己的特长,使其和有相同爱好的同伴交流,相互启发,取长补短。
4.要在现代技术的平台上与青少年实现共同成长。家长要学会掌握现代社会信息交流的工具,进入孩子们的网络世界,增强相互间的了解。各学校在开设电脑课时将网络素养教育加入到授课内容中,从各个方面规范网络行为,提高青少年的免疫力。
网络时代正向我们飞驰而来,也许我们不能引导潮流,也许我们不能未雨绸缪,但我们愿意弥补不足,探讨一切切实可行的新的德育途径,开创网络时代德育工作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