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胜拖延:帮助宝宝管理时间

来源 :心理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t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相信爸爸妈妈们对这样的场景都不陌生:早晨起来赶着上班,宝宝却叫了三遍都不起床,好不容易爬起来还磨磨蹭蹭半天穿不好衣服,洗脸刷牙就像慢动作的树懒一样;辛苦了一天下班回到家就看到宝宝在看电视,说好再看10分钟就去看书,可到了半个小时宝宝还是拖拖拉拉不肯去,若是强行关掉电视,宝宝就开始又哭又闹。如此场景每天上演一遍,爸爸妈妈是生气无奈又心累。更有爸爸妈妈担心:孩子小时候就拖拖拉拉,长大以后学习、工作上都有“拖延症”可怎么办呢?
  的确,长大后的行为问题多半与幼年时期的习惯有关,而3—6岁正是宝宝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让宝宝学会时间管理,不仅可以解决爸爸妈妈当下的烦恼,更是在为宝宝未来高效率、有品质地工作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很多急性子的父母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连穿衣吃饭这样简单的小事,宝宝都要磨磨蹭蹭呢?其实宝宝拖延主要有以下4个原因:

※宝宝缺乏时间的概念。


  发展心理学家研究发现,相比于视觉、听觉等基本感觉,宝宝的时间知觉发展相对较慢,学龄前孩子的时间知觉还处于极不准确、极不稳定的状态。如果不是在日常教育中有意培养,一般情况下,5—6岁的孩子还不会使用“一分钟”这样的时间标尺。而且,与我们大人不同的是,孩子做事情不以效率为目的,在他们的认知当中,时间是无限的,他们的内心也不会有一个“to do list”,所以“抓紧”时间对他们来说没有意义。

※肌肉发展不完全,需要更多时间完成日常动作。


  宝宝的肌肉发展不像成人一样健全,有些我们认为很简单很迅速就能完成的事情,对于宝宝来说却并不容易。特别是像扣纽扣、系鞋带这样的精细动作,宝宝做起来的难度比我们想象得要大得多,他们的确需要有更多的时间才能做好。

※来自父母的影响。


  孩子是天生的模仿者,他们会根据父母的行为来构建自己的行为。如果父母缺乏时间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在平时生活中懒懒散散做事拖拉,那么宝宝就很容易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还有一些父母性子比较急,看到宝宝磨蹭就会各种催促甚至是批评,那么宝宝在做事情时就会缺乏信心,会因为害怕受到大人批评而小心翼翼,从而耗费更多时间。

※拖延是无声的反抗。


  当我们大人面对自己不感兴趣又不得不做的事情时,常常会用拖延的策略来消极抵抗。宝宝也是如此,当孩子面对诸如练琴、跟陌生人问好、穿自己不喜欢的衣服等自己觉得没有意思、父母强迫自己去做的事情时,更容易表现出拖拉等行为。特别是一些5—6岁的大幼儿,他们的拖延除了与小时候没有养成良好习惯有关,还可能是在表达对家长的控制、要求和管教的不满,或者对所做事情没有动力,用磨蹭来消极抵抗。
  了解了宝宝拖延的坏处和拖延的原因,我们应该怎么帮助宝宝做出改变呢?这就需要我们从小培养宝宝的时间意识,让宝宝学会时间管理。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教会宝宝时间管理的原则,把握好这些原则,在运用具体方法时就更加轻车熟路了。


※第一个原则 先认识时间,再管理时间。


  如我们前面所说,3到6岁的宝宝时间知觉还未完全建立,他们对于时间的感知更多是和生活事件相联系的,比如天黑了要睡觉,去幼儿园的时间是早晨等。这个时候直接要求宝宝“看十分钟电视”或是“再玩半个小时就去睡觉”,宝宝是无法理解的。在帮助宝宝做出时间规划和管理之前,要先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对时间的认识。

※第二个原则 父母要先成为孩子的榜样。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父母与孩子陪伴的時间最长,父母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行为都被孩子听在耳朵里,看在眼里。而且宝宝的模仿能力极强,会有意无意地模仿父母的行为。稍大一些的孩子可能还会向父母提出“为什么你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还要求我来做”这样的灵魂拷问。所以,为了宝宝更好的明天,父母要先养成好的时间管理习惯,为宝宝作出表率而又不过于急躁地催促和批评宝宝,宝宝在耳濡目染下自然也会养成良好的习惯。

※第三个原则 用游戏管理生活。


  宝宝的世界与成人不同,他们不会像成人一样通过“道理”“方法”来改变行为,只有有趣的东西才会吸引他们。心理学家也发现,3—6岁幼儿的感知觉、想象力、解决问题能力、社会化等心理发展过程都是在游戏中实现的。所以,爸爸妈妈可以试着创造和改进一些有趣的小游戏,让宝宝在“玩”中学会规划时间、管理生活吧。当然,在后面的课程中,老师分不同的年龄段教爸爸妈妈一些具体实用的小游戏,来帮助宝宝培养时间感,学会管理时间。
其他文献
在纽约东北部的撒拉纳克湖畔的一个墓碑上刻着“To Cure Sometime,To Relieve Often,To Comfort Always”,这句特鲁多医生的名言“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也经常被现在的人们挂在嘴边。在这里“安慰”是医护人员具备的一种人文态度。在护理模式中,除了每日常规的护理操作技术,“安慰”更是体现出对患者的心理关怀。  当今高速发展的社会给女性带来多重身份的转换
期刊
考虑一下怎样可以最好地管理自身压力,下面是一些帮助你管理压力的建议:尽量规律作息  尽量抽时间吃饭、休息和放松,哪怕是很短的时间;尽量保持合理的工作时间,不至于太筋疲力尽,因为我们还要继续跟疫情作斗争。主动交流沟通  主动与同事交流,说说你的不安和担心,也了解他们的情况,找到互相帮助的方式。有空也可给家人、朋友,或其他值得信赖的人打个电话,说说你的情况,获得他们的支持。客观评价自己  当我们面对的
期刊
父母保持情绪稳定  孩子常常通过父母的情绪和行为来观察和体验这个世界,孩子非常在意父母对病毒疫情的情绪反应及态度,也会不由自主地习得父母的应对方式。因此,在面对病毒肆虐的特殊时期,我们父母应及时觉察和调节自己的焦虑恐惧,在孩子面前尽量呈现出稳定、积极而有力量的一面,这是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的基础。规律有序的生活  规律有序的生活是保持心理内在稳定的重要部分,面对突如其来的病毒疫情危机,我们首先需要做
期刊
每逢佳节,酒是走亲访友必备礼品;亲朋好友欢聚一席,话旧叙今,酒是必不可少的表意传情之媒,如果不善言辞,则一切浓情厚意“都在酒里了!”关于酒,国人对它的感情,那真是“说多了都是废话”,基本已是融进血液里的衷爱了。  我国自古崇尚饮酒,并作为文化欣然传承。历史上酒被文人名士诵咏不绝,遗留无数名篇名句;及至今日,社会上对酒的评价仍是以褒扬为主。比如认为酒能激发灵感和才智,一分酒一分才;能借酒识人,酒品即
期刊
具体化技术  这是一个简单的技术,但有重要的意义,作用很显著。有疫区的人告诉你:疫情太恐怖了。此时你一定要把它具体化。“你说的疫情太恐怖具体指什么?”这就是具体化,有些人是告诉你他身边有很多人都生病了甚至死了,你一定要把它具体化,“你身边都有谁生病了?去世的是谁?”通过具体化,把被这个人无限夸大的事实还原回来。如果人们身上有重物,那个重物是一个钥匙链儿,人们是扛得起的,能承受的,但如果过度概括,负
期刊
这次前来咨询的案主小A正是这样的一个学生。小A是一个很自律的学生,他做事情时遵循原则与规则,注重对生活的规划。他的成绩位于年级中等偏上的位置,进入高三之后,他对自己的学业表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设定了更高的目标,制定了强度较大的学习规划。特别是对数学学科,他制订了更多的学习计划,因为他自己很喜欢并看重数学学科,他希望自己的该科成绩可以有一个质的提升。但是,在进入高三的近两个月里,他常会出现在数学考试
期刊
五岁的明明在游樂场充气城堡玩得很开心,妈妈提醒他要回家吃饭了,提醒了几遍之后,妈妈不耐烦了,对明明说:“你不回家,妈妈再也不带你来了!”明明听了之后,赶快哭诉着说:“不要,妈妈不要。”  孩子把大人的话当作耳旁风,不听话的时候,家长难免用恐吓的方式,类似于:  不刷牙,你的牙齿就会掉光;  不睡觉,就让警察叔叔把你带走;  你不听妈妈的话,不要妈妈,妈妈明天就离家出走;  ……  恐吓让孩子产生恐
期刊
以下是萨丽表现出的几种典型情形,当萨丽准备学习的时候,她会想“我不行,我太失败了,在这种情况下,我绝对做不到”,同时在头脑中出现一个画面:自己背着沉重的包袱,漫无目的地跋涉,看上去很卑微。这样的思维活动和这样一幅画面让她感到悲伤。  另一个情景里,当她为准备期末考试而复习时,她产生了这样的想法:“太难了,假如其他人不愿意帮助我怎么办?我要是考试不及格怎么办?”然后她就会感到焦虑,难以集中注意力去学
期刊
下午放学回家后的诗诗可忙了!五岁多的诗诗晚上七点半要去培训中心学跳舞。饭桌上,爸爸不停地催促诗诗快吃。吃饭可是诗诗老大难的问题了,一顿饭可以花上一个多小时,经常是在爸爸妈妈的批评声中吃完的。由于今天要去练舞,不得不加快了点速度,结果呛到了,差点把吃进去的给吐出来。  吃完饭又赶紧练习写字。诗诗现在已经上幼儿园大班了,明年幼升小了,看着周围的小朋友一个个去上各式各样的辅导班,诗诗的爸爸妈妈急了,为此
期刊
“这么重,你端不了。”“我们两人端。”父亲问靓妹:“怎么老是帮爷爷奶奶干活呢?”“爷爷奶奶老了,我来照顾你们。”女儿也许还不完全明白“照顾”两字的含意,但孩子的言行举止着实让家人感到欣喜。  女儿靓妹从两岁多开始,便有了帮大人做家务的意识。虽然很多事孩子做不好或不懂如何做,却常常对大人说:“我帮你!”  打扫卫生是家务事中最常见的活,靓妹两岁半时,见到妈妈拖地板,奶声奶气地说:“妈妈,我来帮你!”
期刊